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整合优势资源 放大品牌效应 打造永不落幕的客家文化舞台

[复制链接]
决策参考 发表于 2013-8-7 08: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宁化是举世公认的客家祖地、客家文化发祥地,从这里衍播的客家后裔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1.2亿人,曾孕育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隶书巨匠伊秉绶、书法大家郑文宝、著名方志家李世熊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近年来,宁化县整合文化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宁化元素的节庆活动,以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属石壁祭祖大典活动为平台,持续深化客家文化、宗亲文化、民间文化的对台对外交流,突出客家文化对外宣传,打造永不落幕的客家文化舞台。

    一、举办祭祖活动开展集中交流。自1995年客家公祠建竣后,成为客家世界唯一总家庙。从1995年在宁化石壁客家祖地举办首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至今,持续成功举办18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共接待世界六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属社团、宗亲组织数百个近50万人次,其中台湾客属社团、宗亲组织近百个约5万人次,台湾宁化同乡会会长程功钦先生3次坐轮椅回乡寻根谒祖。祭祖大典活动由政府领导或世界客属领袖主祭,其间既有客家民间传统祭祖仪式,又有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文化表演,现演绎为一种固定的客家新民俗文化仪式。“宁化石壁客家祭祖庆典”于2008年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于2011年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客家习俗)之乡”,石壁镇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石壁客家祖地被评为“三明十大名片”。

    二、发挥名人效应开展定向交流。海内外和台湾客家人在政界、学界、商界等领域有许多取得骄人成就的名人,我老秘网县十分注重与这些客家名人保持经常联系,开展定向交流,发挥名人引领作用,助推客家事业发展。邀请客家名人为客家祖地题词:杨成武为客家祖地牌坊题词“客家祖地”、叶选平为客家公祠牌扁题词“客家公祠”、连战为宁化连氏宗祠题书“连氏宗祠”“敦睦堂”祠匾、吴伯雄为始终文化园题词“怀祖殿”、曾宪梓为始终文化园题词“慎终追远”。邀请马来西亚太平局绅、居銮客家公会署理会署理长姚森良17次率团前来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寻根谒祖。此外,黄石华、萧光麟、胡仙等海内外客家名人亦数次亲自率团前来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寻根谒祖。海内外和台湾客家名人不仅躬身力行多次参加寻根谒祖活动,而且献计献策、科学论证、广泛宣传、斥资出力,先后捐款人民币1000余万元,大力支持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建设,21人先后被授予“石壁功勋”誉号。通过开展名人定向交流,在他们的大力倡导、带领和支持下,加快了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建设步伐。

    三、通过影视歌书开展文化交流。为加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与海内外和台湾客家地区的联系,我老秘网县每年都应邀组团,参加内地、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波、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举办的客家联谊会、客属恳亲大会、客家文化艺术节等文化交流活动上百次。配合海内外和台湾文化工作者在宁进行客家文化田野调查、文学采风、新闻采访活动数百次,出版发表大量以客家文化为题材的学术专著(文)、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近年来,我老秘网县主动与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四川影视集团、福建电影制片厂合作,先后完成了《滚滚血脉》、《大迁徙》、《葛藤凹》等影视剧的拍摄工作,其中大部分已播出。我老秘网县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霏霖子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客家题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葛藤凹》,电影《葛藤凹》于2012年11月21日作为献礼影视作品在世客会期间播映,受到了海内外来宾的一致好评。先后推出电视小说《客家葛藤凹》、长篇历史小说《石壁苍茫》、长篇小说《客家壮歌》,编辑出版《客家故里》、《世族春秋》、《客家祖地——宁化县跨越发展新貌全景图》、《客家山水》、《宁化客家文化大观》、《石壁客家祖地祭祖区文化内容画册》、《宁化宗祠寺庙大全》、《宁化祠堂大观》、《宁化姓氏简介》、《宁化历代诗选》等客家专著、画册。陆续制作发行《客家人足迹》、《走进客家》、《20周年客家巡礼》等多个电视宣传片以及《客家源·石壁根》VCD光盘、《唱响客家祖地》光盘。先后配合台湾长乐文化有限公司等多个影视媒体单位,在宁化拍摄《客家寻根》、《万里江山大陆寻启》、《黄慎故里行》、《慈航》等4部电影电视剧,拍摄《客家人》、《客家之旅》、《大陆寻奇》、《闽台情缘》、《唐山过台湾》、《宁化客家民歌》等6个电视专题片。以上电视专题片、电影电视剧在内地和台湾播出后引起广泛反响,产生很大影响。此外,还开展了客家基因族谱研究,目前已收集整理100余个姓氏样本。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增强了海内外和台湾客家人对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感性认识。

