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城市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天地

[复制链接]
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1-2-28 08: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战略之举,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健康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在其中,实施农村城镇化、社会城市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
  一、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空间、拓展天地、更新模式。
不论是从中国的实践、还是从世界的经验、各国的状况来看,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社会现代化都在于农村的城市化。因为,只有城市才是社会现代化的唯一空间载体。然而,总体而言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偏慢:1978年改革开放之际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18%,至200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44.6%、2009年为46.6%,平均每年增长0.9%(1997年之后加速为年平均增加1.33个百分点)。
  福建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至2008年城镇化也只有49.9%,三明市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43.3%。其结果就是:一个方面,造成了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缓慢,海峡西岸具有福州、泉州和厦门三个中心即表明海峡西岸缺乏一个大城市作为中心(甚至没有一个城市“具有创建‘国际大都市’的雄心壮志”),所以海峡西岸推进社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这无疑又为推进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因而海峡西岸农村的城镇化、城市的都市化应当在未来海峡西岸的大发展中扮演拓展新空间的角色。
  现在,我们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发展机遇:2009年12月初获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通过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建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规划》提出构建海峡城市群的战略构想:充分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优化整合内部空间格局,联动周边省区,推进两岸合作交流,海西城市群总体上正向着加速城镇化、沿海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将加快形成两岸一体化发展的国际性城市群——海峡城市群,构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将按照“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四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要求,提出“两点、一线、四轴”的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的重大举措,促进海峡西岸城市群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对于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格局,尤其是对于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和共同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当千方百计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创造城市空间、凝聚人力人气、营造商机战机,从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东南沿海大发展新的增长极。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城镇化,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将起到扩大居民消费、带动城镇投资、改善进城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一举多得的作用。不仅为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也使得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更加惠及百姓。正是因于此,我们必须在大力推进开拓市区与永安、沙县的一体化中做大三明的城市化,努力成为海峡西岸的次中心城,并在推进各县的城关城市化、主要集镇城镇化中大大拓展三明经济发展空间和天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为加快改变中国城市与乡村经济二元发展方式的转变、统筹农村与城市一体化的发展、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拓展天地、更新模式。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经济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农业的现代产业化,农民的根本出路也就在于农民的市民化,而这一切的集中体现和空间载体也就在于农村的城镇化、社会的城市化。因此,城镇化、城市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因而也是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和战略之举。这是因为:我们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直接表现和重要原因就是城市与乡村现状的天差地别、发展的快慢悬殊。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来说,就是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经济的“老大难”,三明的第三产业为什么发展不快?兴旺繁荣不起来?就是我们三明的城市与乡村发展中经济结构的二元化、体制机制的二元化和政策举措的二元化。
  正是因于此,农村城镇化滞后就必然地直接影响三明城乡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第三产业的发育和发展。目前三明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一、二、三产业比重严重不协调,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第三产业发育不足,比重偏低:1990至1997年第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4%,低于第二产业产值15.7%和国内生产总值11.2%的增长速度;2009年,三明市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1.74%(福建省比重为38.5%、全国比重仅有32.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63%,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5%左右。按照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惯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相应降低第一生产比重1.1—1.3个百分点,同时提高第三产业比重1.6—1.8个点。
  因此加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公开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化,从而为开拓市场创造条件,进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由此可见:造成我们三明第三产业发育不足、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城镇化水平偏低,缺乏第三产业正常发育、健康发展所需要的空间条件、相应的产业载体和必需的基本的旺盛人气。因为如果没有城市化,亦即如果没有经济的集中、缺乏产业的支撑、大量人口的集聚,就没有第三产业的生存空间、承载之体和人气活力。具体从生产要素上来看,第三产业的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人力密集特征;从消费特征上来看,第三产业一般不能异地生产、异地消费。正是这两条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第三产业只有在经济流量大、人口密度大的城镇地区才易于发展。目前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仅有6.8%,福建省比重为8%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0%左右,发达国家为60%以上,美国则高达80%,基本上都与他们的城市化水平相一致。
  另外,尤其重要的是: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不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吸收就业的能力难以提高,而且反过来又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磨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不论是公路铁路水路都难以承受的交通 (尤其是中国重要特色的“春运”),还是城市、经济、产业、企业都不堪重负的巨大“民工”浪潮即是其结果。这势必减少农民打工挣钱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和消费能力提高;同时,城市化水平低这一点无疑也是困扰我国就业的社会大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根据城市化与就业率的关系,我们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把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则三明就可以增加30多万个就业机会,仅以其中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机会提供给农民兄弟,就将使三明因本地十分缺乏就业岗位而外出泉州、厦门、福州、广州、深圳等地打工的农民增加一二十万个就业机会,从而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且同时提高消费能力,同时在客观上也就自然使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打工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治安难等等经济社会矛盾将得到大大缓解。所以,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合理优化、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和农村居民城镇化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环节和重要举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4粉丝

222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