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社会发展] 田阳县农民工调查(摘自2013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4-1-3 08: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调查人: 彭清华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通过此次专题调查,我更深切地感到,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农民工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改革、农民脱贫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理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和帮助。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以深厚的感情、高度的自觉、坚定的决心、改革的办法,综合施策,解决好我国发展转型中面临的这一数量巨大、影响深远的特殊群体的困难和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农民工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广西有农民工101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全区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做好农民工工作,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多次来到扶贫联系点百色市田阳县,就农民工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目的是通过一个点来解剖麻雀,了解农民工及其亲属的所思所想,找出当前农民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解决办法,更好地把这一涉及上千万劳动人口,涉及农村脱贫致富和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解决好。


  外出务工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贡献很大


  田阳县隶属百色市,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自治区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34.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0.5万人,有农民工7.16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5%。外出务工是田阳县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南部、北部山区乡镇,外出务工人数占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84.5%,外出务工成为山区农民增加收入和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坡洪镇央律村驮谷屯地处南部石山区,距县城45公里,全屯分两个村民小组,有104户398人,耕地面积380亩,其中水田160亩,人均0.40亩,旱地220亩,人均0.55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以家庭自用为主,商品率很低。上世纪90年代初,种养业是农民收入的唯一来源,人年均收入只有400多元,是典型的贫困村。近10多年来,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迅速增加,2012年全屯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多元,其中5000多元来自打工。村民周英航全家5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种了5亩地,养了两头母猪,年景和市场价格都好时,每年种养业收入在5000元左右,而他外出做建筑工,一年至少能挣上1万多元,农忙时还能回家干地里的活。他说:“全靠出外务工,才建起了两层半楼房,妻子治病的钱也有了着落。”

  田阳县多数山区村屯与驮谷屯一样,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北部石山区洞靖乡大能村,村民黄吉透全家3口人,有劳动力2人,2012年家庭纯收入26249元中,工资性收入为12250元,占46.67%,家庭经营纯收入为11403元,占43.44%,还有2596元转移性纯收入,占9.89%。这种情况在当地较有普遍性。

  富裕后的村屯和农民大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如驮谷屯通过“一事一议”和争取上级资金,硬化屯内道路2公里,修建机耕路4公里,实施水利渠道“三面光”3公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家家盖起了新房子,喝上了自来水,孩子们就近上小学。在村头与乡亲们攀谈,大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上述村屯和农民家庭发生的变化是田阳县众多依靠外出务工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农民每年获得劳务收入约10亿元,劳务经济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在南部、北部山区,每走进一个村屯,都可以看到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农民自豪地称之为“打工楼”。少数先富裕起来的农民还“洗脚上田”,走进县城,购置商品房,安家落户,做起了城里人。央律村党支部书记韦玉忠说,该村已有37户农民在县城购买了房子并务工创业,占全村总户数的十分之一。

  在调研中我高兴地看到,外出务工农民不仅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更新了观念,整体素质明显提升。返乡创业人员更是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带动了本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就业。我看了两家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企业,一家是田阳至恒门业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苏俊宇1999年跟随同乡到广东打工,学到了技术,也有了一些积累,在当地政府扶持下,2006年返乡创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现有职工103人,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公司正投资兴建二期工程,可为乡亲们带来800多个就业岗位。另一家是亿锋养兔专业合作社,该社负责人王林锋向我介绍,他们夫妇二人利用在外打工学到的养兔实用技术,返乡发展养兔业,目前建有兔舍130间,存栏肉兔4.2万只,年出栏肉兔12.5万只、种兔1.5万只,年产值1000多万元。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不忘乡亲,成立了合作社,带动和扶持周边30多个村发展示范户430户,平均每户年增收1.5万元,实现了当年养殖当年致富。苏俊宇、王林锋这些在外出务工中锤炼出来的农村“能人”,集吃苦耐劳、敢想敢干、互助互爱等优良品德于一身,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中,能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农民工还有很多特殊困难


  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农民工外出务工创造了很多条件,农民工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但农民外出务工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⒈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缺少专业技能


