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强化“六个意识”创新政协工作

[复制链接]
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09-7-9 10: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一、强化政治意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政协工作的正确方向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政协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是政协工作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也是政协工作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的根本保证。在实践中我们做到了"三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辅导报告会,每年举办一期委员读书班,为每位委员订阅《人民政协报》、《政协天地》杂志,每季度编印一期《学习资料》等形式,组织委员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十六大精神,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始终坚持以是否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衡量政协工作的标准。政治协商是否有成效,民主监督是否有力度,参政议政是否有质量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否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统领全局、贯穿政协工作的根本指针,在履行政协职能中实践好、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中共三明市委的领导,坚持重要问题及时主动向市委请示、汇报,重要活动邀请党政领导参加,重要社情民意和意见建议及时报送党委、政府,保证政协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在政协工作中贯彻落实。

 

二、强化大局意识,以发展第一要务为主线,为加快三明发展献计出力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我们与市委、政府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主要做到了“三个围绕”:一是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抓落实。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增强抢抓机遇、抢抓时间、自加压力、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履行职能,献计出力。我们发动全市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活动,主动为我市引进项目、资金、技术牵线搭桥,提供服务。二是围绕三明市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形成了市政协全委会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进行整体协商,常委会议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协商,专门委员会就某个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对口协商等多层次协商的新格局。三是围绕市委工作重点开展专题调研。我们精选重点课题,组织委员深入开展调研和视察,5年来形成调查视察报告102份,其中33份得到市党政领导的批示,21份调研报告被市委《决策参考》刊发。其中关于加快三明诚信的社会环境建设的调研报告荣获2002年省重点课题调研三等奖。2002年,就提高三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问题分3个子课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营造优越优惠的软环境,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非公有制整体素质》、《激活民间资本,促进民间投资》等3份调研报告,同时形成《三明市政协主席会议关于激活民间资本促进民间投资的建议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强化团结意识,以团结民主为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很大的包容性,体现了大目标下的大团结和大联合。我们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把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贯穿于政协的各项工作之中,为促进三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主要做到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与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联系制度。市政协党组成员分工联系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与他们交友谈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主席会议成员分工联系县(市、区)政协、委员小组、委员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建立市政协秘书长和市各民主党派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系和工作沟通。组织他们参加调研、视察、参观、考察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他们参政议政。二是坚持平等协商,求同存异。根据政协委员来自不同界别、不同单位,各人成长经历、生活阅历、观点方法都有所不同的情况,坚持用平等协商的方式,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增进共识、维护稳定的工作,在增进团结的基础上发扬民主,在发扬民主的过程中进一步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坚持做好团结群众、宣传群众的工作。建立情况通报制度,邀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委员通报经济运行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打”整治斗争、公正司法、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召开例会、座谈会、走访慰问、联系交友、调查研究、征集提案等活动,沟通思想,密切交往,交换意见,做好解惑释疑工作;政协委员在岗位工作中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四、强化为民意识,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积极反映社情民意

“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牢固树立“为民”意识,真实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协助党委、政府多办顺民意、得民心的事情。主要做到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履行政协职能的根本。我们把群众是否赞同作为政治协商的准绳,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民主监督的依据,把群众是否受益作为参政议政的归宿,发挥各界别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开展“关于农民增收问题”、“实行多种就业方式、努力扩大就业”等作为常委会的重点调研课题,积极献计出力;组织政协委员参加有关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机关效能建设、行风评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的检查;担任特邀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的委员,对有关部门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民主监督,积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坚持反映社情民意。通过会议、调研、视察、提案等多种形式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广辟信息来源,及时收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反映的社情民意,5年编发《三明政协信息》1200多条,及时将委员反映的社情民意分别报送省政协办公厅、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许多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如2001年提出关于取消水、电、煤气等资源最低收费的建议,被有关行业、部门采纳。三是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智力密集、地位超脱的优势,引导委员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组织委员开展经济咨询服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救灾扶贫帮困等活动,发动委员为灾区捐款捐物、捐资助学,想方设法为国企下岗职工、农村贫困地区和城乡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千方百计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使政协工作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成为党和政府向人民群众传送关爱之情的一条重要渠道。

