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推进龙岩工业品牌带动工作的对策思考

[复制链接]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2-15 10: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推进龙岩工业品牌带动工作的对策思考

来源:--《闽西调研》2008年第第55期  作者:市经贸委课题组  日期:08-12-29

 

 

 

内容提要:本文总结了我市近年来推进工业品牌带动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工业品牌数量较少、品牌企业成长不强、品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等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市工业品牌工作指导思想、发展路径、培育目标和工作措施。工作举措方面提出: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创新活力,夯实创建基础;分类指导服务,培育品牌产品;发展壮大品牌,培育领军企业;发挥集聚效应,培育品牌产业;强化品牌保护,健全信用体系;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品牌培育。并提出建立品牌带动领导机制、品牌带动考核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促进工业品牌带动工作的建议。

 

品牌是高潜质的战略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制造业面临更加激烈竞争的今天,谁拥有更多更好的品牌,谁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大力推进工业品牌带动,是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和推进海西重要增长极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分析工业品牌带动现状与问题基础上,提出推进工业品牌带动的目标思路和措施建议。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工业品牌带动工作,加大了名牌产品、驰(著、知)名商标培育扶持力度,取得一定成效。

(一)培育了一批品牌产品。2001年前我市无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2002年前我市无驰名商标。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7件中国驰名商标(龙工、佳丽斯为行政认定,另外5件属司法认定)、9个国家免检产品、43个省名牌产品、38件省著名商标、71件市知名商标。工业品牌具体情况详见附表。

(二)催生了一批品牌企业。一批企业通过开展创品牌活动,持续实施机制、科技、管理创新,不断发展壮大,至2007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0家,比2001年增加81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7家,龙烟、紫矿、龙工分别超70亿元、30亿元和20亿元。国家级品牌龙工装载机、龙净电除尘器产销量居国内同行第一位,正在争取列入国家《百家企业争创世界名牌产品培育目录》,力争经过若干年培育,实现中国世界名牌产品零的突破。驰名商标龙烟“七匹狼”在全国百牌号中销售额排名第13位,2010年有望成为我市首家“破百”企业。

(三)带动了生产基地雏形的形成。一批品牌企业在行业发展中起示范、带动和集聚作用,机械、建材、烟草等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品牌龙头企业带动的生产基地雏形,如以龙工为龙头,龙岩液压、海克力斯、伍旗机械为配套的工程机械集中区,以龙净为龙头集聚20多家环保相关企业的环保机械集中区,以国家免检产品春驰、龙麟、三德等一批旋窑水泥生产企业为龙头带动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等,新罗区机械产业聚集区被亚洲制造业协会评为“2007年中国制造业最具发展潜力城市”。这些生产基地雏形的初步形成,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

(四)壮大了品牌经济。2007年全市43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88.6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35.1%,前10位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总产值159.1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9.6%,品牌龙头企业的规模效应日渐显现。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工业品牌带动取得一定进展,但培育的广度、深度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业品牌带动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品牌数量相对较少。2007年,我市中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分别占全省的4.0%4.2%2.8%3.2%,仅中国名牌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5位,其它均居全省未位或并列未位。品牌分布不平衡:从产业颁布看,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建材、机械、纺织服装等产业,其他产业品牌数量较少,钢铁、铜、电子等产业没有省级以上品牌产品;从区域分成看,4个中国名牌产品均分布在中心城区,43个省名牌产品中,中心城区27个,占62.8%,长汀、永定、连城、漳平、武平、上杭省名牌产品仅分别为6个、3个、3 个、2个、1个和1个。

表一:2007年底全省各地市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分布情况表

单位:个(件)

 

全省

龙岩

福州

厦门

泉州

漳州

莆田

三明

南平

宁德

中国名牌

100

4

15

19

46

2

9

3

2

0

 

5

3

2

1

7

4

6

7

9

省名牌

1026

43

176

142

311

86

86

78

55

53

 

9

2

3

1

4

4

6

7

8

驰名商标

71

2

5

16

28

5

7

2

2

4

 

9

4

2

1

4

3

9

9

6

著名商标

1170

38

179

208

446

76

56

51

59

57

 

