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经验交流] 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扣分因素分析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1-10-28 05: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公文写作培训班
  《申论》考试中扣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根据对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阅卷情况的分析,发现扣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a, i$ R6 ?% W# h3 V; ?+ K; z: T/ ~6 z: t. D; O5 q

1 r: f2 ~" b' M& q& m( j" O  一、审题粗心大意
$ X$ B1 p+ `: p0 {$ q; h% b  J) d" k
" V! h1 Y1 O8 [$ i( o
  《申论》考试题型变化不大,但答题要求每年都有所变化。这就需要考生会审题,搞清楚试题的各种要求,以免出差错。在进入考场之后,考生因心理压力大,加之紧张,有时会因理解上的一字之差而使答题谬之千里,导致出现“跑题”、“误题”和“错题”等现象发生。在保持心态平和的前提下,在答题之前,对试卷给定的题目进行认真、周密、详细的审读,真正弄清楚每一题目的内涵和各题的答题要求。
8 _+ ?9 _( s3 P9 ^5 l9 D' }4 l7 g: F" a  f/ H. X/ t1 O, R

9 N( t5 Q' \8 Q7 e  首先审读试题的第一项要求,搞明白是“概述”主要“观点”,还是“概括”主要“问题”。“概述”与“概括”是有较大差别的。其次,真正把握住是要求提出“建议”,还是提出“对策”  ;是要求写“讲话稿”,还是撰写“情况报告”。也就是说,用哪一文种来答第二题,头脑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文种”概念。另外,对“虚拟身份”也要看清楚,明确是“政府职能办事人员”,还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是“调查组”,还是“调查组成员”,否则,身份不明确,答题扣分就是必然的了。
9 x3 @: ]5 t4 [: W5 N- E* l9 D" N4 O; y$ k& w% f# O6 j5 h
" K2 _4 [- p1 `6 u. Q
  2007年《申论》试题中根据所报的岗位而设置了选择题。如第三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第四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可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有的对两题都作了回答,有的应答第三题而实际上答了第四题。出现这些问题,均是审题时粗心大意造成的。例如下面这份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一、二题的答卷:
: O. g) Z1 E6 H+ c, X- ^4 w0 v6 n
: u; a6 O0 d; h/ P9 m
  1. 关于概括题
+ l) z6 F' R- O# D  PPA话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各国对PPA的反映虽然不一样,但涉及的核心问题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人的生命关怀的态度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医疗部门,或者包括医疗工作者,对人的生命的责任感问题。为什么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把PPA列为禁药,而日本暂不采取类似“停止”、“禁止”的政策呢?其中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生命是否关怀、是否负责的大问题。- M8 ]: Z6 m7 N7 ?, Q5 X% f' H+ j
  试题要求是“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而考生是概括主要问题,可见考生根本没有审清题意。这一题的分值是20分,而考生所答并非试题所问,属于跑题,扣分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D  v  ?- ~3 |6 h; r

. f# P) U6 D# i" t, D5 _; P; ^* |" b# J. @9 S
  2. 关于对策题. o! }: I! n% }  T
  (1)立即通知全国各地医院和药品经销公司,禁止销售含PPA的药品制剂。- u0 R% z. |( L& |" K7 b
  (2)通知各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公布含PPA药品的名称,防止大众仍误服含有PPA的药物。
; B' i1 `" x; v- k  (3)要求各地药品经销公司,对含有PPA药物购买者全额退款。7 a. [- D6 o- ?5 x- {
  (4)通知有关机构加紧研制不含PPA的新感冒药品,以满足市场上的需求。2 R+ i& s: J6 I: F# y( G# X, E
  (5)要求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督和检测工作。7 u7 e# J9 s' r. a* h2 ?
  试题要求是“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而考生所列五条,不是以“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提意见,似乎是以执法部门对此事作处理决定。如“立即通知”、“通知”、“要求”等用语,均不是“工作人员”提“意见”的用语。答此题时,不仅弄错虚拟身份,而且文种也弄错了。
; c8 ^, {: Z3 ^
( C! z3 N4 z9 Q" w, j: y8 m: Q+ p. T# A2 F
  3. 关于论述题% Y: G0 E7 m' v! P/ K# {! K3 y" z/ Y
  《申论》最后一题要求写文章,这文章实际上是议论文,也是《申论》试题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试卷对该题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答题要求,可有的考生就是粗心大意,没有详细审题,更没有真正领会答题要求。如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六题,在答题“要求”第2点中,明确提出“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根本忽视了这一要求。也许考生根本不知晓“人与自然”问题上有何种错误倾向,因而有意回避;也许因考试紧张而漏掉了这一答题要求。而这一点正是该题的重点,失分就成为必然的了。
/ j: v' A( }, T/ L" Z, M+ p8 O) z. j/ I, K

