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关于我老秘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对策研究

[复制链接]
决策参考 发表于 2013-10-8 22: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一、三明市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特点
   三明市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多次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提出了“突出公益性、增强新活力、推进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制定下发了《中共三明市委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全市上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共识共为进一步形成。突出表现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尤溪县、泰宁县、沙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将乐西山造纸技术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获得了一批全国文化先进社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泰宁作为中国丹霞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连续17年成功举办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大大提高了三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增强了三明文化的影响力。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截止2012年6月,全市国有文艺院团按照“划转一批、撤销一批、转企一批”的思路,已全面完成改革工作。三明市歌舞团率先在文化事业单位中实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组建三歌传媒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从2007年改革前不足30万元,到2011年突破700万元,其“主体不变机制变、主业不变功能变、公益不变服务变”的渐近改革思路,成功探索出一条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市场运作新模式,成为全省文化系统改革发展的典型,受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的充分肯定。
   二是文化发展的推进力度逐步加大。继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之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了“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实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重点,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培育一个在全国有知名度、在全省有影响力、在全市叫得响的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一个文化产业园区;扶持壮大一个能对文化改革发展起到龙头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骨干企业或投资运营实体。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文化产业运行分析、督查通报、反馈报告等制度,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县(市)城区数字影院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04个、农家书屋1310个,完成2830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0.25%和90.85%。
   四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坚持常年送图书、送书画、送戏下乡活动,深入开展的流动舞台车文化下乡百场巡演活动,连续5年为全市乡镇组织公益性演出500多场次,观看的农民群众达400多万人次。连续举办了十六届广场文化等一批社会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土地文化、抗战文化等特色文化不断发展。永安市、将乐县被评为福建省文化先进县(市);圳尾社区等3个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五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宁化县等8个县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2个乡(镇)被命名为“福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泰宁梅林戏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县肩膀戏等2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等3个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宁化石壁镇等五个乡镇(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万寿岩遗址获福建省十年来十大文物保护成就、十大文物考古新发现和十大博物馆建设成果奖,全市有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省级文保单位54处,市、县级文保单位215处。
   六是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到2012年6月,全市工商注册登记的文化产业经营活动单位4022家,从业人员4.1万人,文化产业单位拥有的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文化产业增加值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文化创意业、动漫游戏业、文化会展业等新型文化业态也得到了初步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实施,在建项目61个,36个项目纳入2012年省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盘子。文化园区建设取得较快进展,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宁化世界客家祖地文化园、清流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沙县小吃文化创意产业园、尤溪朱子文化园、明溪县红豆杉产业文化园等园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6亿元,已建成项目24个,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成为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三明市文化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文化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促共进的生动局面有待进一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比较低,缺乏龙头性大型经济实体支撑;文化拔尖人才相对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很重。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五是文化发展的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文化事业的特殊性,文化领域市场准入要求较高,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2011年以来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较大提高,2012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增62.7%,高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倍以上,但文化产业的投入总量相对不足,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三明文化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部署,三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服务力、创作力、竞争力、创新力和保障力的要求,到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形成文化事业兴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辐射力强劲、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发展优势和格局。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打响品牌上求突破。三明文化积淀深厚,从18万年前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到“清流人”古人类化石;从宁化石壁客家人大迁徙的中转站,到宋代闽学的重要发源地;从闽西北偏远山区到成为共和国摇篮,三明境内集聚了“闽人源”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宗亲文化、宗教文化等。近年来,进一步形成了世界客家寻根朝圣祖地品牌、三明革命老区苏区品牌、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尤溪中国朱子文化城品牌、万寿岩古文化品牌、永安抗战名城品牌等。