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天津] 三明论坛:关于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研究

[复制链接]
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10-6-26 08: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关于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研究

                        三明市社科联课题组
    三明市委、市政府在新一轮发展中提出了“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根据三明的实际,着眼于对接和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局,着力于整合和优化区域发展要素,实施区域集约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和本质要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对三明市“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进行理论与现实分析,提出实施这一战略的路径与对策,对实现三明区域又好又快发展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
“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是以穿越三明市境内的鹰厦铁路线为标志,沿线的县(市、区)为轴、两侧各县为翼,即永安市、三元区、梅列区和沙县为区域发展的主轴,尤溪、大田县为东南翼,将乐、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县为西北翼,按照“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实施开发建设。
“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是三明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三明市区域内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从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发展出发提出的战略思想。它和“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技兴市、开放活市”的“四市”战略共同组成了三明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集群。“四市”战略是集群的“核”或者说“内容”,“一轴两翼”战略是集群的“形”或者说“空间载体”,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三明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部分,“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不仅要紧密联系三明实际,而且要充分体现《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实质,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想、战略部署相衔接。《三明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也是对“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作了总体的部署。
(一)发展布局
1.打造先进、繁荣的主轴核心区。拓展三明市区空间,加快“主轴”“同城化”进程,提高城市集聚水平。从宏观层面上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在主轴集聚、协调和优化,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先进制造业基础、构建海峡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对台交流平台、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强力推进主轴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区域增长极,繁荣主轴核心区。辐射两翼,推进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2.构建开放、品牌的东南翼连接带。借助和沿海中心城市地理相连、文化相近的优势,开展与沿海中心城市、台湾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传承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承接先进产业。深化优势资源加工、品牌农业加工,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引进大型企业。创建沿海资金和台湾资金投资园、构建产业转移集中区、优势资源加工区和品牌农业集中区。
3.发展生态、特色的西北翼经济圈。借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发挥生态、苏区、人文等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着力构建特色产业集聚区、示范园。用好用足国家关于苏区、老区相关政策,加快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公共事业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发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优势,搭建对台交流平台,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合作,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投资园。
(二)发展目标
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三明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到2020年,建立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到2017年实现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1)
(三)主要任务
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联系三明实际情况,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四个定位具体化、三明化。
1.构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围绕构筑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依托海峡两岸(福建)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加快建设两岸林业、农业合作示范基地,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明台商投资区,拓展经贸、文化等合作领域,努力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2)
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综合枢纽”。“围绕建设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立足三明的区位优势,发挥纵深推进、连片发展的前锋作用,打造综合交通、能源与电网、现代物流、区域协作等枢纽,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集聚,形成大通道、大开放、大协作的发展格局,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综合枢纽。”(3)
3.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围绕打造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做大做强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机械及汽车制造、矿产加工、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化工、建材等三大传统产业,形成集群化、集约化的新型工业体系,建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制造业基地。”(4)
4.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围绕形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立足三明生态、文化优势,开发休闲、安养、文化旅游精品,增强重点景区、重要品牌的影响力,拓展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抗战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发展海峡旅游,建成海峡西岸重要旅游目的地、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5)
二、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三明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轴两翼”发展战略,是三明市系统地从战略层面上对区域空间集约发展进行谋划,具有现实基础也有理论依据,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包含了工业、农业、服务业三次产业,兼顾了中心城市、城镇、农村城乡发展,统筹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了发挥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突破影响区域发展瓶颈的战略思路,这一科学系统的区域发展规划,必将引导三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是指导三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是三明加快融入海西、对接海西战略的重要举措
海西经济区是一个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江西、浙江、广东等周边省份地市的经济区,从地图上看,海峡西岸温州、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梅州8个城市组成了沿海产业和人口最为聚集、经济最为繁荣的“沿海繁荣带”,是海峡西岸的“发动机”和最为重要的“增长极”,而从龙岩、漳平、永安、三元、梅列、沙县至南平市区沿着鹰厦铁路这一产业和人口集聚带,是仅次于“沿海繁荣带”的“中部繁荣带”,是海峡西岸次一级的“增长极”。“中部繁荣带”是海峡西岸沿海与中西部省份的连接带,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由高向低梯次推进的重要阶梯。三明是“中部繁荣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主轴和东南翼是福建省的中心地带,是福建地理位置的“心脏”,西北翼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西进”和“北接”的前沿阵地。因此,三明市“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不仅对于海峡经济区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三明融入海西、对接海西战略的必然要求。
三、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30年,三明市区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8.2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66.92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2年突破1000美元,2007年跨上了3000美元,2008年达到3700美元以上,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三明区域经济已经从起飞阶段进入了加速成长阶段。在这个特殊历史阶段,三明市提出“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符合三明现有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趋势,不仅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也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从区域发展态势分析:“一轴两翼”发展战略着眼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破区域发展瓶颈
态势分析就是将区域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分析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而明晰加快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瓶颈,明晰区域发展思路、重点和方向,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分析其优劣的主要方法。
1.区域发展优势。
(1)具有生态优势。在自然生态方面,三明不仅森林覆盖率高达76.8%,而且有众多的森林公园,茫茫林海一望无际,层林叠翠,绿海无边,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有被誉为“福建的西双版纳”的萝卜岩楠木林和“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的天宝岩保护区等,还有众多秀丽的山、水、洞、石;在社会生态方面,三明人民深受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客家文化的熏陶,民风淳朴,崇尚礼仪,诚实守信,而且是著名的文明城市,文明三明享誉全国,社会稳定、人际和谐。开明、清明、文明是三明历史文化的积累,也是三明新时代精神。
(2)具有矿产、水力、森林资源优势。三明系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湿,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山岭鼎峙,丘陵起伏,河溪纵横,森林茂盛,因此有三大资源优势。一是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种79个,探明储量50个,大宗的有煤、铁、钨、铝、锡、锰、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蓝宝石等矿种;二是有丰富的水资源,沙溪、尤溪、金溪三条主要河流,总长875公里,年径流量215.8立方米,可供开发发电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大部分已开发);三是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市森林面积264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竹林储量3.66亿珠。
(3)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小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拥有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印染、塑料、造纸、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机械及汽车制造、矿产加工、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等“4+1”重点产业集群,其中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产值超百亿。区域主轴有以三明高新核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尼葛园为主的省级开发区4个,总规划面积175425亩,两翼各县均有开发规模不等的工业园区,三明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条件。
