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

摘要: 一、怎样使小说引人入胜索然无味是得不到回报的凯瑟琳·富勒顿·杰勒德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这样的一个事实:创作已不是初学者的工作了,它是一种行业。作为谋生之道,它为男人们和女人们所孜孜不倦地从事着。相对说 ...
文稿修改演播室


 
细节之美
 
刘庆邦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细节之美》。首先我个人认为小说是一种美学现象,或者说小说是一种以词表意的美术。这就是说,我们写小说是一种发现美、表现美的过程。我们读小说也是一种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不论是读,还是写,它整个的过程都是审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作家保持一种审美的态度,哪美往哪走。去年,我给《解放日报》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哪美往哪走》,我举例说,好比我们出去旅游,听说哪有个瀑布、喷泉,哪有遍地的花朵,哪有珍禽异兽,我们就到哪去。这是旅游,我们写小说也是这个道理,哪美我们就往哪走。
    那么,小说的美有多少种呢?我自己来总结,有情感之美、自然之美、细节之美、语言之美、思想之美,还有劳动之美、悲痛之美、忧郁之美等等,有这么多美的范畴,需要我们来追寻。这多么美,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细节之美”,是这么多美之中的一种美。其实每一种美都可以做为专题来讲的,比如情感之美、自然之美,这些都可以展开来讲。今天我就选取“细节之美”展开来讲。在展开探讨“细节之美”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细节。
    所谓细节,是相对情节而言。通常我们说一个小说、一个戏剧、电影,它都有情节和细节,细节就是相对于情节而言的。什么叫细节?拿一个人来做比,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情节很少,或者是情节是很有限的。有几个情节呢?我们说得出来的,生是一个情节,死,又是一个情节,在生和死之间又会有一些数得清的情节。比如说恋爱、结婚、生孩子,这是一些情节,或者是相对比较固定的情节。人一生几十年,最长也不过百年,情节是数得过来的,就这么多。人一生的细节就数不过来了,无数了。我们每一天的活动可以说都是细节,从吃、喝、拉、撒、睡,到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细节。
    比如,我们今天早早起来,冒着寒风到文学馆来听讲座,就是今天的细节。无数数不清的细节组成了我们整个人的人生。对于人的生命个体来说,什么是情节,什么是细节?这都是比方。我们人的躯干、四肢、头颅等等,这可以叫为情节的话,那人的细胞就是细节。人的四肢就这么多,是说得清的,说到人的细胞,就数不清了。它是无数的,它不仅千计、万计,数以万计都数不清,是无限的,就是说,细节是无限的。我在这讲话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很多的细胞在消耗,看不清楚,这些都是细节。
    这是我拿人体来做情节、细节的比较。再继续打比方,拿一棵树来做比,树干,它就是树的一个情节。满树的繁花,就是细节,你看树的枝干很少的,很有限的,满树繁花的花朵,你就说不清楚。我为什么不把树叶说成是细节,把繁花说成细节?我认为繁花更美,给人一种美感。
