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城市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3-10-14 11: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城市化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而影响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因素除了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外,其中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成为了推进当前城市化的瓶颈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将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加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全民参与的工程,‘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则为这一工程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针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不够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加以改善。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文化品位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对提升城市品位的意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是文化的聚集地。城市化过程中不仅要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也要保护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珍惜历史的积淀。在几十年的建设中,我们在这些方面有不少教训。1966年,许多城市园林和文物古迹被列为“破四旧”的范围,使城市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破坏。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又出现了放弃民族文化的取向,简单地认为学习和模仿西方就是现代化,导致城市建设“西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了旧城改造与建设,许多城市“脱胎换骨”,但同时又再次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更使得千城一面,曾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气息基本消失。城市更新,应是一个历史、文化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而不是推倒重来。
    二是把保持地方特色作为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只有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增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传统和特点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制定出符合自身文化发展的规划,走出自己的道路,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现代化。保护传统文化,既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为了在文化传统的传承中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提供不竭的资源。当今时代,文化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生活品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文化力与文化生活品质本质上决定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传统文化是增强区域软实力的深厚精神资源和文化根基。我们应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优秀传统,倡导“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创新,振奋民族的创造精神,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推动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三是把产业联动作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将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服务功能提取出来,既是产业联动的重要素材,又能促成产业联动的导向目标。而产业联动作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方式,是为社会、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学者所接受的方式。在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中,应以生态文化为原则来引导空间布局和产业组团,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需求。全球城市发育的历史证明:一个城市采取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和产业结构,就会导向什么样的城市空间布局。当城市跨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应该走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即把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创意、娱乐、旅游、商贸、教育、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形成组团式分布,依托各种网络链,以绿化和生态功能地带进行环绕,形成紧凑型、智慧型和生态型的城市空间,成为全球知识经济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从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文化社会学等综合学科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基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产业联动机制。首先,注重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结合。传统文化保护涉政府、社团组织和族群、社群民众(传承和享有者)三大主体,正确界定三者的职责和义务,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同时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有条件、有资质的团体、企业与个人,积极投身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造条件。加强与旅游业、商贸业、会展业的结合力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其次,建立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在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的利益,也是保护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文化主权。为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权益和精神权益,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和一些强制性保护措施。明确传统文化遗产项目的知识产权主体、客体及内容,建立文化遗产项目的使用许可证制度。强制性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对民间传统工艺、民间绝技的保密,对重要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料出境的限制,对著作权的限制等,以防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被掠夺,流失海外。第三,培育传统文化旅游景区和产业基地。积极筹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将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有注意力的民间艺术休闲体验和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商演、展演、展览活动,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区的品位和效益。第四,注重文化遗迹和城市建筑融合。要让五千年传统文化植根于城市,就必须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着眼于文化遗迹和城市建筑的融合。这种融合看起来很难,实际上很简单:在旧城改造中,轻文化遗迹所在区域的土地价值,重文化遗迹的本身价值,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最终让其融入改造后的城市之中,就像苏州对待拙政园等文化遗迹那样。在新城扩张中,自觉为文化遗迹让道。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党校)作者:王克修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见习秘书  发表于 2014-8-1 13:15:01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保护开发,要处理好两者关系。她就相关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要点是:
一、定位:慢生活。慢生活将会成为中国老百姓的重要生活方式。
二、最大特色。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要挖掘古水利工程它山堰的内涵,做好山水的文章。灵魂就是水文化。怎么呈现,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现代化技术展示也可以,恢复原貌也行,可以论证。
三、规划。整个区域,一定要搞一个长远的规划,一步到位。开发时序可以分为近中远。
四.开发模式。启动阶段,政府投入,政府主导,长期来讲,要朝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五、近期要做的几件事情:
1.建立领导小组(已建立)。
2.慎重地做好开发方案。
3.注意在整个开发方案定下来之前,防止盲目的、小范围的开发建设。不要再去搞镇一级的策划、修复、建设方案,不然会造成不必要的遗憾工程。
4.对这个区域的保护开发利用,一定要注重产城联动,不要把原住民迁光。近期要控制“中”字型区域,新的违章要阻止,老的违章要拆掉。规划方案出来后,做减法,不要新建建筑。有必要时,里面建一些与原来历史风貌相适应的建筑。“中”字外面,整个规划要严格控制,新农村建设要重新考虑。
 
阿汤 发表于 2014-8-4 23: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认真学习了,感谢楼主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