2 S, s1 _0 k0 |1 E! F) N! X# P+ j  二、混淆主次5 Z; t. Q; e4 w1 z6 _' u$ m: D# E
5 Z5 H( Z& Z5 x2 p; _' s, i; X& Y

+ s2 N* M- m7 l' N1 O4 d3 D  在《申论》考试中,。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S  p' ]# d# P2 Q
+ K; R- t5 |& H2 C& V, f, g" B1 W& e, R5 M0 X3 O+ I
  我们还以淮河流域治污问题为例,一位考生在答第二题时,是这样设计方案的:; ~3 i6 [. ^# v( X4 M
  1. 成立淮河流域治污领导小组。' y9 x) b) H0 ^. e# I
  2. 深入调查,摸清淮河流域全部的污染源和因污染患病的人员数量。
7 ?' |9 M9 l8 q) q  3. 制定淮河流域治污整改方案,落实责任人。
9 x- r6 @: W* V  4. 对淮河流域两岸的干部作风进行调查。
7 j" c; X" B4 Y+ W  O- Z: f, H. D" I8 m  5. 发动群众揭发干部弄虚作假的问题,按揭发问题的实际情况给予物质奖励。
0 `  u: z( b' i# k8 s( t$ `4 L  6. 对因受污染的群众,给予恢复健康的物质补助。
- e; V; Q# _  {& f% ~4 N  7. 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治污、治病整改的情况,对违法、违规、违纪的有关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公之于众。
: }$ h* @4 f  t- Z" i9 R  8. 组织淮河流域各省、市人大代表,不定期检查,听取当地人民群众的意见,监督整改方案的实施。
* v4 \) j( l$ F8 O
1 D- B7 e# p4 S% f. @! y5 c8 g- j& E" u
  客观地讲,这份答卷考虑较为全面、细致,所提方案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既从组织上,又从人大监督上等方面做了全局上的设计,具有大局观念,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这位考生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干部作风问题,群众补偿的问题等等一应俱全地组合列入进来,这实际上冲淡了主要问题,分散了得分点,重点不突出,难以得高分,是得不偿失的。
/ A  d% A9 i" r4 l4 @* m
; J. `6 l/ c( k% }, W* O* K; L; ?- g
  三、脱离给定材料,想当然地答题
! }. b( D# h, Q6 W0 ~; H4 S# W$ G" Y
. ]; A) `& c: s% e! ~/ l- D9 P& z
  对《申论》试题作答,一定要依据《申论》给定的材料,即便稍有游离,也可能偏题或跑题。近几年在评阅《申论》试卷中,发现脱离给定材料而想当然答题的亦不少,这也是影响得分的主要因素之一。3 U; j" j9 e: F+ a9 U4 f& h
0 }! B: J0 L5 e& O( N& i8 z% X
; |) F3 N5 d+ Q# _
  以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的第三题中的第(2)题为例,“根据‘给定材料5’,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应该说,这是一道解释题。题目看似较简单,可考生却失分较多,分析其原因,发现不少考生是想当然地答题,没有认真、细致地阅读《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可以说,有的考生是望文生义式的答题。在解释“存量土地”的含义时,有的考生答为:“存量土地是城市为有计划地发展和建设的需要,通过规划预备出来的土地。”在解释“地荒”的含义时,有的认为“是开发商办齐土地使用所有手续后而没有动工建设的闲置未用的荒芜土地。”这两种答题都存在明显的问题。只要认真阅读《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就会很明显得出结论,这样答题的考生根本没有理解给定材料的意思。因为在给定的材料中,对“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都有明确的说明。& O- a- o- F* S: h) R  t0 o

