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科学发展] 推进“四大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复制链接]
湖南老秘 发表于 2011-6-10 09: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科学分析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尤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重大战略抉择。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积极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经济转型升级新路子。2008年9月省委做出《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2009年12月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分别在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随后,2010年11月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和2011年1月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分别提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加快推进”的要求,从而使这“四大建设”成为指导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浙江进入新阶段、解决新问题、谋划新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抓好这“四大建设”,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四大建设”是浙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农村工业化起步,依靠创业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先发优势,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联动发展为特色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路历史性跨越,进入了人均GDP由目前769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重要时期。实践充分证明,这条发展路子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正确选择,为浙江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力量,也为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浙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问题不断显现,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和大项目带动、产业集中度较低、抗风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不够强、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长乏力等问题,经济“快、灵、活”的优势逐渐弱化,“低、小、散”的弊端逐渐凸显。


未来10年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浙江仍将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阶段。在新的阶段,浙江要抓住机遇,在发展中有效避免产业“低端锁定”的陷阱,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体系换挡加油、转型升级。可以预期,未来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必将从“轻量级”进入到“重量级”。浙江只有扎实推进“四大建设”,抓紧培育重量级的“选手”,才能更好地参与新一轮发展的竞争与合作。


“四大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破解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浙江是陆域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首先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仅为全国的30%,人均耕地仅为全国的1/3,其中农保率高达85%。其次是缺铁、少煤、无油,一次能源几乎都从省外调入。三是人均淡水资源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尽管浙江目前单位GDP能耗已从2005年的0.90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72吨标准煤,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然而,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浙江“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为18%,比全国16%的平均水平还要高出2个百分点。因此,浙江下一步发展,再想走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显然是行不通的,只能选择通过“四大建设”,把有限资源高效配置的节约集约型发展道路。


“四大建设”是提升原有优势,更好发挥“轻、小、民、加”作用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逐渐发展形成了“轻、小、民、加”的产业结构特点,即轻重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企业规模结构以小企业为主,所有制结构以民营经济为主,产业链结构以加工制造为主。30多年来,浙江这种产业结构在发挥区域优势、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累积和暴露出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生产力布局离散、自主创新能力弱等“低、小、散、弱”的问题,经济发展空间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多、增长后劲乏力、市场竞争力弱化等先天不足越来越凸现出来。特别是随着发展阶段、消费需求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以“轻、小、民、加”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显然难以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新变化,需要适时适当以发展“重、大、国、高”的产业结构来优化和提升,也就是需要“四大建设”来加以整合提升。


“四大建设”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2008年爆发的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浙江经济受到的冲击最早,下滑最大,波动也最大。早在2008年一季度,浙江从企业出口订单减少的信号中,就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随后经济增长逐季快速下滑,2009年一季度从两位数下降到3.4%,为全国倒数第3位,后来逐季恢复到6.3%、7.7%和全年的8.9%,形成了一个过山车的走势。反观江苏、山东等省份,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小,经济波动也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浙江偏小、偏轻、偏外的经济结构抗风险能力弱,“船小掉头快”的优势一遇到大江大海、大风大浪就不行了。浙江经济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驰骋,还是需要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来领航,需要“四大建设”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大建设”是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海洋世纪。新一轮国家与地区发展竞争的主战场将是在海洋。浙江地处东南沿海,虽然陆域面积不大,但海洋资源丰富。拥有6696公里海岸线,全国最长,其中规划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公里,占全国30.7%,是我国建设世界级深水港群的最佳选址。拥有2878个海岛,约占全国的40%,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实施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载体。还拥有近400万亩滩涂资源,约占全国的13%。2011年2月底,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批复认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施的第一个国家战略。但发展海洋经济完全不同于发展陆域经济,不是小打小闹所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大手笔、大政策、大投入、大建设。浙江要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远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择优发展新型环保石化、船舶、汽车、造纸、钢铁等临港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等目标任务,都需要“四大建设”来推进。


“四大建设”是学习借鉴兄弟省市之长,摆脱“标兵渐远、追兵渐进”处境的必然选择。省委第一次提出“四大建设”是2009年10月,赵洪祝书记在率浙江党政代表团学习考察北京、天津之后的一次讲话中提出的,是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发展经验的重要成果。近年来,浙江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十一五”期间,浙江经济增长11.8%,仅比全国平均高出0.6百分点,而前30年平均则高出3.3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8年,浙江经济增速由全国的第6位下降到第22位。目前,浙江与广东、江苏、山东等标兵比,不仅总量差距拉大,人均水平也已被江苏超过,与河南、河北等追兵比,总量和人均都有缩小趋势,处于“标兵渐远、追兵渐进”的处境,就连一向引以自豪的民营经济,2009年的经济总量、企业数量、注册资金、和利用外资、吸纳就业、民间投资总额等6项指标,江苏都已全面超过浙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四大建设”支撑。为此,在新一轮区域发展和竞争中,浙江要虚心学习北京、上海发展之高(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 ,天津、广东发展之大(天津滨海新区的大空间大港口大制造,广东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特区扩大到全市) ,江苏、山东发展之稳(经济增长波动小) ,河南、河北发展之快(保持两位数增长)等地的经验,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构建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大支撑带动作用的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持久动力。