(4)将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三明被运输部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并在全力构筑海西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高速公路福银三明段、泉三三明段建成通车,永武、永宁高速相继开工建设,包括三明绕城、沙厦、尤溪到莆田兴化湾等一批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将在近期开工,三明将形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方面,向莆高速铁路全线开工,南三龙、浦建龙、长永泉铁路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将在近年开工。三明将成为海峡西岸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交通干道,海峡西岸沿海连接内地省份的重要枢纽。
2.区域发展劣势。
(1)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小,发展粗放。突出表现在:
A.市区经济规模在全市的比重小,不具有规模效应。从2005至2008年的统计数据看,市辖两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比重的23%至25%之间,不到四分之一。近几年来,采取了“南拓北扩西进”和“退二进三”举措,“南拓北扩西进”扩大了城市空间,也引进落户了许多项目和企业,但是“退二进三”中将一批大中型企业从市区迁至沙县金沙园区,腾出来的空间大部分作为住宅开发,因此生产总值在全市的比重变化不大。在“进三”中,亮点不多,引进了几家大型超市,但是市区消费人口没有增加,对外吸引力不强,对生产总值贡献不大。
B.是市区人口少,不具有集聚效应。2008年末两区户籍人口28万,常住人口也就30万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1%左右(4),不具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要达到总人口的15%--25%以上的要求。三明市区是一个新兴的城市,解放以来,国家在三明建设了一批企业,集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仁人志士,才有了现在的人口规模。由于三明大部分属闽中区域,所属各县(市)分别从原属南平、泉州、龙岩等地调整组成的,在文化上分属闽北、闽西、闽南文化,闽中也没有整理挖掘出系统的文化,市区与各县(市)没有历史文化渊源,对人口迁徙缺乏吸引;市区也不具有新兴港口、交通中心的优势,历史上不是物资集散地,对流动人口也缺乏吸引,因此,只能靠产业的发展来集聚人口。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区人口虽然也有一定的增长,但是由于没有大项目、大企业落地,加上近几年来一批企业迁至沙县等地,产业人口相对减少,服务性工作岗位也难于增加,因此市区人口增长缓慢,人气不旺。
C.城市发展没有总体的科学的战略思路。三明市区是先有工业后有城市,是一个工业城市,是“退二进三”还是腾出空间作为工业集中区,已经失去讨论的意义,问题是“进三”要发展什么第三产业,一直以来没有明晰的思路。三明市区的空间发展、人口规模、支柱产业等等整体和各个片区的功能定位,缺乏系统的前瞻的研究规划。因此,区域中心城市难于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不能有效地集聚生产要素,集聚城市人口,发挥规模效应,也难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产业、企业发展粗放。突出表现在:
A.规模小。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3家,产值874.8亿,平均产值仅为6300万,虽然2008年冶金及压延产业产值达250亿、林产加工产业产值达140亿,但是大部分工矿企业规模比较小,林产加工集群也是一批同质化企业产值的叠加,单体企业规模不大。
B.产业素质低。大量企业从事简单加工,不论是市里确定的“4+1”重点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优势产业,普遍存在着资源型产业结构突出、产业链不长、没有向上下游延伸的现象,影响了产业的规模和集聚;在技术创新方面能力也不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有科技活动企业8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7.3%,而全省平均和福州、厦门分别达到9.3%、11%和14.8%,2008年全市有科技活动企业10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略有上升,但是总体上讲,三明市企业开展科研活动企业少,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基础相对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少。
C.分散。这几年,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一批老企业搬进园区、一批新企业在园区中建设,但是从全市来看,企业分散,产业不集聚,专业化、产业化园区很少。
3.区域发展机遇。
(1)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福建省持续运作5年后,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5月6日,国务院研究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的高度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7月29日省委八届六次全会通过了《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从海西全局作了部署。8月13日三明市委七届六次全会通过了《三明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三明在海西发展中的定位、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随着中央支持力度加大,省市的持续运作,海西品牌持续发酵升温,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和省、市委《贯彻实施意见》,发挥三明比较优势,三明必将在海峡西岸经济建设中有更大作为,实现更大的跨越。
(2)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拉动,党的十七大强调转变到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更是强化了扩大内需的措施。沿海地区多属外向型经济,出口拉动作用明显,三明市在全省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对主要满足内需的三明工业,特别是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制造、矿产加工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4.面临的挑战。
(1)沿海的区域优势对要素的吸引。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凭借自然、人文等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积累了许多有利因素,国务院《意见》的出台,更进一步突出了沿海的优势,极化效应和乘数效应可能加速对内陆地区要素的吸引,有可能拉大山区地市经济与沿海的差距。
(2)中西部省份低廉成本可能形成产业跳跃性转移。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使三明和沿海与江西等中西部省份的空间距离缩短了,对三明的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但是在沿海和台湾产业转移中,三明也有可能成为“过客”。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按梯度由高向低推进,符合利润最大化,但是它是按“梯度最小律”传递的,就是说决定推移去向的不是距离远近,而是由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中西部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以及更为广阔的市场,沿海及台湾产业可能形成跳跃式转移。
5.结论。三明市具有资源、生态、工业基础等优势,存在着城市、产业发展粗放等劣势。“一轴两翼”发展战略,提纲挈领,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突破影响区域发展瓶颈,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是实现三明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方”。
(二)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一轴两翼”发展战略准确把握了区域经济发展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发展等等不同,三明区域内经济发展呈现着很大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优势、特点也不同。
1.主轴具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优势,是相对经济繁荣带。
(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8年全市人均GDP为25407元,市区、永安和沙县人均GDP分别达到42509元、35520元和3007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市平均16013元,市区、永安、沙县分别为16879元、14618元、144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市平均5853元,梅列区、三元区、永安、沙县分别为6750元、6838元、6236元、6680元。主轴明显高于两翼。
(2)工业化程度较高。由于主轴在鹰厦铁路沿线上,“小三线”建设在三明市区、永安市布局了大量的工矿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福建省的工业基地。沙县虽然原先工业企业不多,这几年随着市县合作的高新技术金沙园的建设,沙县工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主轴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而其他各县还停留在前工业化阶段和工业化初期。
(3)基础设施优势明显。拥有明显的交通优势,50年代就建有鹰厦铁路,近几年已经建成和规划建设的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在沙县和永安市交会,是海峡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2.东南翼具有矿产资源、品牌农业和区位优势,具有较好的增长性。
(1)矿产资源丰富。大田县无烟煤、铁矿储量丰富,开采时间比较久,尤溪县近几年大量开采了铅锌矿,但是之前两个县基本上是出卖原矿。随着经济发展,矿产深加工已经是大势,也是经济重要增长点。
(2)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大田县和尤溪县分别紧邻泉州和福州等沿海中心城市,是主轴与沿海的连接带,易于接受沿海中心城市辐射,是对接台湾和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
(3)具有一批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农业。大田县的高山茶,尤溪县的金柑、茶叶、油茶等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多种商标品牌,在省内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规模。
3.西北翼具有生态资源、苏区政策等优势,特色经济明显。
(1)苏区政策优势。三明市有7个苏区县,西北翼6个县全部是苏区县,也是老区县。国务院在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意见中,提出苏区可参照西部政策,老区参照中部政策。
(2)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泰宁的金湖、将乐的玉华洞、宁化的天鹅洞举世闻名,清流的九龙湖、建宁的金铙山颇具特色,在高速公路建成后,西北翼山、水、洞、湖、林、石及红色、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绕圈成线。
(3)具有一批特色明显的经济。明溪县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和中药村种植,清流县发展化工业和以花卉种植为主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宁化县发展烟草种植和有色金属加工,建宁县发展造纸工业和莲子、猕猴桃等种植加工,泰宁县发展生物药业和旅游业。将乐县工业经济相对发达,涉及矿产、机械、精细化工及金属加工、电子等产业。
除了将乐县即和西北翼相近,又有主轴的特点和优势外,“一轴两翼”的划分基本上反映了主轴、东南翼和西北翼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三)从区域空间特点分析:“一轴两翼”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了区域地理环境
三明市地处北纬25度30分-27度07分,东经116度22分-118度39分,四邻东依福州、南靠泉州、西南接龙岩、西濒江西、北连南平,全境土地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从福建全省区位看,三明东南翼和主轴在福建中部,西北翼在福建的西北部,过去习惯把三明定位在福建西北部,但是从人口、国土面积及经济比重等因素来看,三明市应定位为福建省中部比较合适。区域空间有以下特点:
1.山岭鼎峙。境内介于闽西北山地与闽西南山地两大地形区之间,闽中大谷地贯穿本区中部,西部为武夷山脉南段主体,东部为戴云山脉北段主体,杉岭山脉南段、玳瑁山脉北段以及宝台山脉和龙栖山脉蜿蜒境域,走向北东——北北东,发育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数百座。山地占总面积82%,耕地占8.3%,水域及其它占9.7%,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2.沟谷发育。三明地域跨福建省三大构造单元,域内存在四条大的断裂带,即:泰宁——宁化断裂带、南平——宁化断裂带、尤溪——大田断裂带、清流——大田溪尾断裂带。从地质结构上讲,四条大断裂带和众多小断裂带,将三明“四分五裂”,因此域内沟谷发育、溪流众多,发育比较大的有沙溪、尤溪、金溪三大河流。
三明市区域空间的特点,决定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集聚的空间,因此大部分县城分布在沙溪、尤溪、金溪的河畔上。由于高山阻隔,河畔狭窄,城镇很难形成更有效力的环状、点状分布,只能沿河带状布置,“块状推进、连片发展”。区域“核心”的市区,在沿宽1-4公里的沙溪河畔上,根本无法形成不断摊大、不断扩展的核心区,只能沿着河谷向永安市和沙县两头发展。同样,永安市和沙县也只能往市区和沙溪河畔发展,这样就沿沙溪河形成了城与镇、镇与镇之间相互连接的繁荣带,而且城与镇、镇与镇之间空间距离不超过20公里。从永安到沙县青州镇这一不到100公里的条带上分布着永安市区、贡川镇、莘口镇、荆西街道、三明市区、洋溪乡、沙县城区、高砂镇和青州镇,而从三明市区到永安城区、沙县城区距离仅分别为45公里、20公里。而这一条带状基本上把三明市属各县分成两部分,形成东南翼和西北翼,因此“一轴两翼”战略充分利用了区域空间地理环境。
(四)从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看:“一轴两翼”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了先前的发展思路
1983年撤消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建立省辖三明市并实行市带县行政体制改革以来,三明市有三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区域发展战略,第一次是1984年“以三明为中心城市的闽西北经济区发展战略”,第二次是2003年“两带一圈”发展战略,第三次就是2008年“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三个战略围绕改革发展这一主题,针对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提出了各自的发展重点、方向和目标,但是从本质上讲,三个战略在方法上都采用了差别化非均衡发展战略,是一脉相承的;在内容上,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充实完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
