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广东老秘 于 2012-7-29 08:16 编辑
5 Z! d/ \5 r$ l7 \7 [ g0 {
: |" B! ~" ^7 g$ R$ e6 }% p 行政公文写作讲究语体特色,于平淡中见功力。张寿康先生在《实用语体的研究与教学问题》一文中指出,应用文体最重要的是探索使用的语言特色。公文语言既要合乎特定文体(公文种类)的要求,合乎社会语言环境的需要,又要合乎发文机关在行文关系中的地位。而社会上一些行政公文在语言运用上经常出现错位现象,不符合公文语体的总体要求和风格,不符合明晰、准确、简朴、庄重的要求。其主要表现有口语化倾向、感情化倾向和散文化倾向:3 \% O( t1 E* R! O1 R& H* P
: ^4 u5 u- D+ d) U* G# T% ?
一、口语化倾向! [0 [0 g5 ?% k
' o) l0 q8 j3 D, F' z g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不同文体的语言各具特色,在运用语言时必须考虑到文体的特点及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失去了文体特色。如果在公文中大量使用口语化语言,必然失去了公文明晰、庄重等特色,甚至令人不知所云。公文中日语化倾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 c+ r* m; f" C9 E# N$ H' ^; `) o
: R9 N+ X6 {0 {2 h5 { (一)滥用方言。如广州人把自行车写成“单车”,把骑车载人写成“骑车搭人”,把红灯亮时越线写成“冲红灯”,甚至把处罚凭单写成“牛肉干”,把做好了写成“搞掂”。在公文写作中除了作为群众语言而少量引用外,一般不能滥用方言。滥用方言,必然会使语言轻巧虚浮,失去公文语言庄重、规范的特色。; T; K/ W% R, [6 }* @% _( Z
: |( P& ^( D1 i- _1 m9 h (二)滥用口语。如下面病句:“错误列支的,务必纠正。今年的要纠正,去年的也不要放过。今后不论超产奖还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个奖那个奖,统统都得在利润中支付。”以上的“不要放过”、“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个奖那个奖”、“统统”等全是口语,应改用规范的书面语“也要纠正”、“巧立名目的其它奖项”、“一律”等。
3 `3 _& N, ]7 @" d2 d2 f
4 l1 @' D2 C4 Z4 k- y p (三)滥用俗语俚语。如有一份批复,文中肯定下级机关增设便民信箱举措时,竟借用这句电影台词:“高,实在是高”。在公文中运用乡谚俗语、歇后语之类语言,近乎油腔滑调,失去了公文严肃庄重的文气,也失去了公文法定权威性的特点。, \5 f/ M6 m. N8 u
(四)滥用外来语。对一些已通用的外来语,如拖拉机、俱乐部、爱滋病等当然可以适当使用,而对未经规范化处理的外来语,如“的哥”、“阿蛇”、“密丝张”等内外夹生的词语,原则上不能搬上公文。这些内外夹杂的词语,不仅与公文语言规范庄重不符,而且与明晰、朴实的要求相悖。
$ t' d, [( G9 p
7 s0 f% A4 q; [' M( X' Y (五)滥用缩略语。对一些尚未约定俗成的缩略语,在公文写作中应慎用,避免发生歧义。如在一份函中写着商购“黄白芝麻”品种,这里是指黄色和白色的两种芝麻,还是指黄白相间的一种芝麻,只有发函者知道了。类似这样的缩略或简称,原则上应先用全称或作补充说明;而在规范性公文写作中,一般不宜使用。! Z3 K; J* _, o( y; t2 ]# m3 U
1 x! Z7 l" W& y1 D9 n% ]# K 二、感情化倾向5 J; U9 h9 s6 }6 f
, O. V6 N& \$ t; M' |5 N+ R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若修辞与题旨情境相脱离,必然造成语体错位,轻则闹出笑话,重则给工作带来损害。在公文中就常见滥用修辞手法,以致出现感情化倾向,其中包括:
+ f9 J$ A, @% p$ A: |* L1 v7 | (—)在上行文中滥用比喻,过分谦恭。例如,把上级的正确领导比喻为“阳光雨露”,把上级的有力支持比喻为“及时雨”等,这是文学作品的常见修辞方法,但出现在一份报告或请示中就是一种错位现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必然趋向感情化,这样的修辞,就与公文的主旨、语境不相适应,也与公文语言的简朴平实风格不相符。; o3 f- O4 ^+ @; {) i
* o2 l' `4 b7 ~7 N (二)在下行文中滥用讽刺,变相训斥。例如某上级单位认为下级单位申报开发项目贪大求全,本来应在批复中指出其条件不成熟等原因,因而暂不可行即可,但撰稿者却在批复中写上“火鸡学孔雀,越学越走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字样,进行讥讽挖苦。这种错位语言,把公文写成杂文,失去了公文严肃庄重的特色。
5 c$ G, h" ^- a$ Y1 O- i {& t- {; K7 e' _+ r2 f. F
(三)在平行文中滥用夸张,开战对骂。如广州某宾馆的芳邻某小学在函告对方厨房排出油烟气味时,夸大其辞:“铺天盖地而来,形同谋杀”;而对方则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在复函中说,“贵校尽污蔑之能事,无所不用其极”。又如某工厂因没有及时收到向某大学预订的教材,便给该大学发函查询,函中竟写上“我们怀疑这里有无贪污、挪用的可能,或其他什么伎俩,一些所谓教育人民的人,打着名人专家的旗号,干着欺骗工人群众的勾当”。于是彼此唇枪舌剑,不可收拾。这些攻击谩骂的语言,可谓文革时期恶劣文风的翻版,与准确庄重的公文语言相去甚远,与措词得体、以礼相待的函的语言相距十万八千里。
3 E/ A0 ~1 G+ X' |/ d0 x (四)在函中滥用敬语,近乎肉麻。函属平行文,行文时应不亢不卑,平等待人。但不少撰稿者为了尊重对方,以求办事顺当,常常滥用敬语雅语,恭维逢迎。其中搜罗什么“如同再生父母”、“大恩大德,没齿不忘,永将图报”之类词语,还有“如获恩准,可谓雪中送炭,我们如久旱逢甘露”,“将为我单位作出极其伟大的贡献”等等。这些近乎庸俗肉麻的语言,与准确、简朴、庄重的公文语言格格不入。
' ~; I' t$ n8 L6 Z- R& Q; ^/ N. s7 I- Q# l; l
三、散文化倾向
( c) n; A1 w. t* P. ?
) ^, E9 ~/ y; t$ }, d这些诗化的词句虽然感情洋溢,扣动人心,却破坏了公文简朴庄重的特色。公文也讲究文采,那是纯朴自然的文采,具体表现在其语言高度精练、典雅庄重等方面,诸如习惯语、敬语、雅语、四字格古语、介词结构和“的”字结构等,真正要在平淡中见功力。 (作者:马国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