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挖掘闽南谱牒文化 推进两岸民间交流

[复制链接]
量周沙界 发表于 2009-7-15 08: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挖掘闽南谱牒文化  推进两岸民间交流

 

林奕斌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漳州姓氏》的序言中指出:“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姓氏文化关系,是闽台之间所有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根基。”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目前至少有98姓800万人左右的台胞根在漳州,约占台湾总人口35.8%。作为诸多文化之源和姓氏之根,漳州在广大台胞心目中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许多台胞对祖居地心神向往。

  近年来,漳州市政协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认真把握中央支持“海西”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省委“五缘六求”的对台工作思路,发挥漳州台胞祖地和千年古城的优势,组织政协委员和社会有识之士,创新载体,拓展平台,深入挖掘和运用姓氏谱牒文化,积极拓宽对台文化交流渠道,努力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编撰出版《漳州姓氏》

  为进一步弘扬祖地文化,让台湾民众知根识源,促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2006年以来,我们组织各界力量,在深入全市1万多个自然村开展姓氏调查的基础上,精心编撰了大型姓氏资料——《漳州姓氏》。《漳州姓氏》由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作序,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陈明义题词,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270万字,分源流、分布、文物、人物、附录5部分。该书通过对远古以来的血缘始祖、得姓始祖的溯源,梳理历代入闽肇漳的各主要姓氏派系、支脉的繁衍迁徙、分布流向,把重点放在整理各姓开基祖及迁播台湾、海外的根系;通过对祖祠家庙、祖坟古厝、昭穆字辈、碑铭匾联、谱牒名录、知名人物的记载和一批精美照片、各类表格数据,力求为每一个来漳寻根问亲的人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和尽可能多的信息线索,使之成为一部海内外“漳州人”知根识源、寻根谒祖的血缘地图和服务指南。同时,我们还通过举办首发式活动、在海峡两岸花博会展销、入台赠书等形式,不断扩大《漳州姓氏》在海内外尤其是在台湾的影响力。

成功举办漳台族谱对接成果展

  “漳台一家,谱牒为证”。2007年11月18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台办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组织有关方面,广泛征集漳台两地的姓氏族谱、实物和图片资料,在漳州市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漳台族谱对接成果展,该项活动被评为2007年闽台关系十大新闻之一。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省政协主席梁绮萍,国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省政协副主席金能筹,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以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等台湾嘉宾和部分姓氏社团代表等出席开幕式。成果展由源流篇、对接篇、交流篇3部分组成,汇集了大量漳台两地族谱文献资料,展出了族谱近700册,其中来自台湾的族谱近百册,一批体现两岸一本同源的族谱实现了对接。同时,首次展出了台湾1O个主要姓氏祖祠与大陆祖祠的对接。通过对历代肇漳迁台的大姓、著姓、特姓开基祖的各主要支派世系及繁衍迁徙、分布流向的梳理,和对来自漳台两地众多的谱牒名录、祖祠家庙、昭穆字辈、碑铭匾联、知名人物的记载、照片、表格数据以及实物等的展示,为来漳寻根谒祖的台湾同胞提供可靠的信息线索,进一步印证了漳台密不可分的血缘、亲缘、文缘关系。目前,族谱展已作为固定展馆长期展出,并正逐步成为漳台同胞联宗对谱、寻找血脉源流的重要窗口。为扩大成果展的对外影响,我们还以此为基础,编印了《漳台族谱对接成果展概览》画册,制作政协视点《去中国化去不了中国根》电视节目,其中专题节目还荣获福建省第十三届政协好新闻一等奖。

建设漳州姓氏族谱数据库

  为继续做好漳台族谱对接工作,密切两岸血缘亲情,2007年以来,我们整合漳州姓氏族谱研究开发的成果,依托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积极与福州大学合作,以建设族谱数据库为核心,开发闽南谱牒文化保护管理信息化平台软件。同时,对《漳州姓氏》进行开发,整合漳州古今文化网等资源,形成漳州姓氏族谱数据库,并开发了相应软件系统,方便点击查询,重点展示与漳台有关的姓氏族谱、家传文物、图片资料和研究成果。