1.“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一脉相承地采用了差别化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的非均衡发展不仅是三明的客观存在的,也是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差别化非均衡发展战略就是遵从客观规律,是三明战略决策者的正确选择。1984年“以三明为中心城市的闽西北经济区发展战略”,是在地市合并、实行市带县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制定的,把全市分为基础比较好(三明市区、永安市),铁路沿线、靠近沿海、交通条件比较好(沙县、大田、尤溪、将乐、明溪县),交通不便、比较偏僻(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县)三种类型,针对不同发展水平采用分类推进的发展思路;2003年“两带一圈”发展战略,是在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背景下提出的,“两带一圈”将区域分成经济繁荣带(三明市区-永安市-沙县)、产业连接带(大田、尤溪)和特色经济圈(将乐、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县),根据三个区域的特色、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发展的思路;而“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战略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三明主动融入,着眼大局,为先行发展、科学发展而提出的,“一轴两翼”顾名思义就是将区域分成一个主轴和两个侧翼,强化了重点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三个发展战略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环境、发展基础以及路径依赖等发展条件,实施差别化非均衡发展,而不是一刀切的发展战略。
2.“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与时俱进时地完善发展了区域发展思路。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不断总结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思路,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是认识的客观规律。在区域发展布局上,“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强化主轴、壮大两翼”,深化了对1984年重点突破“两市”,以“两市”的起飞带动全区的起飞,2003年坚持把加快中心城市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布局的认识;在重点产业发展上,“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冶金及金属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矿产深加工、林产加工产业、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五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化工、建材、纺织三大传统产业,客观地分析了1984年以木材、能源(水电、煤炭)、建材和采矿为技柱产业,2003年以冶金及金属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林产加工业和生物医药为重点产业集群以来三明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培育发展重点产业的思路。同时,“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还提出了区域发展定位、发展要求和目标。
(五)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一轴两翼”发展战略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区域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一轴两翼”发展战略,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依据其理论提出的区域开发模式。
1.“一轴两翼”发展战略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发展规律。纵观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存在着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在区域经济学上一般称为“二元经济结构”。这样的“二元经济结构”,不论是大区域还是小区域都客观存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区域发展的二元结构尤为明显。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在扩散效应中,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创新成果,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向低梯度推移,由处于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接受消化第一梯度上的创新产业或创新产品,随着产业和产品的成熟和老化,逐步向第三、第四梯度上的城市推移,直到乡镇、农村。三明区域即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子系统。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系统中,“沿海繁荣带”为第一梯度地区,“中部繁荣带”为第二梯度地区。“强化主轴”,调优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改善发展环境,不仅有利于接收消化第一梯度和台湾的产业、技术的梯度转移,形成次一级的“核心区”、“增长极”,而且有利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纵深发展中,发挥梯次推进的重要作用。
2.“一轴两翼”发展战略,采用了点轴开发模式。“一轴两翼”发展战略,把沿着鹰厦铁路(沙溪河)的永安市、三元区、梅列区、沙县及其线上的乡镇各点相互连接起来,点轴贯通、形成轴线进行重点开发,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先行发展,使其周围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并向两翼形成扩散效应,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纵深推移,带动两翼经济发展,这是典型的“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区域开发模式,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对于开发程度较低、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点轴开发模式效果更加明显。
3.“一轴两翼”发展战略,符合中央关于按照主体功能区理论推进区域发展的精神。主体功能区是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区域未来的人口集聚流动、经济发展态势、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以及生态功能,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类型区。主体功能区是对区域传统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区域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2007年颁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近年来,主体功能区建设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不断深入,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得到了稳步的推进,有关省(市)先后开展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一轴两翼”发展战略,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将区域划分为三个部分,主轴和东南、西北两翼,将主轴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将两翼作为特色发展区域。主轴区域,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东南一翼,优化、升级优势产业,建设资源深度加工集中区、沿海产业转移集中区、品牌农业集中区;西南一翼,着力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构建特色经济圈。“一轴两翼”发展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开发观,贯彻了中央关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精神。
四、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路径
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路径的选择,必须根据三明的发展基础、发展态势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破解影响三明发展的瓶颈,着眼于实现三明又好又快的发展,贯彻“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技兴市、开放活市”的“四市”战略。
(一)区域开发集约化
集约与粗放相对,区域开发集约化就是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内的集聚、协调和优化,通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实现空间利用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从当前三明的实际出发,实施区域开发集约化,就是要加快推进城市化,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宜居城市,实现区域科学开发与发展。
1.推进城市化,加速空间集聚。国内外实践表明,城市化是推进空间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重要抓手,城市化不仅是人口从平面无限分散向有限空间集聚的过程,也是经济活动和资源要素集聚的过程,不仅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而且更为主要的是促进要素、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集聚。当集聚不充分和集聚经济时,城市化集聚产生的正效应尤为明显。国内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量及规模增长迅速,表明大城市具有超前优先增长规律,据有关专家分析,人口在10万-100万之间的城市都有正的规模经济效益,而100-400万人之间的城市规模净收益为最佳。因此,要顺应区域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城市化,促进区域集聚发展。
(1)拓展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市规模。中心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区域经济乃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中心城市先行发展并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聚集作用,推进区域和国家的整体发展。三明市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城区一直局限在列东、列西、城关和白沙等很小的范围内,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人口的集聚。因此要改变观念,树立“集聚经济、规模效应”的发展城市理念,因地制宜实施城市拓展策略。三明的特点是沿河而建、山地多,虽然不能象平原那样不断摊大,但是也有山区的优势,那就是生态环境好、现在可以开发的山地多。因此,要因地制宜,以“块状推进”、“条带相连”的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块状推进”就是沿着河流和现有的市区往外拓展,在城郊平缓山地建设城市组团,“条带相连”就是用快速通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相互连接,使块与块之间相互连接。要进一步完善三明市区空间发展思路。在“南拓北扩西进”的基础上,加上东向发展,实施“南拓北扩”、“东西并进”发展战略。“南拓”就是向台江、东霞、富兴堡与荆西、荆东片区发展,“北扩”就是向陈大、贵溪洋、碧口和小溪、洋溪片区发展,“西进”就是向小蕉发展,“东进”就是向虎头山脉方向发展,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做大城市规模。北向贵溪洋、小溪、洋溪片区和东向虎头山脉,是属于开发的处女地,有较大的空间,在当前应作为拓展市区的重点方向。要利用绕城高速公路(或者快速通道)规划建设的机会,依山就势,充分发挥山的优势,向山地要空间,扩大城市发展空间,规划好不同平台、不同“快”的土地开发及用途、路网联接,使之成为高、中、低层次错落有致的立体布局,构筑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把三明市区建设成为具有5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核心区。
(2)加速推进“主轴”同城化,建设百万人口的福建省中部城市。三明的主轴,从永安城区到沙县城区80公里,城市之间具有区位相邻,经济联系、人员往来密切,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互补性强的特点,在推进(三明)市(沙)县一体化、(三明市与永安市)城市联盟的基础上,要构建一种更为集约、高效的空间组织形式,全力推进主轴同城化,把主轴建设成为具有100万以上人口的福建中部大城市。理顺体制、机制,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沿着沙溪河畔从永安市区、贡川镇、莘口镇、荆西街道、三明市区、洋溪乡、沙县城区这一主轴,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建、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保”思路“快状推进、条带相连”,形成经济合力和内聚力,增强国土空间的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整体竞争优势。
(3)围绕交通干线,培育发展区域城市群。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三明区域城市群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纵两横三联”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后,区域内高速公路网大致形成“工”状,“一纵”沿着主轴走向,两横分别沿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和宁化、清流、明溪、永安、大田走向(明溪因没有互通口,计划从市区另外开连接线),虽然北面的建宁连接宁化、南面的尤溪连接大田在域化交会,没有直接相连的高速公路,但是区域所有城市、县城将建有高速公路互通口,并且每个县(市)都还有1-2个乡镇建有互通口;“两纵两横”快速铁路干线建成后,区域内快速铁路网将大致形成“井”形,除明溪外,县县有火车站。快速铁路网除了有从建宁直接连通宁化的铁路线外,和高速公路网走向大致相同。因此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互通口、火车站建设的契机,引导人口与经济沿着区域的“工”形高速公路线,在各县城区、高速公路互通口和火车站集镇集聚。县城按照5—10万人口规模,集镇按照3—5万人口规模,积极推进“大城关”“大集镇”建设,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两翼城市群。