5 L, E2 @( T' e. L( R+ U) F* \" s4 o+ [% Q; a2 C( l
  这暴露了哪些问题呢?一是这类考生存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问题。二是没有把给定材料作为答题的重要依据。
1 u# O3 A& O* A& ?
' i7 t8 A, A& k; [8 u$ p1 ]5 Y! b" g. Y3 ^! m+ o
  可以说,只要认真、细致阅读《申论》给定的材料,就会发现,即便是没有见过“存量土地”这个词的考生,也可以从给定的材料中明确地找到答案。如在“给定材料6”的第5自然段中:“大量的土地闲置,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大面积占用土地。同时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为一些地方变相非法批地,盲目征用或出让土地带来了可乘之机。当然,城乡规划之中的粗放用地也‘消耗了’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如果是有所准备的考生,无论是参加各种《申论》考试辅导班,还是购买相关《申论》考试教材自学,在答题时,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如解释“存量土地”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存量土地”有哪些特征?二是“存量土地”指的是城市用地还是农村耕地?三是产生“存量土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分析给定的材料,就知道“存量土地”的含义:“存量土地是指由于地方政府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土地管理措施不力或不当等原因,不合理占用未被充分利用或完全闲置的城市建设用地。”关于“地荒”的含义,从“存量土地”的解释中,可知存量土地过多是出现“地荒”的主要原因,其实,“地荒”是开发商们为扩大“存量土地”而对外声称土地存量缺乏或不足的一种宣传。我们从大量的答题中,发现很多考生既没有详细、认真阅读《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又没有分析“存量土地”与“地荒”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而这恰恰是《申论》考试中考查考生的重点之一。* ^3 S* @2 {, q  n; R, A
/ v9 w( ?: o& a2 H) Y' n

% W% ?3 `, U  @/ K, H& I  四、论证乏力
* ?- I7 Y; y" r# J+ O' |8 ?' U, q1 F  G- V: P- e
; U: w0 r: o. v, u2 m( N
  国家录用公务员开考《申论》以来,试题的设置无论是三道题、四道题,还是五道题,都少不了议论文的写作。在分析《申论》答卷的最后一题时,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论证乏力。从总体上来说,主要论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一般考生能抓住,但为什么难以获高分呢?往往是述多论少,或是有论述,但论证乏力,要么空泛,要么大量引用给定的材料,要么把时下常用的一些大话、套话堆积,这些均是此题扣分的主要原因。例如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中的第6题(综合管理类):“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 参考给定资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2. 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3. 总字数1000—1200字。”其实,该题已提示得相当明确,一是阐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二是点明了重点,也就是说要求重点阐述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给予澄清。可有的考生在审题时粗心大意,没有突出重点,论证也仅仅是泛泛而谈,既没有涉及到“错误倾向”,更谈不上“给予澄清”。下面列举两位考生的答卷,只要比较分析一下,便明白论证乏力原因之所在:" \' @9 k  |) D6 X0 `( [

