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以民为本的苏东坡

[复制链接]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6-30 15: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以民为本的苏东坡

* ~5 y, Q0 I$ M3 `% C

 

2 ]- t7 e9 P6 C( ~- t- |

 

7 Y9 n$ k3 Y0 Y' }5 E. u& s

 

# N6 k" G- v5 B( M6 P; m8 K: Z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确实,苏东坡从政40年,不论是在朝廷任职,还是在地方做官,甚至被贬于蛮荒之地,他都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实事。

" e0 R8 A* A) N' ]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苏东坡任颍州(现安徽阜阳)太守。上任不久,就接到朝廷命令,要在颍州与有关官员召开协调会,商议开挖“八丈沟”问题。有的官员认为可以开挖“八丈沟”,以解京城开封和附近州、县被洪水淹没的隐患;有的官员认为不可开挖“八丈沟”,认为开挖“八丈沟”既解决不了京城开封的水患,又增加了颍州大地被水淹的危险。在这个问题上,苏东坡认为开挖与不开挖都缺少科学依据,他建议朝廷暂不动工开挖,待他进一步搞清楚实情以后,再作决定。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

0 v: K3 B5 J$ M# N5 a

  在苏东坡到任之前,陈州知州就已经上报朝廷,并同意计划从陈州境内开挖一条人工河,直通淮河,以免除陈州水患。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苏东坡任颍州知州时,这一工程已于6处分段动工。本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苏东坡对这项工程的利弊进行了重新审查。他组织本州各县官吏和水利专家,实地调查和测量水文情况。他们利用竹竿和水平尺进行测量,每25步立一根竹竿,总共立了5811根,测了400多里的距离,掌握了与“八丈沟”有关的地面彼此之间的高低、各条水沟的深浅、淮河涨水的水位等详细的数据资料。经过2个多月的实地测量和考察,苏轼摸清了淮河汛期水位要比新开的“八丈沟”高出近一丈的情况。他由此得出结论,“八丈沟”若开,大汛时,不仅起不到排水作用,反而必遭淮河逆灌,颍州将遭到八丈沟上下游洪水的双重袭击,颍州将加倍受害。于是苏东坡三次上书朝廷,阐述开八丈沟弊大于利,劳民伤财的道理,终于说服了朝廷,停止了对八丈沟的开挖,从而避免了一场重大的决策失误。

' p" C! P, a6 r" Q/ a8 e4 U

  八丈沟停工后,当年颍州就免除18万人服劳役,节省钱米37万贯。颍州人民至今提起这件事,仍然十分动情地感谢苏东坡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他们说:“苏轼对得起颍州人民,但是我们对不起苏轼,至今未给他修建纪念馆”。

2 d* v4 l s& `4 s

  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有人看到西湖淤泥堵塞,主张将其填平。而苏东坡在给朝廷奏章中明确指出,西湖对于杭州来说如“人之眉目”,不能废除,并请求朝廷拨款疏浚。在得到允许后,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动员20万民工,奋战了7个月,终于疏浚了西湖,并筑了一道“苏堤”。如今,苏堤已成为西湖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杭州,他还创办了安乐坊,即医院,为百姓解决了就医问题。

Y& O! O* W. R/ w( u# d7 M+ x

  在徐州,更是流传着苏东坡抗洪抢险的佳话。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七月十七日,黄河上游决口,滔滔黄河水在齐鲁大地横冲直撞,蔓延几百里,徐州危在旦夕。当时,城里富人已经准备外逃。苏东坡沉着冷静,组织徐州军民英勇抗洪。他身先士卒,住在大堤上,坐镇指挥,加固、加高、加厚城墙和大堤,和军民奋战了45天,死扛硬守,硬是把洪水挡在了徐州城外。他还利用皇帝给他的奖赏三万贯钱、千八百担粮食和7200个民工指标,在城东南建造了一座全长984丈的防洪长堤。他还在徐州找到煤炭,为百姓解决了燃料和炼铁问题。

! U2 O+ K! c! U" `/ j" k/ `+ e) n

  在诸城(密州),他收养弃婴,挽救了这些孩子的生命。在惠州,他提出用竹管引水,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还推广秧马,减轻了农民的劳作之苦。在定州,他推广水稻技术,使当地百姓吃上了大米;他创酿的松醪酒,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流传至今,成为名酒。在儋州,他兴办教育,传播中原文化,使那里产生了第一位进士。在扬州,他改革漕运,允许百姓运输官方粮食时,适当搭载部分土特产,以弥补生活不足。

& N9 q$ L& g7 w1 M) A' N' B

  总之,苏东坡为官一生,每到一地,不管3年五年,35月,还是35天,他都为百姓的事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至今为当地百姓所传颂。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在登州府(蓬莱)当了5天太守,做了两件实事——改革盐税,加强海防。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了“苏公祠”,至今被誉为“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

6 o. P6 u t6 j) j% n& b) Q

     (作者系眉山市政协主席、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3粉丝

99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