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题:7 I# } L) ^' ?4 @5 I2 \$ `+ m7 V8 I1 @
! T( O, `" N C
公文写作如何做到内外结构的有机统一?5 [3 C% u- \. j6 e: j" i1 ~; j
% s5 g" `# c4 v4 h5 b9 {% r' r8 k
老秘观点:
: e) g) Y' V: V. r9 z' J, M
7 L9 X' ^9 h+ M. }* L7 b一篇完整的公文,在结构安排上应当是内在与外形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公文的内在结构,即作者通过对客观公务活动的观察、认识,依照一定的逻辑联系所理出的一个表达的顺序;外在形式是文内各个部分的组合方式。前者反映公文结构的立体感,后者体现了结构的平面性;一个是结构的内核,一个是它的外壳;内在决定外形,外形服务于内在,是一个结构的两个方面。
8 C0 V2 T) G3 @! f+ U4 A公文的外在形式有各种样式,如撮要分条、篇段合一、条项贯通、章条款分列、分列小标题、全面分块等。由于公文是党和国家用来完成公务活动的一个重要工具,它的内在结构必须与公务活动的运转形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持一致。正因为如此,不论公文的外形表现是什么样子,其内部都应是“三个问题”的“珠联”,或至少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璧合”,表现为问题的“顶真”。 0 e6 z; w' s6 L0 a% \' n1 J# V6 G
公文的外形与内在结构是怎样统一在一起的呢? / `0 N" x3 D" C
1、公布令、任免令、批复、批示、函、任免通知、会议通知、批转(含转发、公布)通知、转述式通报、专门问题的决定等,它们的内在结构是单一的公布、表态和回答解决问题的结果,也就是说主要在于“解决问题”的“单一”结构形式,而外在形式往往是篇段合一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19号)为例,全文是: 7 F" @: ?3 b, W) r$ V6 g) o6 D
“现将《国务院关于废止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予以公布”。 2 X& w( ^/ M) d! @; K1 S
这段文字,从其内容看,属于公布某一决定的单一结构形式,其外形是篇段合一。
# }& H) H p% I" b6 Z0 Q5 n) s- X" A2、指示、指示性通知、通告、布告、动员令、行政令、部署指挥性的决定、方针政策性的决议、直述式通报、议案、请示、专题调查报告等,就一般而言,它们的内在结构或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结构的外形首先多数表现为“撮要分条式”,其次是条项贯通、分列小标题式。如1949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第一段即开头,从外形看是“撮要”,然后转入主体并列提出八点要求,故属“分条”,合为“撮要分条式”;它的内在结构,开头是“提出问题”,八点要求是“解决问题”,故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简单结构形式。 4 o6 F" e% _ \( ^: ^
3、简报、情况通报、情况报告、信息快报等,其内在结构很单纯,主要表现为“提出问题”(即反映情况)的单一形式,而外形体式有的采用分列小标题式,有的则采用撮要分条式或条项贯通式。 5 m/ x" t( L; i0 B" Y' ^ w
4、综合性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经验介绍、大型工作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等陈述性的文件,对重大问题所作出具有指挥性的意见、条例、规定等法规性文件,外形多为“全面分快式”。如综合性工作总结的“情况概述——作法或经验体会——存在问题与今后意见”;法规性文件的“总则——分则——附则”;而内在结构表现为边摆问题、边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特殊形式。这种内在结构形式所以说是特殊的,就是说它打乱了先提出、后分析、再解决问题的逻辑次序,而是把它们糅和在一起,分列几个问题来安排内在结构,每个问题中既包含问题的提出,又有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