2.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任何的调整与变动都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最终目的的。在全球发生金融危机、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特别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情况下,对三明来说,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有利时机,也是推进要素集聚、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最佳时机。
(1)进一步推进先进生产力在“主轴”集聚。在继续推进“4+1”重点产业和3个传统产业在主轴集聚和升级的同时,着力完善三明市区“退二”后“进三”的产业布局。积极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在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规划调控,利用市区空间拓展,根据市区在主轴中间位置,在市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规划布局现代物流业园区、商业贸易中心、信息与中介服务中心等;发挥三明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把市区培育成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现代化旅游酒店、商店、中央娱乐区、文化等设施,培育大型有实力信用好的旅行社;发挥三明职业教育优势,整合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资源,建设区域职业技术、技能教育中心,发展对台职业教育合作,把三明建设成为与台湾职业教育合作先行先试区。三明市电子信息产业几乎空白、食品工业规模也很小,建议把洋溪开发成台商集中区,利用台湾产业转移的时机,积极引进电子信息产业和食品加工业。
(2)进一步促进两翼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遵循生产力布局基本演变规律,改变目前分散式、平面化的区域和产业布局特征,促进两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东南翼,要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沿海城市辐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要积极参与其产业链分工并对接其产业转移;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深加工,延长资源产业链,做强矿产产业,壮大茶产业,尤溪还要发展壮大金柑产业、酒(坂面红)产业、油茶产业和食用菌产业。西北翼,要打破县域的分割与限制,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主打生态牌,着力发展生物制药、苗木花卉、生态旅游产业,把西北翼打造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圈。不断引导要素在城镇、园区集聚,强化城市集聚功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区城经济共同发展。
3.建设宜居城市,促进人口集聚。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不仅直接决定着人们现在的生活品质,更影响着一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较好地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均势。建设宜居城市,不仅能使城市居民安居乐业,而且可以不断吸引外来人口前来投资兴业、生活工作。三明市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堪称“中国绿都”,又是全国著名的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城市,社会和谐稳定、景观优美怡人,公共秩序安全,现在交通条件又在不断改善,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城市具有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以产业集聚人气、以事业留住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一河两岸青山绿水环境的营造力度,在城区特别是沙溪河两岸渗透、融合、揉进文化要素,加强对“中国绿都”品牌的包装、宣传力度,提高其美誉度、知名度、影响度;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培育福建中部城市特色文化,总结创建精神文明文化成果,弘扬三明城市精神,以文化的发展增强城市凝集力、影响力,集聚人气、增进活力。打造生态三明、平安三明、人文三明、活力三明,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产业发展集群化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在当前各国经济体系中,产业集群表现出非凡的活力,呈现出蓬勃的区域竞争力,在我国的苏、浙、粤等省份和我省的沿海一带,形成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有利于形成城乡之间、不同产业之间和大中小企业之间的科学布局,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目前,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三明市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产业集群发展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矿产深加工、林产加工产业、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精细化工、建材、纺织等8个重点产业和一批优势产业,但是,就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来看,重点产业只是具备了集群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而优势产业,尚处于集聚阶段。因此,按照“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思路,推进重点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具有潜力的产业集中发展,来提升整个区域竞争力,不仅有条件,而且十分必要。
1.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编制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和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及子集群发展实施方案,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促进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升级壮大,着力培育特色显明、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2.加强创新,促进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创新是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处于成长阶段的三明市重点产业集群,创新是实现集群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只有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创新和制度、政策调整,才能实现流程、产品、功能直到部门升级,形成较大产业规模,产业配套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竞争力强的成熟产业集群。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产业集群。要积极创造条件,在企业用地、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扶持三钢集团、闽光治炼公司,新龙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永安汽车厂、厦工集团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三明机床有限公司,永安林业、大亚木业、青山纸业有限公司,福建汇天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福建沈郎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福建三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田红狮水泥、永安万年水泥有限公司,三明纺织、永安市华伟、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等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网络销售中的“领头羊”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鼓励大型有实力龙头企业上市。跟踪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产业带动作用显著的名牌产品或龙头企业,着力将2—3个重点产业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产业集群。
(2)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以集群的主导产品为基础,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发展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抓好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配套企业建设,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鼓励龙头企业采用重组、改造等方式,组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以剥离专业化强的零部件和生产工艺,发展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抓好核心部件的配套,选择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技术,实施重点突破和攻关。同时要抓住台湾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吸引配套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聚集发展。对转移到当地的配套企业和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要加强产品配套协作,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3)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平台,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在三明市区加快建立“四大平台”:以规划引领科技创新,加快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科技创新规划平台;优化公共服务大环境,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创业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为企业发展建立良好的公共性的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沟通、互动,加大人才交流培训储备力度,建立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建立科技创新保护平台。充分依靠科技的进步,对集群内产业、产品进行工艺流程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功能创新和链条升级创新。同时,建立创新联结机制,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接,尽快形成配套的产业创新链条。
(4)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根本出路,也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三明市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对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主导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提高主导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循环型发展模式转变,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重点产业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重点产业,促进产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园区的集群化、生态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逐步建立起企业间、产业间资源能源互换或转换的供求体系,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3.整合资源,引导和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三明市区域内除了政府着力培育和发展的8个重点产业集群外,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如旅游产业、农业特色产业,也有一些在发展中形成的区位优势产业,颇具潜力,如包括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这些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城镇化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导和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1)政府加强引导,促进产业集聚。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动不同形态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如旅游业,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按照“打造一个品牌、构建一个中心、围绕一条主线”(6)来整合资源(一个品牌就是“中国绿都—三明”、一个中心就是以市区为集散中心、一条主线就是以客家文化为主线),把三明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发展壮大旅游集群。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政府要发挥规划作用,利用规划建设绕城高速(快速通道)、拓展市区空间的契机,在与三明火车新站、无水港相邻的洋溪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业园区、台商投资区,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市区集聚发展。在培育文化产业方面,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三明地方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优势,用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和精神建设文化将散落在各地的戏曲、典故、民俗、宗教、建筑、传说等串联起来,用现代的歌舞、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电影、电视、动漫等传承光大,按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引导其集聚发展,在市区建设创作中心、表演中心,建设形成沙溪河(永安、三元、梅列、沙县)历史文化长廊,明溪、清流、宁化客家文化长廊,尤溪、沙县、将乐闽学文化长廊以及包括主轴、西北翼的红色文化圈等等。
