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国际国内] 2011年最新国际形势及其热点问题解析 宣讲报告文稿

  [复制链接]
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1-5-14 21: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本文作者为宫力,河南人士, 1991年毕业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国际政治学博士生导师。以下是宣讲报告摘要:

 

      一、世界经济形势的特点
  世界经济形势凸现三个方面的特点,即:经济的大动荡,格局的大变化,体系的大调整。
  (一)经济的大动荡
  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深刻的经济影响仍在显现。表现在:2010年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包括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历史经验表明,一场大的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危害要持续七年以上。联系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说现在触底回升复苏了,但是,要真正地摆脱这个阴影需到2015年之后。再看美国,据兰德公司内部人员透露,美国现在的状态是“两高一低”。“两高”指高失业率、高赤字;“一低”指低增长。“两高”会带来一个什么后果呢?比如说:赤字高了就要削减政府的财政开支,其直接后果就是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要裁员,而裁员又会进一步催生高失业率,由此,导致经济社会的恶性循环。还有就是美国人开始存钱了,就是说,过去美国人挣100元,要花150元,进行借贷消费;现在美国人挣100元,他花80元,能留下20元了。但是,这么一来,美国的内需又不旺了,这就是经济危机下的两难境地。
  金融危机对我国也是有影响的。由于世界经济的总体状态不太好,由此而使中国对外出口的余地缩减,使得驾御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出现失衡倾向。
  (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
  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动荡,会使经济格局发生大的变化。
  在西方经济普遍低迷的状态下,新兴国家经济体呈现出逆势而上的态势。例如中国、印度、巴西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影响并不大。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9%以上,印度是8%,巴西是6%。随着这些新兴大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带来了世界体系的调整。2009年4月在伦敦召开的20国集团会议上,胡锦涛代表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增加新兴大国在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投票权和发言权的建议。经过几次的会议讨论,去年对此有了一个结果:世界银行宣布把中国在世界银行的股份由原来的第六位提升到第三位,紧随法国、日本之后;货币基金组织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中国的投票权由第六位提升到第三位。由此可见,在整个全球治理的体系中,新兴大国的权力份额正发生着上升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但是我们看到机遇大于挑战。历史经验表明:在世界出现动荡的时候,对于后起的大国往往是有利的。比方说欧洲债务不好,让中国伸出援手,我们买了一些他们的股票债券,由此就可以商量让对方股权让一让,我们上一上。事实上,这场经济危机,使得中国提前五年获得了现在这样一种国际上的地位。例如两年前,北大教授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过去从来没有过中国人进入到国际金融机构的核心部门,如今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国际金融机构是要听听中国人的经验,听听中国人的意见。另外,去年上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任命中国经济学家朱民博士为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顾问。由此,对于最新的一些世界性的经济趋向,经济规划,我们就能够提前了解,还能够主动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所以说我们面临着很大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
  (三)经济体系的大调整
  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显现,国际体系中的各方围绕着国际秩序的变革,发展制高点的争夺,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拿国际秩序来说,过去世界经济出了问题是“七国集团”说了算,后来加了一个俄罗斯,成为G8,再后来新兴大国崛起了,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墨西哥也纷纷进来了,形成了“8+5”。对于这些新兴大国来说,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权,但毕竟世界经济体系的格局在形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的出现,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一度陷入了低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第一时间致电胡锦涛,说应对来势凶猛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八国集团无法完全解决问题,不仅如此,8+5也不够,我们要更多地借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由此,美国总统建议召开一个“二十国集团”的领袖会议,共商大计,以应对金融危机。这是在经济危机期间完成的一个重大的体系性调整。
  经济危机过后,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提上了日程。有经济学家指出:有一大笔的国际热钱瞄准了中国,赌人民币的升值。如果控制不好,会出大问题。1997年和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索罗斯的一大笔游资砸进了东南亚,由此而把股市、楼市、币值全都炒了起来,赚足资金后就迅速撤资,金融链因此瞬息而断,亚洲金融风暴开始了。因此,对于金融危机的这笔热钱,各级政府都要有防范意识。我觉得北京市对此出台的一条行政措施不错,那就是外资的驻京机构和在京的外国人一次性购买人民币不得超过5万美元,如果超过5万美元,就要打报告,写明用处。过去我们买外汇有额度,现在买人民币也有了额度。我认为这是一项很好的防范措施。


