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经常同外国人打交道的非外交人员不计其数,学术的、商务的、文化的、旅游的,各行各业都有,但就国际礼仪而言,不熟悉的人恐怕不在少数。比如,正式会晤的礼宾要求,打招呼的学问,餐桌上的礼仪,着装的讲究等,如何把握不同场合的规矩,看起来似乎都是小事一桩,其实不然。如果不重视的话,其后果有时候绝不是简单地出“洋相”或不拘小节,而是有失人格、国格,甚至损害国家形象。所以,了解一些礼宾工作和礼仪规范方面的知识,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 Y$ i, Y- E& w2 x8 L) B: s. f我国礼宾工作的传统和特点
3 X4 h5 O& L6 A3 _8 U4 \礼宾工作是外事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对外交往必不可少的形式和手段。把礼宾工作看做无关紧要的事务性工作是不妥的。从事外交工作的人都明白,礼宾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体现我们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别关系,是直接为贯彻外交政策服务的,同时也展示着我国人民的道德风尚。 + {/ `& v# s8 j" p; m$ p D c3 d1 g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礼宾规则、规范和风格。接待仪式、会见会谈、宴请招待、国书呈递、贺唁函电、外交礼遇和豁免、参观考察等,都有礼宾方面的要求和特定的操作规范,不能随意改变、标新立异。有些做法虽无明文规定,但约定俗成,若无特殊考虑,仍以不变为好。有的国家礼宾工作严格而完备,有的则较为简单和灵活,但各国无一例外地都把礼宾工作看做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的展示,来宾不论职位高低都得照规矩行事。 7 W3 x6 b, q+ F$ u* A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亲自抓外交部的礼宾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礼宾专家。几十年来,我国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礼宾规则、规范和风格,在国际外交界有很好的口碑。在外交部的带动下,其他中央国家机关也根据自身工作特点进行礼宾建设,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丰富了我国的礼宾实践。
2 Q% e, x! c6 ]/ x B0 ?4 I# j' ?$ @0 O我国的礼宾工作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经常讲的有这样几点:尚礼好客、礼尚往来、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严谨细致。 : h$ _1 {0 f( v) c) z9 X6 k: G
“尚礼好客”,意思是对客人要热情友好、安排周到。人家既然是你的客人,你就应懂得待客之道。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要让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 {3 y/ G* K' r: K
“礼尚往来”,意思是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以礼相待,我对你以礼回报。反之,你对我无礼,也不能怪我对你不敬,“来而不往非礼也”。
" b3 i5 v [( c$ S1 Y$ m6 w {' {礼宾工作既是交流、交友的手段,也是交锋、斗争的工具。对某国某人的态度,从礼宾安排上就一目了然,是热情友好、高规格接待,还是不冷不热、掌握适度,这里面有政治和政策的考量。度的把握主要依据国家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客人本身的对华态度。我方接待人员不能凭个人好恶行事,如果该热不热,该冷不冷,就难以达到目的,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6 T. G2 t [; \; s2 U& }# V x
“实事求是”,是说安排活动、面对面交谈时不弄虚作假,不讲假话,不讲大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好的差的都可以讲,都可以看,不遮丑,不护短。这个优良传统在内事外事工作中都应一以贯之,大力弘扬。 $ L. M# S0 ^1 c6 b0 Y8 ^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不久,我随一个友好代表团赴加拿大参加白求恩诞辰纪念活动。我们的团长在仪式上讲话说,当前中国的形势是莺歌燕舞、一派大好。人们很奇怪,刚刚发生了唐山大地震的中国,还能莺歌燕舞吗?这是典型的讲假话、不实事求是,连代表团自己的人都感到尴尬。这也不能完全怪团长,稿子是国内准备的,那是“四人帮”下台前的“文革”时期,假话盛行,人们有时不得不说违心的话。当然,这样典型、极端的讲假话的事例现在不会再出现。 0 I; I9 X3 ]* {5 F0 \& o6 H
