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之——硬接硬转 4 ?$ i8 G- y- C& M
, ]+ n+ G4 i/ y! I) Z
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国文老师徐锦澄,教给他许多作文的技巧。其中一条是: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8 F( N% `9 f- z1 ~; \: k: T
硬接硬转,听起来很新鲜。
! I" z: m7 S# e ]" P! a
) ^) r( o0 _( B6 ^& L 古今作文多讲转承之法,“密针线”,“合涯际”,文章接榫转折之处以不露痕迹为妙,须用连接词、句、段转换文意,使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最近翻了几本古书发现,其实古人还有一种相反的意见。如明代学人魏际瑞认为:“转折句太多,文反不得员动。”(《伯子论文》)他的弟弟魏禧进一步说:“更有当转而不用转语,以开为转,以起为转。转之能事尽矣。”(《日录论文》)他提倡的是不用连词的转折。但是他这个声音相对较弱,没有引起重视。当时的八股文大家仍多认为,不用转语,文章便作呆相。
+ u2 f, n0 z7 u/ ~2 S
6 `* S, }) |1 \3 m1 U. F L 研究一下古代经典文章,文意转换之处,以词语转折的很多,如用虽、但、则、然、至于、纵而等等。但是也有完全不用转语的。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中,六处转折,没有一个转语。如说:“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这句中有两处转意,未用“若”、“虽”转语,文章并无呆相,倒是很显干净。; s2 V. R- M$ B( g3 N& T: N
7 P$ a7 p% O. |& @7 u3 ]
综上所述,则文意转换之语,能不用就不用,而使文章较为精悍。徐锦澄的“硬接硬转”之说,是颇有道理的,公文写作也可以借鉴。% o% d+ m1 ~! R& E/ p3 M& l
3 ^# X# g' ?! Q: _ x. B
公文的文意衔接、转换之处,或正说到反说,或总说到分说,或远说到近说,或浅说到深说,都可运用“硬接硬转”之法。譬如由浅说到深说,以党的十四大《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为例,其全文如下:
0 c+ @5 B7 U3 z" S6 g4 G3 s$ j" i! r8 v( Q% X7 u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对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表示满意。2 H3 u% m1 @( Z0 c3 \. @) z
1 N% A: j% T$ {$ Z* ]# D3 N2 T
大会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和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适应加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进一步作好纪律检查工作。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领导,坚持从严治党,切实搞好党风党纪和廉政建设,使党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7 p5 H! Y3 _1 z3 y$ x) k- }6 P, c4 \, O8 S0 I0 \ ~6 s
这个决议的第一段,是说对中纪委的工作表示满意,下面一段对进一步作好纪检工作提出要求,这是文意由浅到深的递进转换。若按文意的顺承,两段之间也可加一转语,如“但是也要看到,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大会要求……”。当然,加不加这个转语,其意思都在文中有所体现,加转语,从文意转换来说较为自然;硬接硬转,却使文章更为紧凑,语气更加庄严,更符合“决议”这一文体的要求。
8 n% W- |' R' D+ m; @, g/ I$ v: ]: s! n, c5 d- m
又如,由总说到分说,也可硬接硬转。请看这篇通知:% ? K$ M9 E( m
3 C6 J: S6 X L/ y
! u y2 I1 C* _% }) z
硬接硬转还有种种运用,不一一列举。总是要运用得当,才能达到公文的“朴拙而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