  二、国际安全形势的特点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呈现局部紧张和动荡集中在大中东地区的特点。
  从美国的角度说,就是要着力对付从伊拉克到阿富汗的动荡弧。目前中国没有被卷进去,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美国现在试图把我们卷进去。美国打阿富汗八年多之久,在那儿陷入了僵局,为解决困境,又把北约砸了进去,也没有管用。于是,美国想求助于中国。美国还扬言说你们中国要撒手不管的话,美国就把烂摊子扔给中国。又说到拉登现在还没抓住,想求助于中国,但我们中国不能被卷入。有些人对此也有担心,说美国真跑了,那塔利班组织是否就会到中国走一遭?我觉得,对此大家不必担心。因为中阿边界的帕米尔高原是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崇山峻岭,呼吸都困难。听边防战士讲,过去有些恐怖分子试图翻越帕米尔高原到我们这边来,结果都冻死在了半山腰。所以,阿富汗的问题我们基本是不参与的,美国人惹的事让美国人自己去解决吧。
  另外,全球性“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正在上升。非传统安全包括恐怖主义、信息安全、大规模的流行性病变等。我们把这种没有国家主体的安全问题,统称为“非传统性安全”。目前,对于这类问题还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而且这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完成的事,需要全球合作,全球治理。


  三、美国陷透支时期的霸权焦虑
  美国新世纪以来陷入一个透支时期,产生了霸权焦虑。
  (一)美国新世纪以来陷入了透支时期
  现在国际恐怖主义有一个基本的倾向性特点,那就是以反美类型居多,主要是针对美国及其盟友。今年是“9.11”事件 10周年,美国人感觉到:好象是越反越恐,越反越没有安全感了。美国人现在是风声鹤唳,搞的很是戒备森严,由此而耗费掉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
  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直接投入的军费开支超过了1万亿美元,两场战争共死亡5千余名士兵,重伤3万2千余人。问题在于,死伤这么多的人,花费了这么多的钱,用基辛格的话说,就是“我们没有看到隧道前的光亮”。面对前景不妙的处境,美国决定了撤军,但是撤出去还会乱,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
  那么,对于美国的这种处境,我们应该如何估计呢?我觉得,用战略透支更好一点,就是说美国目前的处境是到了力量伸展过度,力不从心的地步。力不从心的结果是操控能力下降。放眼世界,拉美过去是美国的后院,是美国操控最严密的地方,但是,这三五年间突然在拉美冒出了一个反美的“铁三角”:委内瑞拉为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利用石油收入专门设立一个反美基金;另外还有就是美国的老对头古巴,以及玻利维亚,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就是说,美国在拉美的力量受到了牵制,美国后院已经不安宁了。
  再看欧洲:在打不打伊拉克的问题上,美欧产生了分歧。法国、德国联合俄罗斯公开发表反战宣言,由此,美欧两方矛盾进入公开化。金融海啸又使欧洲对美国产生了更大的离心力。欧洲埋怨美国,把次贷危机转嫁给了欧洲,由此欧洲现在在各种场合呼吁要加强全球的金融监管,实际上是要监管美国。
  在亚洲,奥巴马上台以后调整战略,提出了“美国要重返亚洲”的口号。当前,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最有活力的地方,所以现在世界上有一种世界经济重心在东移的说法,由此世界权力的重心也在东移。东盟原来是美国的盟友,原来是东盟十国。十几年来,中国跟东盟开展了东盟10+1的经济合作,到了2010年建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奥巴马上台后效仿中国,也搞了东盟10+1,就是说东盟10国加美国,去年上半年美国在华盛顿召集了会议,但是会议开完之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比较空洞,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看到在经济牌上打不过中国,于是,美国继而在东南亚打出了一张军事牌。就是利用东盟的一些国家,比方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跟中国在南沙问题上存有的争议,借口调停,插手干涉。在东亚地区,韩国、日本现在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而且东盟10+3也提上了日程,就是东盟10国加上中国、日本、韩国。随着韩、日在经济上对美国依赖性的减少,其间的同盟关系也出现了一些裂痕。比如说,日本冲绳地区的普天间基地事实上是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可是冲绳老百姓感觉扰民,并多次举行抗议活动。韩国那边也有离心力了,韩国预计想在2015年收回美国军队对韩国军队的指挥权。
  (二)正确分析美国透支时期的霸权焦虑
  如何分析美国的霸权焦虑呢?有人认为美国要对中国搞包围圈,有人说是C型包围,还有人说是O型包围。我认为,美国没有能力对中国搞包围圈。现在已经不是冷战时期了,美国即使想包围也没有几个愿意上他战车的。比方说,东盟那些国家不会完全跟他走。因为中国跟东盟的经济贸易已经密切到相互依赖很深的程度。东南亚各国也不会跟美国走,比方说菲律宾应该说跟美国最近,冷战时期是美国的一个盟友,但是这次南沙群岛的争端问题,菲律宾表态说问题最好还是由当事人来解决,而不是通过美国解决。美国到柬埔寨、印度的游说也是屡屡受挫。因而,美国当前没有能力对中国形成包围。
  在伊拉克美国阵亡者的墓地,有一幅美国大兵疲惫不堪地倒在战壕里的照片,这个美国大兵用手捂着头说:太累了。这一幅照片在去年获得了摄影金奖。事实上,一个疲惫不堪的美国大兵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个疲惫不堪的美国。

