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5 L" p8 \: d( w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①。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②。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③。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④。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⑤。于是他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⑥。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⑦。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⑧。 / s; ^! Z2 A7 J' W
. h0 k4 H7 ]6 q6 A1 LA.先叙参观过程,再交代选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分两层:
- I4 ?4 z: O5 `( n& M6 Q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 {" W6 ]+ \/ N" E. H+ A* \
B.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引出托翁的愿望,分三层: 5 h+ ]/ a2 O' H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0 q' _# G3 D' J
C.先说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现状(现在),又追述选墓地经过(过去),分三层: 8 t5 O1 z: j# \5 @#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 S# E7 C5 m8 i7 r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分五层:
0 @9 U, w( X( h% P# L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8 \5 G9 \" p: ^% B! Z
- s% U" C% E y7 P, M" M1 B 这道题出得很巧,思路层次与文段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对文段意义理解得越透,才能对思路的组合关系辨析得越清晰,否则会误答。题目的干扰因素也在这里。 0 s7 N2 n1 B7 t5 C
解答此题要抓语脉语流。只有深入到文章内部的语脉语流,才能不被假象标志所迷惑。本文段的 “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是语脉的发端——本段将写“林荫里”的“坟墓”;也是语流的凭依——后面的文句顺着②句中的“林”字“流”下去:③句写“穿过林间”到达“大树荫庇”的墓地; ③句至⑧句追述托尔斯泰“亲手种树”“幸福的所在”和愿意埋骨于树木之下。此段话的文脉语流,沿着②的发端和凭借“流泻”下去,有层次而又连贯。其中的“树”字,是语脉语流的线,这“线”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来到林中的墓地;追述墓地与树木关系的渊源。无论是已成墓地的“现实”,还是未成墓地的“历史”,均有“树”字作纵向贯通。从句间组合关系看,是相属关系,正确答案是B。 1 G" T; F+ S' X: ^
' P" k% I8 x% o. V3 c$ ^) a9 r3 e3 R Z7 a
【二】. y6 V+ ?( e9 E% k
动物最初居住水中,后来攀登陆上,最后,才扩张到空中。所以在动物的历史上,飞行是后起的运动法。一般飞行于空中的动物,以昆虫及鸟类为主。①
w8 {9 k* }' \0 ~. C) `6 n& x* u' n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第二、三节的背面,生着薄翅一对,是飞行的器官。蜻蜓的翅,基部有筋肉,通入体内,翅因它收缩而活动。前后翅交互动作,前翅上时后翅下,后翅上时前翅下。其他的昆虫,翅基没有这种动翅的筋肉,翅的附着点,有纵行筋、横行筋和斜行筋,由于胸部的背甲和侧甲的运动,而翅作上下向或斜向的活动。所以蝴蝶和蜻蜓不同,前后翅是同时活动的。甲虫类前翅仅作保护作用,与运动没有关系。②
/ X; w7 w9 g; e9 k# | k6 D, t 鸟类的飞行器官即翼,内部的骨骼和我们的手相同,不过掌部和指部已很退化了。骨骼的数目为尺骨、桡骨各一,腕骨两枚、掌骨一枚和指骨四枚。③
* s9 I( r4 F! }; i 翼由生于尺骨、掌部和指部外缘的羽毛组成一片板状。休息时,叠置背上,飞翔时扩张开来,压空气于下方,利用它的反作用力,使身体上升。如详察一枚羽毛,中央为羽轴,两侧分出羽枝,斜向前方;羽枝的两侧又有小羽枝分出。小羽枝上有多数的钩状突起,互相勾结,成为一片,可以拨动空气。④ 3 M& S, l5 _% x) y/ K' k
鸟类飞翔的方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正常的飞翔,即上下扑动翼膀,使身体上升或前进的。这个方法,各种鸟类都要用到,翼短的鸟类则更以此为主要的方法。第二种为滑翔,就是翼膀较长的鸟类,飞到了空中,可以张着翅膀,使身体作斜向下方的运动,如鸥、鹭、鸢等。第三种为帆翔,这种飞翔法只限于形体较大的鸟类,如秃鹫、鹈鹕等。这是张开了翅膀,乘着适度的风力,能够不减速,不斜向下方而如滑翔那样飞行。⑤
& ?$ ?) |. O, R 除昆虫和鸟类外,在空中飞行的还有鱼类中的飞鱼,和哺乳类中的蝙蝠、鼯鼠。飞鱼在受敌害袭击时,能跃至水上,扩张胸鳍,在空中做短时间的滑翔。鼯鼠前后肢间连接以膜,可在树间作飞翔的运动。惟蝙蝠借助那张于前肢的指膜和前后肢间的薄膜的作用,能作极自由的飞行。⑥
; G. L, M4 f0 r# h" w3 b! k% {5 s' N5 e0 v6 t8 P) X2 y6 l7 }
② ② & k4 }2 J3 |& F- ~
A、① ③④⑤ B、① 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 Y4 @+ @" M7 `+ d6 ^. `0 n ⑥ ③④⑤