    举办漳台族谱学术研讨会

  我们联合市台办组织两岸专家学者和姓氏宗亲代表,深入探讨交流漳台姓氏文化、谱牒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介绍交流漳台姓氏文化、族谱收集整理、调查考证的新发现和新资料,研究讨论漳台姓氏历史渊源、繁衍播迁、寻根谒祖、族谱对接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提出促进下阶段漳台姓氏文化、族谱研究学术交流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进了两岸宗亲续编族谱、寻根谒祖活动,增强海内外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的血缘意识和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归属感。

    推动建设漳州开台文化公园

  历史上无数漳州先民跨海开台,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及其光辉事迹扎根于两岸民众的心中,是闽台亲为一家的铁证。为弘扬开台人物前赴后继、坚忍不拔、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开台精神,我们提出创建“漳州开台文化公园”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采纳。目前该公园已列入规划,拟建“海峡沧桑”、“开台人物群雕”、“开台锦绣园”、“开台博物馆”等景点,展现开台文物、开台史迹和开台人文精神,以更好地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为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服务。

努力做好台湾政要文章

做好台湾政要人物工作是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台湾“泛蓝”、“泛绿”两个阵营的不少政要祖籍在漳州,而且漳州还保留着许多漳籍台湾政要的祖祠和祖墓。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联合市台办、民革、台盟等单位,开展台湾政要祖籍地调研,整理了“开发台湾漳州籍系列人物”、“祖籍漳州的台湾重点上层人物”等资料,为做好漳籍台湾政要文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调研、视察、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推动有关方面做好连战、王金平等台湾漳籍知名人士的宗祠修复工作,充实祠堂资料陈列,整治周边环境,并与当地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结合起来,构筑以人文资源为重点的旅游专线,让台湾民众从家族的“根”、“祖”、“脉”演变史中,深深体验到漳台乃至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增强对祖籍地的认同感。

协办《闽南姓氏》电视栏目

  为了加强姓氏文化挖掘和宣传工作,市政协学习文史委积极协助漳州电视台创办《闽南风——闽南姓氏》电视专题栏目,做好相关的顾问指导工作。该节目主要追溯闽南金三角地区的姓氏源流,重点讲述漳州“大姓、著姓、特姓”家族文化和祖祠宗庙故事。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监制了《漳台血缘》20集大型纪录片,分血脉渊源、开台史绩、祖地寻根、故园兴业4部分,主要介绍漳台两地的民间姓氏族谱、祖墓、祖祠;漳籍移民开发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台湾政要及宗亲追源报本、寻根谒祖活动;台商来大陆创业的故事,为对接漳台历史、连接两岸血缘多做贡献。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大根大本,也是两岸之间所有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根基。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研究开发姓氏文化,对于进一步理清两岸家族渊源关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与祖国和平统一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究开发姓氏文化,有利于理清两岸家族渊源关系,增进两岸家族的认同和血脉亲情。姓氏文化已成为加深两岸同胞血脉亲情,广泛团结两岸乡亲的重要纽带。目前,台湾100个大姓中,大部分都能在漳州找到族谱,每年都有数万台胞回漳寻根谒祖,或续修家谱,特别是近年两岸关系出现缓和以来,以姓氏文化为纽带的联宗活动更加频繁了。因此,组织推动姓氏族谱研究与对接,积极开展姓氏寻根交流活动,可以增进两岸同胞的一家亲情,使两岸宗亲敦宗睦族,返始报本,不忘血统,不忘本根,进一步加强团结和友谊,共同弘扬家族传统美德。

  研究开发姓氏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台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姓氏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海峡两岸文化的共同根基。不断挖掘姓氏文化资源,推动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可以使两岸同胞正确了解历史,正视自己文化的根,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研究开发姓氏文化,有利于拓宽两岸交流合作领域,促进两岸的共同繁荣发展。通过举办以姓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活动,搭建两岸新的交流平台,可以扩大两岸民间往来,吸引更多台胞来大陆寻根谒祖、观光旅游、捐助公益、投资兴业,从而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与发展。

  研究开发姓氏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姓氏文化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作用,它已成为深植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价值标准与政治理念。这是不可撼动的两岸走向统一的文化基础和必然。因此,发挥姓氏文化的民族凝聚作用,有利于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有效遏制文化“台独”和民族分裂主义,共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和省委“五缘六求”的对台工作思路,挖掘和弘扬谱牒文化,推动两岸族谱的研究和对接,充分发挥姓氏文化承载中华文明、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积极作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精彩评论5