“有的放矢”,是指礼宾安排和介绍情况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不能以一套方案、一个口径应对来自四面八方、需求各异的宾客。外宾关心什么,想听什么,想看什么,我们接待时要搞清楚。 : i- z9 c0 l. U2 q, G2 _( L" R+ X- E
有些曾来过中国的人是故地重游,想看看新的变化,会会老朋友。有人则是初来乍到,出于好奇什么都想了解,但你不能因此就搞“填鸭式”宣传,而应有选择、有重点地安排活动。有的人是带着疑虑和问题来的,想找答案。有的来访者关心农业,有的关心教育,有的关心旅游开发,有的关心能源和环保,有的想多考察民族宗教事务,有的希望了解法制建设,有的关注中国的人权状况,等等。有一些人来华的主要兴趣不是参观游览,而是与我方开展政治对话,就双边关系进行磋商或讨论国际和地区事务。我们搞接待就应该事先摸清来访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安排什么人见,参观什么地方,重点谈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友好协商与客人共同拟定一个比较满意的日程,既不强加于人,也不一味迎合对方的兴趣。有些确实难以满足或明显不合理的要求,应礼貌地婉拒,解释清楚。
' j* p2 v/ c3 Y P% w$ _( i- l“严谨细致”,是指工作要一丝不苟,不能出技术性错误,更不能出政治性错误。礼宾工作讲究一个“细”字。工作程序、礼宾顺序、现场秩序都不能出问题。祝酒词要核对无误,请柬、菜单、演出节目单也不能出错。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是守时。在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工作期间,我曾多次带队为领导人出访打前站,对这一点感受极深:日程要细到按分钟计算;会见、会谈要做到保证重点;参观考察项目要做到有意义,而不是为看而看;安全警卫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等等。做好这些工作,就是两个字,一是严,二是细。 # Q5 \5 c, f# C; w7 R' n
涉外人员要做遵守外事礼仪的模范,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就是要态度坦诚、言谈文明、举止得体、仪表端庄;不卑不亢,就是既不卑屈、怯场,也不高傲、生硬、张扬,做到稳重自然、落落大方。
7 M* e* @0 z: \7 @, G* \对外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的习俗、礼节,对外国宗教界人士,更应注意他们习俗的细节,让对方感到我们有文明素养,这样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彼此的友谊和信任,有助于为相互交流和对话创造一种融洽的氛围。 8 P& [( y2 }# \& D* a/ n; {
不拘小节是礼宾工作的大忌。有一次,我在日内瓦开会,住在洲际饭店,当时有三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国团组同住此饭店。在大堂时,一个团有人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好像在争论什么,另一个团有一人在沙发上平躺着睡觉,还脱下了鞋,很不雅观。饭店管理人员不得不上前制止,影响很不好。
; H' u* w; @0 p% a$ {& K& T在外事场合,我们的言谈、举止,甚至衣着,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素养,代表我们国家的形象。我们要努力做到既会做礼宾工作,又能身体力行,完美体现我们民族的文明素养,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别人。 , o! H F+ I& U
从奥运礼仪说开去 " P# W! a1 B% ^7 s) i* o9 z
2008年6月14日 ,《人民日报》的《社会观察》专栏,为配合奥运会,以整版篇幅刊登了三位作者联名写的长文,题目是《礼仪中国,五环旗下的重建梦想》。题目上方有一个放大的“禮”字,还加了一个旁注:
/ X n4 O" Y _) D+ V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 T# j- z) K7 @: K3 ^
——《左传·隐公十一年》 * R4 _ q( ~# Y) o2 y: n E
奥运盛会落下帷幕之后,各方好评如潮。就场馆建设,中外人士齐称“奇迹”、“一流”;就赛事业绩,我们中国金牌总数第一,他国运动员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骄人之处。
8 u9 Y. O$ v- f! {, \! }& o! h: z奥运会前,不少国人担心礼仪文明这份考卷能打几分,我们将以怎样的表现践履“人文奥运”的理念。当考试结束,考卷阅毕,我们欣慰的是“礼仪”那道特殊的奥运考题得了高分,这是外国人给我们打的。80多位外国政要齐聚北京,礼宾接待的复杂程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数以几十万计的外国人不顾盛夏的炎热来到中国,东道主为他们的衣、食、住、行、事提供的服务量也是空前的。 3 w1 Z. G; i9 t* R6 I" x