4 ], a- }  I& \; |4 O* Y- I4 k1 W2 G0 j
  A卷:
" H. W1 K/ e4 c! c" ]' [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了自然,发现自然中原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宝藏,于是,人类开始学会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的简单利用,在利益和占有欲的强烈刺激下,妄图征服自然,于是,人类凭借科学技术这个强大的武器,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疯狂地攫取自然资源的宝藏,使自然的身躯千疮百孔。人与自然的关系急速恶化,二者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人类的贪得无厌终于激怒了自然,因此它向人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大规模的沙尘暴袭击人类,巨大的泥石流冲毁了人类的家园,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许多人无家可归,还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绝种的危险……一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无数次地袭击人类,人类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于是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想办法努力挽救自己的过失,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道路。
( l7 m* d. A2 G! {9 U3 b
  f( f# _9 N8 ]' o* A6 b  I) t  S0 E3 G, X" P% \& i2 g/ \
  听完这个故事,很多人会有跟我一样的疑问:人究竟应该怎样跟自然相处,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在现阶段的我国,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落后的现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严重存在,种种矛盾使我们不得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经济建设当然离不开资源的开发,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
/ U5 }1 Q* N8 X% X3 w3 i( r5 _; ~5 H# N( D. R9 L
5 U3 ^4 }. R+ }9 c" a- W" O0 e
  首先,我觉得在现阶段我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走出两个误区:1 p* d8 M2 Z# x( C/ z7 E1 `  J
  误区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不是说自然资源就不能开发。$ |1 u) u( H, X* D5 X
  在上述内容中我已强调,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前提不能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开发资源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就不去开发,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是不现实的,也很难使社会进步。而且有些自然资源并不因为不开发就会永久存在,而有些自然灾害也不会因为人类的不开发就不发生,因此,那种因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因为涉及到自然资源的破坏就坚决反对的做法是不对的,是极端的,我们应该权衡一下利弊,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2 Q& i$ [( z6 i1 c8 ~8 K" H  误区二:认为既然把发展经济作为前提,就应该以这个为基本标尺,只要是能发展经济的就可以去实施,对于自然资源的破坏可以忽略不计。
7 H; r) p/ d* e* u7 S3 W  这是人类认识的另一个极端,如此做法便会让历史重演。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统治异民族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脑都属于自然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为了我们的长远发展,也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绝不是明智的做法。而且这种不计后果的开发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0 q1 W; t. r& W9 [- ^
! i( m% |" V% K( n( m

7 @6 a5 S( ~( S' Q. |8 x7 v  v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Y; q' M6 D7 n# D% {6 Q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早就提出过这样的号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可持续发展,权威是这样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定义也可以看出,我们绝不能走以上两个极端和误区,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是这样理解的:坚持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坚持防、治相结合,即开发前要作好周密的自然环境的调查,对于开发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作充分的论证,周全地预测开发有可能带来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开发时,要坚持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破坏自然,精确地计算开发资源的度量;开发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采取补救措施,尽量使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
3 p' E! T; ^7 b0 C- r
. Z) W) [! M+ @0 @  V* @& ^8 c9 ~
  B卷:3 z. n- \8 `  x
  首先,必须真正把人类与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要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自然界同时,更要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当自然在满足人类的需求的同时,其肌体也在超负荷地付出,损伤了大自然内在的平衡,由此,出现了自然生态危机。所以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人类的生活方式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为基础。
$ q1 a9 j8 m" Q% M  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强法制建设和教育宣传,以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使得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观念深入人心。要鼓励人们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进行绿色消费。人类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它必然要求人们节俭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如果人类社会确立了节俭生活和绿色消费的道德新风尚,那么人类就会在生产中自觉节约资源以及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使经济生产活动和生态平衡协调起来。! Z3 y. s0 G/ y5 T6 Z- c8 W3 }) x* ~  {
  再者,必须正确地对待科学技术的作用,努力防止和消除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产物,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决不能被用来满足人类私欲或眼前利益,而成为人类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威胁。
- k) h0 M! @. p+ `* L! K- d* o$ o  此外,还要确立人对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道德责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社会应最终建立适合现实社会发展的生态伦理道德。生态道德责任体现在人类在利用自然万物时不仅用人类的恻隐之心去关爱动物和植物,而且对待动物和植物有一种仁爱宽厚之心。生态道德责任还要求人们在人类利益和生物生存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作出合理的选择,要求人类要公正而有差别地对待所有的生命。
3 H. y' a+ Q  E: X! I" _7 h  总之,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更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因此,人类在改造世界实践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保护,不仅要考虑到眼前价值,更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如何索取自然,更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W8 J) t" l( O2 M& l/ @
! I) F% F* n1 s6 `$ R
- A! a- ?1 f- V/ v& f: I
  我们从A卷中可知,该考生不仅较好地阐述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既提出了在控制人口、提高国民素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设想,又论证了开发前、开发时、开发后的科学方案。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该考生按照答题要求,对“人与自然”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阐述,澄清了当前在人与自然关系处理上的两个误区。这也就是此答卷的一个亮点,而B卷内容较空,说了一些似曾相见的套话,对“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些错误倾向几乎没有笔墨,更谈不上去澄清“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上的偏见,因而显得内容单薄、重点不突出、论证乏力。
) @- j: D* ]7 s. q8 a& T! G- y! Z" b, p  T( j( e

