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农村发展] 珙县“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助农增收

[复制链接]
第一范文网 发表于 2011-3-30 08: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今年以来,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围绕“拓展工作年”主题,确定“珙县经济要继续领跑全市、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总体目标,以“抓项目强基础、抓产业促增收、抓机制添活力、抓目标树形象”为工作主线,坚持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想方设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呈现稳步上升局面,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向好。1-6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15.45元,全市排名第六;同比增加305元,增量全市排名第一;增涨13.2%,增幅全市排名第三。

一、做活“加法”文章,助农增收,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一)狠抓特色农业,挖掘增收潜力。一是蚕桑产业新跨越。截至目前,春夏两季发种58418张,同比增发11062张,增涨23.35%;产茧46816担,增产9183担,增涨24.4%,蚕农茧款收入5943.46万元,增加2724.77万元,增涨84.64%。二是茶业、茶花产业大发展。全县新栽建茶园3000亩,产茶1715吨,产值4680万元,实现茶叶产量、产值 “双增长”;新种植茶花1500亩,茶花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亩发展到4500亩,龙凤花海誉冠全球。三是林竹发展势头强。吸引林业重点项目及产业化建设投入达6100万余元,申宇木业、观宝山林业、盛世金潮等企业呈现产销两旺势头,林业总产值达3.5亿元,增加6000万元,增长20.68%。四是烤烟产业有提升。完成烤烟移栽面积2.8万亩,占市下达计划的116.66%,预计可产烟7万担,烟农收入4500余万元。五是畜牧产业新谋划。出栏生猪25.7万头,增长6.2%;禽蛋产量2784吨,增长6%;肉类总产量达2.53万吨,同比增长6.3%。畜牧业实现产值5.08亿元。六是竹荪产业再发展。由天津亿伦贸易公司投资建设“百亿元竹荪健康产业园”,正在积极推进中。该项目分三期建设,概算总投资35.5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8.9亿元,新建10万吨竹荪饮料、2万吨竹荪精、1万吨竹荪发酵酒、500吨竹荪精华素生产线。目前,珙县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茶花种植基地,成为中国竹荪之乡,还是全省21个现代农业基地县(蚕桑)之一。

(二)突出龙头作用,发挥集群效应。一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截至目前,全县涉农企业工业产值达9.7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63亿元,增长160.2%;实现利税6714万元,增长671%;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投资6528.6万元,增长12.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业人员2223人。二是大力发展专合组织。全县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6个,全县各类专合社总资产累计达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38亿元,同比增长96.3%。三是不断提升产业化程度。在进一步提升蚕桑和烤烟产业化程度的同时,还建成玉和黄金梨,石碑茶叶,王家水禽等一批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村。今年新实施百万元村建设68个,其中,粮油17个,蔬菜15个,茶叶10个,烤烟26个。全县共实现“一村一品”百万元产业村83个,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28万亩,带动了8.5万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人均增收3500元。

(三)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工资收入。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大项目来抓,采取领导抓、能人带、信息引、典型推、服务促等多种途径,促进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上半年,实现劳务收入4.2亿元, 增长15%,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312元。

二、强化“减法”文章,轻装前行,把农民的负担卸下来

(一)完善社会保障,推行新农保试点。农民参保补贴制度的建立,体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扶持“三农”的战略思想和对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的保护,它以政府补贴、财政支付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目前,共发放2673万元养老金,促使我县32万农民人均增收83元。

(二)严格兑现政策,强农措施到位。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粮食直补、“两免一补”、农村医合、农村低保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惠民资金“直通车”“一卡通”,及时足额兑现落实中央、省、市补贴资金2170万元。

(三)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覆盖到位。全面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扩大农作物良种、畜禽品种、农机具补贴范围;强化各项农业扶持、保护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县政府出资300万元,成立全市首家畜牧担保基金,重点引导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建立健全农业主导产业金融保险体系,开展水稻、玉米、生猪等产业政策性保险,逐步扩大到蚕桑等其他特色产业。

(四)实施整体推进,搞好扶贫开发。争取到省级扶贫项目3个,资金150万元,争取到危草房改造和劳务扶贫项目资金67万元;认真落实“首扶制”,构建“大扶贫”格局,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发放贫困户贷款650户,发放资金334.4万元;新发展扶贫对象18户,发放资金16万元。

