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M; p) `% u2 u# |% V/ g 实践破解难题的实例很大,有些还带有革命性、创造性。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茅草屋里,18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了血红的手印,并个个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个日子,据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有整整24天。在此之前,广大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农民被土地牢牢束缚着,吃着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分田到户带有很大的风险性。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就是小岗村的创举,拉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幕,并迅速席卷全国,成为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那张盖有18个农民手印的大包干契约,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被世人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l/ Q( o& ^7 P# K
( t+ D% y. H4 l7 D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安徽芜湖,还有一个目不识丁、自称是“傻子”的小商贩,也给中国的理论家出了一道天大的难题。这个人名叫年广久,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7岁开始在街巷捡拾烟头挣钱,9岁做学徒经商,十几岁接过父亲的水果摊开始持家。1963年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出狱后为了维持生活,年广久炒起了瓜子,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炒的瓜子竟然非常好吃,一嗑三瓣,清香满口,慢慢地出了名。1979年,这一年他42岁,他觉得应该给自己的瓜子起一个名字。这时,他突然联想到父亲曾被街坊称为“傻子”,自己从小也被称为“小傻子”,于是索性就叫“傻子瓜子”。“傻子瓜子”招牌挂出后,生意出奇地好,一天可以卖出两三千斤,自己忙不过来就请一些无业青年当帮手。随着生意不断,帮手越来越多,到秋天居然达到12个,这下子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大家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个著名论断:“雇工到了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于是,“安徽出了一个年广久资本家”,“年广久是剥削分子”的流言蜚语顿时传遍了安徽,在全国理论界引发了地震。说年广久是资本家,谁也不信,但用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一套却是真的。就这样,姓资还是姓社,该不该限制雇工的大辩论在全国理论界讨论得如火如荼,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1982年,当邓小平出来讲话要求“看一看”的时候,年广久雇工已达到105人,俨然是一个小型私有企业了。在鲜活的现实面前,“经典”终于显出了它的苍白和尴尬。虽然邓公的一句“看一看”,使得年广久的争论尘埃落定,但对雇工数量的限制,还要等到1987年中央5号文件才真正得以明确取消。2 n. I# A9 ?1 C @! z. K
4 K( o0 S# |, `' L4 a; ? 实践要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更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正是在“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中拉开的,而且在每一次改革的紧要关头,都是实践做急先锋。实践是一部耐读的书,是必须带上感情去阅读的,有时还要有牺牲精神和创新意识。不要看不起每一个实践者,也不要放弃每一次实践机会。这样,你在实践中付出愈多,实践就会给你回报愈丰。 9 A' ?4 ^ o.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