但是,特色不够突出,品牌不够响亮,要深入挖掘整合这些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地方文化内涵。当前,最有实质性意见的是全力打响三明革命老区苏区、世界客家寻根朝圣祖地两大品牌。12个县(市、区)全部都是革命老区,有7个县是原中央苏区,三明在共和国历史上的地位特殊,是其它许多地方不可企及的,要抓住国务院批复《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下发《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机遇,深化与赣南、闽西、粤东北等地的合作,共同打造苏区(革命老区)品牌。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公认的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中转站,是全球客家人根、祖、脉所在地,是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要借助举办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争创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实验区,举办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中国丹霞文化旅游节等展会,进一步宣传客家祖地品牌,扩大三明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在海外乡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在传承保护上求拓展。文化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时代的写照,基础在保护传承,关键在发展创新,活力在交流融合。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开放与融合相结合,加强三明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创新与发展,彰显三明文化的地域特质和特色,留下三明文化的印记和标志。
   一是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加强客家民俗、民间工艺、口承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和挖掘整理,有效保护梅林戏、傀儡戏、肩膀戏、客家“木活字”印刷技艺、擂茶、竹纸制作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福建土堡(三明)”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推进尤溪县桂峰村、清流县赖坊村、泰宁县大源村、宁化县石壁村、三元区忠山十八寨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开发利用,争取三元区中村回瑶遗址、大田县土堡群、永安市抗战文化遗址群、明溪县南山遗址、清流县赖坊古民居群、尤溪县郑氏大厝等一批重点文物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坚持开放与融合相结合。开发利用明台同根同源文化资源,继续做好客家宗亲姓氏族谱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开展明台宗亲族谱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台湾许多姓氏与世居三明区域各姓人民密切的宗亲、血缘关系,以大田县“连氏龙井大宗祠”、“萧氏林铺大宗祠”和马氏入闽始祖开基地清流县赖坊乡南山村为重要媒介,积极开展以民俗宗亲文化为纽带的文化寻根溯源活动。开发利用明台同根同源的文化资源,继续做好客家宗亲姓氏族谱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开展明台宗亲族谱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明台宗亲文化交流,展示客家民俗风情,加强客家文化宣传推荐力度,提升三明客家文化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两岸民间活动,密切明台两地的地缘、亲缘、文缘关系。举行各种与文化遗产有关的客家山歌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旅游参观等活动,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扩大三明地域文化特色影响力。
   三是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要坚持“三个贴近”,以“五个一工程”和省、市“百花文艺奖”为龙头,加强对创作生产的规划引导,推进文化产品创新。要在近年来完成的《石壁苍茫》、《驿站》、《大迁徙》、《村支书张仁和》、《葛藤凹》等一批文学影视作品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精品创作,鼓励文艺人才进行革命历史传统题材、地方特色文化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生产,重点挖掘研究中央苏区文化、客家文化内涵,扶持原创性作品,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更加有效融合。特别是在弘扬新时期三明老区苏区精神,加快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等方面,推出一批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有三明特色和时代气息、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在公共服务上求为民。以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格局,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一是要着力文化便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将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和“五大战役”建设任务,实施市、县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县级数字影院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和激情文化广场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五项工程”。加快推进三明客家博物馆、三明市图书馆、三明市艺术馆、三明市精神文明展览馆、三明市青少年宫新馆等一批市级标志性工程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加大县级“三馆”建设,完善馆舍服务功能,今年内全市所有的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70%以上的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各县(市)城区均建有一所以上数字影院。逐步完善乡镇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辐射引领作用,力争全市所有乡镇均建成达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完成7个苏区县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最大限度地使文化设施发挥效用,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二是要着力文化乐民。坚持精品与普及同步,高雅与通俗兼顾,精心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社区、基层文化活动圈”,让每个市民都能方便地参与文化活动,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要大力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式、城乡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注重基层特色文化建设,培育三明群众性“广场文化艺术节”、“激情广场大家唱”、“音乐舞蹈节”、“流动舞台车文化下乡”、“书香三明全民读书月”、“曲艺节”、“农村文艺调演” “客家山歌汇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具有示范作用的文化活动品牌,挖掘、扶植“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围绕重大节庆、传统节日、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突出“服务为民、活动为民”,做到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
   三是要着力文化惠民。坚持重心下移,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形成“社会文化社会办”的良好氛围。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每年送图书、电影、文艺演出到部队、厂矿、社区、农村。全市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和完善以市县支中心、社区和乡镇、村基层服务点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将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送到千家万户。继续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每月每个行政村放映一场电影。在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上,推动更多文艺人才深入乡村、社区包片包点,和基层文艺骨干同台演出、相互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在农村、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
   (四)在产业发展上求提升。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对于促进三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特殊意义,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三明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发展“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实体”的工作要求,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推进力度。