三、写好“乘法”文章,科技引领,把农民的本领提上来

(一)开展技能培训,增强科技水平。要致农民真正的富起来,必须向科技要效益,强化科技在助农增收上的乘法效应。因此,我县为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大力实施科技培训工程,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技术培训,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增产增效的先进适用技术。截至目前,以农村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通过县-乡-村(企业)三级培训体系,统筹协调专业部门、专技人才深入全县各乡镇、相关企业、科技园区、专业合作社开展烤烟、蚕桑、畜禽、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培训。全县已培训80余期(次),培训近8万人,使上万名农民掌握了一种以上的适用技术,重点村、重点企业人员基本达到了会一门、懂两门、掌握三门的要求,提高了农民科学技术水平。

(二)实施科技引领,强化示范带动。以实施“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项目(蚕桑)”为契机,大力推广“桑—蚕—菇—肥”循环蚕业经济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实施桑园综合开发1.35万亩,桑园套种黑红苕7000亩,黑花生1100亩,黑玉米3500亩,黑土豆200亩,大头菜1758亩。预计全年桑综合开发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加上桑枝食用菌生产,桑园综合开发的产值可达4000万元以上,参与综合开发的蚕农人均可实现收入6000元。

(三)加强信息服务,拓宽增收渠道。加快王家镇的烤烟示范基地,底洞镇的蚕桑示范基地,孝儿镇黑色食品示范基地,玉和乡的黄金梨示范基地,上罗镇的大棚蔬菜基地,巡场镇茶花基地和野鸡养殖示范基地等建设,强化信息服务,协助引品种、引技术、引资金、搞培训,申报专利等,不仅起到了科技试点示范作用,而且还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并产生了较好经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积极地做好科技项目招商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重引重扶”办法,成功招商3个项目,签约资金2.416亿元。

(四)加快科技研发,强调效益转化。一是大力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将科技惠民工程纳入对乡镇和部门年度政绩内容考评考核,严格奖惩逗硬,荣获“四川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二是加大村级信息化建设,加大科技特派员支持力度,多渠道筹资购置电教设备和设施、解决特派员工作经费,产学研联盟工作推进有力;三是切实出台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的由政府补助每项5000—10000元,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科技大会对突出的科技成果和做出特殊贡献的单位、个人以及表现突出的农村科技人才给予奖励;四是加强技术中心建设。今年,新建了禾康生物药业科技研究工程技术中心;成功的将珙县智溢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格为宜宾市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全省蚕业民营企业唯一市级中心;全国第一家“竹荪健康产业研究院”也落户珙县,将为竹荪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还与宜宾市农科院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合作进行座谈,签定《珙县人民政府—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协议》,将强化在蚕桑、烤烟、土鸡、岩桂、水稻等产业上的科技转化。

四、做好“除法”文章,实施转化,把农民的数量降下来

(一)措施扎实有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从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创新的方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通过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今年以来,全县出生3444人,出生率8.02‰,死亡率4.04‰,自然增长率3.98‰,符合政策生育人数2964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6.06%。全县完成两扎手术任务775例,占任务的77.5%。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变成居民。要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采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工品牌培训、创业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动员社会各种培训资源,采取多种运行方式,全面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等企业,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相配套、产权联结紧密、产品各具特色的加工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就地转移。截至目前,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31万人,增长6.2%。其中,组织化输出1.04万人。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农民变成市民。按照“扩容、美化、改造、提升”思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落实优惠政策、突出产业发展、优化创业环境,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农村新办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龙头企业在小城镇建立加工基地,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从事贸易、旅游、加工和服务业。截止目前,工业集中区总投入12.3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698尤元;投资770万元,金河组团稳步推进;完成投资1422万元,中坝组团完成总工程60%;加快静苑小区、蜀南商业苑小区、龙庭御景小区等商品房小区建设,商品房开工面积6.4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600万元;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强力推动珙泉、洛表、上罗、底洞、孝儿等7个乡镇城镇化修编,新成立5个农村居民委员会。

(四)加快土地林权流转,让农民变成股民。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鼓励居民以土地、劳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今年以来,全县共流转土地4.6万亩,土地承包业主投资1320万元,预计年创造产值5060万元,农户年获益656万元,户均获利近800元;流转林权面积19.2万亩,林木纯收益达到1000-1700元/亩,流转均价30元/亩?年,农民年收益258万元,是林改前的6倍。同时,选择将自家土地或林权进行流转的农民从自耕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增加的务工收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0粉丝

7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