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在市开发区、高新园区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化宁秘书 发表于 2009-4-30 23: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过去的一年,衢州工业经济总体上呈现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具体表现在:

——工业产值和效益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增长35.4%,居全省第二位,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全省前列;效益增幅也居全省第二位。同时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总体良好。这说明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坚持“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抓投入、抓发展的效果是明显的。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质量明显提高。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投资142.8亿元,增长23.4%,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不仅体现在投入总量上,更重要的是投资结构发生了一些根本性变化:单个项目投资规模明显提高。全市市级重点项目平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2008年初步安排的140多个市级重点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5亿元;投资的集约性和内生性趋势日益明显。工业投资进一步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企业技术改造份额不断提高。现有企业以及前几年招商引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内生性投资的比重上升;外向型趋势进一步增强。新引进的一大批项目中,中外合资、合作的比重逐步上升,现有企业引进国际先进设备进一步增加。据海关统计,去年全市减免税设备审批总值达3480.8万美元。

——工业空间平台建设上了新台阶。在当前土地政策趋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把工业平台建设作为党委、政府发展工业的后劲来抓。市区形成了工业新城—省级工业园区—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三个层面的立体型、错位式工业空间发展格局。去年,市区主要加强了工业新城建设,航埠、廿里、大洲等三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进展较快,形成了体系化的工业发展平台。同时,注重开发区、园区规划工作,加强功能性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品位,凸现了形象。

——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竞争力逐步提高。全市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如市区的“氟硅之都”,开化的“两硅”、龙游的高档特种纸等,都形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雏形,产业的内生性增长机制有效提升。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市委、市政府在工业经济方面主要是着力抓好“四个创新”:

发展理念的创新。衢州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根据相对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工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在去年4月份召开的工业大会上明确提出“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发展,扎扎实实抓好“五大提升工程”的总体思路,确立了衢州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最大的后发优势在于少走和不走发达地区走过的弯路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理念的创新和适度超前是一切工作创新的前提。在这一点上,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企业形成了基本共识。

空间平台的创新。高度重视规划工作,把以城市化理念指导工业化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工业平台环境的建设上,特别是市区工业新城的层次、品位进一步提升。按照“外打通道、凸现形象,内抓布局、提升功能”的原则,加强了园区绿化和功能性配套建设,省级工业园区的品位进一步提高。同时,注重“留空留白”,以满足重大企业招商项目的用地需要。目前市开发区还有近3000亩熟地,100亩以上的连片工业用地还有7块,为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方式的创新。首先是体现在招商引资上,坚定不移地实行挑商选资。同时,注重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促进产业向集约、集聚、集中方向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新进展。

发展机制的创新。在工业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工业项目管理体制上,全面实行了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机制,努力把好项目的质量关、布局关、企业家素质关和服务关。特别是对一些化工项目,全面实行专家评审制度。通过决策咨询制度的实施,有效改变了投融资体制改革过程中项目审批环节多、多头审批的状况,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办事质量。

与此同时,衢州的大部分企业从实际出发,走出了许多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部分企业立足于产业发展,注重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在做大做强上取得新突破。如元立公司在资金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从产业发展高度实施重大项目,通过去年的技术改造,达到了300万吨/年的炼钢能力。同时,对后续项目加大了投入力度,着手新征700多亩土地,逐步形成金属制品加工园区。

——许多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深化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挂钩联系,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如开山公司、电瓷厂等,都十分注重与大专院校的深度联系、对接,在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上走出了特色之路。

——一些企业注重制度创新,特别是在上市、资本市场运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全市有近10家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和筹备上市,企业上市工作迈出了新步伐。

——一些企业发挥优势以商招商,为区域产业集群培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山海机械、中威达氨纶等项目引进,都是红五环公司、乐叶光伏公司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商引商、产业招商的结果,在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安全、环保、循环经济等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努力。如通天星公司废水处理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元立公司循环经济工作列入了国家发改委的试点,高新园区的一些企业对安全、环保工作重视程度有了提高,等等。

观察和思考过去一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从中可以得出几点体会:

——抓好一个地方工业和企业发展,确立科学正确的思路是前提。正确的思路从哪里来?主要体现在三句话,即“背景决定方向,阶段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品质”。特别是在当前外部环境变化比较快、变化本身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尤其要重视和分析外部环境。一个地方政府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衢州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我们坚持实现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一年多来,从政府的角度看,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战略性、基础性、龙头性项目,如青年汽车、中天有机硅和中宁多晶硅项目。特别是中宁多晶硅项目,技术含量高,其产品是光伏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料,以及乐叶光伏等一批项目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起点高、特色鲜明,为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坚持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路子要对头,只要路径选择正确,方法得当,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要高度重视经济形态的变化。过去的一年,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企业分化的进程在进一步加剧。刚才有人讲新的一年是行业大洗牌、大整合、大调整的一年,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包括市场形态、产业形态和企业形态的变化。这些经济形态的变化演进对企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区域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要与市场消费结构升级同步。近几年衢州工业效益比较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产业结构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全市重化工业占比高出全省约20个百分点,这一结构与当前以“行”和“住”为主的市场消费需求结构是相吻合的。可见,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的产品结构,与整个市场的消费需求结构相吻合是非常重要的。衢州现在占得了这样一个先机,但5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我们的产业结构如何保持这样的领先地位,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新的一年,仍然是一个挑战年、机遇年。面对机遇和挑战,很重要的是要对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新一年的外部环境,归结起来主要把握两个重大变化:

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宏观调控中财政、金融、贸易、劳动、环保等政策,实际上是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调整完善,充分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这一轮的调整,体现了政策措施的导向性。各项政策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除了追求经济价值外,更多地偏重于追求社会价值,除了注重经济发展外,更多地注重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体现了资源配置的从紧性。现在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从近年来的“稳健”首次转向“从紧”,同时土地政策更加严格,土地资源价格呈现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新的一年,在资源配置上,发展的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如开发区以前开发一亩土地的成本在6万--10万元,现在净出让土地成本起码要20万元,高新园区近30万元。工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财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企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高成本的时代,煤炭等要素价格逐步攀升,生产成本进一步抬高,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体现了调控手段的倒逼性。在经济政策中,有两种运行机制,一种是激励机制,一种是倒逼机制。现在国家更多的是采取倒逼和约束机制,如环保、劳动保障政策等,都推动了企业发展成本的提高。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以往注重总量调控,逐步转向以结构性调整为主。如出口退税政策,有些行业、产品的退税率下调甚至取消,有些行业、产品则调高,就是一种结构性调整。对这些变化和调整,我们更多的要研究主动适应的问题,从根本上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升级。这也是企业在新的时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表现在市场形态的变化。市场经济是在一定经济形态下的产业经济,在产业发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往往经历了三大市场形态。第一个形态叫做短缺经济状态下的产业经济,以生产者为导向,注重生产,生产的产品都能卖掉,如江山以前的七个块状经济、义乌的经济都是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衢州失去的最大机遇就是短缺经济市场形态下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的发展机遇。第二个形态是过剩经济状态下的产业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这个阶段产业和资本高度流动,目前我们的很多行业就处于这个阶段。第三个形态是垄断竞争格局下的产业经济。过去和现在的很多行业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比如家电、水泥行业等,经过产业整合,集中度很高。进入这一阶段后,产业和资本的流动性降低,行业的进入和退出成本都很高。目前,衢州相当一批企业属于第二个形态下的企业,更多的企业已经或即将进入相对垄断竞争的格局,这种市场形态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极为深远。如生活用纸制造行业即将进入垄断竞争的格局。其次是产业发展形态的变化。产业生成发展的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短缺经济时期,在“政府不管、市场宽松、生产导向”的条件下就催生了块状经济,形成了区域产业集群。进入过剩经济时期,在相对垄断竞争格局下,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以政府规划为导向、市场机制为动力、企业为基础的,首先要政府想得到,有规划,同时与市场投资热点紧密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就必须加大政府规划引导的力度;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现在的产业面临和孕育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各行业新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加快。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多晶硅的生产技术,有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法等。我们引进的中宁硅业采用的就是美国最先进的硅烷法生产技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行业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第三是企业发展形态的变化。生成一个企业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在由于资本市场、要素市场的发育、完善,形成一个企业的各种要素在短时间中能够得到有效整合,一下子就可以整合出一个很大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两大翅膀。任何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都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制度的创新变革,对企业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行完善调整;产生大企业、巨型企业的历史时代已经到来。形成大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这为我们招商引进大企业创造了条件,也为我们引进大企业或做大做强企业提供了可能。总体来说,新的一年,这两大背景对我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种变化格局中,新的一年,市政府在工业经济发展中,还要继续坚持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发展理念,切实抓好工业提升,力争实现“产值超千亿,效益争前列”的目标。从政府角度来看,主要抓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关于开发区工作。

开发区未来要发展成什么样子,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描述,这是我们研究规划和政策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发区要建成全市开发区的示范区,在形态和工作上作出示范和榜样。

抓产业培育提升。根据目前衢州产业发展的基础,下一步重点是:第一是突破装备制造业。衢州发展装备制造业,主要抓三个方面:夯实基础。深入掌握和适度发展机械工业、装备制造业中基础性的项目,如铸造、模具、电镀、热处理等;发挥优势。积极发挥衢州在工程装备制造和化工机械上的优势,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进新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错位发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避开一般性、过度竞争的行业、项目,超前谋划并发展航空航天、地铁、核电、汽车等产业的一些零部件制造。第二是提升特色产业。对于一些特色产业,包括绿色食品、高档特种纸、轻工轻纺等,要进一步提升发展。与此同时要关注“X”产业,在发展中、运动中引进一些新的产业。

抓企业自主创新。重点要抓好企业上市,把上市提上议事日程,这是当前企业自主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也要积极做好知识储备等相关工作。要深切地认识到,如果不进入资本市场,我们的很多企业就可能被边缘化。同时要关注上市工作动态。年内创业板有望开通,相信我们也有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要注重产业投资形态的变化,主动分析投资动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作好多层面的沟通合作,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抓空间平台建设。开发区要把商场、公交、银行、学校等功能性建设作为新的一年平台建设的重点,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绿化工作。东港管理中心公园要争取在2008年春节后动工建设,年内建成。

