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第二章 2013年11月8日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3-11-8 17: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今日下午3:30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西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传播委员会副主任、太原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会长、太原市党建研究会副会长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群 49231471,继续与大家分享《论语问答录》第二章。老猫忙着干活,未能参与,很是遗憾。现根据聊天记录,稍作整理,与大家一同补课:
9 o' k* ?: D! h) N  J0 w, r5 S( J  U
    贾陆英:
! h* W5 U* G7 j- W1 u* ~: e
1 [$ n: K, i" t! A5 K  ]( j! g    诸位好,我也来凑个热闹。今天,我们探讨《论语·学而》第二章:
( H& M& |' s( s5 n! g1 j# y* Y# f" |# \9 p) i  `8 m) T
     1•21 _% g+ m' ]; {5 ^: W3 h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b. s6 q  u2 Z/ W' _6 g3 M3 \  F
     有子:名若,孔子晚年的学生。鲜(读xian险):少。与:同欤,语气词,表示疑问。
3 i0 `+ y6 F: L# B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悌却又喜欢犯上,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造反的,从来就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上。根本树立了,道也就由此而生了。孝悌,这是仁的根本吧?"' ]# D% h. l) @5 i4 z
3 `+ K: K3 p$ f+ A7 P0 Y
       问:怎样理解“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5 d/ `; m3 M) k  L+ |. ~: U$ n. w      答:“孝”和“弟(悌)”,是儒家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对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有子这句话,是从当时宗法制社会的实际状况来诠释孝悌的意义。在宗法制社会,天子、国君由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封为诸侯、大夫。在这个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中,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的关系,同时也是父子、兄弟关系。因此,遵从孝悌之道,就不会犯上作乱。但这只是孝悌之道在那个时代的内容和意义。秦以后,宗法封建制被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取代了,孝悌在这方面的意义也就淡化了。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共和制取代了君主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已经瓦解,孝悌与不犯上作乱的联系就完全失去了它的基础。! H$ Q  t4 j; H5 l+ k
       然而,有子的这个特定时代、特定含义的解释,却成了近代以来“打倒孔家店”的一个靶子。时至今日,仍有人不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硬是抓住这句话,给孝悌之道扣上“奴化思想”的帽子,而把孔子、儒家关于孝文化的其余大量内容置于不顾。这种不良的学风是十分有害的。
( Y2 w1 |: F7 P0 W* i+ r! u: M& j$ X# }/ x7 \' l* b0 U
       问:怎样理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 Q. r+ ~- f; Y  i# G
       答:孔子学说被称为“人学”,他讲得主要是“人道”,其核心思想是“仁”,出发点和根本是“孝”。有子关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论述,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揭示孝与仁的关系,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强调“仁”这种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实感,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是一个君子的为人之本。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力于对父母的孝,只有把这个“本”立起来,人与人相处的“仁爱”之道才得以通行。孔子还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他把孝看作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
# h& z+ Y  V4 ^) Y1 U" X, y; R% Z3 M3 k" ^6 o0 q: z, ]
       问:孝,就是对父母百依百顺吗?
  m( l; ~, \; {5 S' p0 X      答:自古有“孝顺”一说,有人把它诠释为“孝,就是对父母百依百顺。”这是流传极广的误读。孔子不主张子女对父母要绝对地服从,子女侍奉父母,假如父母有过错,应当“几谏”——委婉地进行劝告。《孝经》记载,曾子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顺之“顺”,不是一切顺从,而是指父子和顺、家庭伦理关系顺畅。“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类,是后世儒者为适应专制主义需要而加上去的糟粕。6 _3 y4 ~0 Z1 v
      孔子主张父慈子孝,双方是相互的、对等的,而不是一方绝对地服从另一方。他强调孝是“无违”,即无违于礼,子女对父母不符合礼的言行,要“几谏”、“谏诤”。有人片面地理解孝顺,把孝文化指责为“奴才文化”,毫无道理。
* M9 C5 m" E/ [

