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试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几个关系的处理

[复制链接]
溪尤秘书 发表于 2009-3-30 09: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容提要:
作者针对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指出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宏观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微观处理显得具体而重要。作者认为,进行微观处理一定要从教材本身去深入研究,处理好总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新教材课文类型之间的关系和教材的客观规定性与教师的主观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新教材 微观处理 几个关系
正 文:

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个理念的宏观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微观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显得具体而重要。我认为,进行微观处理,一定要从教材本身去深入研究,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总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总体目标一是指完成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大目标,二是指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总目标,三是指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中心目标。个体目标则是指相对于总体目标而言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篇章目标等。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离开了总体目标,个体目标就可能偏离大方向,不准确,形不成体系;缺乏个体目标,总体目标就会被架空被割裂。因而在微观操作上,应尤其重视个体目标,具体而言:
1、根据新教材体系特点,以单元目标为中心。在教学中,要突出单元教学,明确单元目标,使之上承阶段目标下含篇章目标,成为整个教材体系与篇章语言的中心环节和纽带。
2、单元、篇章要顾此及彼,有机结合。篇章是组成单元教学的具体材料,在实现单元目标的过程中,如果不把篇章落到实处,如果对各篇课文的知识点抓不住或抓不准,单元知识就如空中楼阁,隐隐约约似有似无,势必造成某些重要知识点的疏漏。因而,只有二者兼顾,或是先抓单元教学,然后逐篇“对号入座”,或是先逐篇抓知识要点,然后从某一角度入手,把篇章带入单元知识中去,才能使单元知识的“线”与课文知识的“点”紧密衔接,形成知识面的楔合。
3、根据学情,做适当调整或取舍。一篇课文,尤其是完整的佳作,知识含量极其丰富,涉及面极其广泛,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方法不一而足。这些东西,有的是学生已知的,有些是下一阶段要安排的,对此,不能一应俱全面面俱到,而要注意取舍。只有舍弃了可有可无的那一部分,才能使应该在本篇中着重训练的这一部分凸现出来,也才能切实依照单元和阶段目标规定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
二、处理好新教材课文类型之间的关系。
课文类型指的是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三类。教读课文需由教师引导学生细加研读,反复揣摩,深入领会;课内自读课文则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阅读,把握课文内容;课外阅读对学生提出了最一般的要求,并设置了程序和训练内容,目的在于扩大阅读面,培养自学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三个层次,体现了由教向不需教迈进的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对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应根据不同类型把握住应有的“度”,既不能不管课文类型一律变为讲读,也不可把必须讲读的课文也让学生去自读。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处理好三类课文呢?我认为至少应注意以下三点:
1、必须把讲读课文作为“例子”,充分发挥其典型性、典范性和引发性之功能,使教学具有示范意义。
2、要立足于“小课文”,放眼于“大语文”,建立大语文教学圈。我们在对语文学习进行了多年的体验后发现:语文学习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历练和积淀的过程。语文教学只有构建了大语文教学圈,才能关闭“必然王国”;只有让学生上圈历练,才能走进“自由王国”。
语文学习有自己的规律,学生从最初在书本上接触知识到最终完全内化、变成自己的技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从表面上看是:知识—技能。其实这根线还只是一根粗线索,这条线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知识—感知—体验—练习—技能。从这根较为具体的线索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把书本中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技能,中间的历程是异常复杂的。过去语文教学仅把眼光集中在这一过程的两极上,没有看到其间的中介环节,所以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简单的方法,试图将技能一下子“倒给”学生,结果遭到规律的惩罚。语文教改要真正有所突破,就要在中介环节上做文章,设法优化语文学习的中间过程。知识由初步接触,经过反复历练到最终领悟、完全内化是一个滚雪球式的渐进过程。经验要靠在语用中一点一点的积淀,不可能一步完成,须要依赖大量的实践环节。过去语文教学局限于教室狭小的空间,省去了很多这样的环节,欠债太多,致使不少技能学生掌握不到位,须来日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补课,才能最终消化,严重滞缓了技能的内化速度,影响了教学效率。由此看来,语文教学把眼光局限于课堂讲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问题,还必须在课堂以外寻找新的天地。建立大语文教学圈,就是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放到语文讲读课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讲读—课外阅读—课堂讲读”构成的圈化的能力训练“驿道”,把语文技能放到这条驿道上,一站一站的滚动训练。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语文讲读课的例子作用,精耕细作,为学生播下技能的种子;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又不能局囿于单篇教学,就文讲文。而应根据现行教材的科学编排体系,考虑各种课型的不同要求和层次关系。考虑篇与篇、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以及学段与学段之间的有机连缀,使之成为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链。