    这样打了几个比方,就比较清楚了。噢,细节原来是这些东西,是相对情节而言的,是无限的。给它一个定义,所谓细节,就是事物的细微组成部分。可以说情节是因,是果,是此岸到彼岸。细节就是从因到果的过程,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如果我们看不到细节,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形式存在的,如果抹去了细节,这个世界是空洞无物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细节,知道了细节的重要性。我们讲细节还要从工作、生活讲起,然后再讲小说中的细节,再进一步地讲这些细节从哪里来的,我们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往下讲。
    我们这个世界,整个地球或者是整个人类,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说一个国家是一个发达国家,或者说一个国家不甚发达,有一个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对细节的重视程度怎么样。所谓发达国家,我认为它们是比较重视细节的国家;不太发达的国家,都是不太重视细节的国家。2003年我去过一次日本,作为中国文化界知名人士代表团的一员应日本外务省的邀请去日本访问,在日本呆了八九十来天的样子,看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庙,看了好几个城市,一些主要的城市都去了。看了几天以后,最后外务省召集我们开座谈会,请我们喝酒,吃饭,一个副外相参加,他就问每一位成员,问到我:刘先生,到日本这么多天,你对日本有什么印象?有什么看法?希望交流交流,说一说。我说:我来日本这么几天,突出的感觉,觉得日本人注重细节。他需要翻译,因为不能直接交流,翻译之后,他说不,不,我们过去比较重视细节,现在不太重视细节了。我一听,就觉得不太对劲,我想肯定是中间翻译有问题,我说:可能翻译有误差。你把我说的细节领会错了,不妨给你举一些例子吧。我说:我们到日本,坐大巴车旅游,每一个车座后面都放一个放茶杯的套,有的是尼龙套,有的是用钢丝网做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喝茶,自带茶杯,你把茶杯往后边一放,车子开得再快,它总是牢牢稳稳,不会洒出来,杯子更不会掉出来。可是我们在中国出去旅游,车后面就没有这个东西,有时候我们想带个茶杯,没地方放,有时候就放在脚底下,用脚夹着。你睡着了,这个茶杯可能就滚了。你看日本人在这个小事上想得特别周到。
    我又给他举个例子,在日本住旅馆,有一个鞋拔子,日本人的鞋拔子做得很长,你提鞋的时候,不用弯腰,站着一伸手,鞋就能提了。我们宾馆很少提供鞋拔子,就是有提供,是这么短的,你要提鞋的时候,必须蹲在地上,然后才能插进去,才能提鞋。我还给他举个例子,在日本坐新干线,它在站台上标上第几车厢,你在那等,车的门口会准准地对着你的车厢,你在这排队就行了。在我们这,站台上都没有划线,车一来了,人们提着大包、小包地追,要去找车厢,站台上很乱的。
    举了这些例子,他们翻译过去,那个外相说:是的,是的,我们确实很重视细节。他理解成日本重视细微末节,好像我指责日本老纠缠细微末节的事情,不讲究大的东西。我说:不是的,讲究细节是从这说的。我又想到日本有很多所谓的“道”,很多去过日本的都知道茶道、香道、剑道等等。我在日本看过茶道、香道,所谓茶道、香道,比如泡茶,我们泡茶很简单,放上茶,倒上开水,然后就喝了。他们不是,他们把泡茶的过程拉得非常非常的长,做得非常非常的细致。香道也是这样,怎样点香,动作都有规定性,香,怎么先盖起来,让它挥发。完全把日常生活仪式化了,完全通过细节把过程拉得很长很长的,把日常生活升华了,艺术化了。所谓的这几个“道”,我认为都是把日常的细节过程拉长,给它仪式化和艺术化。我们到一些庙里做客,那里非常非常干净,你随便往哪一摸,都是一尘不染的。他们重视细节重视到这种程度。