四、大国围绕海权竞相角逐
  (一)大国围绕地区主导权尤其是海权展开激烈的斗争
  美国要重返亚洲,争取地区主导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中国的安全威胁,主要在海上。我国与周边国家陆地边界基本上都划成了,现在存有遗留问题的只有印度,但是双方领导达成共识,要通过谈判而不是战争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陆地的问题不大,问题主要是在海上。过去我们长期注意陆权,忽略海权,所以海上的问题成堆,比如说南沙问题。南沙是我们的领土,从春秋以来就开始有了记载,现在那里出土的两千多年的文物都是中国的文物。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海上我们疏于管理。在 50年代广东还有封海政策,就是不准渔民跑到南沙群岛那么老远去捕鱼。结果现在南沙群岛的态势是:越南占了我们29个岛,菲律宾是1个,马来西亚5个,我们只有7个岛礁。
  2002年我们跟东盟10+1开会,形成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规范大家的行为,就是已经占的岛屿先维持现状,但是不可以再去占了。2010年南海风波再次掀起,事件源起于:联合国要求各方划出海洋极限,好多国家借机把我们的南沙群岛都划过去了,由此引起争论,美国就趁机插手。南海问题怎么办,我觉得在我们能力还不够的情况下,还得按南海的各方行为宣言,稳定现状,留待以后解决。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强军力,尤其是航母,事实上我们的航母现在呼之欲出了。我觉得这对我们维护海权有很大的作用。
  再看中沙这边,黄岩岛也是菲律宾与我国有争议的一个地方。当年我们的渔船上黄岩岛如履平地,到了50年代,中国政府说老百姓别跑那么老远捕鱼了。由于那个时候美国跟菲律宾是盟国,黄岩岛就成了美国的一个打靶基地,美军一走,黄岩岛便成为了菲律宾的属地。
  去年还发生了钓鱼岛事件。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清政府的北洋水师被日本打败,由此,中国在亚洲的霸主地位被日本取代了。紧接着,1895年日本又逼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之后日本又非法占据了钓鱼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打败了日本,收回了台湾。但是当年日本占领冲绳时,把钓鱼岛归在了冲绳辖区,结果美军占领冲绳的时候也就一并占了钓鱼岛。美军在1971年把冲绳归还给了日本,同时也就把钓鱼岛一并给了日本。中国对此立刻提出了抗议。美国由此发表了一个声明:我归还的是行政权。因为我占冲绳的时候钓鱼岛是归冲绳管的,所以我归还冲绳一定要归还钓鱼岛,主权的问题由你们中日两国自己谈。1978年,中日签订了“友好和平条约”,小平去了日本,这个事又浮出水面,小平说我们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010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渔民捕鱼的半径越来越大了,近海的鱼捞的差不多了,开始往远走一点了,钓鱼岛那个地方鱼很多,都奔钓鱼岛去了,去的越来越多。日本人持续控制,又引发了新一轮的“钓鱼岛事件”。
  (二)中国面临着“有海无涯”的海权风险状态
  在海上的风险,我们还不仅在于这些领土的争夺,还在于我们国家现在处在一个“有海无涯”的状态。我们有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包括东海、南海、黄海,渤海。但是这些还都是近海,我们还没有看见太平洋,就是说,当前我们被第一岛链封锁着,即我们的上面有俄罗斯的库页岛,接着日本列岛,然后朝鲜半岛,往下是台湾,再往下有菲律宾、马来西亚。这样被第一岛链锁着,就谈不上是世界强国,我们必须要突破这第一岛链。
  我们要抓住三个重点来实现突破:第一个重点是台湾。通向太平洋门户的大门就在台湾,打开台湾这个门户就是太平洋。我曾经八次去过台湾,但是每次必到一个地方,那就是基隆港,因为在基隆港,你才能看见真正浩瀚的太平洋。一旦我们收复了台湾,大门打开了,我们从基隆港出发就是太平洋,就是一个真正的太平洋国家了。而且按照国际海洋法,在基隆港外面有12海里是你的领海,从那12海里出发再往外延伸200海里是你这个国家的资源专属区,这是蓝色的国土;第二个重点是离台湾92海里钓鱼岛。我们收回钓鱼岛不仅大门开了,大门旁边的墙也会随之而塌,这样我们进出太平洋的口径就更大了;第三个重点是南沙群岛这一代。南沙群岛靠近马六甲海峡,那是我们的一个战略通道。
  所以,这需要我们加强海军的力量,同时也需要我们国人提升海洋意识。事实上,国人的海洋意识很是淡漠的,比方说一提起陆地领土有多少,估计没有说不上的,但是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我们有多少蓝色国土。我们有300多万的蓝色国土,就是12海里往外的200海里,这个就是蓝色国土。但是我们这300多万的蓝色国土中,有一半处在有争议的地方,处在我们失控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增加海上的力量。


