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人口卫生] 龙岩市“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收支状况分析

[复制链接]
laomi 发表于 2011-1-6 08: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随着全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壮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民生条件的持续改善,我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本文通过对“十一五”规划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变化情况及差距的分析,寻找影响我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提出“十二五”规划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变化情况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1、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结构日趋合理。“十一五”规划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2元,比2005年(下同)增加6342元,年均增长12.8%,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高0.9个百分点,比“十一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速7%高出5.8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年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随着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我市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下降,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速和比重均大幅提高,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工薪收入13112元,增加4684元,年均增长11.7%,占可支配收入的79.1%,仍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比重比2005年下降3.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2709元,年均增长9.6%,比重16.3%,比2005年下降2.0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1184元,年均增长22.2%,比重由2005年的5.19%提高到7.14%;财产性收入1458元,年均增长45.0%,比重由3.23%提高到8.80%。

2、惠农政策效应释放,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中央连续发布多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手段,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开启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时代。我市也先后实施了农业税部分减免和全免、粮食直布、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能繁母猪补贴等多项强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促使了我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52元,比2005年的4125元增加2127元,年均递增11.0%,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高4.1个百分点,比“十一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速7%高出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年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其中,经营性收入3839元,增加1307元,年均增长11.0%,占人均纯收入的61.4%;工资性收入1941元,年均增长12.6%;转移性收入463元,年均增长5.8%。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

2005—2009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情况

   (二)城乡居民消费持续扩大

1、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不断增长促进了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增强了居民消费信心。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262元,比2005年的8020元增加5242元,年均增长13.4%,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高0.1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年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看,居民基本生存消费比重下降,享受型和服务型消费需求比重上升,其中:交通与通讯支出大幅增长,2009年人均支出达2656元,比2005年增加1416元,年均增长21.0%,占消费总支出的20.0%,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由2005年的1.5辆增加到15.4辆,每年增加3.5辆;居住支出为1485元,比2005年增加689元,年均增长16.9%,占总的消费支出的11.2%,提高1.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市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带动了居民住房装璜装修的升温,2009年人均购房支出达6137元,装璜装修支出620元;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799元,比2005年增加479元,年均增长25.7%,占消费支出的6.0%,提高2.0个百分点,家用电脑、空调器拥有量增加较快,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97台、130台,比2005年增加35台、17台;食品支出4924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37.1%,比2005年下降1.2个百分点,比“十一五”规划目标38%低0.9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成为居民家庭消费的重要部分,2009年支出比重为11.0%,由于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支出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但是城镇居民用于旅游、健身的支出逐年增加,2009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服务的花费达532元,比2005年增长1.3倍。

2、农村居民消费质量有所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15元,比2005年增加1659元,年均增长11.2%,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的高3.6个百分点,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消费人均支出2245元,恩格尔系数为46.6%,比2005年下降0.5个百分点,比“十一五”规划目标42%高出4.6个百分点;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较快增加,家庭设备用品及交通通讯消费支出较快增长,2009年全市农村居民用于交通通讯支出达619元,比2005年增长77.4%,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11.1%提高到12.9%,提高1.8个百分点,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91部,比2005年增加87部;全市农村居民用于家庭设备用品支出245元,比2005年增长75%,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4.0%提高到6.1%,提高1.1个百分点,每百户彩色电视机123台,比2005年增加14台。一些现代电子、电器产品也逐步进入农民家庭,其中电冰箱拥有量大幅增加,每百户拥有量由2005年的25台增加到52台,其次为热水器增加17台,家用计算机12台。

2005—2009年龙岩市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变化情况

   二、当前城乡居民收支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收入差距扩大

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城乡居民收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其增长速度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4年间,我市人均GDP年均增长17.6%,城镇居民收入滞后于人均GDP 增速4.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滞后于人均GDP 增速6.6个百分点。而“十五”期间,我市人均GDP年均增长16.0%,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5.0%,仅滞后于人均GDP 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6%,滞后于人均GDP 7.4个百分点。

