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浅谈学习《论语》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铜陵秘书 发表于 2013-12-7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1世纪,你认为学习什么最重要?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回答:当然是外语!不错,至少中国是这样。在中国,你可以随处看见或听见,家长、孩子关注学好外语的信息,随时随地搜集一切与外语有关的材料,这些紧张异样的氛围好像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讯息,那就是外来文化逐渐渗透进入到我国。我们应当看到这种现象好的、积极的一面,可是,从另一方面却又折射出国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冷漠态度。1 }  j+ O7 ?" h) |% ^& ^
     如果这时,我说21世纪学好《论语》同样重要,肯定会有不少人表示反对。很多人认为儒家文化至今还是束缚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枷锁。但是人们往往忽视另一个基本事实:除了50岁以上的人外,很少有人受过儒家经典的教育,当代中国大多数人 (包括知识分子) 是在反传统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仅仅是在大批判的对象中知悉儒家的。海外学者将此称为传统文化在中国大陆之中断。是的,在中华民族两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出现过如此波澜壮阔的群众思想改造运动。移风易俗、学习雷锋、斗私批修等风暴一个接一个。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被社会遗忘,至少在表面上如此。可想而知,当代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并且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呢?不知道不可怕,就怕不知道还装成什么都懂的样子蛊惑众人跟着那些批判的声音摇旗呐喊。为什么还要学习《论语》呢?其实,要回答清楚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不难。
5 b& A, Z. a9 C      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弟子们把孔子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被奉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古代许多能人志士就曾强调过《论语》的重要性。如唐代诗人杜甫在自己《最能行》诗中写道:“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他把《论语》看作是小孩儿的启蒙读物。然而在宋代,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开国元勋——赵普,却凭着《论语》建立了一番事业。①
9 P2 A3 \# f) P2 b( T& @      赵普是山东人,早年追随宋太祖赵匡胤,很受赏识。公元960年,他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在陈桥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江山,建立了北宋王朝,进而统一了全国。宋太祖因为他的功劳大,任命他为宰相。赵普读书不多,担任宰相后,才开始认真读书。没过多久,他的学问大有长进,向宋太祖提出了削弱地方兵力、收回大将兵权等一系列巩固国家政权的措施,都被太祖一一采纳,为天下安定作出了贡献。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继位,赵普依旧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读书不多,仅读过连孩童都熟知的《论语》,实在不学无术,恐怕不能继续担任宰相。宋太宗并不相信。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谈,说起此事,问道:“有人说你只读过《论语》,没读过别的书,是真的吗?” 赵普毫不隐瞒,如实回答:“我平生懂得的道理,确实没有超出这部书的范围。过去用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平定天下,如今用另一半协助陛下治理天下。”太宗会心的点了点头:“看来,学好《论语》确实太重要了。”; j& J- y6 X+ ~( w/ q- J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只是一个比喻,并不真是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赵普绝对不会只读了一部《论语》就治理了天下。他在读《论语》以前,肯定阅读了很多的书,不然,他怎能认识《论语》里面的字、读懂《论语》呢?由此可见,古人运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是为了来强调学习《论语》的重要性。

# u( y: K: p% \; p5 B      讲这个故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论语》这本书里有很多思想,对我们中华民族道德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比方说,学而时习之、孝顺父母、遵守社会次序、注意自身的修养等等,直至今时今日,我们依然提倡这些行为准则。可以看到的是,在当代社会中,我们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的都存有几千年孔孟思想的痕迹。/ {+ r& e+ p3 K( S
        也许有人还要质疑,古人的观点怎能与今人的观点相提并论呢?其实不然,细想一下,我们今人不也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逐步积淀形成自己的观点的吗?那些独特创新的观点,不也是吸取古人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吗?我们绝不能因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自以为是,忽略甚至否定曾经的沧海桑田、曾经的历史意义;我们更不能因为国门的打开而全盘西化,忘记自己根之所在、心之所系。
2 c& G) r, O6 Z! q) o7 @       一直以来,西方社会就在致力于《圣经》的普及,宣扬一种基督文化,《圣经》的重要性随处可见,无论是人们日常教堂的礼拜、学校的音乐课、美术雕像、甚至前不久刚刚上映的电影——《达·芬奇密码》无不向世人展示和强调那些深入骨髓的文化历史意义。这与现今我们强调学习《论语》的重要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无论古今中外,凡是一国之精髓,也必定是一国之财富。
+ L  }% a$ G4 v) L9 J9 `       具体说来,我们学习《论语》对现今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P/ H7 b" B: V       第一,从学习《论语》中,学会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S9 o7 X  z. @* q+ r
     《论语·雍也》中写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②孔子描述自己爱徒颜回生活的同时,也是在向后人称赞这种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正好与我们当代所要提倡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相互吻合。宏观上来看,当一个社会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往往不能忽略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对一个国家来讲是同样重要的,没有精神文明作指导,社会无法文明,人类无法进步;微观上来看,作为一个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应自得其乐。这两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才能良性循环,塑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时至今日,深明其中大意的人很多,但真正贯彻执行的人却少之又少,往往是刚刚开始就放弃,最后浑浑噩噩终老一生。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人中,也有人因一时的挫折,而从此患上诸如“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等心理疾病,有很多社会心理学家把这些心理疾病的产生归罪于社会、生活上的压力,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我认为一个人如果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那他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好的积极的,还是坏的消极的,这种态度决定了他生活的好坏。如果长期维持这种状态的话,那么他的生活也就如此,所以,起决定性因素的仍然是人的本身。自然环境在变,也许人的情绪会受其影响,但是如果有了一种乐观的精神,相信改变的仅仅是外部的环境,而非我们的心情,那么所谓的心理疾病自然无法侵入我们的身体,影响到我们的健康。我们今人应当学习《论语》中颜回精神,学习颜回对生活的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哪怕在恶劣环境下,都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 C* m" v/ p; L5 D5 W. g      第二,从学习《论语》中,学会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
