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群:
你自己生养一个孩子,就知道父母之恩大于天了
皮·布鲁斯南:
小时候~父母啥都会。长大了~父母啥都不会。年龄大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贾陆英: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曾子说∶“敢问老师,儿子一切听从父亲的命令,就可以称得上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上古的时候,假如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那么,即使他无道,有诤臣规劝他改正错误,也不会失去他的天下;假如诸侯身边有5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他受封的国土;假如卿大夫身边有3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士虽是普通官员,假如有直言相谏的朋友,那么美好的名声就不会从自己身上丧失;父亲身边假如有敢于直言相劝的儿子,那他也不会做错事,使自己陷于不义之中。”——《孝经》。就连基本的给父母经常打电话,我都做得不到位。——意识到了,改正就好。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因此,在遇到不符合道义的事情时,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阻于他的父亲;做臣子的不可以不谏诤于他的君王。因此遇到不义之事就要谏诤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能算得上是尽孝呢?——《孝经》
夕惕若:
那是陷君父于不义。违意事小,不义事大,两害相较取起轻
睡虫西麦:
孩子劝诤父亲,也得好言相劝,是需要智慧的。当父亲劝不进的时候,做孩子的还是要不违为先。一般都是父子一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小风飕飕地:
说白了就是不能眼看着父母要往火坑里跳,自己却当作没看见,活着上去推上一把!即是他们不高兴,也要把他们先拉回来再说!时间会证明一切,慢慢他们会理解!不可以直谏,那样会使父母碍于面子而固执己见,往往造成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要学会曲线救国,既达到劝谏的目的,又能无损其颜面,这样往往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严格的说,这个不能算是坏孩子、一般孩子、好孩子的区别!只能算是一般孩子和好孩子的区别! [page]
贾陆英:
劝谏父母,孔子讲要“几谏”,就是要委婉,要和颜悦色,讲究方式方法。不可态度生硬地顶撞父母。要全面把握“孝顺”与“谏诤”的关系。俗话说,“孝顺”、“孝顺”,“顺”就是孝。这种把“孝”理解为一切顺从、听命于父母的观点,流传甚广,影响颇大。其实,孔子是不赞成子女一切顺从于父母的。他所主张的父子关系,是父慈子孝。他所主张的兄弟关系,是兄友弟恭。双方之间是相互的、对等的,而不是一方绝对地服从另一方。所谓“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类,是后世的一些人为了适应封建专制主义需要,而附加上去的糟粕。《论语》中明确记载,孔子所说的孝就是“无违”,是指“无违于礼”,子女对父母不符合礼的言行,要“几谏”,也就是委婉地规劝。《孝经》在“谏诤”一章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故当不义则争之”的原则,认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据此可知,孝顺之“顺”,绝不是一切顺从的意思,而是指父子和顺、家庭伦理关系顺畅。如何把握“孝顺”与“谏诤”的关系,这里有个“度”的问题,能否把握好这个度,考验儿女的智慧与沟通能力。
乃群:
父子和顺、家庭伦理关系顺畅。--受教了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