    我觉得我们国家,通过这么些年的发展,也大大地重视细节了。从细节上就看出我们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这样的例子随便可以举出很多很多。比如说,过去我们开会在一些场合是没有桌签的,大家不知道往哪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现在一开会,放一个桌签,很清楚就奔你的桌签那去。参加一些宴会也是这样的,宴会有时候人很多,你不知道你坐哪,现在它有一个桌签,你很快就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这些事情说明我们现在也越来越重视细节。细节的重视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不断地发达起来。还有一些不大发达的国家,年前我去了肯尼亚,他们还不大重视细节。这从穿衣上就看出来,虽然他们外面披着火红的、像被单一样的东西,没有扣,也不做袖,就像我们中国织的床单一样。他们往身上一披,远远地看着很漂亮,但是走近了一看,单子不但没有加工,里面的衣服都是脏污的,苍蝇围着他们的头在那飞。洗衣服,就在河沟里的水洗洗,然后晒在坡子上。肯尼亚当然保持了很多原生的状态,有很大的野生动物园,几百平方公里,都是成群的大象、斑马。原生态保持得很好,但人的生活,因为不发达,细节根本谈不上。从细节上可以看出这个国家还不发达。
    细节在我们的工作中也能体现出来。好多人的工作之所以做得好,之所以成先进,就是他注重细节。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说郑州有一个神探,好多案件别人破不了,他能破。记者采访他,问:你为什么这么高明呢?你有什么诀窍呢?他自己说:其实我没有什么特殊的诀窍,我只是比别人细心一点。他全部的经验就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他比更别人细心一点。这个细心他举例来说明,有一次二七纪念塔旁边有一个小饭馆,夜里失火了,第二天一看烧得面目全非,小饭馆里的人基本上烧成炭的样子。案子很难破的,别的公安人员一看,经过侦察一番以后,就初步判定:小饭馆失火了,自已不慎,把人烧死了,把小饭馆烧坏了。公安人员也请他去看看,看看是不是可以做出这个判定。他自己看了一圈以后,得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他说:这很可能是别人纵火,先把人杀死,然后再放火,把这个小饭馆烧了。他判断是什么根据呢?小饭馆里旁边有个桌子,桌子都烧黑了,但有一块抽屉的铁挡板,上锁的时候,需要把铁的档板扣上去,然后再上锁。他发现铁的挡板在桌上扣着,桌上有一块没有完全烧黑。他从这个细节判断:很可能是盗贼来抢财,开了这个抽屉,把这个板放在桌上,然后或者是发生了争斗,把人家给打死了,然后把人给烧了,然后才把小饭馆放火烧掉了。按照这个方向来侦察,结果正如这个公安人员所料,是一桩刑事案件,就是图财害命。他为什么这么高明,就是他重视细节,比别人更细心。这是我说的工作上的细节。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细节是标记,细节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拿标记来说,我们要判断一个人重视不重视细节,他的工作是不是很讲条理,我们到他办公室一看,就能看清楚。如果这个人办公桌上井井有条,我们很快就做出判断:这个人是重视细节的人,是一个讲条理的人。如果我们看到另一个人的办公桌上弄得杂乱无章,报纸跟稿子堆在一块,稿子上落着烟灰,稿面上落着头发,桌子上的灰尘都不擦,我们很快就会得出判断:这个人是一个不太讲细节的人。
