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复制链接]
溪尤秘书 发表于 2009-3-30 09: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摘要】:应该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教育。语文学科有思维教育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实施思维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 ; 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 

   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这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维教育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应该主动地适应时代的这种新要求。

  一、在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实施思维教育

  首先,应该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

  要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应该考虑构成一个语文综合素质所包含的基本方面。一个人语文的综合素质是由其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这三方面基本的素质构成。我们知道,在大脑思考的时候,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彼此交流思想的时候,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抓好语言素质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但语言总和思维密切联系着,二者的关系如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失去凭借,思想也就没有物质的载体;然而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也就不可能有彼此的交际。语言和思维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决定了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密切相关。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素质和语言素质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语文学科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教育的统一。

  其次,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教育

  因为语文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特殊的思想教育的功能。

  教学生学习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功能。 从思维科学的探究可看出,人的思维可有不同的参照,比如音乐家需要参照旋律来思考,美术家需要参照色彩和线条来思考,但无论怎样,人类主要是参照语言来进行思考的。中小学设立语文学科,就是要学生掌握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接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学会了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以语言为工具表达思维结果的本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因此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叫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发展学生参照语言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

  语言学科的特殊功能,又表现为它有比其他学科进行思维教育更有利的条件。首先,语言学科反映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传承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说是中小学各学科共同的责任,而且语文学科涵盖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这些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及分析思维、知觉思维、再现思维、创造性思维)在语文学科中的反映是最全面的。其次,语文学科反映了中外最优秀的思维经验。教科书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这些作品反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恩格斯)。学生学习语文,就好象在这座人类智慧的百花园中尽情享受着智慧的沐浴。因此,语文学科在思维教育方面比其他学科有着更有利的条件,也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   

  再者,语文学科有思维教育的基本任务

   (1)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基本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等。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阅读中,要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在写作中,要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去观察事物,形成认识,进而立意到谋篇。这些都是思维的方法。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思维方法去阅读、写作,同时又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思维方法,并提高它。

   (2)培养较强的思维能力。从语文学习来讲,基本的思维能力一是思维方法运用的能力,比如分析的能力、比较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二是形象思维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主要通过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教学来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主要通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来培养的。

   (3)培养完善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一个人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智力特点。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该结合听说读写的思维训练过程来进行。

   (4)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们要让学生在平时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可用哪些方法来实施思维教育呢

   第一,要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有必须凭借语言这工具来表达,所以思维的训练应和语言的训练相结合。它们结合的方式就是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又是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凭借,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达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听说读写的过程作为语言和思维相结合训练的过程,又善于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性训练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二,要把握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我们应该把握基本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思维的科学培养和有效的训练。比如观察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对图画的观察来培养,二是通过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来培养,三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来培养,四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来培养。只有把握了这些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的方法,思维教育的任务才能 落到实处。

   第三,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文体的联系来安排思维训练的顺序。在语文教育的作用下,中学生的思维由写真人真事的再现性的形象思维向具有文学性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由初级的形象逻辑思维向高级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这两者的发展是随着从记叙文、说明文向文学作品、议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思维训练的顺序,即“对观察对象的分析综合→ 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 对理性材料的分析综合”三级训练的顺序来进行,这样一来,学生由直观到形象再到理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抓住矛盾与问题,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者写作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一般有四个环节:一是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体的思维任务,也就是提出问题。二是明确问题。面对着所发现的或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三是提出假设。找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四是检验假设。一靠实践或操作,二靠思维活动的逻辑推理和论证。

  解决矛盾与问题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因此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抓住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开思维过程教学的第一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矛盾与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丰收了,农民原本可以过上好日子,然而为什么丰收了,农民的灾难却更加深重。(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既是“为了忘却”,却又为何要“记念”呢(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什么“死海不死”?(科学小品《死海不死》)在教学中,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把作者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思维过程一个个展示开来,促使学生去认识它,掌握它,这样通过日复一日的累积式的掌握,学生便会自觉地去把握矛盾,去发现问题,去正确处理矛盾,解决问题,形成相应的科学思维过程,进而学会思维,提高智力品质。

  试以鲁迅小说教学为例。在鲁迅的小说里存在着这样一组矛盾:体格的强壮与健全,精神的麻木,人格的尽失,即人的灵与肉的分裂。鲁迅在小说里通过人的灵与肉的分离,形象地传达着精神的摧残,导致肉体的枯萎、衰竭,最终是人的彻底崩溃、消亡。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华小栓、阿Q便是典型的例证。在教学时,应把鲁迅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鲁迅是怎样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进而学会如何抓住矛盾,解决矛盾。

  第五,抓住思维过程发展的“中介”,展示作者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依靠什么和怎样把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联系起来,使之产生震撼的力量。