4 |% e% P) K) g) \! f6 {% w  五、语言贫乏: ^) o" ^% Y2 K0 P
# y2 D; k8 \) G

, r# g% A( b9 v2 O7 w! ]  u* }: E  从2000年开始《申论》考试以来,在答题要求上,对语言文字的表述,几乎都有明确的要求。2008年要求“语言生动”,2007年要求“语言流畅”,2006年要求“语言流畅”,2005年要求“语言流畅”,2004年要求“语言通畅”,2003年要求“语言通畅”,2001年要求“语言流畅”,2000年要求“有说服力”。由此可知,《申论》考试很重视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察。客观地讲,《申论》除写文章这一题外,其语言表述能达到准确、简洁、扼要就行了。而写文章这一题,应力争做到“生动”、“流畅”、“通畅”,在论证时力求具有“说服力”。应当说,这一题基本上是以议论为主,而议论就是讲道理、论是非。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指出的“理形于言,叙理成论”,就是用语言把道理表达出来,便成为议论的意思。议论是作者用来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明辨是非的一种表达方法,精当、生动的议论,往往是作者丰富学识和智慧的闪光,具有说明、说服的力量。如有一考生在2008年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4题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8 D# ^7 e4 Y: E; F

1 }6 ~6 W5 @3 i* X9 H+ j; U
% w2 E1 X% T1 O+ N, z( q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的简单利用,在利益和占有欲的强烈刺激下,妄图征服自然,于是,人类凭借科学技术这个强大的武器,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疯狂地攫取自然资源的宝藏,使自然的身体千疮百孔。人与自然的关系急速恶化,二者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人类的贪得无厌终于激怒了自然,因此它向人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大规模的沙尘暴一次次袭击人类,巨大的泥石流一而再、再而三冲毁人类的美好家园,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许多人无家可归,还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绝种的危险……人类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X" H+ T4 s& ~( d% z

" c) u3 s1 R3 f
* L' _( q" y1 E+ g6 n  这段论述的重心是人对自然的掠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语言较生动流畅。如“妄图征服”、“掠夺式开发”、“疯狂攫取”、“急速恶化”、“千疮百孔”等词的运用,把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既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了。更值得肯定的是,该考生把大自然人性化,用“激怒”、“报复”、“袭击”等动词,形象、生动又准确、清楚地阐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情掠夺的报复,这种运用动词以形传神的写作,不仅呈现出语言的生动性,而且有助于加强对中心问题阐述的深刻性。
. i! y4 d4 z! [& L5 f# ^& a0 E2 y7 {3 ~& R" k5 m
: D+ r5 O& X- d5 C$ I- G6 \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既形象又生动的语言,必然会引起阅卷老师的重视,激起兴趣和获得青睐,加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6 h0 B& o3 r" X% s. v* w# k1 D7 v! @  u8 T' [2 G0 [! O7 o
(《应用写作》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洪威雷 张琼8 z2 P& K, p* [( i+ h

* s" L! q$ j; b3 k
参与人数 1文银 +3 收起 理由
topcheer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文银 +3

 

精彩评论49

正序浏览
科比王者归来 发表于 2017-3-7 16: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根本忽视了这一要求。也许考生根本不知晓“人与自然”问题上有何种错误倾向,因而有意回避;也许因考试紧张而漏掉了这一答题要求。而这一点正是该题的重点,失分就成为必然的了。
 