    再说细节是区别。看一点细节,我们就知道这两个人的身份是不一样的。我举个例子,过去农村开大会的时候,妇女拿着鞋底子在那纳,有些妇女纳鞋底子,线弄得很长,拉得哧啦哧啦的,你就可以判断出,她应该是贫下中农的老婆或者子女。有的人轻轻地拉线,她不敢把线一下拉得很长,不愿把线拉出声音来。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她可能是地主、富农家的老婆或是闺女。就从这个细节上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她的政治地位的不同,身份的不同。细节就是这么重要。
    前面我讲了什么是细节,工作中的细节,生活中的细节,细节的重要。现在我们就讲细节是从哪里来。因为我们写小说嘛。
    我自己总结细节是从这四个方面来的,我要一个一个来讲:第一细节是从回忆中来。我认为一个人有三种基本力量,第一是体力,第二是智力,第三是意志力。这三种基本力量相辅相成,哪一种力量都不可缺少,你哪一种力量不强大,就成就不了什么事业。在这三种基本力量中,智力里我又把它分成三种力量,第一是记忆力,第二是理解力,第三是想象力。
    我说细节首先是从记忆中来的。因为我自己认为写小说是一种回忆的状态,要调动我们的记忆。我们有了一定的经历,一定的阅历,有了很多的记忆,然后我们才会有可回忆的。应该说,记忆力对一个作家来说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记忆力,没有什么可回忆的,小说就不能进行。我们作家很大的责任,或者说很大的一个功能,就是为我们的民族保留记忆,通过作品为我们的民族保留记忆。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力,这个人就是一个无用的人,或者说就是一个傻爪。我们的民族如果也丧失了记忆力的话,那是非常可怕的,可能重蹈灾难的覆辙。
    几十年来,我们的民族已经有了很多惨痛的记忆,大饥荒是非常惨痛的记忆之一,文革又是非常惨痛的记忆。比如说三年大饥荒,现在普通的说法还是自然灾害,但是我愿意把它说成是三年大饥荒。因为我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情。1960年我九岁,已经记事非常清楚,少年嘛,少年记事非常清楚。它没有什么自然灾害,应该说那几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很不错的,就是没有收回来而已。我记得红薯都长得这么大个,大红薯头,我们那儿一说红薯长得个大就是长得像碓头一样。因为大跃进,头天晚上,上面布置下来任务,说明天要检查,明天这块地要种上麦子。第二天上午公社就要来检查了,收红薯的时间只能在夜里进行。怎么进行呢?妇女把红薯秧子薅薅,扔到炕边,然后套上犁子,套上牛,犁一遍,根本顾不上出。一般我们出红薯是用钉钯出,出得很细致的。可是在那种大跃进的情况下,根本不顾这个了,用犁子一犁,大的红薯骨轳轳的,妇女在后面捡几块,象征性地捡几块出来,收得很少很少。然后就开始耩麦子,第二天地上就插上红旗了,说我们一夜就种上小麦了,然后检查团来了。检查团倒是满意了,可到冬天就没吃的了。饿得最惨痛的时候,想起来说:哟,那时候咱们的红薯没收,都在地里埋着呢,去看看有没有。已经种上麦子了,红薯早就烂在地里了,看着老鸹在地里飞来飞去,它在那淘坏红薯。人看着老鸹在那淘,就追着老鸹去,一挖,就挖出坏红薯来。坏红薯也吃啊,不吃,人活不下去。那年我九岁,刚上小学二年级。我要翻过一个干坑去上学,那是1958年的时候,跑上跑下,如履平地。1960年,我饿得,不知道我是什么形象,反正肯定是头很大,脖子很细,肚子很大,非常畸形的状态。我们现在老在电视上看到非洲的那些孩子,都是细脖子,肋巴骨露着,我想我可能就那种形象。坑都爬不上去了,爬到半截又滚下来了。可以说就差点饿死,是这么一种状态。
