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无止境 调查研究自有人类活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发生,到人类社会无论发展到怎么高水平都不会终止,是人类社会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文明活动。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实际工作,还是几乎所有文章写作(包括文学作家的体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社会一项永久的事业。我自从与之结下不解之缘起,就把它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青年时期,我走村串户,当了10年农情员(主要搜集整理农村、农业、农民情况);中年以后,实现了我的“调研城市化转移”和向多学科拓展;谁知退休以后,我走进修志领域,还是以调查研究开路,在修志中创新调研写作理论和方法,又采用多种创新调研写作理论方法,使修志走向成功:我从学修、参修、主修村志、《供水志》开始,参修、参评、参统(编)和主修10多部市及市部门志、县市区志稿;2014年成为参与《湖北湖泊志》编纂、统稿骨干,在哪一部志稿的编纂、编辑、编审中,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调研优势,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调查研究之中。我在这七八年10多部志稿的编、审、统稿中,都不断加深对调无止境的认识,决心坚持参与这项无止境的工作,使我调研人生的列车,在调研与修志的两条轨道上并轨运行,永无止境。 写无止境 凡是文章、书籍,无论调研文章,还是修志编史都是靠写,是写出来的;无论是用毛笔写、钢笔写、中心笔写,也都是手写;电脑写虽不是手写,但是手的延长,也仍然是写,写也是无止境的。写无止境,也有个动力机制问题。我的写无止境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前述的学、思、调三无止境,必然或可能厚积薄发,使写无止境。2007年6月,我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第一本调研写作专著《怎样写好调研文章》后,出版社编辑侯景华老师估计并鼓励我再写2~3本书。我说,这第一本书都把我写死了,还2本3本啦?!她说,我发现你积累丰厚,应该没有问题。10月,《应用写作》杂志社约我以第一本书的核心内容,为其“写作课堂”专栏撰写“调研写作实用技术”系列讲义26讲。侯老师一接到我发给她这个讲义提纲,就对我说,看,这不就是你第二本书了吗?真的,费劲不大,第二本书在2009年1月问世;谁知,接二连三,几乎一发不可收手;至2014年底,《陈方柱调研写作学习丛书》10本中的8本书稿均已聚集到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整装待发。与此同时,我修志编史,每章、每节,也都离不开我习以为常的学、思、调。二是不断推陈出新和超越自我地写。我说过,写文章要不说别人说过的话,少说别人知道的话,只说、说好别人未说、未能说、未敢说的话……这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一定要推陈出新;古语说,戏唱三遍无人看,这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地超越自我。我的五姊妹篇调研写作专著,每一本出版发行后,我在进行调研讲座时,不论在哪,都不再用旧的讲稿或课件,都是采用新的;每一个新的讲稿或课件,也就是下一本新著的雏形。这就是我不断推陈出新和超越自我。三是调研、修志等都必须永续不断地接力进行。我几十年的调研实践证明,许多课题不是一人一次就能终止的,有的要经过好多年、好多次的与时俱进,才能完成。比如有关粮食的课题,我从青年写到老年未写完,下辈的下辈也不可能写不完,非经几代人不断接力调研不可。所以,我提出接力调研的理论并付诸实施。修志工作的永续进行,古代已经实行;2006年国务院规定每20年左右进行一届次,那就是无穷尽了。 要留思想在人间 这是我在一次乘公交时,听到一位年轻记者说的话。我很震撼,特意找他聊了一回。谁知使我失望,因为他所说的都是别人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当然,我也一样平淡无奇,说过不少人云亦云的话。但我还是很喜欢他这句话,特意借作本节标题,统领我留取文章立永言的理念和实践。在长期的调研写作实际工作中,我坚持用事实说话,实话实说,喜忧兼报,坚持敢说、说好实话、真话、新话、直话,大胆为上级领导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直书己见。我之所以能够进入修志领域,主要就在于我能够在这个领域里发挥调研写作的长处,坚持凭事实说话,直书其事。2014年7月,我受邀参与统编《湖北湖泊志》,发现荆门市《天鹅湖》志稿中东宝山海拔高度与山顶东山宝塔实际总共高度,与文中所用另一个总高程相差8.7米,便找某局某某核实,某某说:“你对这个都扣?”我说:“是,我搞的就是这点事呀。我对写文章的要求是,要么不写不编,要么就写好编好,经得起推敲和时间检验。写文章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的人生,创自己的人生品牌。”最终一是一二是二,精益求精,查对准确。在退休后的10多年中,我坚持把调研写作和志书编纂的理论探讨和传播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此为重点,边探讨,边运用,边总结,把调研写作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被誉为“我国调研写作理论研究的奠基人,在当代应用写作界独树一帜”“陈方柱是一位很值得推崇的调研专家”“ 他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文章500多篇,出版论著5部;退休之后,也连年受邀到全国各地知名院校讲座;在这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年代,以古稀之年受聘编纂、编审多部志书……用文章服务大众”。我在《七十抒怀》中写道:“志存胸内孕良策,留取文章立永言。”我想,这些就是我的要留思想在人间吧。 (作者系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理事、研究员公文学家)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