正序浏览
量周沙界 发表于 2009-7-15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漳州姓氏谱牒的历史、文化、寻根价值

 

章韦


据调查,台湾民间存有新旧谱牒2万多种,其中有1万多种记载大陆24个省市251个姓氏向台湾移民开基祖的资料,祖籍福建的姓氏谱有4730部。目前漳州市图书馆收藏家谱500多种63姓近千册。反映出漳台家谱数量大、品种多特点。现有谱牒已足以证明台湾和大陆、闽南间密切的血缘关系。

宋元时期,闽南人开始移居台湾,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宋代即有比较可靠的记载,明清的记载则更为详尽。

雍正十二年(1734年),漳浦县石榴攀龙社兵营顶人林氏十二世林成祖渡台,入垦台中大甲、彰化。目前在台湾有攀龙林氏裔孙2万多人。林成祖后裔、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近年来曾多次携家人回漳浦县石榴镇攀龙村谒祖,并亲笔题写“源远流长”匾。目前去台林氏后裔已有20多批、2000多人次陆续回到攀龙村寻根谒祖。1998年10月 台湾原行政机构负责人林洋港到祖籍地龙海市角美埔尾寻根探亲,受到乡亲热情款待,并共叙早日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2005年9月8日,时任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萧万长第一次在大陆萧氏家庙祭拜先祖,他情不自禁地说:“两岸一家亲,宗亲亲上亲。”

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根据的。族谱记载着家族名人业绩、宗功祖德、家训族规、艺文著述、昭穆字辈以及族产与坟山状况等,借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感情,这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台胞纷纷回乡寻根谒祖,续修家谱,许多台胞急切需要更多的寻根线索。而在漳州市各地分布的2千多座祠堂,以及众多的族谱、文献、文物、碑铭匾联都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丰富的地方文史资源。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 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在漳州市政协组织开展千村万社的大规模姓氏调查中发现,漳州民间至少有400部以上旧谱牒记载着漳人开台始祖资料。这些谱牒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凝聚的产物,每一个有心寻根的子孙,都可以凭借族谱的史料,找到家族的发祥地和生命的本源。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台湾各姓宗亲包括连战、林洋港、王金平家族、萧万长、林丰正、江丙坤等纷纷组团到漳寻根谒祖。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是连氏开台祖连兴位的九世孙。2006年4月19日上午,连战偕夫人、子女及部分台湾政商界人士40多人,回到龙海市榜山镇马崎村祭祖,他站在连氏宗祠“思成堂”门前,饱含深情地呼喊:“连家的列祖列宗,爷爷啊,我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他终于完成了其祖父台湾爱国史学家《台湾通史》作者连横先生生前回乡寻根祭祖扫墓的遗愿。受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王金平的委托,王金平的哥哥王珠庆带着两个儿子,于2005年11月30日回到福建漳州白礁村的老家祭祖。2006年5月20日至22日,现任海基会董事长的江丙坤先生回到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寻根祭祖,如愿完成了“寻根之旅”。他感慨地说:“终于找到自己的根,内心特别高兴。”

据谱载,漳浦赤湖谢光启派下七世裔孙谢来献,为东山铜钵村“五常堂”开基祖,其裔孙谢光玉约于乾隆时从东山铜钵迁居台湾。谢光玉六世孙谢长廷,曾任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负责人。2007年调查考证发现,谢光玉祖坟祖居在东山保存完好。

自清代以来,漳台宗亲共修族谱。开台漳籍宗亲,除返乡抄谱外,有的还踊跃参与祖地的修谱,把迁台宗亲的情况比较详细地记载在祖地族谱中。随着两岸交流的开展,由两岸姓氏源流研究组织、宗亲组织共同举办,各姓成员积极参加的姓氏源流研究或开展血缘认同的宗亲联谊活动十分频繁,发展成为经常性、大规模的社会活动,各姓源流大型学术研讨活动的活跃开展,促进两岸的寻根活动,推动并指导家族史研究、家谱编修以及其他宗族事务开展。

 
 楼主| 量周沙界 发表于 2009-7-15 08: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漳台大姓、著姓、特姓渊源

 

江姓

入闽始于西晋。唐初,江延兴随陈政父子入漳。宋末,江万里、江万载、江万顷三兄弟入闽,形成江万载派系、江晔派系。闽西开基祖江晔第八世孙江肇元(千五郎)于元末明初从永定迁徙平和大溪镇江寨村开基。清代,江氏族人迁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嘉义县、桃园县、彰化县、嘉义市,乡镇市区为:彰化员林、板桥市、嘉义大林、台中市北屯区。