  五、朝鲜半岛的问题
  朝鲜半岛涉及到周边安全,跟我们利益攸关。
  朝鲜半岛的不稳定首先是由核问题引发的。我觉得,朝鲜想要拥有核武器的原因在于朝鲜错误地吸取了萨达姆的教训。但是这么一来,美国害怕了,美国坚决反对,于是召开“六方会谈”。但是“六方会谈”开了好几年,久拖不决。会谈中美国要朝鲜弃核,朝鲜提了两个条件:第一条,美国给我经济补偿;第二条,美国必须得跟我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美国又说,你必须先弃了核,之后咱们再谈这些问题,朝鲜不同意。就这样,美朝恶性循环地闹了起来,由此引发了“天安舰事件”、“延坪岛事件”。
  其中的“天安舰事件”是说:南朝鲜的一个舰艇,突然爆炸。但蹊跷的是,46名当兵的都死了,40多个当官的都逃生了,所以闹的不亦乐乎。“天安舰事件”之后的美国、韩国不断的跑到中国这边说是北朝鲜干的,北朝鲜干这个事就得受惩罚,中国应该跟我们美国、韩国一起来制裁朝鲜。中方的立场就是搞清事实再说,而日本、韩国、美国都等不及,于是就展开了一连串的军演,去年一年大大小小的军演就搞了五六十次,而且韩国还在韩朝海域有争议的地方进行军演。为此,朝鲜发表了严重警告声明。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朝核问题呢?
  第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37