    我父亲就是1960年去世的,当然他不是完全饿死的,他得了一个病,肠胃炎。拉两天肚子,很快就不行了。这些都给我留下非常非常深的印象。整天不断有要饭的,要饭也要不到。食堂蒸的馍很小,说:食堂的馍,洋火盒,大人俩,小孩一个,再小的摊不着。都编成顺口溜。这样我调动我的记忆,写了一个长篇——《平原上的歌谣》,是2004年的时候,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今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还要再版重印,他们要给我出一个长篇系列,包括《红煤》,还有新写的《遍地月光》。通过我的长篇,把好多好多的事都调动起来了。如果我们不写这个小说,很多记忆也许都埋葬了,都没用,但我们一旦写起小说,好像找到了一个抓手,记忆源源而来,细节也源源而来,都调动起来了,都成了活的东西。
    所以我主张作家要多走多看,丰富自己的经历和阅历,这样我们的记忆力才能有库存,才有可挖掘的东西。我不主张还没有什么经历呢,甚至说还没有什么可回忆的东西呢,就开始写作。你没有可回忆的东西,写作至少是不丰富的、不厚重的。
 
    第二,细节是从观察中来。其实我们在以前的观察,好多是无意识的观察,或者说是不自觉的观察,一旦我们想写作就变成了有意识的观察,自觉的观察。观察要求我们始终要保持一个好奇心,或者说要保持一个童心。你对什么事情都要有兴趣,别人不感兴趣的,你要感兴趣,别人不愿意看的,你要把你的好奇心、童心调动起来看一看。我有好多的素材、好多的故事都是看来的。有的时候并不用问,不用采访,是用心来观察。我常说我们看东西不是用眼睛来看,是用心来看,要有心目,要有内视的能力,不但看自己,还要用心目来看世界,来看周围的东西。
    好多周围的东西都是通过我们的看来观察出来的。我举个例子,有一次我走到学校门口,看到吹糖人的,一块糖稀捏吧捏吧,一吹就成了孙猴子,吹成一个母鸡。后来我再写小说,写到吹糖人的时候,我就用得着了。再比如有一年,我到一个煤矿住了一个星期,回来写了四五个短篇,还写了一个中篇,就看了那么几天,看了以后,它主要是激发我的想象力,激活我的生活库存,然后把很多过去的生活都调动起来,然后来进行写作。
    最近我刚写了一篇小说《骡子》,因为这个小煤矿还用骡子在拉煤,这种状况也是我们中国很独特的一个现象,一方面我们国家现在非常现代化,大型的煤矿,一个煤矿一年能生产一亿吨煤,比美国的产量都要高,比美国的机械化程度都要高。另外一方面,我们还有非常落后的小煤窑,还用非常原始的运输工具,还用骡子在井下拉煤,骡子的成本低啊。就是非常现代化和非常原始的生产方式并存着。我就愿意到落后的小煤矿去看。因为越是大的、现代化的矿井,你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因为人已经变成机器的一部分,或者说变成机器的一个齿轮,这个时候人性、人的感情都被机器压抑住了,它不能表现出来。我们作家到大工业里,大的现代化工厂看不到什么。我到落后的小煤矿里反而能发现好多好多东西,我刚写了一个小说《骡子》,就是我通过看,看出来的。
我到一个矿工住的地方去看,刚坐了一会,开门就进了一个女的,不打招呼,好像进自己的家一样。我问:这是你老婆吗?他说:不是。我说:她进你屋很方便啊。他说:都熟了嘛。通过这一个细节,我展开我的想象,然后又增加了很多的细节和情节,把它写成了一个小说。我把她想像成的情节是:这个女的是另外一个矿工的老婆。那个矿工下井了,这个矿工就跟他老婆好上了,有情感上互相安慰,弥补一些性的饥渴。很温馨的一种小说。我设计了一个情节,他的骡子受伤了。他对他的骡子感情非常深,给骡子起了一个名叫:火箭。“火箭”腿受伤了,他非常着急,他和那个女的俩人一块带骡子去找大夫看,这个女的的丈夫说:没用了,赶快把它卖掉,早卖还能卖个几百块钱,你越治越瘦,到最后也卖不到什么钱了。他舍不得,怎么也不忍心,把自己心爱的骡子卖到肉坊里去。这个女的就相当于他的相好,不说情人。他说:你去给我卖去。女的答应了,想想那不行,说我也不敢去。最后就让她的丈夫去,因为他一直主张把这个骡子卖掉嘛。她丈夫牵着骡子去卖了。老板当时没在,老板在后面一个小树林里,正在那准备杀一头骡子呢。杀骡子的过程是我到那个小镇亲眼目睹的。这个过程对我来说非常震撼,我知道这个素材用得着,以后会写小说用它,但一直还没有用上。在写《骡子》的时候我把它用上了。杀骡子怎么杀呢?用一个破衣服把骡子的眼蒙上,因为骡子的力气非常大,十几个人还没一个骡子的力气大。