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贾陆英老师继续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辅导大家学习《论语》为政篇第四章。今天的话题,大家都很有想法,讨论热烈。老猫上班时间不敢开小差,只好上课当观众,下课当秘书,抓紧把聊天记录作下整理。 / `8 j* r! F9 j
贾陆英: + }5 {* a/ E+ u- O5 `
今天下午,我们学习讨论《论语》为政篇第4章:
C f% D9 ]+ Z, O: ]% `% }, I" v8 H9 D) U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 w* y4 [1 }. I
1 Z( W* y. p- o+ j1 w+ b
有,同又。立:自立的意思。不惑: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知天命:孔子把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归之于天命。耳顺:能够听得进去各种不同的意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逾,越过。矩,规矩。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越过规矩。& }: O, G) {; v4 e2 t
2 \ J. y" T; H8 \* q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够自立;四十岁时,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能时,得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时,能够随心所欲地去做事,但不会越出规矩。"; t$ K+ J' z' Y! M8 h
. E8 i9 P/ V3 b. P7 L& n6 P 问:孔子的人生自述告诉我们什么? 答:孔子用其一生学习修养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生的修养是长期的过程,人的成长进步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实际生活的磨炼,需要阅历的不断增长。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地学习、修养、历练,才能实现内心感知和外部世界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最高境界。
' _5 a9 _ w& J& f' K6 v# [孔子强调了自己从十五岁到七十岁的几个特别重要的阶段,以及每一个阶段中应当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指导人生的坐标,提供了一面参照对比的镜子。我们学习领会这一段话要着重把握的是,孔子关于人生历程中应当认真做好的事情和努力达到的目标要求,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时间。因为当今社会的时间节奏非常快,我们应该和时代的节奏合起拍来,让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效率,快乐而充满阳光。
, O$ z. N. I+ i- E [- Q- L7 k! l+ v
问:三十而立的“立”是什么意思? 答:“三十而立”,就是说一个人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懂得社会规范,自觉地按照社会所认同的行为准则办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立”的含义,许多人把它理解为成家立业,这是不确切的。从字面上讲,“立”就是“自立”。孔子在这里是指要“立于礼”,强调只有遵循“礼”的规范,做人做事才能把握住自己。当今社会我们讲“立”,就是要确立人生的价值坐标和价值趋向。人各有志,但是,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志向,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遵法守纪。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 r# L+ g! Q1 Y# \4 d* W
夕惕若: ( C( N, x8 q, [; j
孔老夫子十五岁立志学习,我二十五还没这觉悟呢?十五有志于学,孔子学的是礼乐,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呢?还是坚持学校教育的语文课本,英语语法之类的“知”,还是通过更人性化的教育内容学“智”? 我看了现在小学生的语文课本,说实话,真从里面难找到几篇教育意义的文章来 ( A# I s2 m8 `1 U
乃群:
! S8 L, q% ~2 \$ d. f
孔子15岁至于学。但咱们现在的教育比较功利,唯成绩、唯考试,社会氛围对于立志的引导存在偏差,请问贾老该如何在子女的教育中合理引导,树立志向呢?
圣诞快乐
/ j) q0 G {0 r! r z0 N 贾陆英: ; K! W$ Q7 g- O6 c1 m, u, d) S2 y
教育子女,第一位重要的,是教会他做人的道理,培养他良好的习惯。在此前提下,教他各种知识。 q$ S# Z5 y3 r# P& S8 i9 Y
红豆不惑:
3 y, L f# O9 c: ^, ?. p: X
不惑: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能自行解惑+虽迷不惑。最后悲观,造成许多了不可挽回的悲剧!--豆有些悲观,也有点厌世,尚未造成悲剧。问题的症结是:大国的教育体系如何一以贯之?
; [; ?2 H% N% q+ x2 y3 P- E
小风飕飕地: 3 k% k2 D7 t& {8 o
赞同,现在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处事能力的训练,早就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悲哀!社会的悲哀,也造成了学生个人的悲哀!很多本来天赋极高的人,就因为情商底下,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最后悲观厌世,造成许多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正如贾老师所说,读书首先在于明理,明理后在去学习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最终用好技能!
5 @1 q- r( ?* Z! T+ v4 w
贾陆英:
% B- }0 D4 Y: | c! N( B6 `
首先学会如何做人,与此同时学习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即是智慧。离开知识,谈不上智慧;死记硬背,也缺乏智慧。 2 u( V+ b; a( F( w4 s
吉祥天: # N. Z( t \* V2 Q; S2 r
我也是有些悲观,有点厌世,幸好有点无知的乐观,所以尚未造成悲剧。
% D1 R: A! F. J
红豆不惑: 4 p; A! r# X% x$ u( v, o5 Q
光靠父母来,难之有难!更何况现在很重的比例是爷爷辈在带孩子!道理很好懂,如何来实现?哎呦,莫怪豆悲观,是不得不悲观。三观无大偏差,是现实让我等不得不悲观。
0 r3 q0 X8 s: b* V. c
夕惕若:
n e! @: s' h& G d# q1 w
还是说说三十而立吧,通常以为三十而立说的就是成家立业吧
0 g2 y2 [3 C5 G: r1 G& ^# w
贾陆英: ' C' A9 j! G( M) U* d' Y7 m
我也是有些悲观,有点厌世----解决这类问题,根本的还是要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
# _$ ]- @2 Y) v%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