五、强化创新意识,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的整体水平

政协工作要前进,事业要发展,必须进一步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我们注重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分析研究新时期政协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推动了政协工作深入开展。主要做到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意义,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以强烈的事业心积极主动地做好政协工作。二是坚持观念的创新。坚持以开放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和超前的思维作先导,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政治协商方法有新突破,民主监督渠道有新拓展,参政议政领域有新拓宽,建言立论水平有新提高。如我会采取"小队伍调研、大范围讨论"等方式,提高了调查研究的实效;根据行业相近和住地相近的原则,组建政协委员小组,组织委员开展学习、座谈、调查、视察、参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更好地发挥了委员的主体作用等。三是坚持不断总结经验,用经验推动工作。坚持用新的观点、从新的视角来认真研究探讨人民政协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想出新的办法,提出新的举措,积极推动政协工作不断创新。

 

六、强化责任意识,以加强自身建设为基础,塑造人民政协的良好形象

搞好自身建设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切实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做到了"三个重视":一是重视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三明市委关于贯彻〈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协工作机制,制定了《政协三明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政协三明市委员会专门委员会通则》、《三明市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等。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三明分院等单位分别制定了6份贯彻市委《实施意见》的配套文件,推进政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二是重视委员队伍建设。采取措施组织委员学习,充实和更新知识,引导委员自觉把社会荣誉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增强委员履行职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以实际行动树立政协委员的良好形象。三是重视机关建设。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两个务必”,制定和完善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机关效能考评规定等制度和措施,规范机关工作程序,加强机关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效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改进文风、会风和工作作风,当好参谋、搞好服务,努力把政协机关建成"委员之家"。

责任编辑/孙红英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09-7-9 10: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协调发展被赋予了更加具体的内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标志着我国的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

经济学分配理论中有一条颇为有名的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其大意是,在经济快速起飞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差距会急剧扩大,但当人均GDP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收入差距缩小的状况。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经济学界所做的所有长期预测中,都认为中国贫富差距的变化也将符合这条变动曲线,即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会出现符合发展规律的拐点。但现在,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继续扩大,而且迄今为止还看不到短期内这种差距有缩小的任何可能。更令人担忧的是愈来愈大的城乡差距,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差距在20年以上。

对于我们国家整个发展战略出现的重大调整和变化,在那些一直以追求GDP增长为工作中心的各级领导干部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疑问:“五个统筹”会不会使我们的整体发展速度降下来?

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整体的社会发展是世界性的发展观的转变,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过的道路。联合国第一个和第二个发展十年规划,也都是强调“先增长后分配”。但进入70年代以后,这种发展战略的局限和带来的问题日益明显:资源浪费和短缺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贫富差距悬殊、产业结构畸形、债务有增无减。很多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如平民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社会公平等往往被作为增长的代价牺牲掉。这样就形成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

落实“五个统筹”的总战略需要制订多种政策与之配套,对于政府部门来讲,能够动用的最有效手段是财政分配。

我国目前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资金都十分匮乏。所以,在落实“五个统筹”战略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对资源和财力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就会使我们的发展走入另一个陷阱。为此,必须建立一个不同于经济核算的“社会核算”体系。我们现在只有经济核算而没有“社会核算”,这样的核算体系只能让我们了解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亏损甚至破产倒闭,但我们并不能准确地知道,那些依靠国家财政运转的大学、医院、新闻机构、文化团体、科研部门,乃至一些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是赔还是赚?它们在资源和财力的使用方面是有效率的还是浪费的?而这些内容,主要属于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对它们的测算应该归属于“社会核算”体系而不是经济核算体系。只有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社会核算”体系并使之成为一个普遍运用的科学的体系,才能使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三中全会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必将给各级政府带来新的挑战。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认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社会发展是“软”道理,经济增长是赚钱的,社会发展是花钱的,不挣钱哪有钱花?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过去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往往把他们的业绩与当地GDP增长的速度联系在一起。这种片面追求GDP增长所带来的短缺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一些领导干部在他的任期内拼设备、拼成本、拼资源,以此换来了很高的GDP增长,却把一大堆难题留给了他的下一任领导。有人对此做了生动地描述:你在一个地方挖了一个坑,GDP增长了100元,然后你再把这个坑埋起来,GDP又增长了100元。

