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多年以后,当我回想起2022年上海的春天,曾经有60所高校、70多万高校学生,他们的生活被摁下了暂停键,我就会记得今天,作为30多年前毕业的校友,有幸来见证各位同学,终于可以走出校园,虽然我们之间还隔着屏幕。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开头,是这么写的——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了,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在这样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一整天足不出户。……城市完全地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其实,这是一个开端,是等待“一声响雷,大地就要解冻”的开端。这部“赞美青春与生命”的小说,虽然写的是黄土高原的年轻人,但却是整个中国1975年之后“十年沧桑变迁的缩影”,那时候,没有人会怀疑,“整个社会将奋然前行”。 十年的故事足够荡气回肠,激动人心。但也得承认,隔了这么多年,我们再来读这部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尤其是在座各位同学,那时候都还没有出生,可能感受不到路遥所谓的“瞠目结舌和眼花缭乱”。 那么,设想一下,再过十年、二十年,今天所经历的细节烟消云散,后来者回看我们曾有过的孤独焦虑、伤痛委屈,甚或愤怒崩溃,是不是也是一个平凡的世界呢。 平凡的世界会让我们心安。我知道,大学毕业,本身是一个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混杂的时刻,我还记得,那时我们在中山北路的河东食堂——也就是现在的校史馆——彼此道别。但是,今年的心情,确实很难再用喜乐来概括,没有毕业照,没有学位服,我在微信上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各自踏上离开上海的火车。 从今天开始,你们也终于要走出校园,踏入平凡的世界。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还会遇到更多、更复杂、更艰难,甚至是更奇怪的挑战,这就需要运用你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逻辑,去做出最合情合理的选择。大学教育固然包含了各种崇高的目标,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大学,就是为人类的常识和底线修筑堤坝。 常识与底线,听上去很容易,好像不需要像科学与理性那样,有赖于深入的学习与长期的培养。然而,面对纷杂的各种可能,我们如何判别是非、真伪、对错,以我们逐步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的预判,来不失时机地确定自己的选择。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尊从常识,恪守底线的人。如此,歌德的话才是有效的,“人类的守护神无他,常识而已”。 人生来就是不完美的,也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必须学会与世上诸多的不完美共生共存,但我们要使自己努力朝着自己心中认定的那个完美的方向走。也许,“明天会让我们大吃一惊”。 我读大学的时候,曾守在黑白电视机旁,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大卫科波菲尔》。 这么些年过去了,我为什么还记得它?因为,这部作品就是要告诉你,在坎坷的岁月,努力去做一个有常识守底线的人,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准则,构成了狄更斯小说的最高美德。 最后,允许我以《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无论在什么时候,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冷酷无情。悲伤不可能是软弱的表现,(它)必定是一种力量。我在童年经历的磨难,成就了现在的我,因此,更大的苦难一定会激励我,比过去更加坚强。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