    四、组织姓氏宗亲开展民间交流。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各客家姓氏,尤其各客家大姓,先后成立姓氏宗亲联谊会,在修建祠堂、续(新)修族谱、祭祀先祖等方面,经常与海内外和台湾客家宗亲组织开展民间交流,共商宗亲事宜,共办宗亲活动,累计两地宗亲组织组团互访上百次近1万人次。最为突出的是宁台两地巫氏宗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峡两岸恢复友好交往,台湾巫氏宗亲总会恳亲团数次前来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寻根谒祖,与宁化巫氏宗亲动议重建海内外巫氏总祠堂——巫罗俊怀念堂,并募捐50万元,1996年建竣巫罗俊怀念堂(2005年被福建省文联、省外文协命名为八闽名祠),1998年成立(宁化)海内外巫氏宗亲联谊总会, 2007年在宁化创设“海内外巫氏文化节”并每五年举办一届。台湾巫氏宗亲总会积极组团前来宁化参加首届“海内外巫氏文化节”,此后宁台两地巫氏宗亲组织经常组团互访,充分体现了宁台两地巫氏宗亲血脉相连,海内一家。2008年、2010年宁化巫氏族谱分别在厦门《海峡论坛》、随省政府代表团赴台展出。通过开展宗亲民间交流,增进了彼此共识,加深了情感认同,建立了宗亲友谊。

    五、重视理论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发挥宁化“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充分发掘客家迁徙史、客家文化史,主动组织海内外和台湾著名客家学者,深入开展客家历史文化系统研究、学术研讨、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累计编辑出版《石壁之光》、《客家祖地石壁丛书》、《客家与石壁史论》、《石壁与客家世界》等客家历史文化系列编著、丛书、专著、文集以及《客家魂》杂志、《客家祖地》彩报,共70余种1300余万字,在海内外和台湾客家地区发行15万余本(册)。其中《客家祖地石壁丛书》(8本分册)约155万字,是迄今为止有关宁化石壁客家祖地文化研究成果的总集成,被海内外和台湾权威媒体及客家学者称赞为客家文化史上史无前例的辉煌成果。《客家与石壁史论》专著是第一部系统研究石壁客家史的代表作,提出了以石壁为中心地域的“石壁中心论”,开创客家学石壁学派,该学派在海内外和台湾客家世界有较大影响。先后举办了4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300多人次海内外和台湾著名客家学者应邀参加,推动形成高端客家论坛品牌,促进宁化与客属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出版论文集3本,收入论文168篇167.6余万字。还应邀派员参加海内外和台湾举办的客家学术研讨会数十次,在海内外和台湾各种报刊发表客家文化专题研究文章数百篇。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增强了海内外和台湾客家人对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理性认识。●郑晓星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学文 发表于 2013-8-20 14: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通过对文化建设的这段时间的参与和学习,有如下几点启示:启示之一:基层的文化建设要走潜移默化、逐步渗透的路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不是一种走马看花一催敲定的事情,它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却是根本性的、长期的和广泛性的,因此税务文化建设要一直坚持并不断完善;启示之二:文化建设要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核心文化,紧跟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有为文化”为特征的自我核心文化,结合佛山独有的人文气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发广大干部廉洁从政和服务为民的共同意识,参与到服务的工作中去;启示之三: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部门的工作性质特点。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实现 “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启示之四:税务文化建设要不断创新载体、激发活力。文化建设的各项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法予以表现,因此,必须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拓展活动领域,提升文化建设品位,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保持廉政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9粉丝

50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