我们真是不能小看国人在如此巨大的对外开放的舞台上所展现的从容、自信、识礼的良好风貌和操办大事的智慧与能力,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言行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紧密联系起来,乐于助人的多了,乱扔杂物的少了,观赛、看演出的秩序好了,乱闯红灯、乱挤公交车的少了,等等。
0 w, r T5 z& t1 E) M9 Z& P6 Q志愿者大军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着实给我们国家争了光。他们灿烂的笑脸、极其到位的服务、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所展现的不单单是志愿者个体的素质,更是中国人民的形象。有的外国游客称赞说:“他们无处不在,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地出现在你的身边。”
, h; s* I3 t, O: D- V1 K x* l2 S! T: D前来观摩奥运和旅游的外国人如此众多,他们的兴趣不光是观看比赛,更不是来看看中国人懂不懂商务礼仪,会不会吃西餐,会不会讲外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礼仪之邦”的再现和礼仪文明的重建。上自领导人,下至运动员、志愿者乃至广大民众所表现的友善、热忱和大度,都让外国人亲身感受到高扬“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的中国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 \4 w: f0 q8 j! ?
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了,人们都在议论北京奥运给世界带来了什么,给我们中国自己带来了什么。第一个题目,无数的外国人已经和正在给出答案;第二个题目,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回答。
# D: m* |. R; z7 {" X3 }+ q& m; w我想,在这次奥运筹办和举办的全过程中,不论北京还是其他省市,不论官员还是百姓,不论年长者还是年少者,都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人文奥运理念视为责任和义务。办奥运激发的民众热情无疑是巨大的。我想,集全国之力举办两个奥运会,办得如此精彩、如此成功,生动体现了我们党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巨大感召力。
4 j& S' c, D0 x* E+ X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社区、从基层做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许多曾一度令人担心忧虑的事情均有了可喜的变化。在观看比赛、乘车出行、饭店用餐、剧场看戏、洽谈业务等的过程中,人们都在相互比照、相互提醒讲文明、讲礼貌。 ' b7 `% }, l' y7 X; @5 _5 G
在北京奥运会前关于礼仪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说礼仪的失范源自公民意识的缺失,往深层次探究,不讲礼仪、不讲礼貌是缺乏对他人的尊重,缺乏自律意识。北京奥运的经验证明,人们只要把自身的行为与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尊严与利益联系起来,自律意识就会得以逐步增强。
( n7 \4 e! J. j+ @当然,谁都希望这不只是两个奥运二三十天产生的短期效应,而应成为深植心田、恒久长远的道德意识和修养。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说,礼仪教育要与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只有我们在内心真正树立讲道德、讲文明的意识,才有可能向世人展现出最美的微笑。这话讲得很贴切,因为讲文明、懂礼仪不是做给谁看,更不是只做给外国人看,而是个人文明素养的自然体现,对内对外一个样。 0 q7 t6 R B! ], U; u
北京奥组委奥运会前推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教材》,将礼仪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宽容、敬人、自律、遵守、适度、真诚、从俗、平等”,我认为这16 个字归纳得非常好、非常妙。我理解,这不仅是对志愿者和其他涉奥人员的要求,而且是对全社会都有参照、借鉴价值的行为规范。
1 {! h$ D5 |# T( I: I# B两个奥运会集中彰显的礼仪文明,应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使之不断巩固和发扬光大。 c, S' U+ o/ \. @. h9 R
(作者曾任李鹏同志秘书,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T3 z0 s1 e) U. n3 J
! Z0 ~: j' Q6 Y1 R" }& N/ M4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