江丙坤,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海基会董事长。系江千五第二十三代孙。曾携夫人回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祭祖。


陈姓

入闽始于西晋。肇漳陈姓主要有开漳圣王派、太傅派、南朝派等。明清时,陈姓族人迁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市、台北县、彰化县、台中县、嘉义市、台南市,乡镇市区有:三重市、台北市松山区、中山区、板桥市。

陈定南,出生于台湾宜兰,系漳州漳浦鉴湖陈氏徙台祖陈公第七世孙。曾任台湾法务机构负责人、台民意机构代表、宜兰县长。

按照漳州陈氏族谱记载,陈水扁为陈氏元隆系。其族入漳开基首站为平和国强白叶,诏安白叶、磁窑、溪南陈氏系由平和白叶衍生支系。其旧谱谱系为:十九世景肃→二十世肇→二十一世植→二十二世元隆,由宁化徙漳州平和白叶→二十三世君寿→﹙略﹚→三十四世乃悠→三十五世乌、迁台祖。


林姓

唐初,林孔著随陈政入漳,形成林孔著派、林禄(晋安林)派等5个派系。明清时,林姓族人迁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台中县、云林县、彰化县、嘉义市,乡镇市区为:三重市、台北市松山区、中山区。

林成祖,漳浦县石榴攀龙社兵营顶人,雍正十二年迁台。雾峰林家: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林石于清乾隆十一年迁居台湾彰化县雾峰乡(今台中县),形成雾峰林家望族。如:林文察,清代著名将领、福建陆路提督;其子林朝栋,抗法保台名将;其孙林资铿,清末民初著名爱国将领。板桥林家:清乾隆四十三年,林应寅从漳州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吉上社(今龙海市角美镇)迁往台湾板桥形成望族。林应寅第四代孙林尔嘉,著名爱国实业家、华侨慈善家。林语堂,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出生于漳州平和县坂仔镇,1966年定居台湾,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与台北市阳明山分别建有“林语堂纪念馆”。


王姓

唐初,王华、王一中、王佑甫随陈政父子入漳。唐末,河南固始王审知入闽,形成王延政、王审知等4个派系。明清时,王氏族人迁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市、高雄市、彰化县、台南市、嘉义市,乡镇市区为:台北市松山区、大安区、板桥市、三重市。

王金平,台湾地区民意机构负责人。系开台始祖王文医的后裔,祖籍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其迁台谱系为:迁台一世王文医→二世王租家→三世王  聘→四世王  挺→五世王清水→六世王  评→七世王  贤→八世王  君→九世王  溪→十世王  科→十一世王金平,六兄弟依序为:珠庆、顺天、金平、正雄、胜源、胜舟。

  

萧姓

唐末,萧曦随王审知入闽,宋末萧燧从江西入闽。明洪武间,其五世孙萧奋、萧细满开基南靖书洋,萧奋为“书山派”萧姓始祖,萧细满为“斗山派”萧姓始祖;六世孙萧猛容开基南靖金山,为“涌山派”萧姓始祖。明清时,萧氏族人迁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彰化县、嘉义县、高雄县、桃园县、台北市、台中市,乡镇市区为:彰化社头、田中、嘉义布袋、三重市等。

萧万长,台湾地区副职领导人。曾任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负责人,祖籍漳州南靖金山镇下湧村。其祖籍谱系为:一世孟容→二世廷旭→三世孔仲→四世仲广→五世时泽→六世伯富→七世士梅→八世国撑→九世邦名→十世汝塾→十一世钲→十二世元清→十三世胜官(迁台)→十四世必定→十五世钦→十六世贤→十七世寿、万成、万长、万益、万德、万富。


廖(张廖)姓

  张廖姓是漳台地区张姓、廖姓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客家姓氏。唐初府兵廖公远随陈政父子入漳。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于廖家,曾誓曰:“生当姓廖,死必归张。”由此世代相承,户籍书“廖”,神主牌墓碑刻“张”,即所谓“活廖死张”。此派下,张廖同宗。迁居台湾的张廖姓裔孙多数沿用廖姓,少数用张姓,或张廖复姓。明清时,廖氏族人迁台以张元子派下为多。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云林县、台北县、台中市、台北市、台中县,乡镇市区为:云林二仑、云林西螺、台中市西屯区、北区、板桥市。