博弈的心灵 发表于 2015-4-14 1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而考生所列五条,不是以“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提意见,似乎是以执法部门对此事作处理决定。如“立即通知”、“通知”、“要求”等用
 
moneymarker 发表于 2015-1-4 23: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申论一向被广大考生戏称为神论,可见难度之大、学问之身、门道之多让人不得其解,正所谓的申论者的天下
 
令狐公子 发表于 2016-8-26 11: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论》最后一题要求写文章,这文章实际上是议论文,也是《申论》试题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
 
胖胖的小马 发表于 2016-3-15 19: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避;也许因考试紧张而漏掉了这一答题要求。而这一点正是该题的重点,失分就成为必然的了
 
林海 发表于 2016-12-17 22: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以淮河流域治污问题为例,一位考生在答第二题时,是这样设计方案的:
 
比比 发表于 2013-11-10 20: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概括很全面 轮神的桑
 
给力人生 发表于 2014-8-29 11: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答题要诀,更新下答题思维
 
魑魅魍魉 发表于 2014-9-16 09: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同事收藏一下,希望有帮助。
 
向往太阳 发表于 2014-9-16 08: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收集起来以后备用!
 
老猫 发表于 2011-10-28 05: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工作研究者的心态应对申论考试; |2 [  A; a  q' J8 b2 b& d
 对于申论考试,高校毕业生一般都认为,其问题复杂、题型多样,很难应对。但笔者研究认为,报考者只要了解了申论作为“工作研究”的性质、特点,以公务员开展工作研究的心态应对申论考试,一些复杂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 `6 a5 ]8 ^! O# A7 G- D7 A0 t% |* n- q/ ]% P
  一、申论具有“工作研究”的性质
. o& a) T- a4 H  @0 O4 {8 S4 y
3 A- L- ]# V) k+ ^: |# T  根据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的规定,申论不同于传统的作文,“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以上规定来看,申论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研究”。
3 k5 C  _6 k7 Z1 o# C" B% {7 ~( J: }* }! ^- ^
  公务实践中的“工作研究”,是专门研究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新政策的应用文体,它通过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政策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制定政策的积极建议,提请有关部门注意,为领导机关出谋划策,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而在申论考试中,通过对给定材料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使局部的、片面的、表象的认识系统化、理性化,升华为整体的、本质的认识;分析研究某项工作为什么要做、能不能做以及怎么样做,得出正确的、建设性的见解和对策;借助逻辑思维,完成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因此,对申论的思维和写作的过程,与实践中“工作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是完全一致的。' K! r: u* k" Q

8 E) Z" `6 e" @& F  L4 i  二、申论作为“工作研究”的题型
  L' a  }1 ~" M! u2 z4 p# t6 {( P5 \. r/ ^( K0 S6 X6 o
  既然申论具有“工作研究”的性质,那么,根据实践中“工作研究”的类型,结合多年来申论考试命题的情况及笔者的研究和预测,本文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将申论划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 v2 _  o2 o! C, v3 ?/ X7 I
6 R4 O/ i4 i. d  ^1 J; q1 o) W4 o  (一)总结式申论
& P+ _6 N# C8 c* Q. k" ?
8 F( o0 u, `1 d$ i# n( r  总结是研究的基础。总结是以“概述”作为语言标志的。总结式申论,就是根据给定的材料,总结过去工作成功的经验或失误的教训,对照现在进行着的工作主、客观状况,探讨后一阶段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或者是总结某单位、某部门的某项工作经验或教训,对照面上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在面上推广的可行性或对策;或者总结、概述领导、专家讲话的主要内容,供学习、参考。例如,国考申论2006年试卷中,申论要求: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这种以材料的总结、研究为基础,对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以及专家谈话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即属于此类题型。! |9 H7 Z7 A8 G: @