   一是发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印刷出版、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重点产业。以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宁化客家祖地为龙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重点推动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旅游,建成海峡西岸重要文化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加快发展工艺美术、印刷出版业,工艺美术业重点推动木艺雕刻和三明特色产业项目,着力推进三明印刷集中区建设。鼓励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业。文化创意业重点推动三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三明学院动漫学院建设;演艺娱乐业重点抓好市区演艺市场培育、泰宁旅游演艺和县城区数字影院建设,全面提升《梦回泰宁》演出水平。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三明广电网络集团组建步伐和“三网”融合,推进数字文化业、新闻传媒业、影视业、网络信息业等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比重稳步增长,文化相关产品生产的总量继续发展壮大。
   二是搭建产业平台。把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三明城市文化广场、三元区月亮湾客家民俗文化园、闽台(永安)文化创意产业园、明溪县红豆杉文化产业园、清流县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宁化县世界客家祖地文化园、建宁县金铙山生态文化示范园、泰宁县丹霞文化产业园、将乐县玉华洞——品上颐文化旅游园、沙县小吃文化城、尤溪县水晶工艺饰品服装辅料产业园、大田县福建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实施,提升“一县一园区”发展的层次与水平,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
   三是打造发展亮点。宣传推广传统文化,以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抗战文化等特色文化为着力点,积极培育传统特色文化品牌,重点培植永安古琴、竹笛,将乐“三绝”(擂茶、龙池砚、西山造纸),明溪“三宝”(宝石、宝剑、宝扇),尤溪奇根雕刻等特色产业项目。要拓展时代特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沙县小吃、大田高山茶、明溪红豆杉、建宁莲乡等,要进一步凸显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品位,提高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选择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采取外联、内组等措施,做大做强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文化企业全面发展的格局。到2016年,力争三明广电网络集团、福建泰宁古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三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尤溪瑞森家居工艺公司、建宁金铙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宁化客家祖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永安西峰琴业有限公司、福建省九龙湖旅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值超亿元。
   四是实施重点项目。引导各县(市、区)既要围绕各自文化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又要整合资源,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共同策划大产业、大项目,实现区域文化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积极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招商,重点利用“11.6”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沙县小吃文化节、泰宁丹霞文化旅游节、永安笋竹文化节等节会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文化产业招商。重点围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报刊服务、出版印刷发行、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十大产业,抓紧策划生成、开工建设一批文化重点项目。积极推动三明市文化艺术中心、三明客家文化出版交流中心、三明动漫研发制作中心、三明林业博览园、三明国际影视城、海西(三元)红酒小镇、客家祖地博物馆、海西(泰宁)文化产业园、朱子公园二三期、沙县小吃文化城三期等重点文化项目的规划建设,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五)在政策保障上增活力。文化改革发展涉及面广,协调推进的任务重,要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切实在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方面做好保障,为文化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
   一是用好用活文化发展政策。落实好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争取国家和省上对三明市民间文化保护、对台文化交流先行先试、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支持。落实好市里已经出台的《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重点文化项目从财政、税收、土地、投融资和工商登记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杠杆作用。按照省里已经制定下发的政策文件,抓紧配套落实三明市的政策举措,强化对专项资金管理、重点园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尽早制定下发《三明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三明市文化重点园区评选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
   二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清理、精简审批项目,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程序,依法强化市场化文化项目的登记备案制。按照划转一批、撤销一批、转企一批的要求,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工作,继续做好电影发行放映单位、非时政类报刊的改制。研究制订文化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好资产处置、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在职人员社会保障、特殊人员待遇等问题,保证改制后企业的健康发展。改革投融资体制,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运用市场机制“经营文化”,盘活现有资产。运用现代资本运营方式,共同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市级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展一批文化小额贷款公司。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理论、新闻、出版、文艺领域拔尖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文化领军人物、重点文化人才、基层文化骨干。积极引进文化人才,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大力引进一批文学艺术名家大师、文化创意和复合型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乡土的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配套相应补助资金,对在乡镇基层文化工作者,在职称职位评聘时给予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重奖。
   四是优化文化发展环境。运用现代市场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培育文化商品市场,发展文化中介组织,使文化要素不断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努力形成健康繁荣、竞争活跃、统一有序的文化大市场。做好文化市场管理、文化资源开发、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执法工作,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季度形势分析会、运行情况通报等制度,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及时分析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问题。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9粉丝

50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