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讲究语法规范。合乎语法规范是公文写作的起码要求,也是公文炼句的基础。为此,一是要注意句子的完整性,即句子成分不能出现久缺。例如“他十分羡慕那些整天没事干,吃喝玩乐,这多好啊!”这句话里的谓语“羡慕”没有对象,属于宾语残缺。二要注意句子的成分的一致性,即一个句子的词语之间要恰当,合乎事理。例如“他每天要看20多件人民群众的来信和来访”,就属于动宾之间所反映的事理不搭配,“看来信”可以,但怎能“看来访”呢?可在“来访”后面加上“材料”二字。, j) s( \8 X$ y) q( C
(2)注意选用精粹的词语,用在最恰当的地方。这是公文炼句的重要一环。孤立的词无所谓精粹与否,主要看用的地方是否恰当,若用得恰到好处,则可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收到“文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毛泽东同志《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的一段话:“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由于选用了“腐蚀剂”、“涣散”、“松懈”等精粹的词语恰当地使用在“十分有害”和“团结”、“关系”的后面,以此说明自由主义的危害,故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A1 z! C. Z$ s3 X; }, k4 e* |$ C5 X. L q
(3)注意恰当地选用一些警策词句,特别是四字格的成语、熟语,它不仅可使公文的语意凝重,含意深刻,富有文采,而且可以精炼语句,有效地缩短公文的篇幅。比如《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四部分,就使用了不少警策词句和四字格的成语、熟语,不仅读起来脍炙人口,而且词句凝炼、语意深刻、内容生动,如“明无山头暗有礁”、派性的“幽灵”不散、“五湖四海”、“伟大胸襟”、“严以律已、宽以待人”、“耿耿于怀”等。又如邓小平同志在《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篇重要讲话中,为了增强说服力,即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和四字格词组,诸如“贪污受贿”、“现钱买卖”、“清清楚楚”、“危言耸听”、“托托拉拉”、“下不了手”、“松松垮垮”等。- b9 W& {! [3 |0 d/ C$ n# {
(4)注意掌握公文常用的几种句式。一是由于公文所表达的内容不少是属于叙事性(如各类情况报告、工作总结、通报、简报等),这就决定了在公文写作中要较多地使用陈述句,而且又是一些词语较少,结构关系比较简单的短句,比如“开展……活动”、“完成了……任务”、“……工程胜利完成了”、“实现了……要求”、“取得……”、“××活动搞得很不错”等。但有时也使用一些长句,多出现于一些公文(如布告、通告、公告、通知、意见、令、总结等)的开头和议论文字中。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解决当前机关作风中几个严重问题的通知》,在叙述了一些机关不正之风的表现后,紧接着出现了一段议论文字:“……所有这些腐败现象,都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虽然发生在少数机关和少数工作人员身上,但它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涣散人民群众对改革和‘四化’建设的信心”。这段话议论文字就是一个长句。二是祈使句多,例如“应当……”、“必须……”、“注意……”、“严禁……”、“不准……”,“禁止……”,三是经常使用一些目的句,以表明制发公文和规定要求的目的,常常是通过“为了……”引渡出来。' ^" i* Q, A9 k; j$ d
(5)公文用语要与文种统一和谐。公文用语是以实用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用语风格必然是平实、简明、庄重。在这一总的要求下,对不同的文种在用语上又要有所区别,以保持文种与用语的严格一致。例如以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这三类文种来讲,由于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行文方向,加之它们又分别具有指令、请示与商洽三种不同性质,所以在用语上必然互不相同。下行文主要由命令(令)、意见(下行)、通知、决定、通告、公告、通报等组成,应使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多用带有指令语气表示肯定或带有禁止语气以示否定的句式。常用的词语主要有:要、必须、应、保证、务必、坚决、认真、努力、要求、严禁、禁止、不得、不准、不可、一律、一定、凡、均得、定予、严加、切勿等。上行文是由报告、请示、意见(上行)等文种组成,要用下级对上级说话的语气,不能有不尊重上级、不懂深浅的嫌疑,也不能有强逼上级作出某种决断的语句,而要用汇报和请示的语气,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透彻,把依据写充分,以求上级研究和表态。常用的主要词语有:请、敬请、拟请、望、建议、意见、报告、汇报、叙述等。平行文主要是函,要使用平等协商的语气,多用商量、谦恭的语句,以取得对方的理解与支持,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常用的词语主要有:贵、悉、为荷、感谢、承蒙、关照、望、特请、给予、盼予等。
) i- @' l3 W% ?6 {7 H: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