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注重“五个坚持” 开展综合治理 全力打赢水土保持攻坚战

[复制链接]
宁建老秘 发表于 2012-6-11 1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护水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副主席先后两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长汀等地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三明与龙岩接壤,许多县(市)地形地貌条件与长汀相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红壤、黄壤、紫色土和石灰性土等四个土壤类型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宁化西部区域紫色土流失区是全国并不多见的严重流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环境恶化、地区贫困和社会落后,已经成为影响地区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水土流失卫星遥感普查和实地调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25.4万亩,占土地面积9.43%,其中轻度流失占47.81%,中度流失占33.74%,强度流失占17.47%,极强度及以上占0.98%。近年来,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三明坚持综合治理和预防监督两手抓,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路子,2002年以来,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万亩,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学习长汀经验,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福建精神、老区苏区精神和“滴水石穿、人一我十”的水土流失治理精神,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实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民入股;全面封禁、分类治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长效管护、惠及民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集中一切有效资源,坚定不移地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全面推进综合治理,走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并重、环境治理与改善民生并举之路,加快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促进三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
    一、坚持责任落实,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工作长效机制
    要认真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不断健全完善水土保持工作长效机制,落实预防保护和治理责任。一是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成立全市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领导联系挂钩重点水土流失县制度,强化对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签订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责任状,将水土保持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县(市、区)领导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对领导班子的整体评价,强化行政问责制;制定水土保持委员会成员单位水土流失防治职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检查制度。将2012-2015年全市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万亩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将完成情况列为当地政府和挂钩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市纪委、监察局对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加大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把水土流失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工作作为党员干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召开水土流失治理现场会,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检验治理成效。三是建立健全舆论宣传机制。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新闻媒体,深入开展有关水土保持法规、政策和水土保持基础知识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及时报道各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积极营造水土流失治理舆论宣传浓厚氛围,全力推进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市建设。
    二、坚持多策并举,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一方面要致力发展经济,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大治理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防治”的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之路。一是实行封禁治理。实施封禁治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是我老秘网市林地水土流失治理行之有效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全市138.98万亩轻中度林地水土流失区推行封禁治理,从源头上减少对植被的人为破坏,促进林地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修复,恢复植被、涵养水源,构建区域生态屏障。对人口密度大,人为破坏严重,生物生长消耗失衡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实行全面封禁,并辅以人工补植措施,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堵:即通过颁发县长令,制订村规民约,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实现令行禁止;疏:即加强对封禁区域农民群众的思想引导,选择用新型能源取代传统的薪柴,对生活受影响的农户要因地制宜实行燃料补贴,妥善解决农村燃料问题。通过堵疏结合统筹解决全面封禁和农民实际生活需求。二是实施综合治理。对水土流失较重,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小流域,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山、水、田、林、路综合考虑,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兼顾水源和农田保护、山洪灾害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针对我老秘网市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对全市现有的157万亩经济林、果、茶等坡耕地水土流失区,要改变传统栽培和管理模式,采取前埂后沟梯田工程和截、排、蓄、灌等地表径流调控手段,开展综合治理;对坡度平缓,地力条件较好的水土流失区,结合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等高梯台、前埂后沟等高标准梯田工程方式实施开发性治理,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对于林下水土流失问题,要采取施肥改造、种植草灌、多树种混交等措施提升植被的生态功能,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发展林下经济;要改变传统炼山造林的习惯,采取不炼山造林模式,保留生物多样性,维持原有的生态体系,避免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三是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对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集中、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水土流失区的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强化项目工作力度,集中力量做好宁化、清流、大田、建宁4个水土流失重点县的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和项目策划工作,进一步深化苏区、老区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要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建设、崩岗区治理等报国家水利部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国家重点治理工程和中央预算内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
    三、坚持预防监督,有效防控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工作预防是基础,保护是前提。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强建设项目监管验收。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科学论证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和水土流失防治方案,严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严把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关、严把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关,大幅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验收率,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落实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剧和蔓延。我老秘网市尤溪、大田等矿区水土流失点多面广,要进一步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解决矿山开采产生的矿渣弃土问题,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二是注重水保工程建后管护。按照“成功一片,移交一片,管好一片,受益一片”的要求,将水土保持工程及时移交给项目所在地负责管理。积极推行水土保持工程建后管护专人管理、专业维护、专门监督等“三项制度”,建立健全管护领导机制、管护奖惩办法、管护专业队伍建设、管护工资发放等工作机制,确保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真正发挥实效。三是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以落实“三同时”制度为重点,依法严厉查处乱开乱挖、乱垦乱伐造成水土流失的案件,认真研究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通过多部门合作,及时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同时,要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纳入“110”社会联动体系,进一步完善执法队伍和水土保持技术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水土保持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水平。
    四、坚持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支撑是水土保持持续发展的源泉,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依靠科技力量,走创新之路。一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工程、生物措施,在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方面引进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在治理中引进和推广成熟的工艺技术、高科技材料和新技术成果,推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和水土保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积极搭建水土保持科研与生产协作平台,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二是加强典型示范。进一步总结推广建宁县果园“果—草—牧—沼—菌”生态果园建设、清流县林下经济套种、大田县矿山综合治理等科学化水土保持模式,同时,在全市范围内选择2-3处具有代表性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打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科教示范基地,引导群众走科学化、正规化治理水土流失的道路。三是抓好水土流失监测工作。以水利现代化和信息化工程为依托,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系统,逐步开展发布水土流失监测简报和公报工作,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省内外水土保持先进理念和技术,加强水利、水文、气象等部门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五、坚持统筹协调,不断拓宽水土流失防治投入渠道
    资金投入是推进水土流失防治的“引擎”。2002年以来,三明市各级在水土流失治理上投入资金达2.96亿元,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2465.21万元,有效地推进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针对水土保持工作资金投入大、劳动力需求多、见效滞后、公益性强的特点,注重统筹协调,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求突破的工作格局。一是整合各方力量。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统筹兼顾、各记其功”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整合水保办、林业、国土、发改、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水土流失治理资金,逐步整合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等建设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整体效应。二是创新投入机制。认真规划和筛选出一批好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经过充分论证和精心包装,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支持水土流失防治的力度,争取每年地方财政对水土流失治理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增强财政资金的“导向”、“启动”、“聚合”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增加对水土流失治理的信贷规模。把市场机制引入水土流失治理,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吸纳多元化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围绕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土流失防治,引导和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投工投劳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三是探索生态补偿机制。三明市生态公益林面积730.1万亩,占全省的25.7%。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大对开发建设项目补偿费和防治费征收力度,严格执行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付出代价、做出贡献的区域、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文/梁晋阳
标签:攻坚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8粉丝

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