2、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从城乡收入比看,我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比从2005年的2.61∶1上升到2009年的2.65∶1,而2000年城乡收入比仅为2.04∶1,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还享有农民无法享受到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多种福利,差距会更大。同全省其他地市相比,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低于厦门市和泉州市,与福州市持平,高于三明市、宁德市、南平市、莆田市和漳州市等5个设区市。

 

2009年全省各设区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元)
 城乡收入比
 
全 省
 19577
 6680
 2.93
 
厦门市
 26131
 9153
 2.85
 
泉州市
 22913
 8563
 2.68
 
龙岩市
 16572
 6252
 2.65
 
福州市
 20289
 7669
 2.65
 
三明市
 16500
 6327
 2.61
 
宁德市
 15147
 5838
 2.59
 
南平市
 15867
 6116
 2.59
 
莆田市
 17308
 6921
 2.50
 
漳州市
 16616
 7054
 2.36
 

3、高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调查户中,占调查总户数10%的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91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1.9%,而10%的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354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9.2%。高低收入组收入差距比由2005年的5.56∶1扩大到5.93∶1,而2000年高低收入比仅为4.21∶1。

4、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2009年收入最高的新罗区为18295 元,收入最低的长汀县为9560元,最高与最低比为1.91∶1,绝对差额达8735元,月均收入相差728元,日均收入相差24元;2005年收入最高的新罗区为11079元,收入最低的长汀县为6660元,最高与最低比为1.67∶1,绝对差额为4419元,月均收入相差368元,日均收入相差12元。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2009年收入最高的新罗区为8570 元,收入最低的长汀县为5356元,最高与最低比为1.60∶1,绝对差额为3214元,月均收入相差268元,日均收入相差9元;2005年收入最高的新罗区为5662元,收入最低的长汀县为3369元,最高与最低比为1.68∶1,虽然收入比有所缩小,但绝对差额却由2293元扩大到3214元,4年间扩大了40.2%。

(二)城乡消费差距拉大,居民消费倾向偏低

1、居民消费增长比较迟缓,储蓄增长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按现价计算,2005-2009年间,全市城乡居民消费平均增长12.8%,期间人均GDP平均增长17.6%,居民消费增长慢于人均GDP增长4.8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中占很大份额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3%,基本与GDP增长持平。2009年末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2717元,是2005年末的1.9倍,年均增长18.0%,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5.2个百分点,高于农民收入增长水平7个百分点。

2、城乡消费市场比重有待改善。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07亿元,比2005年增加123.42亿元,年均增长19.5%。分城乡来看,城乡消费市场分布仍不尽合理,对2009年与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在地构成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市级实现消费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8.0%上升到2009年的56.7%,提高了8.7个百分点;县级实现消费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9.9%下降到17.6%,下降2.3个百分点;县以下实现消费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32.1%下降到25.6%,下降6.5个百分点,表明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仍然较慢。

3、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2009年我市城乡居民消费比由2005年的2.54∶1扩大到2.75∶1。从消费结构看,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其中食品消费为城市居民的45.6%;衣着消费为城市居民的22.7%;交通和通讯支出为城市居民的23.3%;医疗保健支出为城市居民的54.5%;用于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城市居民的29.7%。从恩格尔系数看,2009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6.6%,高于城市9.5个百分点,距“十一五”规划目标42%还有较大差距。

三、我市城乡居民收支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GDP达到748.45亿元,与2005年比,四年平均增速达18.0%,但是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呈下降态势。按支出法计算的生产总值中,2009年最终消费占40.8%,比2005年下降7.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2%,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同期全省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42.8%左右,比我市高2个百分点。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则相当明显,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达55.3%,投资贡献率高达97.2%,比上年增加28.6个百分点。对照投资的高位增长态势,消费的增长逊色不少。因此,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消费比重,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富民创造条件。