廖正豪,祖籍诏安,曾任台法务机构负责人。廖万隆,诏安官陂廖氏开基祖廖三九郎的十九世孙,其先祖廖拈老(十二世孙)迁台。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厦门春保钨钢总裁、漳州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


连姓

明正统十四年,连襄德从龙岩和睦里白泉村(即今漳平市)迁入长泰县江都社。明初,连佛保迁居柳营江畔马崎社,为岐山连氏开基祖。明清时,连氏族人迁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台南县、基隆市、苗栗县,乡镇市区有:台南柳营、台北双溪、台北三重市、苗栗竹南、板桥市。

清康熙时,连兴位从龙海马崎村迁居台湾台南宁南坊。其六世裔孙连横编纂《台湾通史》。连横孙连战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从连兴位至连胜文谱系为:开台一世兴位→二世吉→三世卿→四世长瑞→五世得政→六世横→七世震东→八世战→九世胜文、胜武、惠心、咏心。


蓝姓

漳州蓝姓以蓝明德为一世祖。蓝明德二十三世孙蓝兆,于元末从江西迁漳浦前亭,为漳浦蓝姓畲族始祖。蓝氏族人在台湾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桃园县、宜兰县、屏东县,乡镇市区有桃园大溪、桃园市、屏东里港、高雄冈山、台北双溪。

蓝理,畲族,漳浦县张坑(今赤岭)人。康熙二十一年随施琅征台,官至福建提督。蓝廷珍,畲族,漳浦湖西人,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子蓝日宠,官铜山营参将。孙蓝元枚,任台湾镇总兵、江南提督。蓝鼎元,畲族,漳浦长卿里(今赤岭张坑)人,台湾开发史上的筹台宗匠。

 
 楼主| 量周沙界 发表于 2009-7-15 08: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闽南文化、漳州文化与台湾文化

 

章 文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楚,下续台湾、海外,鲜明地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海峡两岸闽南人亲情、乡情相连,是永远分不开的情谊;地缘、血缘相亲,是永远割不断的血脉;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闽南文化,是“闽台一家”的有力佐证。

  去过台湾的人普遍反映,台湾可以说是“无处不中国,无处不闽南”。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中华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将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独特的功能。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有着强大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数百年来,极大地影响着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既体现闽南人的强烈的根脉意识,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和向心力。海峡两岸闽南人对闽南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闽南文化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漳州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

一、 漳州文化与台湾文化的渊源传承发展关系

  台湾历史文化和闽南历史文化同根同源,都是来自中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看,有共同的文化特征。漳州文化是闽南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是台湾文化的直接源头之一。漳州是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是加强与台湾同胞联系与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具体事实清晰地说明,闽台文化起源于中原,传播到福建闽南,再传播到台湾。闽台文化的源在大陆,根在闽南、漳州,台湾和大陆是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和发展的。

二、 闽台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原文化和闽台文化是一种远源关系,而台湾文化和闽南文化是一种近源关系。中原文化和闽台文化严格地讲是一种远源的关系,表现在一是时间跨度大,二是形态变异多。而台湾文化和闽南文化是一种近源文化,从大的方面讲,它们同源于闽南民系文化,使用着相同的方言,连语音词汇均少有差异;其次,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也大都相同或相近。虽然,闽南文化传播到台湾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了外来文化,有所发展,有所丰富,形成了台湾文化。但是,应当看到,台湾文化更多地保留了闽南文化的共性和特点。

三、台湾文化和闽南文化之间的不同

  必须看到,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台湾文化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方面:第一,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据时期,奴化教育在一些台湾人的身上打上了不同程度的烙印;第二,建国前夕大批大陆人士赴台,以及此后形成的长期的两岸分裂、隔绝形势,不能不给两岸民众的心理带来很深的影响;第三,因两岸制度的不同,以及对外开放方面的差异,影响了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台湾文化和闽南文化等同起来。在看到共性、亲缘关系的同时,尤其要关注文化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的不同心态和感受,减少不必要的隔阂和误会。

 
 楼主| 量周沙界 发表于 2009-7-15 08: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南文化、漳州文化与台湾文化

 