9

3

2

1

4

7

8

5

6

(二)品牌企业成长性不强。全市43个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现价产值增长30.6%,比全市规模工业现价增速低8个百分点,产值超5亿元名牌企业仅6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未实现零的突破,有14家名牌企业的产值在1亿元以下,有的甚至不足1000万元,9个制造业产业仅烟草、机械品牌生产企业最大产值超10亿元。

(三)品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品牌企业单打独斗现象较普遍,围绕品牌企业进行重组联合、延伸产业链、加强配套力度不够,面向产业基地的产品研发体系、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产业宣传推介体系等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大部分刚刚起步,围绕品牌形成的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如机械行业围绕品牌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延伸不够,为整机厂配套方面起步较晚,基础较弱,龙工本地配套率不足20%,没有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制约了工程运输机械生产基地的集群、集约化发展。

(四)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大部分企业经营核心仍然是产品,而不是品牌,培育、申报、创牌的积极性远不如沿海企业高,甚至有8个省名牌产品在复评申报时,自动放弃省名牌产品称号。二是品牌培育发展基础不牢。品牌后备资源较缺乏,2007年,达到省名牌产品的评选条件之一的产值超7000万元企业仅113家,其中25家属于电力等非制造业行业,不属于品牌产品评价范围。许多企业存在以评上品牌为目标的短视行为,没有采取必要措施经营和发展固有品牌,技术、机制、管理、文化创新不足,未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造成品牌老化、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市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6家和23家,合计31家,仅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2.26%,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与世界500强企业占销售收入5-10%、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占20%30%的水平相距甚远,也与我国要求2%5%的比重有较大差距。三是品牌带动联运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品牌带动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不利于品牌带动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问题的解决和综合协调。未把品牌带动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目标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考核内容,各县(市、区)推动品牌带动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出来。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我市品牌带动政策相对其他地市有较大差距,如厦门市、福州市、三明市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厦门市还设立了扶持优质品牌生产发展资金和品牌培育宣传维护专项经费,使品牌奖励政策从一次性奖励向项目扶持型奖励方向发展。五是品牌宣传、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在闽西报、电视台、政府网站等主要媒体未设立品牌宣传专栏,品牌保护制度、打假维权执法联运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品牌企业自我保护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尚未形成全社会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的良好氛围。

三、目标思路

(一)指导思想。树立“培育品牌,就是培育新的战略资源,就是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念,实现品牌带动工作“三个转变”:即政府部门从组织协调品牌申报工作向引导、帮助企业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创造良好的品牌培育发展环境上转变;企业从单纯的争品牌向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牌转变;品牌结构从创建单个品牌产品向培育发展产业品牌、区域品牌转变。

(二)发展路径。按照“培育催生品牌产品→提升壮大品牌企业→集聚发展品牌产业→做大做强品牌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培育和“创”的过程,夯实企业品牌培育基础,促进我市更多工业产品成为品牌产品尤其是国家级品牌产品,实现“产品品牌化”;通过发展和“扩”的过程,实现品牌的自身扩张、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带动相关企业发展,促进产业聚集,促进产品品牌与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品牌化”,使品牌工作在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三)培育目标。2010年,培育一批在海西甚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一是品牌数量明显增加。通过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力争到2010年,中国世界名牌1个(龙工装载机),中国名牌产品超6个,省名牌产品超85个,国家免检产品1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15件,省著名商标80件,市知名商标超20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超5件。

表二:主要产品品牌分年度培育目标表

 

世界名牌

中国名牌产品

省名牌产品

免检产品

驰名商标

省著名商标

市知名商标

2007

0

4

43

9

7

38

71

2008年计划

 

无新增,累计4

新增1415累计5758

新增23,累计1112

新增23件,累计910

新增14件,累计52

新增45件,累计116

2009年计划

 

