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统筹我市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复制链接]
ericbaggio 发表于 2009-2-27 16: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得熙


  统筹城乡发展是运用价值趋同与制度变迁理论,通过机制创新使城乡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利,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其任务是以城市发展为参数,赋予农民自由发展空间,逐步消除城乡差异,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我市城乡统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惠农政策,对农民实行“四减免、四补贴”,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积极发展农村新型服务组织,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加快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对苏区、老区和低收入人口的扶持,强化扶贫济困,实行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小额信贷、贫困家庭“一户一就业”、“造福工程”等措施,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等做了大量的工作,扎实稳步地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由于历史欠帐较多,我市在城乡统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村发展滞后的现象尚未完全改变。二是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农村公共产品不能适应农民发展需求。三是城乡投资失调,农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低,城乡发展差距在扩大。四是资源要素流动不合理,农业生产体系落后,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实力弱,农民就业环境改善缓慢,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收入、消费差距在扩大。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统筹是挖掘农业自身潜力,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即统筹城乡规划、统筹资源管理、统筹产业布局、统筹社会管理、统筹公共服务、统筹收入分配等。包括:建立覆盖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城乡财政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让农民共享土地增值;促进农村市场体制改革,让农业更好地走向产业化、市场化;推进金融等生产要素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让城乡市场相互交融;加快政府的行政改革,打破阻碍城乡发展的陈规陋习,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思考,就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一要增强责任抓统筹。各级领导特别是县、乡领导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乡统筹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注重科学发展、城乡同步发展,切实把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纠正和克服“重工轻农”的倾向,努力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拓展“三农”工作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供给。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资源有效配置到农村去。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权力与权益、生存与发展关系,引导农村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改变农业弱质、农民弱势、农村落后的状况,形成全社会同心协力促统筹,共同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载体建设,培育持续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努力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要完善政策引统筹。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当前要把建立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机制,改善民生,加强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作为优先发展来考虑。一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职业教育。在抓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建立多种教育模式,通过技术知识等系统培训来全面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二要完善新农合运作机制,提高群众受益面和赔付率。三要加强农村文化载体建设,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提高基层的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四要积极引导资本、技术投入农业,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改造农业,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现代流通和产业化水平。五要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大、季度性强等特点,建立覆盖面广、效应性强的社会保障制度。六要消除城乡壁垒,实行城乡统一的低保救助标准。七要逐步建立起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为基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八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支持三明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逐步提高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和征地补偿标准。
  三要发展经济促统筹。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农业与工业对接、农村与城市对接、农民与市民对接。把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作为主要措施来抓,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农业来说,要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一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农业,做强做大林业、烟叶、果茶、莲子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食用菌、蔬菜、肉牛肉羊、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扶持苗木花卉、中药材等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五新工程”,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台湾良种推广示范基地的发展。二要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引进一批与种养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三要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对全市1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到园区实验、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四要积极招商引资。力争多引资、引好资。用好海峡两岸(三明)林博会、“6.18”、“9.8”和花博会等招商平台,吸引更多区外客商来明开发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五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创新 “132”计划的运作机制,在落实“八个一”基本要求和“五化一配套”的基础上,实施好“五个一工程”。按照县城、城郊、大乡镇和一般乡镇四个层面推进小城镇建设。
  四要市县一体谋统筹。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有利于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城市提高品位、提升品质、打响品牌。通过项目带动、优势促动、开发互动和共建联动来加快市县一体和城市联盟进程。把“完善功能、培育产业、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作为城市发展目标; 以“北扩南拓西进”为方向,向沙县拓展、与永安联盟。一要更新发展理念。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建设城市、发展城区,做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二要拓宽发展空间。加强土地利用研究,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合理、高效、集约利用。尽早完成撤县设区,整体规划,整体实施。实现规划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对接。三要激活发展机制。加快市区 “退二进三”步伐,完善财税分成机制,避免市本级财力因企业外迁造成削弱。利用市级实力相对较强,通过高校、城区、园区和企业“四位一体”联动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四要增强发展实力。城市需要产业支撑,产业也需要城市集聚生产要素。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全面实施工业立市和产业集聚战略,努力构筑“4+1”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双跃升。五要加快撤并乡镇村步伐。根据高速公路、铁路和物流走向作适当调整。
  五要加大投入助统筹。一要增加财政投入。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切实提高“三个比重”,对财政超收部分应安排一定比例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要强化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业务,扩大农民参保率;健全支持补贴制度,扩大政策性农业补贴规模与范围,完善农业保护机制;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当前要把农村信息平台和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作为财政扶持的重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二要扩大农发行的职能范围,拓展农村商业性金融业务,加大水利建设与改造、农产品市场建设和出口、农业结构调整贷款等。同时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引导民间借贷规范运作、规避风险。三要健全和完善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制度,让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的农民子弟得到奖学金、助学金。四要对困难家庭学生实行免费和补助午餐。
  六要深化改革推统筹。深化农村改革,当前我市要创新“六大机制”:一要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按照现代产权制度,通过土地转包、置换、租赁、入股、反租倒包、使用权拍卖等形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民负重面积和劳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规范流转程序、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事后监管和提供规范流转合同文本,避免内容不完善、条款过于简单,双方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流转土地面积、期限、价款等约定不清晰或没有约定等隐患出现。二要创新农民抵押权。发展需要资金、资金需要贷款,允许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资本抵押。三要创办村镇银行。用足“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利用对所有社会资本开放、对所有金融机构开放的特性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机制,扩大村镇银行试点,活跃农村金融服务。四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引导农产品价格合理提高。五要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六是探索农民宅基地和房子评估置换机制,让进城农民在城镇置换商品住房,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过渡,推进城镇化进程。

  (作者为市政协经济科技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陈  真)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09-2-27 16: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二十小时都花在一件事上 的确有些双手疲劳
 
abcd7821673 发表于 2009-2-27 16: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象楼主这样出色的帖 无论沉到么地方 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 那样的鲜明 那样的出众
 
心包太虚 发表于 2009-2-27 16: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说这么多干什么 灌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3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