章 文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楚,下续台湾、海外,鲜明地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海峡两岸闽南人亲情、乡情相连,是永远分不开的情谊;地缘、血缘相亲,是永远割不断的血脉;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闽南文化,是“闽台一家”的有力佐证。

  去过台湾的人普遍反映,台湾可以说是“无处不中国,无处不闽南”。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中华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将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独特的功能。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有着强大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数百年来,极大地影响着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既体现闽南人的强烈的根脉意识,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和向心力。海峡两岸闽南人对闽南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闽南文化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漳州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

一、 漳州文化与台湾文化的渊源传承发展关系

  台湾历史文化和闽南历史文化同根同源,都是来自中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看,有共同的文化特征。漳州文化是闽南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是台湾文化的直接源头之一。漳州是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是加强与台湾同胞联系与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具体事实清晰地说明,闽台文化起源于中原,传播到福建闽南,再传播到台湾。闽台文化的源在大陆,根在闽南、漳州,台湾和大陆是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和发展的。

二、 闽台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原文化和闽台文化是一种远源关系,而台湾文化和闽南文化是一种近源关系。中原文化和闽台文化严格地讲是一种远源的关系,表现在一是时间跨度大,二是形态变异多。而台湾文化和闽南文化是一种近源文化,从大的方面讲,它们同源于闽南民系文化,使用着相同的方言,连语音词汇均少有差异;其次,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也大都相同或相近。虽然,闽南文化传播到台湾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了外来文化,有所发展,有所丰富,形成了台湾文化。但是,应当看到,台湾文化更多地保留了闽南文化的共性和特点。

三、台湾文化和闽南文化之间的不同

  必须看到,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台湾文化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方面:第一,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据时期,奴化教育在一些台湾人的身上打上了不同程度的烙印;第二,建国前夕大批大陆人士赴台,以及此后形成的长期的两岸分裂、隔绝形势,不能不给两岸民众的心理带来很深的影响;第三,因两岸制度的不同,以及对外开放方面的差异,影响了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台湾文化和闽南文化等同起来。在看到共性、亲缘关系的同时,尤其要关注文化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的不同心态和感受,减少不必要的隔阂和误会。

 
 楼主| 量周沙界 发表于 2009-7-15 08: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旧地名看漳台“血缘”

 

涂志伟


明清以来,大量的漳州移民筚路蓝缕,越过台湾海峡来到台湾,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合力拓垦,耕种渔牧,把一个个聚居地逐渐开发成一片片繁华的村镇街区。他们不仅捧来家族的祖先神主牌,修建了宗祠;迎来了家园的民间信仰保护神香火,盖起了庙宇,同时还移用了家乡的地名,把漳州祖籍地的府、县、乡、村地名乃至山川名胜名称,甚至以有影响的漳籍垦台名人、移民首领名字、家族姓氏作为新聚居地的乡镇村里街区的地名,有许多至今还在台湾行政区划名称中使用。

移用自漳州的府、县、乡、村地名及山川名胜名称

  漳州寮:移用自漳州府旧名。如今在台北县,现在地名为林口乡东林村。

    漳州街:移用自漳州府旧名,如今在台北市。

  芝山岩:移用自漳州芝山名。如今在台北市士林区芝山岩,俗称员山仔。山丘上有于乾隆五十三年建的芝山寺,后与主祀开漳圣王的惠济宫合建。也是士林、北投漳籍人分布地域的泛称。