(2)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着力改变优势产业“中小企业群生型”同质同构化现象,在每个产业中选择1-2个综合实力较强、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发展潜力好的企业作为龙头重点培育,或者引进区域外技术型、资本型大型企业,特别是产业链高端项目,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3)提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引导产业集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做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区的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定位,完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开发经营实体,推动投融资的市场化。
4.着力发展“技能型”教育,服务产业集聚。人力资本是是不可或缺的资源,是投资环境最基本的要素。随着国内制造业加快发展,技术工人紧缺、高级工以上的“技能型”人才极度缺乏的现象凸现。三明市在实施产业集群化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吸引、引进、留住创新型人才,而且要着力发展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技能型”教育。三明市是老工业基地,各类“技能型”教育机构比较多,不仅较大工厂有,县(市)也有,发展“技能型”教育,三明有基础,现实也迫切需要。因此,要整合三明区域内“技能型”教育学校、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在市区建设以培养高中级技术工人队伍为目标的“技能型”教育培训中心,并积极创造条件,把三明市打造成为福建省“技能型”教育培训基地,并积极与台湾开展合作,把三明打造成海西与台湾技能教育先行先试合作中心。培训中心不仅要有学历型教育,也要有进修类学习,不仅设置工业技术专业,也要设置农业、服务业技术专业,特别是围绕三明市着力培育发展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设置专业。
(三)基础设施一体化
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区域内部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重组整合,一方面实现本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和海峡经济区西岸相衔接,来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而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三明区域内基础设施一体化,将促进区域内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各种要素的充分流动,有利于主轴同城化、形成区域增长极,有利于各地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所谓基础设施,是指为国民经济生产过程提供基本条件,可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前者指直接为国民经济生产过程提供的设施,后者指间接为国民经济生产过程提供的设施。但是通常指包括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利、城市设施、环境与资源保护设施等。在基础设施中畅通的区域交通网和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网是支撑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基础,最为重要。
1.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战略规划。按照区域“一盘棋”思想,合理划分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功能,对主轴及两翼的各类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文物古迹、综合交通、邮电、通信、排污、给水、供气统筹规划,达到充分利用及共享,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建立高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强的电力生产供应网络与完备的防洪、除涝、抗旱、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能力。
2.加快交通一体化进程。
(1)加快建设形成以主轴为枢纽的区域交通网。三明区域内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和机场的建设,已经做出了专门的规划,有的已经建成,有的在建设中,有的正在积极筹备开工。规划建设实现后,三明将形成“一纵两横三联”高速公路网、“两纵两横”快速铁路网,四通八达、连成一体(详见附图一)。域内公路交通高速化、铁路运输快速化,内联海峡西岸交通网,外接祖国中西部,海西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突出。现在的关键是要乘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国内扩大内需的东风,加快建设。已经开工的项目,要加强管理,保质按时完成;规划建设的项目,要组织力量,按照程序加快办理相关手续开工建设。在适当的时机,规划建设北面建宁连接宁化、南面尤溪连接大田的高速公路或者快速通道。
(2)建设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主轴公共交通网。城市公共交通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对于三明来说,关系到主轴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和城市的凝集力,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当前,要将主轴的公交建设列入政府的重要议程,为市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公共交通,促进三明市区与永安市区、沙县城区更加紧密联系。近期,要尽快建设三明市区到沙县、三明市区到永安的快速通道,开通公交专线,缩短三地来往时间,方便人员工作、办事、购物、探亲访友及旅游;中长期,可考虑建设从永安市区到沙县城区的高架轻轨公交,真正把主轴融为一体,促进主轴生产力的优化布局。
(3)建设沙溪河文化自然旅游长廊。沙溪河可以说是三明人民的“母亲河”,开发利用与保护“母亲河”是沿河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沙溪河即有大自然恩赐的美丽景色,也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历史文化的沉淀,梯级电站的建设使这条河更加绚丽多彩。要将从永安到沙县的沙溪河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发、一个品牌来打造。统一管理,统筹规划河道、河岸和排水、防洪等设施的改造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统筹保护利用包括抗战文化、客家文化、闽学文化及各类古镇古村古寨古窑等遗迹遗址,统筹开发利用自然、人文景点和现代文明成果,统筹规划两岸各类建筑、设施的风格、特色。把沙溪河打造成三明旅游名牌,建设成文化之河、文明之河。
3.实施信息一体化工程。
(1)建设高效宽带传输网。整合现有各运营商的传输网络资源,推进传输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传输网络资源共享,优化传输网络结构,使核心传输网络结构由环状结构为主向网状结构过渡,扩大传输网覆盖空间,提高传输容量,积极使用先进传输技术建设适合全业务经营的高效宽带城域传输网,为通信业务的拓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建设覆盖城乡的智能化宽带接入网。普及宽带接入网,实现宽带接入网终端智能化,确保提供有线、无线室内布线接口,满足用户对个性化业务的需求。更新原有的相对落后,封闭、分散和相互不兼容的接入网,使其平滑过渡成为高度兼容的电信管理网的一个子集。在企业信息化方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建设以市区为中心的物流信息交换中枢,大力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高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政务信息化方面,要建设更多的服务型电子政务系统,要适应政府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帮助解决政务信息化面临的新课题,同时要适应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务信息化的要求。在公众信息化方面,要以建设公众互动信息平台、推进信息化增值应用为主要手段,从医疗卫生、教育学习、文化事业、劳动保障等方面为公众提供数字化生活增值服务。
(3)建设安全可靠的电话、电视网络。优化广播、电视转播台布局,满足区域发展所带来的数据业务量急剧增长的需求。推进电话网的智能化建设,继续推进各固定电话网及移动通信网运营商的网间互联。在技术上不断升级,为移动业务的快速增长和其他业务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在继续完善现有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适时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商用网络建设。优化广播电视网络系统,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转播、信息交换技术设备的全数字化改造,完成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
 (四)区域经济开放化
人类某一区域社会经济的变迁与区域的开放或封闭,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无数事实证明,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进步。一个不注重开放的民族,必然是落后的民族,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必定是落后挨打的国家。开放是发展和进步的基石,区域开放是区域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开放化,就是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辩证统一,在深化开放、扩大开放中推进国际开放、区际开放和区内开放,从小开放走向大开放,从大开放走向更大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与我省沿海地区相比,总体上不如沿海地区,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条件不如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规模和层次都处于较低水平,对外开放不足制约了三明发展的速度。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际国内产业和市场格局的新变化,面对台湾和沿海地区产业加快调整转移的难得机遇,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要乘着区域开放内外部条件的改善,着力“开放活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区域开放化,为三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
1.强化开放意识。在开放条件、开放环境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要在开放上追赶先进地区,要有比先进地区更加强烈的开放意识,把开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消除封闭自卑、无所作为的心态,墨守成规的教条思想和本本主义的束缚;破除小富即安、稍进则满、不思大进取的小农意识。光大三明“开明、清明、文明”精神和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敢闯敢冒的积极进取精神,进一步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理念、统筹发展内外联动的理念、合作创新互利共赢的理念、高度重视经济安全的理念。以观念的更新推动工作的突破,以理念的提升带动开放的扩大。树立市外即外的观念,推进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国际开放、区际开放、区内开放中,根据三明实际突出做好区际开放和区内开放文章;在加快机场、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并且加大力度整治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注重改善以行政服务为中心的软环境建设,全面优化人居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坚持内商外商齐招,内资外资并引,在注重与国外大财团、大集团建立合作关系时,加强与台湾、沿海知名企业的协作。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同时,注重人才、技术、土地、资源、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合作,既积极吸引区域外投资者以多种方式合作,也鼓励我市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区外海外投资发展。
2.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战略的提升,为海西的开放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不仅在与台湾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而且随着海西效应的持续燃烧将更加国际化。三明市是海西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海西,就能“借梯上楼”,在区际开放中实现深化开放、扩大开放。因此,对于三明来说,要把全面融入海西作为开放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来抓。全面融入海西,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从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等战略层面上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对接;要立足三明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参与全区分工合作,主动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做大做强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机械及汽车制造、矿产加工、生物医药及生物制药等五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化工、建材等三大传统产业,形成集群化、集约化新型工业体系,把三明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制造业基地;要根据三明区位特点,加强汇报协调,按照海西综合交通网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为主骨架的现代交通体系,把三明打造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综合枢纽;要充分挖掘三明地方文化内涵,发挥三明生态等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对接海峡旅游圈的建设,把三明打造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3.加强对台交流合作。对台交流合作是福建及其三明的优势,也是中央给予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三明的优势,加强明台交流合作,推进明台互利共赢。拓展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抗战文化等明台共同文化内涵,利用宗亲文化和宗教文化,打造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利用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和三明“老工业基地”的基础,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打造明台产业合作基地;利用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打造明台林业合作基地;利用海峡两岸(福建)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明台农业合作基地;依托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和各类展博会、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台商投资兴业,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明台商投资区。发挥三明职业教育资源丰富、基础好、实力强的优势,加强明台职业教育交流,打造明台职业教育合作基地。