正序浏览
羽时俱进 发表于 2018-3-21 11: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一、
  无论从国际发展形势,还是从国内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合理、结构更优化、质量更科学的阶段演进,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2014年北京APEC峰会期间,习总书记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做了阐述。
  在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描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个主要趋势和特征:
  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从投资需求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正大量涌现;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从市场竞争看,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探索全面化解产能过剩的办法,又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途径。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相对于旧常态、非常态而言的。从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看,2008年之前,我国经济主要是以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2009年开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切换到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2013年后,步入新常态阶段。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入总结、综合研究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充分展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一系列趋势性、转折性的深刻变化,是不是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经济增速看,高速增长可能难以持续,中高速增长将渐为新常态。针对这一变化,必须破除“GDP崇拜”、“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 痛下决心,壮士断腕,催动经济驶入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
  从增长动力看,投资和要素投入拉动明显减弱,以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多元拉动将渐为新常态。面对这一变化,必须更好统筹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更加注重通过制度变革、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来打破供给瓶颈,多点发力,多向培育,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从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格局正加快打破,三产融合、高端高质、信息化引领的发展将渐为新常态。应对这些变化,必须坚定不移走好转型升级之路,更加注重融合发展、高端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从发展方式看,粗放型、外延式增长已抵“天花板”,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将渐为新常态。顺应这个变化,更加要求我们必须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加大节能降耗减排环保力度,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发展持续转向质量效益集约型。
  从竞争格局看,单打独斗的发展已非常受限,抱团发展、联动发展、互利发展将渐为新常态。这一变化趋势,要求我们进一步落实好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优势互补、深度合作、抱团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从管控风险看,各类隐性风险已逐步显现,防范和化解风险将渐为新常态。面对环境变化,必须始终站高望远,保持警醒,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坚决避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牢牢守住经济发展的“底线”。
  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思路、模式、途径、手段、举措、方式、保障,正迈向更高级、更合理、更科学的新阶段。认清和顺应变化,是做好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前提。认识正确了,就像坐电梯;认识错位了,就像爬楼梯。孰优孰劣,就立见高下啦!
  二、
  经济发展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新常态,是不是可以表述为“六个常态”?
  新常态是一种“时常态”。 如今,中国发展面临经济放缓、消化产能过剩任务繁重、内生动力不足困难,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也是必经的历史阶段。新常态下,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了、传统的手段不好用了、经济增速慢下来了。从边际效应理论考量,这是到达一定阶段,经济杠杆的作用则会逐步弱化。准确把握新政策,弄清政策最鼓励做什么、群众最希望做什么,在增量扩容中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扶优培强中延伸产业链,在创造革新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时代的新要求。
  新常态是一种“正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对“下一个十年”政策方向做出战略判断。这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的系统总结,是对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的准确定位。从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比较大,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累积的问题逐步凸显,经济发展出现不同于以往的特征,步入了新的正常状态。正常状态,就是经济学所说的潜在增长率的概念。不少机构研究表明,中国潜在增长率7%~9%,这是一种正常状态。
  新常态是一种“优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三大显著特点。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优化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增长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反映。我们必须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实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率为支撑的质量高、效益好的发展。“优常态”,是坚持思想转变、经济转型同步,创新创意、开放开发并举,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新常态是一种“实常态”。就是妥善处理好稳中求进与转型升级的耦合关系,树立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发展理念,稳中有进,进中有转,做到速度与效益两不误、实干与实效两促进。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光是总量问题、产业问题、结构问题,更有转换问题、协同问题、实效问题。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和要求,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正确认识今年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可能,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牢牢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构建持续前行的经济生态。
