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兴省建设

[复制链接]
淡如水 发表于 2013-8-10 00: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姜晓安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不仅是提升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之一,而且越来越成为一种强大的产业实体。这一实体在创造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正在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黑龙江文化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总体上已从突破探索走向常规发展,从萌芽期进入较快增长期。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增幅提高2.4个百分点,快于GDP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3.4、3.1和2.8个百分点。省委、省政府新近出台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规划》,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进我省文化兴省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着力点,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表明文化产业已汇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流。“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高增长期。迫切需要我们根据国情省情,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项目带动为重点,以建立创意、创新、制造和推介联动的互动机制为着力点,以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支撑,加快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龙江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加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以创意和科技为先导,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艺术品制造展销、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信息等产业门类,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和总量,创造社会财富,增加社会就业。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坚持创意与科技为先导,积极扶持发展创意型、科技型文化企业。一是加大内容产品的创意含量,培育创意型企业。吸收我省优秀文化资源元素,增强图书报刊、广播影视、文艺演出、民间民俗艺术等传统产业的内容创作能力,提升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会展博览、休闲娱乐等新兴产业的创意水平,加快发展工艺设计、包装设计、建筑设计、服装家居设计、软件设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文化创意产业;要注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重点加强文学、舞台艺术、广播影视、造型艺术、民间民俗工艺、出版、动漫及网络游戏、旅游等创意中心建设,形成从内容创意到产品加工、制作、传播和销售的运行机制,培育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群体和文化创意企业。二是加快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文化业态。鼓励和支持新媒体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科技创新机制,推动文化业态和文化传播方式更新。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视放映数字化进程、推进宽带光纤接入、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开发建设,积极推动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支持发展新兴出版发行业态,支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

2.以推进企业集团化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市场环境的基础性作用将加大,加快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将对巩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扩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升级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一是积极培育和打造国有文化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若干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并通过市场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实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推进黑龙江出版集团、黑龙江广播电视有线信息网络集团、黑龙江龙脉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印刷集团、黑龙江电影院线集团等建设,积极推进黑龙江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哈尔滨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等建设。引导和鼓励黑龙江同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松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支持新兴的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二是打破条块分割和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减少流通环节,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积极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演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重点推进黑龙江红太阳书刊批发市场、古玩书画市场等建设,推进哈尔滨(群力)文化艺术品市场、龙版图书发行中心、黑龙江省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网络和物流配送中心等建设,加快书报刊、影视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电子票务、剧场以及电影院线等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扶持文化产品农村连锁网点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三是加快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和完善文化领域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制定行业规范,加强对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联系政府和市场的桥梁作用,引导其更好地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

3.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为重点,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一是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带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集群形式与发展的主要承担者。要以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领域为重点,以大型文化企业为主体,以区域文化品牌为依托,建设一批规模效益好、产业贡献率高、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当前,要在巩固我省已有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黑龙江(平房)动漫产业园、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哈尔滨(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园、黑龙江(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黑龙江广播影视产业园以及黑龙江省平房国家动漫出版产业基地、黑龙江文化艺术品研发、销售、展示基地、黑龙江俄语、朝鲜语出版物生产基地等建设,推进文化产业资源集聚和产业融合,形成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等共同构成的文化产业支撑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推动文化内容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使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要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保护好我省文化生态环境。要加强产业园区(基地)的“业态”建设,通过用市场手段推进产业资源配置,实现文化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有机互动和共同发展,提升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功能。二是要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县(市、区)、乡镇的文化产业区域格局。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展现龙江文化精华的文化风情区域;形成以齐齐哈尔、大庆为重点的工业文化带和石油文化带,以鸡西、牡丹江、佳木斯等为重点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拓垦文化带,以伊春、黑河、大兴安岭等为重点的生态文化旅游带,以绥化为重点的寒地黑土文化带。三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许多行业具有很强的产业互动性。随着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呈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要把深入挖掘和扩展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开发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坚持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互动发展,推进龙江文化旅游业结构升级。

4.以龙江优秀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对文化产业具有整合、聚集、增值、辐射和放大效应,文化品牌是文化兴省的重要标志。一是要依托我省优秀文化资源,开发、打造品牌。形成具有我省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产品品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品品牌、文艺流派和文化艺术产品品牌、书报刊品牌、广播影视品牌和动漫品牌,做强文化会展品牌,提高品牌营销能力,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体系。二是加强对外贸易体系建设。加快培养具有品牌优势的骨干企业,重点扶持冰雕、杂技、绘画、动漫、民族民俗艺术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广电、出版、文艺表演团体等与国际知名的电影、出版、演艺、展览等中介机构合作,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络,实现落地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并给予资金、政策等重点扶持。三是积极拓展品牌宣传推介渠道。办好第2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龙港文化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参与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外图书展、影视展、艺术节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扩大我省品牌的对外影响。四是加强对文化品牌的引导和管理。建立文化品牌评价体系,组织开展文化品牌评选推介活动。加强具有我省特色的文化产品商标、服务商标、原产地商标等的保护和管理,依法保护我省的文化品牌的市场权益,推动文化品牌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5.加快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活力。近些年来,我省民营文化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2008年,全省民营文化经济(含个体经营户)资产总计达406.1亿元,比2007年增长20.40%,主要分布于书报刊、出版发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电影服务、娱乐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广告及会展文化服务、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和文化用品销售等领域,民营资本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和经营性文化服务贸易的主导力量。要把大力发展民营文化经济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出台的《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把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同推进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支持其对国有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租赁、控股和参股。放宽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除国家明令禁止进入的行业外,所有行业和领域全面开放;降低准入成本,切实解决创办民营文化企业前置审批多、审批时间长、多头收费等问题。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不限数量、速度、规模、经营方式,在项目提供、资金服务、人才输送、科技支持、宣传推介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为民营文化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6.完善领导体制和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在其发展之初,尤其需要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应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委、政府领导文化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体制、工作方法,通过制度创新,增强宏观控制力,提高文化行政能力,切实担负起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化责任。一是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引导作用。首先要增强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的意识。在产业布局、产业升级、招商引资、鼓励民间投资时,突出文化产业的重点地位,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整合,引导投资方向和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过度竞争。其次,要构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好国家现行的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执行力度,有资金投入、立项、用地、税收、价格、融资、社会保障等政策方面支持其发展,引导文化产业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集聚和发展。再次,要强化导向,构筑平台,疏通渠道,提供服务,为文化产业的突破和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二是政府要有效发挥公共服务作用。不仅要加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信、现代化的传媒网络、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还要向企业提供信息发布服务、构建资源整合平台服务、引进并管理和培训文化产业人才服务、管理和融资服务、推介和文化产品品牌形象服务、中介服务等。三是政府要注重发挥市场监管作用。首先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管好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其次要通过建立适宜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市场运行和调节规划体系,建立和完善文化经纪人与经纪组织的资格评定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开放文化资本市场,搭建文化资源、资产、产权、资本流通平台等措施和办法,加强对文化产业相关的市场环境的营造和维护进行管理。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改革发展办副主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4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