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换个角度看“政绩”

[复制链接]
福建老秘 发表于 2010-11-16 08: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要不要讲政绩,这不是问题——当官就得讲政绩,否则就是不作为。要害在于,该讲怎样的政绩,该怎样讲政绩。微妙的是,人们一方面忌谈政绩,一方面又拼命追求政绩。结果讲到最后的政绩还是“硬道理”——“GDP至上”乃至“唯GDP”。
    躲躲闪闪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考量的无奈。素质教育何以始终落不到实处,转型升级何以迟迟迈不开大步子,科学发展观何以一轮又一轮只停留在美好的“学习”层面?一言蔽之,是立竿见影的显性效应在作怪,是根深蒂固的数字情结在作祟。而“作怪作祟”的核心诱因则是思想不解放。于是,正当而必要的求政绩不免异化为GDP崇拜,变相为政绩形象工程营造。
    “发展是硬道理”,绝对没有错。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靠这一个“硬道理”才拉开了生动的序幕,也正是靠这一个“硬道理”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30多年过去了,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跃迁期——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发展迅猛而矛盾凸现。如何安渡,直接考验着执政党的创造智慧和政府官员的驾驭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转型升级决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审视发展——要什么样的发展?该怎么样来发展?以当下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为例,让我们试着换个角度来看政绩。
    城市面貌:不看“能见”的,而看“不见”的;不看地标工程的出色,而看地下功能的到位。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建设总喜欢建筑攀比高度、装饰攀比亮度,总热衷于“做大做强做优”(做大广场景观,做强城市标识,做优道路美化),说穿了,就是一个字——“显”,显而易见!吸引了眼球,自然就有了赞誉,就有了亮丽的政绩!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考察,在凝固的建筑群中寻找“诗意的栖居”,那么我们一定就不会只在乎高楼大厦的林立,而要计量蓝天白云的浮现。
    “城为人居”,人永远是城的目的而不只是手段,因此,城的最大贡献在于宜居,在于让生活更美好。由此,评价一座城市的优劣,就不能只看地表的、外显的,而要看地下的、功能的。最简单的一招就是——不看天晴时的灿烂,而看天雨时的不赖!
    城市规划:不看“演示”的,而看“落实”的;不看“与时俱进”的变动,而看“百年大计”的不动。为什么我们的“一把手”总喜欢做规划且乐意更新规划?除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传统使然,可能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难能可贵”的潜规则——有规划,就意味有“大手笔”;更新规划,就表明有“新思路”。一任领导一张蓝图,远景诱人,贴在墙上,论证一番,演示一下,面子光彩,票子跟来(新增工程追加预算),何乐而不为?当然,好多的规划仅是用笔画划,还没来得及展开,领导已是易任。于是,循环往复,重新规划。政绩驱动,让不少领导患上了“规划大手笔癖”和“创新多动症”。为此,我们有必要换一个角度来对症下药——不看论证了多少、规划得如何,而看坚持了多少、落实得如何。
    城市建设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大计,城市规划是不折不扣的严肃工作。那种说改就改、推倒重来的魄力与做法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须知,重复建设是极大的浪费,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因此,对于城市建设,我们有必要换位来考量——不看“又建”了多少,特别是“重建”了多少;而看“不动”了多少,“保存”了多少;不看“与时俱进”(一年一个样,十年不成样),而看“经受考验”(十年不走样,百年不动摇)。
    发展停不得,但不再是起始阶段的“硬发展”,而是软发展、巧发展和多元发展。唯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才能保证适度经济增长下的生态和谐与生活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GDP时,不只关注集结式的“显发展”,更要重视可持续的“潜发展”;不只评定“到位的发展”,更要预见“未来的发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智慧。相信后人要比我们聪明。因此,在百年大计的“大发展”上,我们应有自知之明,有责任尽好“这一代”的职,也有责任理性地给“下一代”留点空间发挥。毕其功于一役,一厢情愿而已。须知,大建之后的大拆跟大拆之后的大建相比,成本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从长远看,考量政绩,要看留存些什么,值得留存些什么,而不是只看建成些什么,总量生产些什么。
    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政绩”成了悬在各级官员头顶的一把双刃剑。为此,笔者以为,政绩的考量也需转变:关于城市化程度,不看城市化掉了多大的农村,而看城乡一体化推进到什么程度;不只看市民增加了多少人数,更要看市民生活质量、国民同等待遇提高到什么水平。关于城市化状态:不看城市更像城市,而看城乡各具特色;不只看小康的社会生态,更要看富了后的社会心态。乡土是中国社会的根,文化是中国社会的脉,发展的最终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实现”,站在发展的历史拐点上,不能缺失清醒的文化自觉与自决(自主决定、自主选择)!从这一意义上讲,换个角度看政绩也就是换种思维看文化,换种思维看文化也就是换层境界看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8粉丝

118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