  新常态是一种“活常态”。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增长目标,将不是简单的速度预期,而是区间化的增长概念,而且目标也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实现区间化的增长概念、多元化的目标、均衡化的发展模式,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围绕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发展集约化、产业绿色化发展方向,坚持以更活的市场、更实的创新、更宽的政策,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发展,鼓足勇气,铆足干劲,奋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努力实现后发赶超。这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是一种“理常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转入“另一个轨道”。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理性、理智的判断。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长动力转换较慢,稳增长任务仍然艰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还处于爬坡越坎阶段,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的局面亟待改变;深化改革后翘效应尚需时日。对此,必须采用正当恰当的措施,重回发展正道,推进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三、
  新常态孕育新机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后,有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增长动力的切换,有现代元素的增多,有法制建设的保障,有制度环境的改善。机会,依然很多很好。
  “一带一路”战略的机会。从2013年起,党中央英明果断做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打通联接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的交通运输大通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对外开放系统。“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大手笔,是普惠制的,交汇点也好,支撑点也好,外围点也好,都将直接或间接得到实惠,大大缩短时空距离,深化交通区位经济优势,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发展空间。重大机遇相互叠加,十分难得。我们要认识机遇,抢抓机遇,激活机遇,用好机遇,争取更大更多更好的作为。
  信息技术变革的机会。如今,在我国,移动互联和大数据不仅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变化,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有关部门数据表明,我国手机用量达到了14亿多部,是全世界最多的,也是世界其他国家不能比的。据测算,我国2015年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以后每年仍将大幅增加。如果加上云计算、搜索引擎、移动终端、3D打印的普及,一个大数据时代扑面而来,将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一次根本性变革。
  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机会。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也就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到城里打工,本质上还是农民,这不叫城镇化。真正的城镇化,是已在城里的农民工,先要变成城里人,户籍要变;再是,同城里人一样,要享受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和服务等城里人享受的一切。这个巨大变化,将带来很多机会。据测算,一个农民工进城,政府投资约10万元。当前大约有3亿农民工,投资总额可想而知。新型城镇化,乃是今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30多年,先是农业活力迸发,再是工业超过了农业。最近几年,又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值得称道的是服务业。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是在70%,全世界平均在60%。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工业增加值,服务业成了中国第一大就业主体,吸纳就业人数超过了制造业,目前,也可称为第一大经济主体。按照这一趋势,未来几年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将要达到50%,等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和。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活力必将进一步凸显。
  中西部地区崛起的机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人口红利减少以及其他因素,中西部发展机遇大了,近几年,经济增速一般超过东部沿海。中西部和东部刚刚改革开放时,基础完全不一样,交通四通八达,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力度大大增强。今天,中西部地区的崛起,有了好的根基,完全可以不需要东部快速发展那么长时间。中西部崛起,还有一个特殊优势,就是“城市经营成本指数”,即在不同的城市投资企业、经营服务,成本是不一样的。毕竟,绘制一个宏伟蓝图,在一张白纸或者涂描不多的地方,比在密密麻麻的地方容易得多呀。
  企业走出去的机会。我国这几年已经成为净资本输出的国家。“走出去”有很多挑战,法律、制度、贸易封锁、融资难、文化差异等等,但从主流上看,中国企业“走出去”,现在是一个好时机。欧美国家现在主动招商引资,特别是美国认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允许再发生,因此又开始再工业化过程。另外,欧洲国家也积极欢迎中国企业到他们那里投资,有一些国家还给予减免税优惠。
  社会事业发展的机会。社会事业,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社会。综合国力,一般由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文化实力等方面的力量组成。社会事业,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以全面的、辨证的、联系的眼光,善待发展中的社会,以坚定的信念、强大的力度、无比的自信,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既是为了公益事业发展,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涵。