' k0 g' W1 Z/ W2 S2 Z  (二)对策式申论  _: M! c- J* X: v: s, d" @

2 f/ T' I3 g* ?  申论本身就包含着对策性研究,没有对策,不提出建议或意见的申论是没有价值的。申论命题都有关于对策性研究的要求。例如,国考申论2002年给定材料的中心事件是网络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使用网络的利弊与安全,要求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诸如此类,则属于对策式的申论。
( l3 j* A6 W9 }. ?- h$ W% X9 O0 w3 ^4 C! V/ R
  (三)辨析式申论
7 C8 t1 `' R, l6 L* d# g! ?9 G2 v) L% K, V( e# W/ h, n3 {
  辨析式申论,就是根据给定的材料,把相同或相近类型工作的几种说法、几种思路、几种做法加以比较、辨析,指出各自的利弊得失,然后结合所要做的工作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国考申论2005年试卷中,申论要求:“1. 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 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在前题“简述两种不同的思路”的基础上,要求后题比较分析二者的优劣,这种题目,显然属于辨析式的申论。0 _7 E. ~2 |2 q! F; B  Z2 |7 v
5 m7 t' w* l. K4 ~
  (四)探索式申论
# r0 N2 ]& s5 E2 f. K. m' O: m' f* W8 K, e7 \3 u
  探索式申论,就是根据给定的材料,以实际工作为研究对象,或者以与之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为研究对象,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性意见。例如,在国考申论2006年试卷中,给定材料是有关紧急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的话题,申论要求,“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就重大课题谈出自己观点、看法的内容,就属于探索式的申论。
8 _; [; T) T7 t+ ?$ q) s3 C* {6 q% H- A4 n3 z1 q
  (五)预测式申论2 m9 O- e5 \8 u/ @- B' E

+ m& n3 h' A, e0 f/ }  预测式申论,就是根据给定的材料,在前阶段和现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推断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预测未来工作的目标、前途,及其实现的途径、方法、对策等。例如,在国考申论2004年试卷中,申论要求“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即属于预测式的题型。# W" P( v4 F8 ?, d! v0 Q+ J