拴到树上以后,把骡子的眼蒙上,先用12磅的大锤打骡子的面门,把骡子打晕以后,乘骡子倒地的时候,用刀把骡子的脖子抹掉。整个过程非常残忍。这个丈夫说:这太残忍了,不是人干的事,怎么这么干呢!结果骡子没卖,又把骡子牵回去了,他俩一看:哟,你怎么把骡子又牵回来了。他说:不行,不行,我受不了,不能这么干。通过这个事,他俩知道她丈夫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从此以后这个小伙子不跟人家老婆偷情了。通过这个唤起了妻子对她丈夫的尊重,也唤起了自己人性的尊严。这么一个小说,结尾是升华的。
    专业作家长期写作,对素材的消耗量很大,很多细节我们都会用得着,在这用不着,在别的地方就会用得着。这就要求我们保持看的意识和看的状态,要不然的话很多好的细节都会错过去。
    第三,我认为细节是听来的。有时候你偶尔听一耳朵,听到一个细节,这个细节激发了你,就可以变成一个小说。我听来的小说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这个听要求你首先要是一个有心的人,你的心是有准备的心,你的耳朵是有准备的耳朵。这样,你听了以后,脑袋才会记住,才会把它变成小说。如果你的心不是有准备的心,你听了,只能是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听了跟不听是一样的。所以听之前一定要有小说意识、细节意识,听来的话才是有用的,有效的。如果不是这样,你听得再多,是无效的。
    有一次我到山东煤矿采访,那时我还在《中国煤炭报》当副刊部主任,去给一个煤矿做系列报道。从一个老矿区到一个新矿区去,他们送我,要走好远。在车上司机随便聊天说:咳,这小煤矿还给挖煤的发幸福票呢。我问:幸福票咋回事。咋回事?说给他发一张幸福票,让他去找小姐。说白了就是让他去当嫖客。一个月你能干够二十五个班以上,就给你发一张幸福票。窑主说幸福票值三百块钱呢。其实所谓歌厅、发廊、洗脚屋也是窑主办的,他给矿工发一张幸福票。通过这个回收矿工挣的钱。
    我一听这个能写成小说。光听这一耳朵,要把它变成小说还要设计很多情节、细节。我先把小说的名字叫成《幸福票》。它非常有反讽意味。然后我就设想,回忆。回忆和观察是综合的,不是说这个素材是回忆来的,那个素材是观察来的,这个素材听来的,很多都是综合到一块。我想如果我们村的一个人到小煤窑去挖煤,要给他一张幸福票,说这张幸福票值三百块钱。他怎么也舍不得去花掉这《幸福票》啊!这就有故事了。我想起老家有一个婶子,叔叔死了好长时间,婶子到儿子家轮着吃饭,都对婶子不太好。婶子的闺女来看婶子,给婶子提了鸡蛋,都不给婶子煮着吃。那时候一个鸡蛋还是非常宝贵的东西。闺女拎的鸡蛋,婶子想数一数。在桌子上一打开手巾包,她忘了鸡蛋是圆的。鸡蛋一乱滚,她赶快往一块收拾,还是有一个鸡蛋掉到地上摔碎了。摔碎了以后,她心里很害怕,赶快把地上都弄得很干净。她儿媳妇一回来,问:鸡蛋怎么少了一个,谁吃了。婶子说:反正我没吃。没吃?鸡蛋怎么少了,就开始骂人。婶子也开始赌咒,谁要是吃了,让他不得好死。为了一个鸡蛋闹翻了天,这是我婶子家发生的事。我就想:如果是她的儿子到矿上去打工,儿子会想到:我这三百块钱能买多少个鸡蛋啊,怎么也舍不得去花这个幸福票啊。我设想他想把这幸福票兑换成现金,人不给他三百块钱,给他二百块钱,他也干啊。会计说:不行,这是让你幸福的,你换成现金就幸福不了了。什么是票啊,票旁边还有一个女呢!这不是票,是嫖。你知道吧。然后做了他很多工作,他还是舍不得,好多周围的窑工有愿意花这个钱的,说不行你借给我,再发了幸福票我还给你。这里面好多的细节,细节上来就给它现场感,就以细节的形式出现。最后写了八九千字吧,将近一万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3-4 08:34
  • 4
    粉丝
  • 5496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