五个统筹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我国已不再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经济走上了按照它自身规律发展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责任,也不再是为了经济的增长去做各种产业投资的计划,而是维护和完善市场秩序,解决好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各种社会发展问题,如就业、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环境和资源保护等等。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选自《新民周刊》,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

 
 楼主| 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09-7-9 10: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发展观与政绩观是相辅相成的,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则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这种新的发展观呼唤新的、正确的政绩观。

政绩观具有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政绩观。同时,政绩观也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大跃进时期的“砸锅炼钢”,更后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等,今天看来,显然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但在当时却都曾被当成干部的“政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有关部门制定的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就提出了从经济、社会、精神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对干部进行考核的标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政绩观仍然存在一些偏差。比较突出的就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进而又将经济增长等同于GDP问题,于是在部分干部中形成了较浓厚的“GDP崇拜”,政绩观也就被异化为“GDP观”。现在,虽然已经开始确立新的发展观,但是用传统发展观来衡量政绩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2003年年底的“盘点”显示,与物质财富增长相关的指标增长较快,而与人自身发展有关的“民生性”指标(如就业、收入增长、消费)则增长很慢。这一快一慢的强烈反差,说明传统的发展观仍在惯性运作,也说明政绩观问题并没有解决。除此之外,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偏差还表现在政绩浮躁上,如重表面政绩,缺乏脚踏实地作风,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漠不关心;目光短浅,热衷于“短、平、快”的政绩,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片面追求政绩以至于搞虚假政绩;不实事求是,乱上项目等等。

政绩可以是有明显的外在标志的、有一时轰动效应的事情,也可以是潜在的、经过长期努力才能显效的、蕴含于群众实际生活中的政绩。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符合客观实际需求的、有利于党和人民的长久的事业的政绩。这种政绩虽然可能并不具有轰动效应,但根基很深,是党的事业所需要的政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等,都是群众最关心的事,是唤起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领导应该出政绩的事情。这一点也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得到强调。宏观上,今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并将继续向西部大开发倾斜,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各地区和各级领导干部也应这样做,加大对薄弱环节和贫困地区的工作力度。

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做出了政绩,这种政绩将长留在群众心目中。

出现“GDP崇拜”的根本原因当然是我们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但在制度上,在政绩评价以及干部晋升、评价标准上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段时间以来,决定干部晋升、评价的因素,除了一些难以观察、验证和量化的标准外,最大的标准就是政绩标准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绩已经成为一个决定官员晋升的显示器。在晋升的指挥棒的指挥作用下,干部的“政绩”取向是必然的。于是,一些干部仅仅为了升官晋级而追求“政绩”,走向片面追求GDP,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政绩评价体系,使干部考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良性的导向作用。这样才能帮助广大干部树立起科学、正确的政绩观。此举迫在眉睫!可以说,它对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前,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扭转党政干部“以官为本”的陈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民为本”。近年来,有一种很坏的风气,就是“以官为本”,注意力不是放在“民生”上,而是放在“官计”上。这个问题不解决,政绩观的转变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要把新政绩观的建立和新发展观的建立结合起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原有的考核指标体系需要做重大的改革,包括“绿色GDP”指标在内的新的考核体系正在建立中,这也有助于树立新的政绩观。

第三,按照政府职能定位的重新界定,把经济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此前政绩观方面出现的问题,还与政府功能定位偏颇有关系。这些年来,我们实际上把政府定位成了“经济组织型”或“经济建设型”政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给政府经济职能重新定位:“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要创造政绩,应当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路开拓和埋头苦干。

第四,围绕政绩观往深层开掘,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为什么相当一些干部把注意力放在上级身上而不是人民群众身上?这是个体制问题。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体制上必须要有“权为民所授”作支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8粉丝

118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