论语问答录

论语问答录

9 c8 e* b+ R# P( x. V3 A& P5 e7 \      问:孔子论“孝”的要义和精华有哪些?" F8 ~  V5 p; X( Y% v8 I. X
      答:综合《论语》、《孝经》关于孝的论述,一是“能养”。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为政》)能养,就是有能力赡养父母。《孝经》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强调子女尽孝一定要“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是要善于利用天时,精于分辨地利,以耕耘收获。要谨慎行事,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名誉,不给父母造成伤害。要勤俭持家,节省支出费用,以便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二是要“敬”。孔子进一步指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如果只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那是很不够的,是一种世俗偏见,就是犬马也一样有人养着。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又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强调的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要有尊敬之心。这是在精神层面对父母尽孝的基本要求。三是要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论语.为政》)就是说对父母尽孝难在子女的态度上。如果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即使让他们吃的再好,穿的再暖,他们心里也不会痛快,这就不能说是孝。四是要时刻挂念。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做子女的,要把父母的生日和年龄时刻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喜悦,另一方面,又因他们日渐衰老而担忧。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古代社会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因而孔子告诫做儿女的,父母在世时,尽可能不要远游。如果非得出远门,必定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告诉父母自己在外面的方位等情况,以免父母担心。五是要“几谏”。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几”是轻微、委婉的意思。子女侍奉父母,假如父母有过错,应当委婉地进行劝告,如果父母不听从,也要照常地恭敬,不能违逆,再看时机进行劝解,这样做虽然操劳而忧心,但也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六是要无违于礼。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了两个字:“无违。”学生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他所强调的是,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父母在世,如有不合乎礼的言行,子女要以合乎礼的方法对待,这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护、尊敬;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照礼制去安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才算子女尽孝有始有终。七是要“尊亲。”《祭义》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就是说,一个人能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使父母受到尊敬,这是最大的孝,是“达孝”。其次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父母受到侮辱。再次才是能养活父母。可见,儒家所提倡的孝,最重要的是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3 D; `5 ~6 e- o" D4 |, h, W# x6 e; |( g
网友交流摘录:
' T0 A# P$ w: c/ t% V) h& x, u1 w
- k- r# C; x) O, e! x1 I- z: {    夕惕若:
& T+ E' p7 f' y, ^7 x
. r# X4 M; P! a     第二章有感:我前段时间是当过一年多老师的,常跟学生们说,大家要常抱敬畏之心,在家不“怕”父母,在校不“怕”老师,进了社会就不“怕”法律。读十年中文,不如聊半年QQ!欢迎贾老莅临我们孟子故里邹城啊。唐王湖上清溪浅水行舟,峄山之上雨后登高望景,孟府故地松涛阵阵入耳,兴尽归来开瓮专迎陶谢,何如?
' i' d/ O# @/ f: [) z( ^7 f& M, x% S9 S* N. Q' T1 o
    枫若雨:
2 G' R$ C6 O+ s7 F( w/ Q) E6 k9 Z# m9 d
     立足当代,孝悌而犯上作乱者不在少数,所以对于这段话最大的不理解就是孝悌,犯上与作乱三者的逻辑推理。理解一篇文章需要站在特定的历史角度,理解一个人也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感谢贾老师给的指导,学习了。以前学历史只是瞎学瞎背,不懂得立身历史,分析事物。说来惭愧,学习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当时只是为了高考,现在有幸能在群里碰见大师贾老师,还有这么多前辈,定当要努力向各位学习。% F$ o+ X6 L1 z: k

& p9 Q( ]! ?3 N$ t7 |    六耳弥虫:* S6 H3 Z' E7 j: ~

8 R2 Z& |/ v, ]* m文字工作虽无径
; {; R$ i& S: R5 E3 t( I笔斧勤耕善自行
. z" e" r6 D: B+ _耳听八方心意通8 [0 _, [" O+ W% c# s
气贯神闲落笔神
7 U7 m: {' h$ K- I& S" c+ E世事练达济文章
6 s$ K' M' `. |& a2 _2 O3 ~苦来甘甜亲自饮6 I* Z+ Y/ E  h( u: m
古来文秘万般苦+ }  Z4 [6 }, u3 d8 z: C" y* Z
一世修行一世明3 c' q8 z" h) q( ]
) K2 e# s: c0 M
附:第一期实录
: A, p$ r0 w/ N# a4 n
* b1 T* ]/ ~* j  u+ r7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第一章. G7 v! \7 k# T, C3 q

& T; ?9 s% v: v0 l4 M% ?  }8 M5 ~: T" k5 F: t7 ]
' _" V4 u# R  U( F
/ l+ L5 F3 Y( v$ R( F5 N; ^. H: u
标签:贾陆英论语
 

精彩评论12

正序浏览
祖国山河一片红 发表于 2014-7-3 11: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6 两文银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孝”和“弟(悌)”,是儒家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6 m& j* `! k. Z* f! m
7 a0 C! K- \8 z# U$ X9 p
在儒家文化逐渐缺失的今天,“孝悌”品质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小小的确幸!.... 发表于 2013-11-8 23: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在《孔子》电影当中最后的结局 是子路去解国家之危难,孔子荣归故里
 
小小的确幸!.... 发表于 2013-11-8 23: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6 两文银

 
专业写文章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时代在变,精神内核不能变!
 
夕惕若 发表于 2013-11-8 17: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6 两文银

 
沙发了。跟贾老学了两篇《论语》,感觉受益良多!
 
绿袍签判 发表于 2014-1-10 19: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6 两文银

 
跟着贾陆老师学论文,长长见识。
 
从零开始 发表于 2014-1-15 18: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秘网这么好的平台
 
江苏省委秘书 发表于 2013-11-9 1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6 两文银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宜乐乎
 
枫若雨 发表于 2013-11-8 22: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6 两文银

 
跟着贾老师学习,收获良多
 
L-辣菜疙瘩-烤饃 发表于 2013-11-8 20: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6 两文银

 
{:soso_e102:}向您致敬
 
清风抚雪 发表于 2014-6-7 23: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6 两文银

 
搬个板凳坐,看着记录学
 
沉默夜色 发表于 2013-11-9 16: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6 两文银

 
学习了,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从零开始 发表于 2013-12-28 18: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6 两文银

 
谢谢老师,谢谢老秘网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90粉丝

418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