(二)工资收入增长乏力,行业之间差异较大

2009年,我市城镇居民收入四类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79.1%,是收入构成的主体。近年来,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工资性收入过分依赖于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调资,缺乏有效的增长机制。同时,行业之间的工资性收入差异较大,2009年我市19个行业门类职工平均工资位于前三位的是金融业60177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2949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9208元;居后三位的是住宿和餐饮业15359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9491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9544元;最高与最低相差2.1倍。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稳定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增长的基础不稳定。一是农业生产不稳定。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如今年年初的低温冻害和二季度的强降雨,导致水果、烤烟、蔬菜和水稻等农产品减产,将影响全年的农民收入增长。二是农产品市场不稳定。当前,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使产品增产不增效,同时,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2009年全市农产品价格下降7.5%,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出现持续下滑,这些都是影响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制约因素。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许多新的就业岗位都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有的甚至要求是高技能人才,因受历史、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我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综合素质不高,整体技能水平低,创业就业能力不强,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关键制约因素,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四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影响居民收入。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思想保守,缺乏改变传统经营观念的内在动力,小富即安,对新技术、新科技的接受能力差,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这些因素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仅是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6.9%。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倾向

因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在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方面社会保障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我市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仅14.76万人,覆盖面仅为7.1%。同时,医疗商业化、教育产业化、住房货币化使城镇居民对防病治病、子女教育和购买住房的支出预期不断增强,抑制了即期消费需求,增加了预防性储蓄。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全年支出中人均购房与建房和社会保障支出为7763元,占家庭总支出的32.6%,是2005年的3.1倍,比重提高11.5个百分点。

(五)城乡消费环境亟待改善

社会各方面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发展现代流通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消费增长的投入不足,消费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已经实施但尚未全面落实,商业中心功能不发达、品位不高,商业集聚能力不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不健全,供水、供电、通讯、道路交通条件还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也不尽完善,市场流通秩序尚不够规范,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价格虚高等非诚信现象、不正当竞争行为仍然存在,消费安全隐患还比较突出。

四、“十二五”期间提高居民收支的建议

“十一五”时期,我市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生的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也存在着城乡差距拉大、收支增长因素不稳定等问题。“十二五”时期民生工作的重点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提高居民收支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为居民收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居民收入首先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总量,城乡居民收入要实现倍增,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加快经济增长,实现这一增长目标,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继续保持投资规模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继续向农业、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继续向经济较落后地方倾斜,继续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在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也注重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积极引导消费,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将各种消费潜力化为现实,使之成为“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强势增长点,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二)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之一,在于把现代化的大型工商企业引入农业开发领域,用工业化理念办农业,实现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活动与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的农业灾害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效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通过加快城市化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充分就业时间和单位劳动的工资水平,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战略考虑,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彻底破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不应该把户口当成就业、就职、就学、就医、就住的先决条件,同时,要继续抓好劳务经济,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增强他们的操作技能,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建立适应不同群体的工资增长机制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一环。要建立约束机制,确保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随本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增加,对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的公职人员而言,工资水平也应视各级地方财政状况适时地进行调整,另外,应及时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此外,要加大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近年来,个体私营、其它经济类型已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但随之而来的是劳资纠纷和拖欠工资现象大量增加。要加强对弱势一方的保护,营造公平分配环境,使劳动者勤劳致富的愿望得以实现。

(四)健全公共保障体系,优化消费环境,改善消费预期

加强社会公共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投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降低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减弱广大低收入群体的持币应急心理,解除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完善财政政策,将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更多地用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保障和支持农业发展等,改善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欲望,增加即期消费。积极稳妥推进涉及群众利益的社会改革,提高改革措施的透明度。

(五)改善消费环境,挖掘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市场发展

就总体而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基本物质需求已趋于稳定,继而转向服务性消费,因此,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完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农民是全市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加快构建高效顺畅的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是扩大消费的又一重要着力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为农民创造方便、安全和实惠的消费环境,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完善新农村信息网建设,用信息化手段为农民“引福致富”;规范和改善农村市场交易环境,构建全市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课题指导:林汉生

            课题成员:罗茂华黄小娉罗晓霞

            课题执笔:罗晓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6 8:24:2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12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