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症因与索解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4-5-7 0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数量巨大的中小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如独立工作室、时装设计公司、小型文艺公司等,依靠自身灵活而富于创新的优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在某些文化领域,一些发展较好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成为核心力量,如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分众传媒、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一批娱乐及互联网媒体企业的出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梳理好影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制度性、体制性制约因素,正视制约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症因,并探索发展症结的索解。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症因
  从文化市场主体地位看,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仍处于弱势。据统计,目前我国文化企业中约90%处于初创期,约7%处于成长期,真正处于成熟期的仅占2%。由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的文化企业占据了市场主体,如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出版集团、演艺集团等,掌控了主要的优质资源和领域。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只能从边缘性产业切入,起步就占劣势。这种由“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平待遇成为阻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支持政策,但从实践来看,很多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支持和服务的有效平台,仍存在包装多内容少、原则多细则少、弹性多刚性少、门槛多实惠少的问题。
  从融资渠道看,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直接融资渠道少,金融品种单一,投融资服务体系的缺位,增加了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融资难度。2010年4月,中宣部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力推动了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但从地方实践来看,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大多投向国有文化企业。以智力投资为主的大多数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其资产主要表现为商誉、知名度、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和轻质资产,而金融机构对于固定资产不多、稳定性不强、现金流不确定、缺少抵押能力、成长周期长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往往是望而却步。同时,市场又缺乏能够提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抵押物变现的中介服务机构与平台,导致能够真正获得金融支持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少之又少,即便获得贷款,额度也是微乎其微。致使许多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尤其是小微文化企业,普遍缺乏金融支持,严重阻碍了其发展与成长。
  从管理服务看,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外部管理服务有待完善。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从准入程序看,在文化市场行政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多头执法等问题;从准入成本来看,民间资本要独自面对复杂的规章制度和多层人事关系,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往往为获取程序准入方面的信息要增加大量的交易成本。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服务意识淡薄,存在着“两头热、中间冷”的情况,即省、市、县领导和企业热,政府职能部门冷。这种文化市场管理上的缺失现象造成各部门分兵把守、政出多门,政策间相互冲突、缺乏衔接,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负担。
  从自身情况看,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作坊式经营和“小富即安”心态较为普遍。小进则满、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家族化”管理思想,直接束缚了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企业缺乏人才战略思想和人才培养规划,人员流动性大,人才储备相对匮乏,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存在短缺的问题。加之企业自身培训不足,导致企业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难以跟上时代和市场节奏。
  从品牌创新能力看,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水平不高。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数量和规模虽逐年增多,但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不多,知名度高的品牌太少。品牌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水平较低,引进模仿多,自主开发不足,这些都成为制约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短板。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症结的索解
  促进我国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与繁荣,必须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政策和法律支持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畅通融资渠道,充分释放非公文化企业发展的正能量。
  制定完善政策、规划,支持企业有序发展。首先必须认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是我国文化产业格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快速发展的基础力量。其次要将非公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到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将非公文化企业项目纳入到政府对文化产业扶持的对象范围。再次要加快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以合资、合作、参股、持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活跃整个文化产业市场。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公平竞争环境。要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解除一切限制非公文化企业市场准入的不合理规定,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促进国有和非公有制双轮驱动、公平竞争,特别是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给予同等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金融环境,享受一致的“国民待遇”。
  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破除投资融资瓶颈。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随后,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三部门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这些都将会推动文化与金融深度合作,让非公文化企业融资更加轻松、便捷。具体应从如下方面着手:第一,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股权投资等手段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可成立由政府主导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帮助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第二,提供适应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投融资需求的中介机构和金融产品。建立专业性的文化保险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权威性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与无形资产流转交易平台。第三,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收费权质押等适合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信贷产品。第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入民间资金,构建众多的民间投资主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一要政府加大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中成长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文化品牌的扶持和宣传,激发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推进文化品牌发展战略。二要制定与完善文化企业品牌保护的政策,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盗冒品牌的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要重点完善非公文化企业产业链,关注延长产业链开发价值,重视具有品牌效应的原创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四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非公文化企业自身在市场灵活性方面的比较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企业项目,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文化服务品牌;培育壮大新兴文化企业项目,对文化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进行数字化改造,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信息化、快捷化的文化生活空间。
  加强人才管理和培养,健全高质量人才队伍。文化产业以创意为主要特征,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优势是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对于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人才纳入国家、省、市的文化人才管理体系,构建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文化企业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组织培训、学习考察等方式,推动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加快企业创新发展。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方面来讲,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环境,完善相关待遇,实施自己的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和引进计划,通过引进和就地自我培育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党校吴琼)
标签:公有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