  新兴业态加快推进的机会。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新的业态涌现出来,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的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比如,基于产业链、工业链的延伸和细分的业态,包括服务外包、服务配套、配件研发、商贸、物流,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服务平台,社交网络平台,像博客、微博、微信、交友;即时通信类,像上哪儿吃饭、买什么东西、到哪里去游玩,等等。这些,与过去完全不一样,都有宽阔的舞台。
  四、
  思路最为重要,也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常态,关键要探索确立新思路。必须坚持微调与预调常态化,发展速度区间值要不断探索;必须打破调控与被调控两分法,将改革与调整贯彻到底;必须重视结构性问题,运用经济杠杆,探索建立新的监管框架;必须在调控中注重定向调控,瞄准突出问题,确定靶点,精准、及时、适度;必须强化系统治理,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兜底。思路,一次受挫后,再换试一次。如果还是不行,就要另辟蹊径了。
  探索确立中央决策紧跟深跟的思路。经济发展新常态,是重要的思维创新。要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丰富内涵,把认识统一到中央战略部署上来。过去,衡量地方的发展,增长速度快、生产总值高,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在新常态下,我们要的是更高水平、更好质量、更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就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过去强调稳增长,往往采用扩投资,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但是治标不治本。新常态下,把稳增长更多依靠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在提高质量效益上。
  探索确立梯次推进经济规律的思路。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将占据经济增长的核心位置,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鉴于此,找准比较优势,确定发力点,避免同质化竞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人才、资金、项目活力竞相迸发。当前,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谁看得远、抓得住,哪个地方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抓住用好重大契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经济体系,让“树苗长成大树”。这既是遵循经济发展大规律,又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很重要!
  探索改革发展不断演进的思路。在新常态下,谋划改革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吃透中央精神,领会改革战略意图,保证改革不走样,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微观搞活的小气候,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在发展方面,在保证质量效益前提下,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快一点,为服务全国大局之“稳”做出更多贡献。改革方面,要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良性互动,赋予地方改革试验权,鼓励不同区域差异化试点。只有这样,改革才有源头活水,发展就能沿着正确道路划桨前行。
  探索确立基层干部群众摸索的思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差异很大。因此,主动适应新常态,既要强调同一性,也要尊重差异性;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又要注重底层突破;既要同中央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又要积极鼓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发展目标,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大胆突破。各个地方基础、条件、情况不一样,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率、结构调整空间和创新发展驱动力不尽一致,不可能要求各地整齐划一、齐步迈进。有的地方发展目标可以高一些,有的地方就可能会低一些。
  五、
  经济结构雷同化、经济增长起伏化、经济方式单元化、经济发展常态化,催促着我们对经济工作的思考,聚焦更理性、更科学、更有效方向,采用综合措施,走好新常态下发展新路子。新常态,决不是不要经济速度了,决不能片面理解为增速下降,决不可把增速下滑作为无所作为的挡箭牌。必须牢记经济建设中心,用心用力,久久为功,善做善成。
  推进结构转型。无论是经济科学发展,还是结构调整优化,或是发展动力转化,新常态下的结构重组、产业升级、产城互动机遇多多。要通过创新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激活产业消费,提振内需;通过摒弃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发展,形成独特竞争力;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替代相对饱和的传统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后劲;通过打破行政藩篱,整合优势资源,促成区域有效合作。适应新常态,必须观念上转变,认识上到位,工作上得力,措施上有效,服务上优质,努力使经济发展转到做大总量、做精增量、做好质量、做优效益上来。
  构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点。要围绕经济新常态,搞好产业集聚规划,明确产业定位,推动主业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努力形成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为依托的产业集群。要围绕产业链延伸,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重大任务,搭建载体,用好平台,大力引进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强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高端产业集群。要把服务业作为战略增长点、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作为转型升级的抓手来培育,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生活性服务业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融入“一带一路”。开放与发展是一对孪生兄弟。对外开放度不高,投资合作领域不够宽,“走出去”主体实力不强,是开放的主要问题。必须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顺应“一带一路”发展,向东对接发达地方,向西融入西部开发,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以新一轮“开放红利”稳固“经济全球化红利”。注重引资数量与质量并举,鼓励企业走出去,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借鉴外地经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贸易自由投资为方向,推出负面清单,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完善大通关体系,提高更便利服务水平。
本帖隐藏的内容