二、“四大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浙江做出扎实推进“四大建设”的决策,有着明确的科学内涵。2009年12月,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把“四大建设”明确界定为四个一批:即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式的大平台,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大产业,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大项目,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切实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


2010年1月,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把“四大建设”明确为:以集约高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构筑一批产业科技人才集聚发展的大平台;以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产业;以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为目标,加快推进一批事关长远的大项目;以做强做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块状经济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


由此可见,推进“四大建设”,决不能简单地看这四个“大”,一味贪大求洋,在"大"字上做文章,而是要看到“大”的实质,“大”的背后是强调“高、新、优、强”。“高”是指资源要素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项目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先进性等。“新”是指新的空间布局,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国内外市场的新拓展,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等。“优”是指发展环境的优化,区域布局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结构的优化等。“强”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支撑力和带动力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强等。


同时,还需要指出,“四大建设”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与兄弟省市相比,无论是大平台、大产业,还是大项目、大企业,目前浙江都有差距,一时也难以搞得很大。比如大平台,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重庆两江新区规划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面积更是达到7.6万平方公里。再看大 企业,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10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北京98家、山东56家、江苏49家、浙江46家,但从单体规模看,江苏最大的制造企业沙钢集团1463亿元,浙江最大的制造企业万向集团只有514亿元。如果与国外跨国公司和中央大企业相比,浙江的大企业更是显得弱小。


因此,浙江推进“四大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有基础,遵循客观规律,并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四大建设”与原有优势的关系。省委、省政府在提出“四大建设”过程中,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等特色优势”。这实际上就是说,培育新的发展优势与发挥原有优势并不矛盾。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逐步发展形成了“轻、小、民、加”以及民营经济、专业市场、块状经济、县域经济等比较发达的特点和优势,这些特点和优势是历史形成的,符合浙江实际。而历史是不能割裂的,发展只能是螺旋式上升。现在随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原有优势弱化了,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也需要培育和发展一些新的竞争优势。所以,浙江十分注重处理好转化劣势与增强优势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举措,使原有优势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顺应发展大势,积极挖掘潜力,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四大建设”,培育新的发展优势。


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的关系。过去浙江经济的鲜明特点是“小”,小资本、小商品、小企业、小城镇等,大量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企业集群。然而,事物是发展的,小企业也有长大的一天。目前,浙江企业的成长性很好,粗略统计,浙江年销售额在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2005年有21家,到2009年就发展到了38家。另据有关资料,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浙江有46家,列省区市第4位;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浙江有78家,中国服务业500强中浙江有78家,均居省区市第1位,具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客观要求。但总体上看,浙江企业结构是“鱼多龙少”,“狼多虎少”,也就是“铺天盖地”的企业多,“顶天立地”的企业少,造成浙江经济发展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议价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长期徘徊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这就需要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以提高浙江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组成浙江企业以大带小的航母集群。正如赵洪叔,书记所说的,小企业、大企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企业可以大而强,小企业也可以小而强、小而精,“我们需要大家闺秀,更需要小家碧玉”。


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的关系。早在2004年,浙江就开始探索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当时省委主要领导要求浙江要“痛下决心,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的精神推进经济脱胎换骨改造”,办法是“腾笼换鸟”,把“低、小、散”的“笨鸟”腾出来,换上“高、大、优”的“好鸟”。这就是说,浙江要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品牌大省,努力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现在提出“四大建设”,构筑发展大平台,培育提升大产业,实施一批大项目,做大做强一批大企业,实际上就是对“腾笼换鸟”思路提出的换上“高、大、优”的“好鸟”的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省委工作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的巧妙结合。同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也离不开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调节作用。因此,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首先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也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发挥企业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投身并成为“四大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引导、科学有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序推进。特别是大平台建设,关系到区域空间布局、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从省级层面来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优化配置。


三、“四大建设”的路线图和政策举措


“四大建设”虽说提出的时间不长,但相关工作实际上这几年已经开始了,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因此可以说,四大建设是顺势应时提出来的,有着很好的工作基础。