新增12个,累计56

新增1415累计7173

新增23累计1315

新增23件,累计1012

新增14件,累计66

新增45件,累计161

2010年计划

龙工装载机

新增12个,累计68

新增1415累计8588

新增23累计1518

新增23件,累计15

新增14件,累计80

新增45件,累计206

二是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通过品牌提升扩张,实施“百家千户”培育工程,促进品牌企业规模壮大、竞争力提升,不断做大做强,形成行业领军企业。力争到2010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超165家,产值超5亿元企业达30家,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家(龙烟),50100亿元企业23家(龙工、紫矿等),30-50亿元企业23家(马坑矿业、森宝等)、1030亿元企业达10家,510亿元企业达15家。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4家、10家和4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5家。

三是品牌带动力明显提升。通过具有聚集效应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带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培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卷烟生产基地、环保设备生产基地、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生产基地、金铜矿开发加工基地和在海西有重要影响力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钢铁生产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等八大基地产业品牌,形成8大品牌簇群为代表的品牌集聚效应,支撑起具有活力的品牌经济。

四、工作措施

(一)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品牌讲座、组织品牌法律宣传、知识培训和经验交流、在龙岩电视台、闽西日报等主要媒体上开辟“品牌龙岩”专栏、在政府网站建立“品牌龙岩”网页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全社会品牌意识,广泛动员企业参与创建品牌工作,走品牌兴企之路,在全市工业企业界形成创品牌热潮,为推进工业品牌带动营造良好氛围。

(二)增强创新活力,夯实创建基础。通过大力推进机制、技术、文化创新,增强创新活力,夯实企业培育、创建、发展品牌的基础。推进机制创新,引导企业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产权多元化,当前,要着力推进高岭土等国有企业改制,引导民营经济体制创新,改变独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推进技术创新,督促企业尤其是品牌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其研发经费力争达到或超过2%,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加快品牌企业技术中心组建步伐,力争到201025%左右的亿元企业建成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充分利用“6·18”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引导品牌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制和修订,促进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推进文化创新,培育具有凝聚力、创新力的企业文化,深化品牌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品牌的个性特征、特色服务和鲜明标志。

(三)分类指导服务,培育品牌产品。按照“储备一批、生成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建立国际、国家、省、市四级品牌梯队,制定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三年滚动培育计划,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纳入规划予以重点培育和指导,实行相关部门领导挂钩责任制和重点跟踪协调服务制度,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以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国家级品牌为第一梯队,以创立国际化强势品牌为目标,在核心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入产业价值链高端,走国际化道路,重点抓好龙工、龙净中国世界名牌的突破工作;以省级品牌为第二梯队,以争创国家级品牌为目标,重点抓好提升拓展工作,争取2010年前,三德水泥、龙麟水泥、春驰水泥、龙烟、紫矿阴极铜等更多产品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以市知名商标等市级品牌为第三梯队,以争创省级品牌为目标,抓好培育发展、引导促进工作,争取2010年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数比2007年番翻,实现铜、电子等行业省名牌产品零的突破;以有地方特色、有培育前景的企业为第四梯队,以争创市级品牌为目标,抓好夯实基础工作,培育更多品牌后备梯队。经培育和扶持达到条件的,相关责任部门要及时向国家或省主管部门推荐和帮助企业办理申报手续。

(四)发展壮大品牌,培育领军企业。推进品牌企业持续实施重大项目,如龙烟精品七匹狼技改、龙工出口基地、紫矿金铜矿联合开采、森宝肉猪及下游加工等项目,迅速扩大规模和提升档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壮大老品牌,对处于中心城区的佳丽、喜鹊国家级品牌企业,要积极探索实施异地技术,建设纺织工业园,扩大生产能力,引进配套企业,改变长期以来发展不快、带动不强的问题;对沉缸洒、採善堂等历史品牌资源进行梳理归类,导入灵活机制,提升老品牌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赋予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新内涵。推进品牌企业强化品牌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纺织、农产品等行业重点是推进品牌企业利用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实施商标授权经营,建材行业要在引导品牌企业强强联合同时,引导旋窑企业收购或联合立窑水泥企业,促进立窑企业仅生产熟料,迅速扩大旋窑产能;机械行业重点是发挥龙工、龙净、龙马等品牌企业优势,建立与当地中小配套企业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在我市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或投资参股企业,迅速形成带动性强的产业龙头企业。对品牌龙头企业实施重点跟踪协调培育,加大政策和要素扶持力度,实行优胜劣汰和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努力营造品牌企业良好外部环境。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品牌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力争龙烟2010年前,龙工、紫矿2011年左右实现产值“破百”,形成更多带动作用显著的行业领军企业。