  田阳县农民工反映最大的困难,第一是工资低、开支大,认同率为68.4%;第二是没有技术、缺乏专业技能,认同率为54.8%;第三是没有熟人带,找不到工作,认同率为29.4%。外出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2%。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只有9%,参加过非农技术培训的只有7%。其中的原因是,一方面,农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认为与其花时间参加培训还不如早日出去找工作。另一方面,农民工得到的专业技能学习机会较少。主要是因为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公共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适合农民工需要的公益性服务和培训项目较少,城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培训的岗位类型、服务模式往往不适应农民工的需要。一些就业服务机构的培训项目与生产和服务实际脱节,真正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培训项目往往成本大、收费高,农民工难以承受。


  ⒉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田阳县外出农民工中,78.57%的人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人少,单位或雇主为农民工办有养老保险的占14%,办有工伤保险的占28%,办有医疗保险的占13%,办有失业保险的占7%,办有住房公积金的占2%。农民工工作劳动强度大,平均每月工作时间24.3天,每天工作9.5小时。


  ⒊不能与县域外输入地城镇职工同等享受公共服务待遇


  工资低、住房难、子女就读难仍困扰着绝大部分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低和缺乏专业技能,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低端企业或岗位就业,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月工资普遍在2000~3000元之间,人均月居住消费支出占工资收入的19%。在一些中小城镇,由于工资水平较低,而城镇居民的廉租房不对农民工开放,租房消费占工资收入的比重更大。田阳县五村乡驮逢村驮宜屯39岁农民工何炳坤,1994年到广东打工,2013年返乡,现在县城开残疾三轮车谋生,一家3口人,家庭年收入不到7000元,在田阳县城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旧房,月租250元,再加上水电费,支出已占其收入的50%以上。农民工子女到城镇公立幼儿园、小学就读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些城镇,公立幼儿园、小学少,班级内拥挤,如田阳县实验小学有的班级有86人之多。受名额限制,农民工的孩子只能到私立学校就读,费用大增。洞靖乡那娥村杨正祥在广东打工时,孩子上小学每学年的费用比在公立学校多一万多元,孩子的教育费用成了家中的一项大开支。此外,不能异地中考、高考政策,对农民工子女升学也造成了较大影响。


  ⒋返乡创业难


  近年来,田阳县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需求相比,所得到的政策、资金扶持仍较少。至恒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俊宇反映,公司正在扩大经营规模,贷款难、利息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金融部门缺乏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金融扶持政策和金融产品,农民工不了解小额贴息贷款扶持政策,不敢也不会去寻求小额贴息贷款。


  ⒌文化生活贫乏


  调查显示,外出农民工中20~35岁的青壮年占69.3%,绝大部分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强烈的需求。但受工作时间长、收入水平低、居住环境差、周边缺乏适合他们消费使用的文化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单调或贫乏。许多年轻的农民工业余时间主要集中在看电视、上网、打扑克和打麻将上,缺乏文体参与性项目,缺少学习性的文化活动。


  ⒍大病致贫或返贫困扰着农民工家庭


  生病排在农民工最担心问题的首位,认同率为56.6%。如果自己或家人生病尤其是生大病,就会背上沉重的负担,甚至导致已经脱贫的家庭重新陷入贫困。


  ⒎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


  照顾家庭、社会治安不好也是农民工最担心的问题,认同率分别为56.1%、31.1%。田阳县外出务工者中66.2%为青壮年男性,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的生活特别是子女教育成了外出务工者最大的后顾之忧。不少农民工为了照顾老人、教育小孩而返乡,或在乡镇附近打工,家庭收入也相应减少了许多。那满镇何东阳说,2006年夫妻俩外出打工半年,孩子的成绩就急剧下滑,因不想让孩子吃没文化的苦,尽管两人在外月收入有8000~10000元,但他们还是决定返乡以方便教育小孩。

  调研中,不同年龄段、从事不同工作的农民工反映,最希望政府为他们做的事是:提供创业资金帮助、提供技术培训、给予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认同率分别为65.4%、52.6%、37.3%、29.4%。此外,还希望家中的老人有人照顾,小孩能接受良好教育,在城镇中能安家落户。这是农民工的肺腑之言,是对党委和政府的最大期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2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