6 s. E* i8 A/ U+ j; C2 z* }3 x     纵观《论语》,有很多篇幅都是在讲如何为君子,如何处事,如何交朋友,其实把它放到现在,也很实用,一点不过时。记得曾经看过的一部韩国电视剧——《明成皇后》里有这样一个片断,明成皇后教导皇子道:“……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道理。”这句话正是延用了《论语》里“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当时看了之后,颇有感触,认为在朝鲜皇室中,也奉行这样的处事原则,可见《论语》当时的影响力。现如今,这种中庸的思想观念常常遭到批判,而这种批判的声音也从未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停过。我今天把它写出来,并非是想在此问题上纠缠不清,仅仅是想从为人处事的方面来说明,中庸思想对我们生活上的一些帮助。通常,在社会上,朋友之间相处,原来关系亲密,却因彼此熟悉,要求过多,反而生出嫌隙;同事之间相处,原本就关系冷淡,却因彼此陌生,处处设防,反而无事生非;夫妻之间相处,起初缠绵悱恻,却因彼此猜疑,加大压力,反而分崩离析……这些“过分”、“不足”的处事方法,都会影响、破坏我们美好和谐的生活,甚至造成无法避免的人生悲剧。相反,如果明白“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不过分苛求他人,严于律己,那么相信朋友也会以同样的立场理解和包容你;如果明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道理,不过分斤斤计较,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处事原则,那么时间久了,同事也自然会以同样的方式接受和尊重你;夫妻之间更是如此,明白“相儒以沫,相敬如宾”的道理,在爱的名义下,互相保留一份自我的空间,给对方感觉到自由,才会百年好合。由此可见,正确处理平衡“过分和不足”的关系,适度把握分寸,相信任何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会迎刃而解。
* I4 j7 n, M5 `4 f+ Q8 I     第三,从学习《论语》中,学会树立一种忧患意识。
% d: Q0 h3 ^5 i2 `- |. S     《论语·卫灵公》中写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③一个人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与社会同步,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就是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的意识。一个国家要前进,一个社会要和谐,全体民众要安康幸福,忧患意识是不可或缺的。2 T" h0 X" s4 u; {8 a/ ~
      目前,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的发生,具备极端偶然性。在特殊的时刻,特殊的地点,以特殊的方式爆发,造成无法想象的损害,天灾往往罪不及人。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公众在经历灾难之后都有此一问:为什么没估计到?“9·11”事件发生后,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以“想像力的失败”质疑为什么人们无法想象到恐怖主义的暴行。其实,这不能怪罪于无辜的人们。但在许多突发性的灾难发生后,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却不能没有忧患意识。首先它是一种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的最重要层面,是要求政府不但能够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而且还要能够想百姓之未曾想,急百姓之未曾急。政府是由社会精英组成的,专门负责与整个社会发展有关的公共问题。他们的责任不但是保护每个公民现在的合法权利,更是保护每个公民将来的合法权利。其次它也是一种管理意识,是如何扩大政府管理和社会保障的视野,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危机也有可能随之出现。假如在一个没有储油罐的时代,管理者就不用担忧储油罐爆炸后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只有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都建立了一套科学发展的管理模式,才不会出现政令无法下达,或者是政出多头、信息混乱甚至是对公众封锁信息的局面。具体而言,忧患意识更是一种风险意识。这对于防灾减灾来说尤为重要。在今天我国基础建设的许多领域,工程要求能够抵抗百年一遇的灾害,这就是忧患意识的体现。而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从发生的概率上来说很低,但是一旦发生,从威慑力上来说就是巨大的。更何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部分群体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这都是新时期的新挑战。
" I$ C* ]4 x6 L/ O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危机处理是下游,而风险预测则是上游。今天,各地政府已经将危机处理视为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风险预测和事先防范往往还未成规范。只有在上游严格按照规律,评估和预测社会面临的自然和人为风险,才能筑起一道坚固的大坝,防止下游的泛滥。否则,等到危机频繁发生时,再问“为什么没想到”已经晚了,生命的消逝和财产的破坏早已经发生。  J  L; w0 ^; ?6 j
      因此,缺乏忧患意识,本身就是对不合法行为的放纵,也是对社会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本尼迪克特说民族、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哈贝马斯说国家是利益的共同体。今天,也许我们还需要补充一句,国家是忧患的共同体。在这个国家里,无论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只有充分地防微杜渐,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加安全。# Q8 f) N, [# F& ?
        综上所述,我想大家大概也能明白《论语》其中的深意了。其实,《论语》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在大家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的指引和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大家就更没有理由拒绝学习儒家经典——《论语》了,有了学习、感悟的前提,今后我们才有资格掌握话语权,到那时就算发现经典中的不经典,想批判,也会掷地有声,引人注目。6 M, H$ W% [/ Z6 f8 n0 M3 E1 J
        我之所以强调学习《论语》的重要性,原因有三:一是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希望能给即将学习或已经学习《论语》的同学提供些许帮助,三是希望更多的朋友把学习外语的那份热情用来关注和学习《论语》上来。我将与大家共勉。9 Z; `7 V/ U0 {: Q4 C8 G
标签:论语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夕惕若 发表于 2013-12-7 17: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国人不学国学,而是全民族集体学习英语,真是天下一大奇观,经史子集都不知道什么,外国话说的稀里哗啦的,可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0粉丝

51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