/ h1 u; v& h) G, `. c! d6 j, m  (六)质疑式申论
* ?1 G$ s% v; ^. G! i8 R$ s) r
: f+ `- K% @" a0 c  质疑式申论,就是根据给定的材料,对某些既定的方针、政策、法规,或某些工作的思路、计划、提法、做法提出不同见解,展开讨论乃至争鸣,力图说服有关方面改变规定或做法。质疑式申论是在对被质疑的对象提质询异议的同时,更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策,让人不仅知道为什么不能那么做,而且知道应该怎么做。不过,这种申论题型,据笔者了解,暂时还没有出现。) y+ s2 N8 ]0 `) }  L& C
6 k3 n; o& {8 D
  (七)情境式申论  @% C7 N9 M! ]& i) u
* S, z: |% j& R/ `' Z3 x& b
  情境式申论,是指通过给定材料,设置情境,虚拟身份,研究并解决给定材料中的实际问题,拟写实用文章。例如,在国考申论2003年试卷中,申论要求:“下面提供了两种讲话情境,请任选一种,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情境之一:……”“情境之二:……”这种申论,要求应考者“身临其境”,通过分析研究给定材料,拟写“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这种情境式的申论,不论其命题中的文种名称如何,仍以“工作研究”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命题中的文种只不过是“工作研究”成果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已。
; G% r( U: w- j8 G5 N1 i' j9 n- \7 z7 r( M
  需要说明的是,在同一张申论试卷中,可能包括了以上多种题型。另外,申论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研究”,由于公务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题型也会经常发生一些变化。因此,报考者更应当以公务员开展工作研究的心态来应对申论考试。; V% J9 E; |& W4 ]
/ h' _- v" C6 s" x; j! G$ v0 u
  三、申论作为“工作研究”的基本写法
6 ?( D! [; F: J9 U% D- @$ \/ z* [! g1 R3 S3 F6 Y
  与公务实践中的“工作研究”一样,申论在写法上着眼于从工作实际出发,模拟公务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表达上带有探究式的特点,并有着特殊的写作要求。
  W5 F: v; s' N# G- v$ n
/ G/ s' @& F9 u5 J+ H! C  T  1. 基于事实,提出问题。这就是说,要根据给定材料,从揭示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或尖锐的问题。这里,事实是基础,是前提,是第一位的东西,分析、研究则是自然而然的深化,是从事实引申出来的。例如,2007年国考试题,要求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答题时,就要根据给定材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根据给定材料,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征用,产生了下列问题:(1)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价值难以有效发挥;(2)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合理,单纯从短期来考虑农民以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忽略了农民对土地所拥有的土地发展权;(3)农地征用程序不规范,将农民置之度外。上述问题能否妥善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农业稳定。申论考试中,如果不以给定材料作为事实根据提出问题,分析、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得出的结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 q- t7 c6 G; o, v+ r9 J+ V' H( b
. O6 o0 l0 F" |- t$ N+ N( ]  A/ A  2. 结合实际,提出对策。申论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考者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仍以上述试题为例,根据给定材料,解决土地问题的对策是:(1)从法律上对公共利益的范围作出明确界定,从而限制土地征用权,提高土地征用的效率;(2)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3)完善耕地征用程序。这些对策,应当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所允许的,同时又是切合实际的。写作时应重在把对策写实。所谓写实,是指不必对对策作高深广博的理论阐述,也不要纠缠于事实细节,而是重在把能不能做、怎么做的见解逐层、逐条表述出来,对情况的叙述、对原因的分析,则都是为表述对策服务的。
" x+ F$ j4 T1 K0 w7 k( H  J- J
/ m8 m% O% o  F6 a! p2 k  3. 要有新的、独到的见解。对于给定材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能提出自己新的、独到的见解,这既是“工作研究”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申论考试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上述试题中,要解决土地问题,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用法律手段规范农地征用用途,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政策,建立一套完备的农村土地征用体系,此乃解决土地问题的当务之急。这样的见解,既不是政策的简单图解,也不是主观臆断、凭空而来的,而是对于给定材料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周密的分析探讨,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的结论。
% U: B" {1 Y" B2 S0 e9 a8 q3 C9 r8 T' B% a/ |5 |
  4. 注重研究、探讨,科学论证。根据给定材料,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先叙后议,虚实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的实质和规律,从而得出准确、中肯的结论。例如,上述试题,研究、探讨解决土地问题时,需要深刻阐述解决土地征用问题的意义,这就要根据给定材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阐明土地征用不仅关系到农民个人、农村集体的切身利益,也是关乎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大事。这样的研究、探讨,就切中肯綮,论证科学,结论准确、可*。在研究、探讨时,不能情况累累,对策泛泛,分析、研究不深不透,抓不住要害,摸不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论据不足,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那样的研究、探讨也就达不到申论考试的目的和要求。  Q5 j2 H0 l! G" o& E/ ?1 `
) b2 T" M8 C$ ^  V8 `" m) B
  以上研究,从整体上考察了申论作为特殊的“工作研究”的性质,分析了申论作为“工作研究”的主要题型,探讨了申论作为“工作研究”的基本写法,有利于帮助报考者摆正考试时的心态,提高答题、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考录公务员(含公安民警)的能力。
* N0 z" A$ @+ q6 ~. Z! b( X* U  _3 {/ d  d1 @! J' w6 U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06C041号科研课题研究中的部分成果)
  h! l" G, a3 j) {
7 Y1 t- C2 A' Y: K1 i
 
 楼主| lala 发表于 2011-10-28 11: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篇都要好好学习~{:soso_e100:}
 
viewsonic 发表于 2011-10-29 22: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时间,希望看了有用!
 
1260740001 发表于 2011-11-1 02: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到位,顶!顶顶顶顶顶顶

点评

真还有人,和我一样深更半夜睡不着啊~~~~~  发表于 2011-11-1 03:01
 
ygd8823 发表于 2011-11-4 09: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真是受益匪浅
 
shijiaoshan 发表于 2011-11-5 13: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些时间,好好学习一下
 
chunji 发表于 2011-11-7 22: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下{:soso_e100:}
 
ronger28 发表于 2011-11-8 11: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6672028 发表于 2011-11-24 16: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hao RE: 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扣分因素分析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1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