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全县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文化工作情况汇报提纲

  [复制链接]
第一范文 发表于 2011-12-24 11: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立足基层    开拓创新

不断开拓文化工作新局面

——老秘网县文化工作情况汇报



老秘网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北部,国土面积5312平方公里,辖2镇13乡、163个村委会、5个社区,共有人口3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居住着哈尼、彝、拉祜、瑶、布朗等25个民族,其中哈尼族人口22万余人,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人均占有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尽管老秘网是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欠发达县,但是主体民族突出,哈尼族占总人口的62%,享有“哈尼之乡”的美名;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把县城一分为二,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北回归线文化在这里集中展示,故有“回归之城”的美称;神秘的北回归线穿境而过,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全县共有1000多对双胞胎,仅县城周边北回归线沿线就有600多对所以又有“双胞之家”的美誉。

一、文化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老秘网县文化工作以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文化工作的系列部署要求及相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建设和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城市品牌机遇,研究制定了“文化活县”发展战略,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建设“北回归线国际大通道上的绿色生态大县、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商贸旅游文化重镇”为工作目标,全力打造“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名片。以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为前提,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艺术精品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四大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创意行动、文化市场绿色行动、基层文化建设行动,努力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文化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领导高度重视。长期以来,老秘网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确立了“文化活县”的发展战略,将其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始终坚持“三个纳入”,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老秘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文化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老秘网县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及《老秘网县文化资源调查及其产业化规划》;每年县委、政府专题召开文化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文化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同时,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宣传部长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的文化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了由党委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形成县委、政府主抓,各乡镇、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文化工作工作格局。

2.改革不断深化。一是按照“经费包干、全员聘用、实行绩效”的办法,积极推进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馆、图书馆及基层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开门办馆,改进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二是按照“增加投入、转化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及云南省《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和云南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会议精神,制定了县民族歌舞团整体划转为民族文化工作团的改革建设方案。三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电影公司实行企业管理、自收自支,与市级统一步调组建了老秘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县文化体育局和县广播电视局改革合并为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通过改革,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理顺部门管理机构和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各自职责,有效地激发了文化系统内部活力,工作责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工作成效更加明显。

3.经费投入保障。从2010年起,我老秘网县将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文化事业工作经费10万元、文化惠农经费15万元(按农民人均0.5元计算)、文物保护管理经费3万元,图书购书经费提高到5万元,并为县民族歌舞剧团事业人员安排工作经费,为文化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4.队伍不断完善。目前全县文化系统专业从事文化工作人员69人,其中15个乡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20余名。通过建立健全文化人才信息库、人才考评机制等手段,深入挖掘、培养各类文化人才;通过定期召开文化工作会及农家书屋、农民网络培训学校管理培训会、开展对外宣传及文化交流活动、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市各类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素质;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凝聚文化队伍合力,形成了文化系统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多措并举,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1.“两馆一站”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年订阅图书800余册、报刊200余种、阅览人次2万余人;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站15个,并配备了计算机、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为乡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

2.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成“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县图书馆),乡级网点即乡镇农民网络培训学校4个(新安乡、鱼塘乡、泗南江乡、雅邑乡),村级网点39个,目前,所有网点运作正常,为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全国文化优秀成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3.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建成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9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3个,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活动场所。

4.“农家书屋”建设。完成“农家书屋”建设117个,涵盖全县15个乡(镇)117个村委会,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群文工作蓬勃发展。

1.文艺创作推陈出新。文化馆主办刊物《阿老秘网》连续出版三十年,共100余期;论文获国家级三等奖2篇、省级1篇,书画获省级奖10余件、市级奖30余件;创作歌曲60余首,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歌曲80余首;举办社会艺术培训班80余期、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培训班60余期,举办大型展览60余次;选送歌手获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一等奖,县民族歌舞剧团参加省、市汇演荣获众多奖项。

2.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先后结集出版了《魅力老秘网》(2003-2007)、《阿老秘网增刊》(歌曲)、《双胞迷城:老秘网》、《老秘网文化丛书(6册)》等书籍;以“阿迷车”为主线,深入挖掘哈尼族原生态歌、舞、乐41个(六集)走进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改编创作了哈尼族民族民间大型舞台精品剧作《阿迷车》。   

3.广场文化深入开展。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为主线,编排了“哈尼欢歌”、“阿迷车”等广场舞蹈,并将民族健身操纳入广场舞蹈范畴,进行培训和推广,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广场舞蹈月月跳、天天跳活动,实现了广场舞蹈的纵深发展。

(四)立足基层,点面结合,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1.“艺人活村”暖人心。自2010年起,我老秘网县结合“四类人才”建设工程,深入实施“艺人活村”工程,在全县15个乡镇重点扶持30支文艺演出队,安排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演出器材设备的购置。目前,全县共组建农村文艺演出队112支(其中龙坝乡石头寨文艺队、联珠镇者铁村勐簸文艺队被普洱市表彰为先进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村级覆盖率达70%,基本实现农村文艺演出常态化,真正实现“文化乐民”,有效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文化新农村建设。