  抓住“中介”,进行思维过程教学,意在使学生明白思维过程的发展是靠着“中介”的作用而发展的,从而促使学生认识中介,理解中介,学会运用中介,有序地进行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事物的本质、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并非显而易见,具有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要透过事物的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揭示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必然要通过“中介”的过渡而实现。中介是连接不同事物、不同过程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在一事物的内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又可以在两个相关事物之间存在,它联结着运动着相异的两方,使之具有不可否认的同一性。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在作者的思维活动中可以在同一时空、不同时空、或超时空里发生着多方面的本质联系,靠的就是“中介”的作用。对于教材选文来说,这中介可以是人,是事、是物,是过程,或是观念;这中介凝结着作者的人生观、生活经历、文化和心理素养以及特有的观察角度等。正是因为有了它,在作者思维活动中,那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才联系了起来,然后通过作者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综合、加工、升华,才产生一种震撼的力量。现以鲁迅的《药》为例来说明。在旧社会,许多人患有肺病;许多人无辜的被杀害;一些庸医坑人钱财;一些人用人血馒头治病;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导致失败,革命者被杀。鲁迅用文艺来呐喊,面对这不同的人或事,不同的过程或意念,鲁迅想“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狻保谑峭ü耙钡闹薪樽饔茫焉厦娣⑸诓煌笨绽锏娜擞胧隆⒐逃牍勰盍盗似鹄矗⒏秤杷切碌囊庖澹醋髁诵∷怠兑贰U窃凇耙闭庖恢薪榈淖饔孟拢欠⑸诓煌笨绽锏娜擞胧虏庞谢亓盗似鹄矗鸥挥辛诵碌囊庖澹⒉苏鸷?BR>的力量。

  第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逆向思维。

  用传统逻辑去分析问题,或用顺向思维去评价事物,可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如果一味地使用传统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往往会把人的思维引向死胡同,导致思维能力的衰退。伽利珞曾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虽然伽利珞不时研究语文的,但这句话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是同样适用的。因此,在教学阅读中,我们应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式,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1)在教侗渖氛馄挝氖保也捎昧斯δ芊醋嘉绞剑ù右延惺挛锏南喾垂δ芊矫嫒ド柘牒脱扒蠼饩鑫侍獾耐揪叮佣玫叫碌拇丛煨运嘉绞剑胰醚唇玻依刺H醚部挝闹械纳缁峄肪常醚部挝闹邢咚鞯陌才牛醚部挝闹卸员仁址ǖ脑擞谩L乇鹗墙踩宋镄蜗笫蔽胰醚砺至魃咸ń彩觯橛刑逄镅裕缓笤偃醚刺致邸⑴小N艺驹谘慕嵌壬咸詈笞髌缆酆托〗帷U庋姆椒ㄓ欣诘鞫牟斡胄裕耘嘌堑乃嘉芰Α#?)在总结《桃花源记》的主题时,就可以用结构反转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后面腿上去阅读课文。先让学生设想,桃花源村的人从桃花源村里走出来,在桃花源村外面这个社会上迋一圈,再?氐教一ㄔ创濉0凑庋焕吹乃承蛩妓鳎一ㄔ创宓娜嘶岱⑾滞饷嬲飧鍪澜缣诎担佣闯奶一ㄔ创宓牡哪欠菽舶怖值拿览觥U庋亩两萄淙胍还尚孪恃海乖亩两萄С渎畈纳Α?BR>  第七,在提问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这种思维方式不依常规等求变异,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束缚,其结果可能有已知到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因此,我们应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通性。学生思维往往缺乏创见,就是受思维惰性、刻板的影响,而要克服这种消极定势,就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摆脱习惯的影响,从各种角度分析理解问题,特别是鼓励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即让学生不被成见所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通过对某些现象、观点进行分析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具体方法有:(1)多角度设问。即围绕问题精心设计系统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探索。(2)一题多解。即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从多方面寻找答案。实践证明,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自古以来学习讲究疑而启思、疑则生变。在质疑中学生不时以一种被动接受的封闭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而是以一种自主取舍的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认识过程实质上是思维过程。怎样使语文思维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教师必须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是语文思维能力的核心。不能一切以教材为依归,不能人为能滚瓜烂熟地背颂教材就算学好了语文,那不过是一堆死知识。

  第八,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直觉表象、把握表象,经过联想、想象和象征、比喻等,感悟、捕捉形象(或意象),从而表达人们的思维感情,获得审美愉悦。

  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由感觉而知觉而表象。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回忆存于大脑中的感觉、知觉,形成事物的表象,表象是感性认识的终点,又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形象思维以表象为原形,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新的映象,再经过分析、综合和联想、想象等,创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例如艾青在形象思维中整合了海水、太阳、彩虹、朝霞等诸多表象,创造了“粒粒真珠”的“珠贝”形象,表现了自己的情意和“观念。”形象思维不仅捕捉、描绘形象,而且改造、整合形象,创作行神兼备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从而运用形象来表达感情、转达理念。

  三、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中学语文教学必然面临着革新、发展,只要我们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手段,全面推进语文思维、语文素质教育,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有更新的气象,一定会与时代同步前进。

    

  〖参考文献〗: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2001年。

  何贤寿:《逆向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

  张厚祭: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

  汤明等:心理素质培养,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1999年。

  孟昭信、孟宪玲:《创新思维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2年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粉丝

98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