. M) X9 [( A0 B% w
+ X& ?7 T3 ^( ^! G6 V 上面这篇关于动物飞行运动的说明文,它的结构比较复杂,段间的关系呈现交叉的模糊状态,因而有许多干扰因素,理清段间层次关系,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比如第①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段,是概述所有飞行动物的。但是,这个段落里的最后一句“一般飞行于空中的动物,以昆虫及鸟类为主”,却是“分说句”。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出现,而不把第①自然段作为总起段来对待。
* b# Z' c1 V8 @8 s! p8 r, u 解答这样的题目,首先必须认真辨析段与段之间的组合关系。按思路的相并、相承、相属的组合规律去辨析段间层次,如上所述,第①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段,它是独立的一个层次,绝不能把第①自然段同第②、③、④、⑤自然段划到一个层次上去;也不能把第一自然段仅仅视为第②至⑤自然段的概述段。 * E, N4 j1 T8 l( F J% d
同时,把词义的细微差别作为分层的向导。第②自然段写昆虫的飞行器官,用“翅”;第③、④、⑤自然段写鸟的飞行器官,用“翼”。“翅”和“翼”的细微差别,引导我们把第②自然段和第③自然段至第⑤自然段,分为两个层次。即使写鸟的飞行器官,用了“翅膀”一词,也不至于混淆。因为写昆虫的飞行器官,用了“翅筋”一词。“翅筋”和“翅膀”的细微差别,仍然可以引导我们去正确划分层次。 & O+ T/ m- W6 A: P
另外,文中的过渡短语亦可作为承上层、启下层的标志。第⑥自然段开头有“除昆虫和鸟类以外”,就是其分层的语言标志,第⑥自然应为另一层次,与③④⑤并列,全文构成相属关系,它的正确答案是A。
$ e9 j/ H# J% s7 v; u3 @+ @3 T9 H2 x+ v( `' u" O5 {4 K2 j
0 D; `! g$ Z) m$ Y1 O* Z
- S) V1 w- h" [' O; s# W$ r& Y
【三】
3 @9 ]; z4 f5 o2 }. V6 S 划分一段文章的层次方法主要有三:一是抓中心句。中心句能起概括和提领作用。抓中心句阅读,有利于对一段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也便于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脉络。中心句一般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也有在中间的。确定中心句除看位置外,还要根据文段意义作出推断。二是抓直接显示层次的词语,例如“首先”、“其次”、“除此之外”、“综上所述”等。三是抓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明确中心句与各句间的关系。在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时,往往须综合考虑。让我们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作进一步阐述。 2 ?5 T) b1 F/ O1 e( |
3 H" Z D D3 k$ `! B7 p+ G% n
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⑵问有什么好处呢?⑶首先,问能解惑。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⑸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⑹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问清楚了,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⑺若不问,惑终不解矣。⑻“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⑼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深入研究,开创了电业的先河。⑽所以,常问可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⑾其次,问能知新。⑿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 ⒀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⒁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的材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⒂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翔实地记载下来。⒃如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 3 \6 I$ |' Y% D. b# l2 M
% D) i/ \, u- {
这是一个议论段。 ) Y. A8 i) |# N6 Y9 W( Q2 B
第⑴句引孔子话,以引出“问”这一话题,⑵句紧承设问,这是不是中心句呢?不是。议论文段起始的设问句一般只是提出话题,回答问题的答案才是中心句。如果我们抓住“首先”、“其次”这两个顺序词,便可知作者是从“问能解惑、知新”这两个方面回答的,这句话就是中心句,位置在文段中间。 7 ]. h7 q- E7 K$ g/ @$ }. b" k Z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便可知:
4 ~/ U; I/ y. K ⑷ ⑸ ⑹ ⑺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证明 ⑶;⑻ ⑼举实例证明⑶;⑽是小结。
/ Q1 `$ D: o( A, H1 \( [) l ⑿ ⒀以理证⑾;⒁ ⒂ ⒃以事例证明⑾,其中又分正反两面。
4 A- m7 V9 p' [4 |1 ^1 P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