  加快城镇建设。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律,当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数据时,人口转移型城镇化将被结构转换型城镇化取代,成为城镇化主流。加快推进城镇化,潜力巨大,作用非凡,意义深远。必须把城镇化最大潜力与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要继续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位,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对外美誉度。持续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依托县城和县域中心镇,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促进政府与民众互利共赢,让农民过上同市民一样待遇的生活。
  做优现代农业。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诸多新理念、新举措、新业态,必须抓好贯彻落实,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产业,抓好加工、流通环节工作,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集群式发展,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健全金融支农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落实惠农强农政策,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的同时,探索农业集成发展、集约发展、集聚发展的途径。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棘手的“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精准对接政策,精深谋划措施,精确制导推进,以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提高质量效益。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建立统一行政办事大厅,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政府权力、责任清单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追究制。推动核心骨干企业股份制改革,打造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化国企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探索推行员工股权激励制度。推动要素市场改革,完善交易市场体系,努力实现效益最大、效率最优、效果最佳。
  着力创新驱动。创新是时代的召唤,是最优的举措。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与工业、农业、商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引进或共建一批科技孵化中心,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激活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网络经济,注重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逐步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
  优化要素保障。充裕的要素,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切实抓好土地供应,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加大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力度,全力挖潜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对现有零散土地整合、置换,拓展用地空间。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深化政银企合作,激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做好融资平台建设,化解金融风险,帮助解决融资难问题,鼓励企业把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想方设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加大对劳动者技能培训,维护好合法权益,搞好优质服务,延长人才的倍增效应,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
  完善发展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要制定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措施,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做大做强创业投资基金,大力扶持初创期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放大作用,改善融资服务环境,更好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民众创造。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以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创新,建立健全人才“绿色通道”,构建覆盖全过程政策扶持体系。对外来投资者,要在居住、工作、就医、子女就学方面,提供便利,创造环境,推进服务,释放环境红利。
  重视改善民生。检验一切工作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受惠、百姓是否满意、生活是否改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开辟就业岗位,促进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以创业带就业,以培训促就业,以项目增就业。把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物联网服务模式,培育新的消费点,努力增加公共服务投资,筑建优质便捷服务体系。
  六、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前,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深化认识,加深理解,切实做到政治坚定、信仰坚定、行动坚定。在正确判断中,采用正确方法,做好正确事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才是最重要的。
  注重提升能力。成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别人,而在自己。而能力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元素。能力的提升,主要是知识的、经验的、智慧的积累。知识的积累靠阅读,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要根据岗位需要,以政治性知识、业务性知识、补充性知识、前沿性知识为主要内容,致力打造学习型个人。经验的提升靠实践,针对本职工作难题,深入调研,厘清思路,提出对策,积淀经验,不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智慧的积累在创新,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蕴藏着真知灼见。必须深入群众中去,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聆听呼声,倾听意见,坚持用开放思维解决问题,善于用创新理念破解疑难。
  注重依法办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应有之义。在很多单位的职责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负责某某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这充分说明了法律的重要性。如今,在向法治社会过渡中,如果不懂法,开展工作就会被动,推进工作就会盲目,完成工作就会很难。只有懂法、讲法、依法,我们的工作就有根,就能经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才能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深入学习法律,树立法治思维,强化法治约束,尊重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遵守法律、纪律、制度,自觉按法律规定推动工作。
  注重制度建设。没有制度不行,制度有缺陷也不行,制度执行不力更不行。在经济新常态下,制度的订立和实施,显得更加重要。在一些单位,室外的橱窗、室内的会议、办公室,张贴或者悬挂着各种规章制度。一些地方和单位经济长期徘徊,重点工作上不去,群众关系紧张,等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度执行不力、落实不够。必须筑牢规则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善于把成功经验提炼为制度,形成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体系。坚持把执行和维护制度视为基本职责,自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制度畏惧”感,严格按制度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规章之下没有例外。
  注重责任担当。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并蒂而生。眼下,中央大政方针业已明确,关键是狠抓落实、善抓落实、能够落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要深化攻坚意识,凝聚精气神,既要胆大,又要心细,大力营造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要深化担当意识,笃定强烈的责任感,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争先,聚焦重点,持续发力,锲而不舍,发挥更好作用。要深化落实意识,一切用行动说话,一切用作为来体现,一切用实效来检验。要特别牢记:这水平那水平,不落实就没水平。一个下级做好工作,就是对上级的最大支持;一个部门做好工作,就是对全局的最大支持;一个地方做好工作,就是对上级单位的最大支持。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座指示仪,引领着社会行进。精彩一直在前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坚定无比的信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以筚路蓝缕的作为,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铿锵有力步伐!(文章作者:中共商丘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 吴金山)
 
hns1922506822 发表于 2018-5-31 20: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讲的很好,分析很透,学习之后能够通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hns1922506822 发表于 2018-5-31 21: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讲的很好,如果能够很完整的看完就更好了
 
jwpwj 发表于 2011-5-19 15: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好好学习一下

 
hellocy11 发表于 2011-5-31 07: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想看!

 
hellocy11 发表于 2011-5-31 07: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想看
 
hellocy11 发表于 2011-5-31 07: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

 
hellocy11 发表于 2011-5-31 07: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了图片,也回复了,怎么就看不全文。
 
Lasia 发表于 2011-5-31 22: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
 
yzhawk 发表于 2011-6-3 09: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好好学习!!
 
陈双成2 发表于 2011-6-13 14: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wusanliu 发表于 2011-9-26 10: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好好学,下次还有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4粉丝

222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