2.农家书屋促新风。各行政村以“农家书屋”文化阵地为平台,大力宣传推介中央、省、市及县一系列惠农政策和致富信息,培育新型农民,将农家书屋建成农民群众“希望屋”、“智慧屋”,充分彰显了“文化育民”的风采,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为我老秘网县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能人、富人、文人、艺人,全面构建“能人治村、富人领村、文人理村、艺人活村”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农民网络教育培训学校促发展。各乡镇文化站充分发挥文化站的阵地作用,建立了农民网络培训学校,以文化共享资源为依托,根据不同用户对象、不同时间和季节开展各类活动,将共享工程服务的触角不断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延伸。如坝溜乡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文化站配备的设施设备,在群众赶街天积极开展“十天有约”群众课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面对面讲授及播放视频资料等方式,对广大群众进行农技知识等培训,将传统的“商贸赶集”转化为“科技赶集”、“文化赶集”、“普法赶集”,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真正发挥了“文化育民”的作用。

4.文艺下乡、农村电影“2131”构和谐。“十一五”期间,全县共编排《拉达》、《阿迷车》、《牛皮大鼓舞》等民间文艺节目902个,组织文艺下乡演出638场次,观众达50余万人次;农村电影“2131”累计放映电影8000余场,哈尼语译制电影《缉毒队》、《农村防火常识》、《农村触电急救知识》等三部,在全县各乡(镇)哈尼族聚居区进行循环放映,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民“看戏难、收听收看广播电影电视难”的问题,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1项、市级名录24项、县级名录29项,储备名录10项;哈尼族民间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桂芬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胡飞等十一人被普洱市命名为哈尼民俗传承人;颁布实施了《老秘网哈尼族自治县碧溪古镇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新发现的新抚岩画的发现弥补了全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老秘网乃至全市的文化史前推千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我老秘网县被表彰为云南省第三届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六)加大巡查,杜绝反弹,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我老秘网县自2004年成立文化稽查大队(2010年整合文化执法力量,组建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以来,对网吧实行集中管理,联合相关部门年均检查网吧400余户次,检查娱乐场所200余户次,检查出版物经营单位300余户次;组织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法人及从业人员培训4期以上,参训人数超过600人次,取缔“黑网吧”21家,收缴并销毁非法出版物达8000多册。目前,全县共有娱乐场所11家、文化广场 2处、书店5家、网吧14家、文化用品销售18家、音像制品零售9家、印刷厂3家、打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营业额2500万元,缴税500万元,解决就业近500余人,全县文化市场呈现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七)依托特色,深入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取得实效。

近年来,我老秘网县以“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名片为载体,重点抓好 “一线”、“一关”、“一镇”、“一园”、“一村”、“一节”、“一歌”、“一舞”、“一剧”、“一书”(即:茶马古道旅游热线,茶马古道第一关,碧溪古镇,北标园、哈尼风情园、双胞文化园,双胞村、哈尼民俗村,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县歌、节歌、酒歌,民族文化舞、民族风情舞,电视剧,哈尼文化丛书)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1.节庆品牌。自2005年起,我老秘网县以“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名片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以让老秘网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亲近老秘网、走进老秘网为目的,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老秘网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共有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菲律宾、老挝、缅甸、土耳其、赞比亚、印度、香港、澳门、台湾等15个国家和3个地区近8000余对双胞胎相约老秘网,共度双胞节,被人民网评为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节庆品牌之一。2011年第七届中国·老秘网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达13.7万人次,同比增长21%,接待自驾车达6064辆,旅游综合收入达2054.3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项,协议总投资为13.2亿元。

2.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建设。现正积极筹建中国&#12539;老秘网哈尼文化展示中心,以县城为中心, 通过总体规划与分布实施相结合,建设哈尼文化博物馆、哈尼文化传习所、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民族歌舞剧院、民族文化广场、哈尼山寨为一体的哈尼文化集中展示区。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全面展示、重点展示与集中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建成涵盖哈尼族所有支系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为一体的展示、体验中心,既有哈尼自然村寨原汁原味特性,又有食、宿、行、游、购、娱、研等综合功能的哈尼文化大观园。目前已开展项目地形勘测、项目规划、申报等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文化工作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继续深入实施“文化活县”发展战略,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文化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推动老秘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投融资方式、传播手段创新,增强文化活力。

(二)深入实施“文化活农”、“文化艺术精品”、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四大工程。基本形成与我老秘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享有。

(三)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创意行动、文化市场绿色行动、基层文化建设行动三项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文化三级网络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艺、休闲度假、民间工艺、体育产业等文化产业,培育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

(四)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紧紧抓住老秘网独具特色的“哈尼文化”、“回归文化”、“双胞文化”文化资源,加强文化研究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结合,把哈尼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人绝技等按市场化手段物化出来,融入项目开发建设之中,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民间工艺业、体育健身产业等文化产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3粉丝

36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