大平台建设方面:主要是着重规划建设14个产业集聚区和整合提升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层次的平台具有为经济建设开拓空间、整合资源、承载发展的重要功能和任务。没有大平台支撑,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就无从谈起,城市化水平也难以提升。所以浙江把大平台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来强调和谋划。建设大平台的路径主要有:一是规划建设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包括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国际物流、温州既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金华新兴产业、衢州绿色产业、舟山海洋产业、台州湾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区,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拓展新空间。如杭州大江东新城,整合了临江工业园区、江东工业园区、杭州空港经济区、前进工业园区,发展优势成倍放大,众多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相继落户,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按照规划,“十二五”期未大江东新城工业经济总量将突破1500亿元,远期产出年工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再造一个“杭州工业”。二是加快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全省现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7个,省级工业园区44个,还有一批乡镇工业功能区,这些园区大多规模小、布局散,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二是构筑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以全面启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港口运输、物资贮运、临港工业、新能源产业、海岛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四是大力推进青山湖科技城即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等平台的作用,着力推进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品牌培育。目前,作为“四大建设”的主要载体,覆盖所有设区市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审议通过,重点规划的面积将达1000平方公里,其中“十二五”开发建设的面积将达到400平方公里。


大产业建设方面:主要是发展提升11个重点制造业、9个新兴战略性产业、现代服务业和42个块状经济集群。经济转型升级的根基是产业转型升级。浙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大产业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在数十个工业行业中筛选11个重点产业,明确发展方向,推动转型升级,包括汽车、船舶、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等。二是培育发展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大力推进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加快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在杭州、宁波两市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四是促进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包括杭州装备制造、萧山化纤纺织、余杭家纺、宁波服装、慈溪家电、乐清工业电气、瑞安汽摩配、绍兴县纺织、嵊州领带、海宁皮革、平湖光机电、金华汽车和零部件、永康五金、义乌饰品、台州医药化工、黄岩模具、温岭泵业、长兴蓄电池、衢州氟硅、舟山船舶修造、缙云机床、富阳造纸、建德精细化工、余姚节能照明及新光源、温州鞋业、永嘉泵阀、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德清生物医药、桐乡濮院和秀洲洪合针织、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嘉善电子信息、诸暨大唐袜业、新昌轴承、东阳磁性电子材料、兰溪棉纺织、江山木业加工、舟山海洋生物与海产品深加工、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临海休闲用品、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遂昌金属制品等产业集群。目前,浙江已有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26个,超过500亿元的7个,1000亿元以上的3个。2011年,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继续加以引导和推动。


大项目建设方面:主要是抓紧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提升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对形成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大型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就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当前浙江发展大项目的路径主要有:一是扎实抓好政府主导性投资项 目。大力推进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急民安康工程、千亿产业提升工程等。这“三个千亿”工程共安排重大基本建设项目180个,2008-2012年总投资646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2个,新建项目124个,拟建14个。到2012年,争取建成131个项目,在建35个项目。尤其是近年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沪杭高铁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运行,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多年来制约浙江发展的“血管梗塞”问题,还拉近了舟山与大陆、浙江与上海以及省内不同地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提升了浙江的区位优势,为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二是深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产业项目投资732亿元,比上个五年增长了3倍,共组织了近300个以高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省重点工业项目。三是积极做好大项目的引进工作。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要求,推出一批重大招商项目,开展重大引资活动,包括引进央企、民企和世界500强企业的大项目。最近,赵洪祝书记率浙江党政代表团赴广东、江苏学习考察,其中在粤引进项目107个,协议金额超、过530亿元。


大企业建设方面:主要是培育发展146家龙头企业和若干跨国公司。企业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竞争实力的高低。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之所以发达,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拥有一批位列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这几年,浙江以大企业建设为龙头,着眼于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弥补企业结构中最顶层的一坏,积极培育具有领军示范作用、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一是在全省6.3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着力扶持146家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形成若干个跨国公司,提升大企业大集团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二是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到浙江落地生根,加快与具有资金、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的跨国集团和中央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优化提升浙江的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到2010 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0家落户浙江。三是坚持民营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双轮驱动,积极扶持一批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地位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0年全国500强民营企业排名,浙江占180席,居省区市首位。同时,充分发挥省属国有企业在“四大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家都知道浙江民营企业发达,其实,浙江国有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也位居前列。2009年浙江国有资产总量居省区市第4位,净利润、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净资产居省区市第5位。2010年浙江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5074.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899.5亿元,其中有3家企业超千亿。省物产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按2009年世界500强标准可列381位。今年,浙江将继续实施龙头企业百强工程,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引进发展一批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型企业。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加大龙头骨干企业资源要素保障力度。(政策瞭望2011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1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