  圆山:移用自龙溪圆山名。如今在台湾有三处:一是在台北市中山区圆山里,二是在宜兰县员山乡,三是在桃园县复兴乡有圆山脚地名。

  龙溪乡:移用自龙溪县旧名。今在台中县乌日乡。

  漳和庄:移用自漳州府旧名。由中坑庄与漳和庄各一字组成,现在地名为中和市。

  海澄厝:移用自海澄县旧名。今在云林县台西乡。

  番仔寮:移用自漳州府、海澄县旧名。现在地名为台南县佳里镇漳州里、海澄里。

  长泰:移用自长泰县名。如今在台北县三重市芦州乡长泰村、大园村。

  长泰街:移用自长泰县名。如今在台北市。

  平和街:移用自平和县名。如今在台北市延平区。

  平和里:移用自平和县名。如今在云林县虎尾镇。

  平和厝:移用自平和县名。如今在云林县虎尾镇平和里。

  诏安厝:移用自诏安县名。如今在台湾有二处:一是彰化县和美镇诏安里、铁山里;二是在台南县白河镇诏安里、莲潭里。

  诏安里:移用自诏安县名。如今在台北市中山区。

  诏安厝街:移用自诏安县名。如今在台北市建成区、中山区。

  诏安寮:移用自诏安县名。如今在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

  诏安城:移用自诏安县名。如今在宜兰县冬山乡。在冬山乡安平村有诏安宫,主祀三山国王。

  云霄街:移用自云霄县名。如今在台南市北区。

  云霄厝:移用自云霄县名。如今在嘉义市新东区云霄、温和、云西。

  南靖:移用自南靖县名。如今在嘉义县水上乡南和村、靖和村。

  南靖寮:移用自南靖县名。如今在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

  南靖里、南靖厝:移用自南靖县名。如今在台北县莺歌镇、云林县斗南镇、嘉义县水上乡。

  漳浦寮:移用自漳浦县名。如今在高雄县仁武乡。

  樟普寮:移用自漳浦县名。如今在台湾有二处:一是南投市凤鸣里;二是在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

  漳浦厝:移用自漳浦县名。在高雄县仁武乡鸟林村,今名仁福村。

  漳普坑:移用自漳浦县名。如今在台北县莺歌镇。

  南漳:移用自南靖县、漳浦县名的合称。如今在嘉义县水上乡的南和村、靖和村、美源村。

    以漳籍垦台名人、移民首领名字命名的地名

  吴沙村:在宜兰县礁溪乡四城。吴沙祖籍是漳州府漳浦县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渡海到台湾,后率乡亲200多人和漳、泉、粤移民千余人开发宜兰。被宜兰民众尊为“开兰始祖”。吴沙后裔现传衍至第九世,人口300多人,世代聚居宜兰吴沙村。今宜兰有地名、道路、国小、国中以“吴沙”命名,如吴沙故居吴沙、吴沙社区、吴沙纪念馆、吴沙国民中学等。

  吴凤乡:在嘉义县阿里山乡。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平和大溪壶嗣乌石人吴凤随父到台湾嘉义,舍身成仁。后被尊为“阿里山忠王”。今嘉义县在中埔乡善仁村成仁处建有吴凤公园,内有吴凤雕像、吴凤墓迁往吴凤故居竹崎乡仁义村、中埔乡社口字社有吴凤庙—阿里山忠王祠,阿里山有吴凤宾馆。1989年,吴凤乡被易名为阿里山乡,嘉义火车站前的吴凤铜像遭拆毁。嘉义市原有吴凤路。

  林凤营:在台南县六甲乡林凤营。原是林凤设置镇营之处,地名为纪念漳州东山县籍的郑成功参将林凤而起。

蓝兴堡:为纪念漳浦人蓝廷珍于康雍年间率众开垦台中盆地的功绩而命名。蓝廷珍于雍正年间建立官庄,取名“蓝张兴庄”,后称“蓝兴堡”。在今台中市及台中县的太平市、大里市、乌日乡一带。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省城位置曾设定于蓝兴堡桥仔头庄,称为台湾府。

爽文路:在南投县中寮乡爽文路。为纪念清初漳籍林爽文组织领导台湾抗清事件而命名。

  鸭母寮:在高雄县内门乡鸭母寮。因清初长泰人朱一贵曾在此养鸭而得名。康熙六十年(1721),长泰县方成里亭下社人朱一贵等人组织领导台湾农民起义,攻占台湾一府三县,遭清廷镇压。朱一贵后被民众奉为台南“小城隍”。

        以闽南家族姓氏命名的地名

        在台湾,以闽南家族姓氏命名的地名很多,如台北市和平里、台中县梧栖镇福德里、云林县土厝村的陈厝,以及陈厝寮、陈厝坑等。再如林厝、林厝寮、黄厝、黄厝村、张厝村、王厝、吴厝、蔡厝巷、刘厝、杨厝、许厝、涂厝等等。也有将姓氏冠于地名后的村社,如台南县的官田陈、麻豆林、柳营刘等。                   

        每一个台湾漳籍地名的产生与存续,都有一个个悠久的历史传奇故事,从中可看到漳州移民在台湾拓垦走过的历史足迹。不仅是漳台血缘关系的明证,更饱含着台湾漳籍先民敬祖怀乡的情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40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