3、必须把培养能力放在首位,不能忽视自读课文。
课内自读课文其实是最不易把握而又最能体现能力训练的类型,它是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也是三类课型中的主要矛盾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善于处理课内自读课文,才算真正把握了教材。
三、处理好教材的客观规定性与教师的主观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教材的编选排序体现它所具有的规定性,上述论述中实际已谈到这个问题,这里侧重谈谈教师在处理教材中的主观创造性的问题。
同样是一篇优美生动的课文,有的老师处理起来犹如疱丁解牛般得心应手,深入浅出,教者轻松自如,学者如坐春风,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互相欲罢不能。而有的教师却只会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教者生搬死套,听者昏昏欲睡,课堂上无半点生气。产生这种截然相反的效果的原因,显然与教师自身思想文化素质、性格、气质、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
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观创造性的发挥对教学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以往,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或者认为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就是合格教师,或者认为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不少教师仅仅成为教学环节中的一部机器,只是在机械地运转,既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更不会激发学生的智慧情绪,这不仅导致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脱节,而且一个合格教师的水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因此,只有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理论素养,从更高层次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师适应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教材、不同对象的教学行为。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素质才能在教材处理上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
1、师德、学问兼而有之。
所谓“师德”主要是指要有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品格风范;“学问”既有知识结构方面的内容,也含思想文化修养内涵。“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既要有开阔的视野,又要有较强社会活动能力;既能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又应是知识的导师,既会教书,也要会育人;既要广泛涉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又能直接了解语文界的各种信息和多种新的教学科研成果以及教改的新动向新趋势。
2、扬长避短,形成独特的风格,显示个性魅力。
应该指出的是,上面所谈的当然是高层次的要求,对一般老师是难以企及的。同时,创造性功能的发挥,也并没有固定划一的模式,它往往与教师自身特有的个性气质融为一体,形成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局面。既然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扬长避短,采用适于发挥自己长处的方式来处理教材。譬如有的老师反应敏捷,接受信息能力强,又善于口头表达,课堂上可旁征博引,增加教材的信息量;课堂组织能力强、又熟悉教材和学生的老师,处理小说等情节性强的教材,搞成讨论课效果或许会更佳;有的朗读能力强,学生特别喜欢听其范读诗文,那么就不妨多采用以听带读的方法;如果连普通话也说不标准,却善文字表达,就可以在以写带读上下足功夫。当然,施展个性,发挥主现创造性,绝不能偏离教材规定的目标而造成教材、教法处理上的随意性。
3、具有灵活取舍,随机应变的能力。
对教材的灵活取舍,体现了教师因材施教的思想方法及能力素质,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创造性能力趋于明朗化的具体表现。教师因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和深厚的修养,不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面对各种学情,都能左右逢源,学生则在这种灵活多变的学习活动中,轻松自如地掌握了知识并激发了创造的意识与愿望。在去年内江市组织的公开课上,有一位老师讲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根据教材特点,巧妙设计,只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了“三拳”,其余各部分从略处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由于这种对教材的灵活取舍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在接受时是主动地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在这种主动接受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越来越强,所以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而繁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位高中教师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新思路,大胆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处理好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几个关系问题,推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http://blog.people.com.cn/blog/template/blog_template.html?site_id=172000&log_id=121496953904027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粉丝

98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