抓企业服务提升。要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服务意识,实行专业化服务。要继续在科技、信息服务上下功夫。要引导企业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土地,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资源优势,主动招商引资,加强合作,引进项目。

(二)关于高新园区工作。

新的一年,高新园区既要确立定量的工作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定性的工作目标,把氟硅产业打造成为国际性的氟硅新型材料产业集群,把高新园区建设成为安全、生态的新型化工园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化工园区。

抓好氟硅产业拓展。努力把氟硅之都的产业品牌,提升为衢州的城市品牌,着力培育氟硅产业文化。目前高新园区氟硅之都产业的战略性项目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形成了三大系列的氟硅新型材料发展基础:一是形成了18万吨/年氢氟酸的生产能力。这在全球是最大的氢氟酸生产基地;二是中天公司6万吨/年有机硅项目即将竣工投产,并将最终形成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三是中宁公司4500吨/年的多晶硅项目。这三个基础性、原材料型的项目,占据了氟硅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上游。要把2008年作为氟硅之都产业品牌的凸显年,在拓展、深化上下功夫。坚持“立足高新、市区一体、市县联动”的原则,把氟硅产业培育成为衢州的城市产业。柯城区、衢江区要发展氟硅后续延伸产品,包括光伏材料、电子、有机硅的下游产品等,从而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今年4月份左右,市政府将举办“氟硅之都产业发展论坛”,结合中天公司有机硅项目竣工投产、中宁公司多晶硅项目开工建设和“国家火炬计划浙江衢州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命名授牌,策划一次大型活动,同时争取签订一批引进项目和合作协议。

鼓励现有企业以商招商,加快科技进步步伐。要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土地资源、产业资源和技术资源,加快企业提升步伐,把科技进步和现有企业项目扩建提升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注重产业投资分析,充分关注行业科技动态和投资热点转换,及时捕捉投资热点。要与大专院校和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了解产业与技术发展动态,把握企业投资意向,掌握一批科技信息资源和潜在投资者信息资源。市经委和高新园区要进一步加强氟硅产业的项目库建设,向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推介一批绿色型、生态型的项目,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由“被动接”向“主动引”转变。

把安全环保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安全和环保是高新园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从园区目前的安全、环保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意识不强,管理基础薄弱。特别是今年高新园区试生产、新投产企业比较多,对化工企业来说,这是安全、环保事故的易发期。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警觉,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要狠抓投入,切实搞好衢化片区安全隐患综合整治工作。在继续做好危化品物流通道建设、“厂中村”搬迁工作的同时,要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项目,抓好消防站和安全、环保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抓好危化品储存仓库、危化品储运车辆专用停洗车场等规划和实施;要明确安全、环保责任主体。严格实行安全、环保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园区管委会主任对安全、环保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必须切切实实挑起担子。安全、环保、质监、消防等是主要监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严格执法,认真把关,及时发现和指出事故隐患,抓好整改落实。对发现问题和隐患的,要及时通报给高新园区和相关企业。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环保的主体责任,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到位,把安全和环保工作纳入企业日常基本管理中,舍得投入,抓好员工培训等工作,苦练内功,练好内功。此外,各职能部门要深化研究监管对策和措施,健全完善安全、环保“三同时”等制度,对企业安全、环保设施和制度不到位的,坚决不予开工、生产,对企业主观上不重视、不努力,在安全、环保问题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取消企业享受的有关优惠政策。总之,要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措施,抓好安全和环保工作。

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确立专业化、职业化服务的目标,努力打造新型园区干部队伍,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开展丰富灵活的活动,促进企业间交流协作,优化区域产业文化,同时要积极开展企业“好邻居”评选等活动。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服务工作,对有上市意向和上市潜力的企业,上市办等单位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企业是衢州最活跃的主体,企业家是衢州最宝贵的资源。借此机会,对本级的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提几点要求和希望。

要坚持创业创新精神。搞企业确确实实很辛苦,企业家要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不断创业创新,把企业做大做强。

要增强开放包容意识。特别是在当今开放社会中,开放包容首先要增强国际化意识,提高包容性、相融性。同时要增强合作共赢的意识。向西子奥的斯学习,注重与业内外最好的企业合作,正确处理合作中“舍”与“得”的辩证关系,勇于、善于放弃,在放弃中实现双赢。

要注重学习提升。每个企业家都面临一个素质提升问题。我认为企业家素质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市场的感悟力。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商机,这是成功企业家最重要最基础的条件。第二是宏观的把握力。主要是对社会资源的宏观整合能力。第三是哲学的思辨力。企业最终做大做强,实际上是做思想,体现的是一个企业家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深层次思考。我们的企业有大有小,在发展过程中,行业的本质、特征都不一样,希望在衢州这块土地上,我们的企业家通过学习、思考,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成为优秀的企业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57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