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写作的过程,是用理性书写感性的过程

摘要: 【编者按】读过好多如此洋洋洒洒的作品。初读文章,会觉得这是一篇像《少年中国说》一样豪迈奔放的美文,细细咀嚼,才知道,这种作品,不过是一篇理性框架下,顺着作者的感性情绪,纵笔飞奔,信马由缰的“感性文”—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典型材料的选择与书写

(一)要围绕观点来选取典型材料

首先要确保材料能充分印证自己的观点。典型材料就像论据一样。我们说萧何见识非凡,选取的材料就应该充分印证他的确是一个有卓识远见的人;我们说萧何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选取的材料必须能充分体现它的智慧远远超出常人;我们说萧何是一个胸襟博大的人,选取的材料表现的必然是萧何不同于常人的豁达胸襟。

本文的作者在材料选择上,失误是非常明显的。

印证见识不凡的典型材料选了两个,一是推荐韩信,二是拥戴刘邦,选材很准确——这也是全文选材最好的一环。

印证智慧过人这一观点的材料居安思危,化解难题、治国有方等,根本算不上材料,它只是作者的主观认识或评价,完全失去了印证功能,属于高谈阔论式的放空炮。反面材料选择得还可以,但仍然存在问题:韩信、项羽、张良三人虽然都不是最具远见卓识的人,然而这三个人的眼光长度是截然不同的,项羽最差——一介武夫,其次是韩信——有远见于军事,却短见于政治,最后是张良。张良其实应该算是一个很有远见卓识的人,只是和萧何相比,逊色多了。作者在写作时缺乏层次感。同时作者写项羽时,用项羽也未能实现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愿,最终自刎乌江来表现项羽无智,内容与表达目的没有丝毫关系。正面描写素材缺失——这是不能容忍的;侧面素材表现力不足,最终导致这一节写作的完全失败。

印证胸怀博大的材料,正面表现萧何的材料和上一节完全一样,全靠作者放空炮式的评价来印证,侧面选择的材料又远离了胸怀。何为胸怀?就是当个人的利益受到他人的侵害,能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包容万物,一笑了之。作者正面选取的材料是主观评价材料,纯粹属于个人的观点,无法印证萧何的胸怀,侧面选取的陪衬材料——项羽、韩信的事,体现的根本就不是二人的胸怀如何。因此,第三节在典型材料选择上也是南辕北辙的。

其次,典型材料要具体、明确。记述典型材料可以概括记述,但不能过于笼统,让读者搞不明白你说的是哪一件事、哪个情节。文章印证萧何智慧过人胸怀博大的材料分别用以下形式表述:(1)可是只有他,一致辅佐刘邦,深得器重。就是因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做人要时刻居安思危,他以自己国人的智慧化解了一个又一个为难,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他治国有方,汉朝的建立,他有不灭的功勋。才智双绝的他,不由我不佩服。(2)而他,宰相肚里能撑船,用自己的容忍和气度换得了信任,用一时之隐忍,换一生只平安。而且他用大气从容,换来了他人的敬重。读者根本不知道你选取的印证材料是什么,过于笼统的素材,等于没有素材。

(二)要围绕作者的观点书写材料

同一个典型材料,印证不同的观点,记述重点是不同的。

比如写萧何见识不凡。选择韩信和刘邦来体现,写作重点一是要极力表现当初二人出身卑微,表现一般;二是竭力表现萧何是如何看中他们、推崇他们。因为能透过卑微人的眼前行为,预知他们必然拥有不同凡响的未来,才能体现此人的远见卓识。在韩信和刘邦两个事例的写作中,刘邦事件写得较好,而在写韩信时,根本没有表现他当初如何低下、平庸,自然也就不能表现萧何的远见卓识。其他的事件也是一样。

围绕观点来书写典型材料,有两种写法:一是概括事件。如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可以写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七纵平西南抚琴焚香空城计。但事件要具体,不能笼统得让读者不知所写何事。二是概括细节。如表现陈胜吴广的聪明睿智,借暴雨和秦制点燃起义烽火”“假狐鸣篝火以上天旨意立身集三老豪杰之口而成王等等。这样的文章,最忌讳的是从前至后,按照常规叙事方法,逐段逐情节泛泛叙事。

.杜绝内容前后矛盾,避免内容前后重复

赞美萧何有远见卓识,证据是看好韩信、刘邦,知道他们是非凡之人,所以一个极力保举,一个着力跟随拥戴。韩信成大将军,刘邦建大汉王朝,事实证明萧何的确没有看错二人,也间接证明了萧何的远见。但文章在列举反面素材时,又将韩信刘邦置于反面立场,岂不又说明萧何并不具备远见卓识?这是自相矛盾的地方。细细品味,文中这样的地方实在太多。

另外,前后要尽量避免重复。文章开头已经概括萧何的三个特点:有见识、具智慧、存度量;主体部分,每一部分的开头中心句,又以概括的形式,出现一次;到文章结尾(倒数第二自然段,再次提到有见识、具智慧、存度量,就属于机械重复,显得语言表达僵化。即便想深化主题,强调这一内容,也应该有用词的变化,或写法上的虚实变化、概括具体变化、点面变化等手段,避开僵化的重复写法。

四、注意语言表达的语感

以文章开头为例:

那是一个英  雄  辈  出   的  年  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子房;战必胜,攻必克的大将军韩信;从一介布衣的沛县刘季成为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刘邦......

第一句是总起句——“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句末要么是句号,要么是冒号,不能是逗号,否则就改变了总起句与支撑句之间的关系。

后边写项羽、张良、韩信、刘邦,既然构成的是排比句,就应该用两种排比形式中的一种来表达:

一是句式整齐划一,语法结构相同: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有战必胜,攻必克的大将军韩信,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

在这一段中,人名都是两个字,为书写排比句准备极好的条件,作者却把张良换成了张子房,人为破坏了这种整齐流畅的语感。同时,前面每个人都引用名句归纳人物特点:力拔山兮,气盖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战必胜,攻必克,到了刘邦处,却变成了背景介绍,格调顿时变了,读起来就倍感别扭。另外,排比句的书写,都少谓语中心语——有,是典型的语法错误。

还可以是句式逐步增长的排比写法: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有战必胜,攻必克你善将将,我善将兵,多多益善的大将军韩信,有斩白蛇以神明立身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

如想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乐感,则选择第一种形式。

如想感情更充沛,气势更宏大,则选择第二种形式。

    

    作品表面上看是感性的,但作品的内核永远是理性的。文学作品内核的逻辑理性不必数理化弱一点,如果从繁多的角度来比较,文学作品的理性要远远高于数理化,因此,写作切忌信笔由缰,想到哪写到哪。

 

12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6-4-11 15:20
  • 4
    粉丝
  • 697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