4.拓宽开放领域,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开放。按照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要求,勇于开拓创新、敢于先行先试,开放凡是国家没有明确禁止外资、台资、民资进入的行业、领域,及时清理有碍于各类主体投资的政策限制,打破条条框框,坚持经济开放、文化开放并举,在突出经济开放中,提升文化开放位置,以文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开放促进文化交流,加快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文化领域拓展,积极开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科技、环保、电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对外合作。
五、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
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开发集约化、产业集群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区域开放化,实现“一轴两翼”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着力项目牵动、品牌带动、创新引动、服务推动。
(一)项目牵动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论是经济结构调整,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论是区域发展、产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开放,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进步,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也必须始终抓住项目这个“纲”,加强项目运作,牵动整个战略实施。
1.围绕“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策划生成项目。着眼于区域集约化、产业集群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区域开放化,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储备、实施,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报批一批、实施一批”的思路,实施项目牵动。在坚持基础先行、产业优先,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多元投资、尽力而为的前提下,突出抓好一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产业项目,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好一批事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项目,突出抓好一批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民心项目。坚持大项目与小项目一起抓,政策扶持性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一起抓,坚持一二三产项目一起抓,经济项目与社会公益性项目一起抓,强化项目牵动。
2.强化机遇意识,全力以赴向上争取项目。要强化机遇意识、项目意识,紧紧抓住国家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和中央出台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政策的机遇,全力以赴向国家和省上争取项目。要认真研究国家扩大内需、支持海西建设的相关政策,特别是苏区、老区政策,开动脑筋,找准与三明市的结合点,用活用好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政策效应最大化,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省直有关部门宣传汇报三明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项目,加强和相关部门沟通衔接,争取一批项目,特别是生产性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民生项目在三明落地。以项目建设和投资增长促进“一轴两翼”思路的实施,促进三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深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招商引资是解决项目资金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一轴两翼”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要精心策划,广泛拓展宣传渠道,全面客观地宣传介绍三明市区位资源、市场前景、发展潜力、独特优势、投资环境和发展成就,让区内外了解三明、亲近三明、走近三明;要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贸易恰谈会、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等国家级、省级会展和专场会展载体,展示自己、获取商机和信息,特别是要展示三明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加强沟通联络,推进三明和区内外交流合作;要确实改变思想观念,开放思路,既招外商,也招内商,特别是强化对台湾、沿海发达地区的招商,既在经济领域招商,也在文化社会等领域引资;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方法,在发挥会展招商重要作用的同时,注重平时招商,采用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等各种招商方式,同时,讲求招商实效,不搞花架子,不求虚数字,从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着手,围绕产业配套选择招商项目,不仅要带来GDP增长,而且增加财政收入,增加人员就业。
(二)品牌带动
品牌是各个领域具有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形象和标志,是质量、特色、优势、信誉、水平、实力的综合体现,实施品牌带动,就是要充分发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推动“一轴两翼”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先行发展、和谐发展。
1.打造城市品牌,提升整体形象。城市品牌是人们对城市整体的一种感知,是对城市的一种识别,是城市特有优势的体现。要加强对三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良好环境的宣传,打造“活力三明”、“中国绿都”、“文明城市”、“平安三明”、“客家袓地”、“朱子故里”等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吸引五湖四海的人们来投资、旅游、居住、工作或学习,带动愈来愈多的名人、名企进驻。
2.塑造集群品牌,提升竞争力。集群品牌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集群品牌往往代表一个地方产业或产品的形象,比如,法国香水、瑞士手表、景德镇瓷器、嵊州领带、晋江鞋业等等。塑造集群品牌,已经成为各地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三明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产业集群也有相当的影响力,要着力塑造诸如生物制药、金属材料、载货汽车、重型机械、建材水泥等等集群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3.培育壮大产品品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握品牌发展的内在规律,立足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区位、生态、历史、文化等优势,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领域的发展特点,树立“质量为本、以质取胜”观念,科学谋划,着力培育壮大在海西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经济、社会、服务各领域品牌,引导和鼓励主体争创品牌,夯实品牌创建基础,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品牌,构建地区性、全国性和国际性品牌层级递进、特色明显、充满活力的品牌体系,以品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创新引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创新能力强,进步发展快,创新能力弱,就被动落后,创新引导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在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中,只有加强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各类创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才能实施的好,发展的快,否则将贻误三明发展进程,影响海西建设发展。
1.持续观念创新,发挥先导作用。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活水源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观念创新是对陈腐观念的突破,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用先进的观念取代陈腐的观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观念创新,要不断地摒弃落后、过时的观念和不利于实践的既定看法,突破旧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定势,探索、创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思想和方法,从新的观察角度,形成新的结论或新的观点。提出“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就是三明市委、市政府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精神,对原先三明区域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既要在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战略,也要转变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发扬“敢吃螃蟹,会吃螃蟹”精神,突破旧有观念和思维定势,提出创新性的思想和方法、方案和措施,特别是要发挥观念创新的引导作用,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各类创新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2.突出科技创新,发挥关键作用。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推进器,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前,必须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技术创新的途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立技术创新的规划平台、服务平台、交流平台、保护平台,推进“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路径的实施。
3.加强制度创新,发挥保障和推进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实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各类创新中发挥着保障和推进作用。在特定阶段、特定区域,制度创新可以决定技术创新和其它创新的实现程度,如我国东部部分发达地区通过市场经济改革,“诱致”了技术资源的转移集聚,实现了率先发展。“没有落后的地区和落后的人,只有落后的规则和制度。”,昆明制度治理就是对制度创新作用的最好诠释。在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中,要从区域的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营造制度环境和进行制度安排。如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率先学习深圳经验,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边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公众听证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主轴同城化领导协调机构,强化对主轴生产力布局的组织协调,特别是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财税制度的安排。如出台有利于“一轴两翼”发展战略形成和发展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出台诱导要素在市区聚集发展、各类创新活动在市区开展的相关政策,制定诸如鼓励在市区设立公司总部、中心政策,鼓励市外人员在市区购房安家、创新创业政策等等。
(四)服务推动
在实施“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中,不仅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也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在战略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政府的推动尤其重要。要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载体,为“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制度服务、政策服务、保障服务和环境服务。
1.制定“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要根据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目标、任务,制定包括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发展规划。用规划统一各级各部门思想,统一各级各部门在区域发展中的行动计划,用规划引领区域集约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区域开放化。
2.强化服务意识,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政策服务。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和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以政策为杠杆,为市场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制定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引进奖励措施,制定鼓励各类主体按规划发展的财税政策,并协同金融部门在金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创新,为科技创新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平台和奖励措施,鼓励各类主体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奖励品牌创建先进单位和个人。
