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Y- ~* w e8 Z1 L8 a9 ]
一、注意事项
; N! ^8 `$ u3 B$ J2 I% s/ C9 t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 S5 u S1 C/ e: t& W3 A: N; w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 ^( V- s7 a. }% Q8 x3 t3 \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 U# |" Y, v5 a/ ^
二、给定材料
' O8 F, s+ N% R. @
据新华社电,河北省科学院近年在体制改革、调整职工岗位时,接连出现正教授看大门、副研究员和在职研究生坐传达室发报纸的情况。对
( r |* {- E" N+ Q2 A! A p8 F此,院方负责人认为这是改革中的阵痛,而当事人却直喊冤,认为院方对他们不公正,是人才浪费。 2 y4 J6 M4 Q1 b
1.正教授看大门太“奢侈” . ?& y! T0 j u, I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的刘教授,1978年到河北省科学院从事科技情报翻译工作,正教授级外语译审。在河北省多届经贸洽谈 & z! T7 L9 K3 Z' v% ~$ W6 H
会上给省领导担任俄语和波兰语翻译,是河北省仅有的两名精通波兰语的人才之一。他还兼任河北省翻译系列高级评委会主任、翻译工作者协
5 ^ L% o) e3 T1 v) F3 ~) m7 q8 b会会长等职。 1993年到单位下属公司任经理,后因公司倒闭,1996年申请回院里继续搞科技情报翻译工作,没能如愿。已56岁的他成了看大门 5 O9 {) j1 W3 {* g: ]
的门卫,直到1997年3月恢复翻译工作。 ' ~+ Q" l& X" M3 F7 ?( D J; g( ^* q
本人自述:怎么也想不到我堂堂一个正教授会落到如此地步,怀疑是因为搞公司失败了领导对我有成见。看大门的活倒是不累,关键是思想
5 ?* s1 `3 O4 z4 b上接受不了。1997年3月,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大会上,我作为多个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宣布:“我正在河北省科学院看大门!”当时的院长脸 + |' g- P+ J- c
上实在挂不住了,才给我安排到图书馆工作,我又继续从事我热爱的翻译工作了。 X6 E4 o/ e2 C: Z1 z1 B
院方说法(河北省科学院副院长):这是改革当中的阵痛。院里1992年搞第一轮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定编定岗、竞争上岗,而刘教授偏偏在此
! u, g6 a9 J9 N) p4 x- ~后到下属公司搞经营,后来经营不成功便想回来搞科研业务。虽然他是高级知识分子,够得上人才,但不能把他塞进去,把别人给挤出来。让 % g4 l2 E( f2 O/ ?& D) d; z
他看大门已经是照顾他了,起码有工资嘛。 , f1 `. F6 ^+ Y1 v
记者点评:人事制度改革无论怎么改,其目的都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改革与尊重人才并不矛盾。就我国 ! M- O4 j$ P* f+ ^/ [( n# E
的国情而言,人才也远没有多到连个工作岗位的“坑”都没有的地步。 " r& Y# W5 z2 L& `! i; f
2.有人偷了我的“奶酪” ! \4 f, x1 S$ m& B) Q% P
王某,196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后进修图书情报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副研究员。1978年到河北省科学院工作。 % a6 S; H8 d& Y0 Y- Z4 O% g; ]; J
1994年,到院下属的科技实业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因与公司经理发生矛盾,1996年离开公司在家养病。1997年被安排到院传达室发报纸,1999 , ~. b" [1 E2 j+ W1 |6 V
年提前病退。 ! v8 J2 {0 |! C* A( p( ^! Z: ?
本人自述:我并不是能力差,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传达室根本不缺人,我在那里只是“挂”着,每天接受来往同事的“瞻仰” $ z; j y. O7 K ]8 }
,精神压抑得简直快崩溃了。 + R* l5 }% _+ f* y
院方说法(人事教育处处长):一个人即使能力再强,如果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也是不行的。再者,王某是自愿选择搞经营的,放弃了原
+ N7 ~: b) d* }5 O' y) l来的岗位,如果当初在原岗位竞争上岗,肯定不会失去工作。
( o1 e7 r) \, I) A" [6 a( y 记者点评:改革在实现人才“能上能下”的同时,也给了单位领导更大的用人权,领导的判断水准及个人素质在用人上显得尤为重要。而谁 . ~1 J, ~' n& z% J" Y9 K
来监督人才使用的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则是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8 o1 c+ z4 ~2 U7 h3 I% V3 I, a3.我的活有小学文凭就够了 ( D8 k& v: G7 `4 v0 ]
张某,199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物理系,河北科学院能源所工程师,在职研究生。在乡下做了4年与科研无关的扶贫工作。2002年,先在办公 0 F, ?* Q- @( O$ `* u; K7 u
室当内勤,收房费、水电费,后因专业不对口开始在能源所传达室发报纸。
4 E4 j. w5 ?' c5 R5 J2 O6 t: P 本人自述:其实我现在做的活有小学文凭就够了,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在我们所里的科研人员中,我绝对不是最差的,目前我复习考 / D' _ \* G4 \/ ~3 J- O0 _0 b
博士,想尽快离开这个地方。 5 t/ N7 ?6 c' [$ E3 v% n
院方说法(人事处副处长):科学院改制后,人员数量大量压缩,出现像张某这样的在职研究生没活干的情况就不足为奇。 4 ?# A( W+ R: y/ R9 r- Q F. ^2 _
记者点评:张某去发报纸并不是单位人才多得用不过来,而是单位没有能力再给其提供岗位,这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紧迫 - O$ k1 k, h; `! V% _. ?
