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常见弊病及诊断; [* b( O& u9 k3 |2 d
公文写作不仅仅是语言文字问题,而且是一定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在文章中的集中反映,是一定的世界观、思想路线在公文中的综合表现。
: [8 z2 v, j z6 a9 n6 b 目前,公文写作方面存在着一些常见的弊病,现列举如下:
: ?. f; `6 m% b8 r, E一、“摆长蛇阵”
7 w" Q+ e2 N0 z) q0 _* N4 o如某地政府收到44份县处级机关的年终工作总结,最长的15000字,最短的7400字,平均每份超过万字。三位分管领导每人平均要看十几万字,合300多页,这对上级领导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Y8 F% X) s8 a( y3 ]- R
出现这种“长蛇阵”的原因分析" P" y, h% R/ g7 }2 V* Y- f* L
1.“流水帐”
! {% h3 }) W2 B$ ^我细看了教育局的一份年终工作总结,全文共14700字,开头就用了1000多字概括一年来取得的总成绩,然后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每个方面讲了五至七条具体做法,内容相互重叠,又颠三倒四。用这种方法写出的总结,焉能不是一本流水帐。正确的作法应当是综合概括,集中讲几点经验或体会,梳成几条辫子,这样文字精炼,且问题突出,抓到事物本质。
- s& |8 {+ G8 u& t2 r2.“各顾各”
" W0 [, V. h+ M( @/ h; C一些企业的文书人员常有这样的体会,有些总结写得很长,这并非秘书人员的本意,而是领导逼出来的。办公室拟好总结初稿,或交单位几位领导同志去传阅修改,或提交会议集体讨论审定,但谁也不从总体上去研究这篇总结,而是“各顾各”,从文中涉及各自分管工作的文字内容多少去考虑问题,片面认为涉及谁的文字多谁的成绩就大。为此,各个分管领导均想将自己分管的工作写多一些,以致原来比较精炼的总结越改越长,越改越繁琐。
2 ?3 u3 q8 F( G$ w, V/ ?9 l二、“作假失真”, r5 t5 [( }7 H, Z
准确性是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受“文革”时期“假大空”作风的影响,公文中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民日报》1989年8月19日的一篇反映检查统计法规执行情况的文章披露,某地区违反统计法行为8l件,其中属于虚报瞒报的就有71件5某个市将1987年秋季产粮抽样调查数337,286吨篡改为356,657吨,多报了l 9,371吨;某地做结扎手术两万例,却上报四万例。这种明日张胆的假报告,是对公文准确性的亵渎。1 C# |- k, G9 f- B' G
三、“虚张声势”。. p& {: p1 v# s, X) u( D
实用性是公文的精髓所在。公文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实用,能解决问题。公文的实用性决定了公文必须言及其实、言及其义、朴素无华、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华而不实、虚情假意。
9 E r# y; i. d6 y, ?* `- S目前,我们看到有的公文,当谈到今后想法时,动不动就是什么“大举措”、“大行动”、“大发展”等等。
' K# c0 }8 S0 v# y' V* d( D- B" P( U当谈到具体问题时,动不动就是“特大项目”、“特大影响”、“特大收效”。8 S# U2 ^' z$ @( I
在总结工作成绩时,采用“膨胀法”,什么“十大成果”、“八大变化”、“六大变革”、“创历史最高水平”、“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出现历史性的转变”等。
( |0 B/ Y% ?+ b" m在谈及缺点问题时,采用“障眼法”,如把“生产下降”叫做“负增长”,把上当受骗叫做“缴学费”,把行贿叫做“感情投资”,把游山玩水叫做“社会考察”。
# B- F% u+ a6 U, T在讲到体会时,动不动就是以“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作指导、“提高认识是前提,加强领导是关键”、“思想工作是根本,发动群众是基础”、“管理是先导,建立制度是保证”。
, R" G9 U7 j' Z; v: F$ o我们不是说这种用语本身有什么不对,而是说在文件中不问具体情况,不视具体对象,千篇一律的套上这些大话、空话,是一种“虚张声势”的表现。! h9 M0 m4 `! u* J1 D
四、“南辕北辙”9 A$ v" I% [4 a9 K3 q#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