3.营造良好环境,为区域发展提供环境服务。要继续加快机场、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加大力度整治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要继续深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突出信用建设,着力营造信用环境,打造信用三明,加快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每一位投资者、经营者安心、顺心、放心和满怀信心地在三明投资发展、兴业生财。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追究制等,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行政效能保障机制,为投资者创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要持续开展“平安三明”建设活动,着力提升综治平安工作创建水平,保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为三明发展提供保障服务。

本文为2009年度三明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项目编号:Z0901。

课题指导:徐  铮
课题组长:杜元会
课题组成员:罗朝良 纪其昌 何绍福
课题执笔:纪其昌
注释:
(1)(2)(3)(4)(5)《三明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2009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三明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6)详见纪其昌,“以市区为中心集约发展三明旅游业的思路与对策”,《三明论坛》2008年第四期。
(7)文中关于三明的统计数字均来源于三明统计局,交通示意图来源于交通局。
参考文献:
[1]张金锁、康 凯编著,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2]龚人左著,亲历三明改革大潮,三明市南下服务团史研究会、三明日报社编印。
[3]《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中国政府网。
[4]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学习出版社,2007年10月。
[5]《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省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福建政府网。
[6]《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中国政府网。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10-6-26 15: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省委卢展工书记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指出,要发挥三明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今年省“两会”期间又对三明今后发展提出了“前锋、基地、枢纽、支撑”四个关键词的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卢展工书记对三明发展的新希望、新要求,根据省委办公厅《关于组织2007年省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闽委[2007])要求,三明市于2007年3月起,组织开展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研究”。课题组由市委常委、秘书长程立双任课题总指导,市委办、市委政研室牵头,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农办、市发改委、经贸委等15个部门参加。分为“发挥三明在海西建设纵深推进中前锋作用的研究”、“壮大三明作为海峡西岸重要基地的研究”等六个子课题,并分别组成课题组开展调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举办了“三明市前锋论坛”,邀请20多位省市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就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进行解读和深入研究,为总报告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一、三明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的基础优势
  围绕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总体定位,三明在海西建设先行先试中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1、基础条件日趋完善。首先,海西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为三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作为空间。省委提出的“海西”战略效应正在不断拓展,中央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海西建设的扶持政策,给福建带来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三明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三明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期以来,三明一直处在全省交通网络的“井底”,经过近年来的待续努力,形势已大为改观,跃上了“井口”。2003年以来全市公路建设共投入资金123.73亿元,超过1949年到2002年交通建设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居全省第一位,被交通部正式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海西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同时海峡西岸重要电网枢纽也正在积极构建,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日益完善。第三,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和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市区“南拓北扩西进”、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三策并举”,优化永安—三明—沙县城市主轴线发展布局,规划新建片区13.71平方公里,过去5年市政基础设施投入超过1991—2002年的总和。一批重大生产性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开始实施,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整改、乡风文明得到加强,建设海西区域中心城市格局正在进一步形成。
  2、产业基础更加扎实。集聚全省最大的钢铁、造纸、化肥、建材等企业,钢产量占全省的3/4,化肥占全省的1/2,人造板和机制纸占全省的1/3,形成以冶金、化工、电力、机械、煤炭、纺织、建材、林产加工等为主的工业格局,近几年工业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发展后劲日益增强。特别是立足产业基础,对接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3+1”产业集群,冶金产业跻身全省13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行列,林产工业产值全省第一,列入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区域和重型汽车生产基地。
  3、发展态势更加持续。2004年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前百位;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451.59亿元,居全省第五,增长13.1%,创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13亿元,居全省第三,增长6.5%,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9.9亿元,居全省第六,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29亿元,居全省第四,增长46.6%,创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近年来三明按照省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部署和“四个重在”的要求,主动融入、主动对接,扎实推进“三市”发展战略、“四地”发展定位、“两带一圈”发展格局、“五个对接、五个突破”发展举措和“六求和谐”工作重点的落实,着力构建海峡西岸重要交通枢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和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着力推进“和谐三明”建设,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4、资源优势更加凸显。有森林面积达2600万亩,是全国少数几个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设区市;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种79个,重晶石、钨、锰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煤炭、铁矿、石灰石储量也较高;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的3.5倍,境内河流总长875公里,年径流量达215.8亿立方米;旅游资源密度全省最高,也是全国少有的,有1个世界级地质公园、 3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土地面积达13.73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人力资源充足,每年输出劳动力3.5万人。立足资源优势,做好资源开发利用文章,有利于拓展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5、环境质量更加优越。三明是“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近年来狠抓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市区环境质量明显改观,沙溪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广大农村山多地多,森林覆盖率76.8%,近几年狠抓辖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三明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三明“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的发挥仍然受到综合竞争力不强、区位劣势和主体活力不足、环境不优等方面的制约。
  1、实力仍然不强。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和效益都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GDP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第2位下降为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地方财力降至第6位。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国企冗员多、体制机制不活、技术装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历史包袱沉重;外向型经济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利用外资、出口规模不大;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等等。
  2、区位仍然劣势。地处闽西北偏隅山区,尽管交通状况大有改观,但区位劣势仍然存在。缺乏沿海发达地区市场前沿和港口的龙头带动优势。原有的资源优势正在弱化,特别是进口资源的逐步扩大,沿海发达地区在原材料、能源需求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既降低了对山区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对依赖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3、环境仍然不优。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强,“四乱两难”和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人才资源瓶颈问题仍较突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三明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的对策建议
  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推进在海西建设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决突破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集聚各方合力,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坚持项目带动,敢于创新突破,明确定位,勇当纵深推进前锋,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构筑重要综合枢纽,强化区域发展支撑,力争成为福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沿海辐射内地的前沿平台,努力实现三明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具体说,要当好“三个前锋”,建好“五大基地”,构筑“三大枢纽”,提供“三大支撑”,强化“五项保障”。
  1、当好“三个前锋”
  一是沿海纵深推进的前锋。从三个层面构筑沿海拓展腹地的前锋:发挥连接闽东北、闽西南两翼优势,呼应海西临港工业发展,对接冶金、船舶修造、石化、汽车等产业,承接机械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梯度转移,配套发展林产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对接珠三角和长三角,以林产工业、生物医药、金属制品加工等产业为重点,引导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在三明建设上中游产品加工集中区。依托闽浙赣皖十四市经济协作区、闽粤赣十三市经济协作区,进行政府协作、企业合作、项目对接、产品配套,支持钢铁、建材、林产、化工、轻工、载重汽车等企业赴内陆省市投资、办展,延伸产业基地,扩大营销网络,参与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建设沿海拓展腹地的桥头堡。
  二是内地扩大开放的前锋。借助福(州)银(川)、泉(州)南(宁)、长(春)深(圳)等高速公路,依托特色经济圈,在闽赣边界设立粮食、农产品、建材、物流等市场或产业集聚区,并吸引邻省周边地市在边界集中布局产业项目或专业市场,逐步建立内地对接港口的产业延伸通道。鼓励周边省、市到三明举办、联办会展活动,吸引中部省份企业到我市发展流通外贸业务,并大力推进口岸通关,推行铁海联运、公路转关运输等通关模式,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平台,共同构筑内地通向沿海的物流拓展通道。
  三是闽台交流合作前锋。凸显三明林业资源优势,办好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带动明台农业合作,建设三明台湾农民创业园,把三明建成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的示范基地和重要窗口。办好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逐步成为具有区域性影响的两岸林业与经贸合作平台。加强明台产业对接,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促进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形成明台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渠道。
