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拜伦,锤炼语言、写作诗篇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常常把已经交付出版商的稿件要了回来,重新修改,不断补充。直到付印前的顷刻,不最后定稿不行了,才被迫停止修改的活动。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少年时代就曾经在下层社会和监狱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长大从事文学创作以后,仍然保持着经常跟人多方接触,倾听人们谈话,摄取材料和语言的习惯。他经常上午写作,下午散步和骑马,晚上在街上到处游荡,看五光十色的招牌广告;看到衣衫褴褛的人,就跟着他们走,一直穿过几条小巷,听他们的谈话;跟踪进入下等的公寓和旅馆,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他常同学徒们谈话,在马车站徘徊,逛马戏场和游乐园,目的并不在于娱乐,而是倾听人们的谈话;他调查监狱,设法同将受绞刑的囚犯晤谈。这一切活动都是具有共同目的的,就是扩大感性知识和吸收各种各样的语言。
在法国,左拉常常深入到下层社会和各种人物谈话。他到酒吧间去听舞女卖唱,在街头看妓女与警察打架;到各个角落,和泥水匠、链条工人、铁钉工人、洗衣妇攀谈;他也在商店里看店员和顾客们如何讨价还价;住进矿工小屋,和矿工一齐喝酒;他到火车上去,了解车上发生的故事;到荒凉的旧战场上,访寻战争的遗迹和线索……
法国作家中,福楼拜在写作上以严谨著称,他平均每历五年才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由于字斟句酌,有时一星期只能写成两页原稿。福楼拜对于语言的要求异常严格。他的描写格言是:“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福楼拜曾经在文学创作上指导过莫泊桑。他告诉莫泊桑说:“要确切地描写事物,应该做到准确地用一个名词来作为称呼,用一个动词来标志动作,用一个形容词加以形容。因此,应该设法从无数的单词中选择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满足于找个近似的来应用,决不应该蒙混。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也不该采取,不要利用语言的戏法来逃避困难。”
在美国,杰克·伦敦的房间里,不论是窗帘、橱柜、床头、镜子,到处都挂着一串串的小纸片,形成了奇怪的装饰。原来这些东西是杰克·伦敦写作的参考资料。每片纸上都写着各种词儿、生动的譬喻和有用的资料。这个下层社会出身的作家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是为了在睡觉、穿衣、刮脸、踱步时,随时都能看到,以便记诵。杰克·伦敦为了深入了解英国贫苦者的生活,有一次特地远渡重洋到伦敦去,换上流浪汉的衣服,在衣角缝上一个英镑以备不时之需,然后混入东伦敦的贫民区去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和贫困潦倒的最下层的群众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
以文笔简洁清新著称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不止一次地说:“我要学习写作,当个学徒,一直到死。”他每一页稿纸只写九十个字,以便留出大量空隙,不断修改、加工。他还有一个奇怪的习惯,经常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意思。”
……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而当代生动活泼、刚健清新的口语,又是这个要素的最基本的成分(平时口头不说的若干书面语只是次要的成分)。因此,口语掌握得好,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口语的力量,还可以举出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著名的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姆非常重视搜集词语。他小时很受后母的虐待,后母经常折磨他,咒骂他。每天晚上,他悄悄躲在偏僻的角落里,一边流泪一边把从后母嘴上吐出的刻毒词语记下来,日积月累,记下了一大本。阿莱姆就把这一堆骂人的词语按字母顺序,编了一本小词典,命名为“后母娘的词汇”。他说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后来,在他的著作中,写到某些人物恶毒咒骂和尖酸刻薄的语言时,就从他后母娘的词汇里加以引用。
上面列举若干国家的若干作家学习语言、锤炼语言的故事,随便谈谈,就已经写了好几千字。我已经说过,如果有人详尽地搜集这些材料,那是尽可以编成一本大书的。叙述这些故事,目的当然不是在于“聊资谈助”,而是想从这些故事中引出规律性的道理来。寄寓于这些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不想从事文学工作则已,否则,一定得高度重视学习语言,锤炼语言,这个“语言关”过不好,就别想写出精彩动人的文学作品。自然,文学创作不仅仅依靠语言这个因素,还有思想性、生活素材等等,但是,如果一个人其他一切条件都具备了,语言的因素偏偏掌握不好,仍然是难以创作的。
如果说,大批卓越的作家在他们成熟之年,写作时尚且对语言这样的高度重视,反复推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那么初学写作者如果对语言粗疏马虎,掉以轻心的话,又怎能写出精彩的作品来呢!
高度重视运用语言的卓越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有重大的文学价值,而且往往对于发展他们的民族语言作出了贡献。如曹雪芹、鲁迅、老舍等人的作品之于中国语言,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之于俄罗斯语言,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作品之于德国语言,福楼拜、雨果、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之于法国语言,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人的作品之于英国语言,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之于西班牙语言,但丁等人的作品之于意大利语言,都是作出了杰出贡献的。
阅读指要
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国古代作家以及外国作家学习语言、锤炼语言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从事文学工作,一定得高度重视语言;卓越的大作家尚且对语言反复推敲,一丝不苟,初学写作者怎么能对语言掉以轻心!阅读本文,不妨把这些故事摘录在笔记本上。在写作中,向大作家学习,努力学习语言、锤炼语言。
你和你的同学有学习语言、锤炼语言的故事吗?不妨搜集起来,编一本《学步集》,放在班上展示。
所谓写作,在某种意味上说,真等于母亲生产小孩。我们肚里虽有许多的思想感情,如果那思想感情未曾成熟,犹之胎儿发育未全,即使勉强生了下来,也是不完全的无生命的东西。文章的题目不论由于教师命题,或由于自己的感触,要之只不过是基本的胚种,我们要把这胚种多方培育,使之发达,或从经验中收得肥料,或从书册上吸取阳光,或从朋友谈话中供给水分,行住坐卧都关心于胚种的完成。如果是记事文,应把那要记的事物从各方面详加观察。如果是叙事文,应把那要叙的事件的经过逐一考查。如果是议论文,应寻出确切的理由,再从各方面引了例证,加以证明,使所立的断案坚牢不倒。归结一句话,对于题目,客观地须有确实丰富的知识(记叙文),主观地须有自己的见解与感触(议论文、感想文)。把这些知识或见解与感触打成一片,结为一团,这就是“写作些甚么”问题中的“甚么”了。
(选自叶圣陶《关于国文的学习》)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