。
n9 u* G, o! P* d; [) N
三、申论要求
- r3 e& R* B; B! X1. 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 i1 Y' R! Q, |4 t2 m" \5 R) C
) l: t4 V5 T5 ]3 T7 z1 R0 @! g这道是主观题您自己看答案判分 0 K; V6 b5 ]8 {" K) ^ X1 K
答案提示一 + _9 }, u& F# M
河北省科学院近年在体制改革、调整职工岗位时,接连出现正教授看大门、副研究员和在职研究生坐传达室发报纸的情况。有道是“公说公
+ J2 j) B, x- |9 E8 m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对于河北省的这种做法,社会上各种议论都有。对此,院方负责人认为这是改革中的阵痛,而当事人却直喊冤
' C' U6 H3 z4 X,认为院方对他们不公正,是人才浪费。
) t- ]4 D# f, ]/ b9 v
9 q0 A" W' z( M2. 以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 s6 H; E& Z' S9 x 答案提示二 B6 y" h+ t( U- n) s. t1 I
(1)改变用人观念。人事制度改革无论怎么改,其目的都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改革与尊重人才并不矛盾。
0 o( E7 ^; j. @3 Q8 i/ O- j3 A" l v就我国的国情而言,人才也远没有多到连个工作岗位都没有的地步。这显然是一个观念问题。
& Q9 J6 N9 |2 T, d' h (2)建立人才使用监督机制。改革在实现人才“能上能下”的同时,也给了单位领导更大的用人权,领导的判断水准及个人素质在用人上显得
; z; Z; }" @8 d. L尤为重要。而谁来监督人才使用的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则是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 w2 y* g8 ~) I: n' p X
(3)疏通人才流动的渠道。在职研究生去发报纸并不是单位人才多得用不过来,而是单位没有能力再给其提供岗位,这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0 B5 o4 P/ }! G$ Y& z( R7 s' P3 o1 \
的建立就显得尤为紧迫。二者就不是一个单位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整个社会一盘棋来调节。
3 p3 T8 D+ E/ m4 V O" Q( M8 W# E
, P, J* [( h, r3.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 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_& v @: c! W! T
参考例文
8 R( e3 A1 E' G8 G8 x4 i, b 用人制度的“奢侈”与浪费
# x- _) T1 n& s W3 R! N& d$ P1 j 河北省科学院近些年在体制改革、调整职工岗位时接连出现正教授看大门、副研究员和在职研究生坐传达室发报纸的情况。对此,院方领导
% H& \" m/ k' \( ~7 H人认为这是改革中的阵痛,而当事人却直喊冤,认为是院方对他们不公正,是用人上的“人治”因素在作怪,是人才浪费。
( \8 S5 |" X' l) C 把改革后出现的不合理、不公正、不客观的结局,说成是改革的阵痛,以此来消减人们心存的不满意,这是一些人喜欢用的招数。因为,让 ; H* I* t) f3 E$ G1 s; M. S+ J$ ]1 j
教授看门,让研究生发报纸,肯定是无法让人们理解的,于是冠以改革的名义,人们接受起来自然就容易些。至于是不是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 V& Q# c/ J, t
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这些人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 m+ P! d+ P- @4 A- Z0 Q" W4 X
这种借“阵痛”来敷衍公众,本身就是对阵痛的曲解。因为阵痛中蕴藏着对新生命的期待。改革开放搞了20多年了,一些地方科研体制改革 ! V8 U" F/ P1 ^: @5 i7 O& i; S
还处于这样的阶段,显然是科研体制未能跟上国家整体发展的步伐。这些地方的科研体制改革搞到今天,还在改革初期竞争上岗之类的试验阶 $ G- J! K3 d! Y2 C7 U8 \5 |
段中兜圈子,还在以浪费人才资源作为代价,笔者看不出有什么希望,几乎可以说是人才要“胎死腹中”。
- ^5 |5 t) o) s; ~ O 有些人可能要说,教授看大门又何妨?再说,刘志明教授是自愿到下属单位搞经营的,如果当时经营成功了,他恐怕不会再回到单位搞科研业 ' |: t6 s% k1 y+ I( v2 o
务,既然他对自己的前程做了重新定位和选择,他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风险,不能在经营失败之后才想到重新回单位。因为单位没有义务 " Z4 ?* a: [8 N
为他奉上“双保险”。毕竟该科学院1992年搞了第一轮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定编定岗、竞争上岗,人员“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教授可以随
/ f7 Q5 y$ A# k意去留,这就会影响到人事改革公平公正的实施,影响到规章制度的执行,造成新的不公平、不公正。
Z0 Y4 x; M; R 此话有一定的道理,问题在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初级阶段”的社会来说,让教授去看大门、在职研究生去发报纸,是不是有些过于“奢 4 P2 e# a* g, g, n
侈”?
/ o( O6 \5 C4 N" B0 J% P 无论人事制度怎么改革,其目的都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改革与尊重人才并不矛盾。就我国的国情而言,
/ H5 H+ r$ g) F人才也远没有,奢侈到看大门、发报纸的地步。科研体制改革如果不能保护人才,为人才成长创造好环境,或者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而让高级 " l2 q8 W5 x( E. k F1 D, L
知识分子离开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去千粗活、简单的活,这样的改革就是荒唐的。
/ H' P3 P' f( P$ h6 S$ _3 X& x: l" v S 其次,改革在实现人才“能上能下”的同时,也给了单位领导更大的用人权,领导的判断水准及个人素质在用人上显得尤为重要。而谁来监 - I: Z3 S" X% y% Q
督人才使用的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则是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