  2、建好“五大基地”
     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制造业基地。支持三钢等企业联合重组,建设金古、小蕉专业园区,打造冶金及金属制品产业集聚地。以永安汽车厂为龙头,以埔岭汽车工业园为平台,建设汽车产业研发、人才和市场网络中心,建成载重汽车产业集聚地。坚持“压小上大”,推动水泥行业优化升级,重点实施将乐红狮年产400万吨、永安万年年产200万吨等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集聚地。整合机械装备制造资源,加快推进厦工三重、双轮化机、等企业退城入园、异地扩改,建设机械装备制造集聚地。抓好钨矿、锌矿、荧石矿等矿产品深加工项目,开展煤化工系列产品开发前期工作,建设新型纤维、再生纤维及产业用纺织品等纺织项目,推进高分子复合塑料等新材料项目,加快开发新工艺项目,逐步形成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集聚地。
  二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农业基地。突出重点产业,在粮食稳定面积、增加单产、提高品质、深化加工的基础上,围绕果茶、菌业、蔬菜、建莲等传统产业,优质烟叶、笋竹、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红豆杉、苗木花卉、雷公藤等新兴产业,对接行业领军企业,采取“领军企业+基地”等模式,实施一批上规模的产业链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群。突出龙头企业,依托县、乡工业集中区,培育壮大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引进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优化、重组中小加工企业,突出特色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比重,争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品牌。
  三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林产工业基地。以永林为龙头,开发木地板、竹地板、装饰板等下游产品,建设以中纤板为基材的木材加工体系;以大亚木业为龙头,开发家具、音响设备、装饰装修用材,形成以刨花板为基材的板材加工体系;以青山纸业、铙山纸业为龙头,加快实施年产10万吨特种纸、20万吨高强瓦楞纸等项目,建设特种纸制品体系;办好市区、永安广式家具市场,主动承接广东家具产业转移,逐步形成家具产业体系;鼓励发展林产精细化工新领域,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林产化工体系。
  四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原料药开发为切入点,从药物中间体做起,向成品药、制剂和保健品、保健食品等延伸,促进化学合成药和中成药做大做强,带动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发展,把三明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植物药业基地。扩大药材种植,加强对野生药用植物的驯化和良种繁育,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培育龙头企业,支持、鼓励骨干企业开展GMP认证,推动生物医药企业优化重组,重点扶持一批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向超亿元方向发展。构筑产业平台,加快市区荆东、明溪十里埠生物医药集中区建设,推动各县生物医药功能小区发展。。促进成果转化,办好“复旦大学—三明学院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组建三明暨南生物医药技术中心,发挥生物医药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力争每年转化一批新的科研成果。
  五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旅游胜地。强化旅游合作,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联手打造“山海湖”精品旅游线路,深入推进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日月潭的“两水”合作,共同做大海峡旅游市场。整合旅游资源,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以永安桃源洞—石林、将乐玉华洞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旅游精品建设,在深度开发游览观光产品基础上,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客家旅游、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继续培育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品牌,提升“生态三明”旅游形象。
  3、构筑“三大枢纽”
  一是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明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泉(州)三(明)、永(安)武(平)高速公路三明段建设,力争永(安)宁(化)高速公路年内动工,抓紧建(宁)泰(宁)、三(明)厦(门)、永(安)漳(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并择机开工,加快国、省道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改造、建设、管护。加快启动向(塘)莆(田)铁路建设,推动鹰厦铁路三明段改造,推进长(沙)泉(州)、建(宁)龙(岩)、长(汀)三(明—沙县)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铁路建设规划。推进三明机场续建工程,2008年底实现通航;疏浚、开通沙溪内河航运,推动河海联运。
  二是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电网枢纽。推进电网建设,加快电力开发,优化电源结构,壮大电力产业。新建500千伏变电站,力争1000千伏变电站列入国家特高压电网中长期规划,构筑东北对接长三角,西南连接珠三角,西北与华中地区相连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电网枢纽。新扩建220千伏变电站11座、110千伏变电站27座,逐步建立以220千伏为主干的地区电网,并向县域辐射,形成以110千伏为主干的县域电网。建设永安火电厂机组扩容等一批电源项目,争取核电和液化天然气等能源项目落地三明,形成水火电并举、新能源为后续电源的电力结构。
     三是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现代物流集散地。围绕规划建设中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闽中物流园区,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集散地。围绕“3+1”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等大型流通项目,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政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力争每个产业都有一个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影响的市场相配套。围绕特色产业,抓好三明水产品批发市场、三明汽车综合服务集中区、竹木产品交易市场等特色专业市场建设,支持县(市、区)建设重点专业市场。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和支持有能力、有基础的流通企业把经营网点向乡、村延伸,培育一批消费品连锁超市、农资连锁店。
  4、提供“三大支撑”
  一是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建设,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率先带动福银、泉三高速公路和向莆铁路沿线的县城向城市发展,逐步建成连接沿海、对接内陆、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坚持“三策并举”,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加快市区“南拓北扩西进”,加快推进市区和沙县一体化进程,适时完成沙县撤县设区,推动市区和永安城市联盟。按照城市的功能规划建设县城,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加快运作,从片区做起,往新区拓展,向城市发展。以高速公路互通口和国道、省道沿线的县域次中心、村镇为重点,推进城镇和新村建设,建立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带动有力的城镇体系。
  二是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推进“五大工程”为抓手,加快构筑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开展“六项服务”为平台,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实施“132”计划为载体,抓好新农村试点镇建设,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以抓好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为重点,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明气象中心等防减灾体系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产权制度、金融体系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林业加快发展。
  三是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巩固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成果,创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城市、全国实施“畅通工程”C类城市一等管理水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强化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三明”建设,确保社会安定稳定。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专利技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双高普九”进程,做优做强优质高中,提升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整合重组中等职业教育,着手组建三明高级技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和开发苏区文化、抗战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生态地学文化等文化资源,在文化强省建设中争创特色。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清洁生产,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特别是沙溪流域污染防治,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监控,治理畜禽养殖等农村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力争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5、强化“五项保障”
  一要形成坚实的思想保障。进一步增强共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学习,组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海西建设总体部署,深刻理解省委对三明发展的明确要求,深刻认识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作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凸显三明“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上来。要研究运 作、用心运作,敢于运作,把局部的优势集聚起来,勇于争先、勇于创先、勇于领先,不仅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局中有所作为,而且要要拿出跨越发展的勇气、争创一流的决心、干事创业的激情,蓄势而发、乘势而上,加快崛起、争当前锋。
  二要形成坚强的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落实“前锋、基地、枢纽、支撑”要求,作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科学指导、有力协调,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各级人大、政协要按照各自职责,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要集聚各方力量,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积极性,依靠全市人民,万众一心、聚智集力,力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争创新业绩。
  三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保障。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抓好效能建设,规范各类税费征缴,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要构筑利益共享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围绕省、市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跨县域集中资源,跨县域集聚要素,跨县域分享财税,做成大项目,形成大产业。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围绕列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全国的重点项目,完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要形成持续的项目保障。要研究运作,增强超前性、预见性,认真研究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国家发改委在项目布点、基础设施、中央苏区、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政策,抓紧生成大型、特大型项目,条件一成熟就率先争取国家、省里支持。要强化项目带动,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责任制,定期进行督查通报,确保落到实处。要强化滚动开发,集聚人力、资源、资本,组建重大、特大型项目团队,由各级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牵头,组织项目团队抓好项目策划、前期、争取等各项工作,形成每年策划一批、储备一批、招商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做强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
  五要形成有力的人才保障。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工作,抓好人才培养等重点项目实施,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创新实践中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要支持各类主体创业、创新、创造,鼓励探索、激励成功、宽容失败,保护改革者,支持创业者,重用实干者,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8粉丝

118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