(五)发挥集聚效应,培育品牌产业。在培育更多知名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品牌企业的同时,加强对产业集聚的引导和支持,合理规划产业基地布局,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推进产业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加大特色产业基地的推介力度,实现品牌集群式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把行业内主导品牌产品、品牌企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充分发挥“七匹狼”品牌作用,带动烟草种植、复烤、印刷等关联企业发展,建成全国卷烟生产基地。以龙净为基础形成电除尘器、脱硫产品、气力输送产品为主的大气污染治理环保设备制造业产业链,以龙马专用车为基础形成道路清扫—垃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环卫成套专用设备及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成套设备的环境服务设备制造业产业链,形成全国环保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发挥龙工品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龙工国家重点试验室,高起点规划建设桥箱、齿轮、液压油缸生产中心、精密铸锻件生产中心等配套加工中心,形成全国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紫金矿业企业品牌的作用,加快金铜矿联合开采项目实施和20万吨铜冶炼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加大国内外铜矿资源的控制与开发,拉长、做深铜产业链,加快推进铜产业聚集,形成全国金铜矿开发加工基地。以三德、春驰、龙麟等品牌企业为龙头,加大上大压小实施力度,抓好水泥行业的整合与重组,组建大型、超大型水泥集团,通过整合、提升,形成海西水泥建材生产基地。鼓励佳丽、喜鹊、成冠、卡利奴、卡鑫隆等国家、省级品牌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品牌资源与市内相关纺织企业合作,引进实施上下游产业链及配套项目,提高纺织产业聚集水平和规模,形成海西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森宝等农业品牌龙头企业的作用,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对茶叶、地瓜干、盐咸花生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采用注册集体商标及申报地理标识保护产品,扩大区域特色产品的规模、影响力、竞争力,形成海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

(六)强化品牌保护,健全信用体系。加大依法保护力度,完善执法联动机制和维权网络,严厉打击无证经营、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有效遏制企业的商标、域名被恶意抢注等现象,查处虚假广告,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企业改制、重组和合资合作时要加强品牌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品牌无形资产流失。提高品牌自我保护水平,指导企业及时申请国内外商标注册,推进产业区域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和域名,推广采用高技术含量的防伪技术。健全信用体系,引导品牌企业重视品牌信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大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力度,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质量和服务的动态监测,构建品牌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提高品牌质量信誉管理水平,营造实施品牌带动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七)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品牌培育。园区平台:对规划培育的生产基地要留出龙头企业扩建、配套加工业较大的地域发展空间,集中资源,促进基地龙头企业发展和配套企业集聚。招商平台:围绕产业龙头项目、科技含量高装备先进的项目、延伸产业链的深加工项目、产业配套项目,开展产业集群定向招商,实现招商的专业性、针对性,从重项目数量向重项目质量转变。技术平台: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扶持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龙头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检测检验中心,促进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成果共享。物流平台:推进上杭铜产业集聚区、市开发区机械集聚区、长汀纺织集聚区等产业集中区建设区域原材料和产成品专业市场,建立物流聚散基地,实现零部件供应链和产品销售链的快速聚散,降低物流成本。人才平台:健全完善创业培训平台,加强与各类院校合作,加大适应“10+3”产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中介服务平台:着力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积极为企业提供品牌推介、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商标代理、融资担保、打假维权、产权交易等服务。融资担保平台:出台扶持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现有担保机构壮大基金规模,推动在“百亿”产业中成立行业性、互助性担保机构。创业投资平台:扶持和鼓励市内外有实力企业、战略投资者和社会流动资本参股入股,设立创投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和专家理财,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五、几点建议

(一)建立品牌带动领导机制。建议成立市品牌带动领导小组,下设工业、农业、商贸旅游、城市、社会领域、工作服务等6个专项品牌带动协调小组。其中工业品牌带动领导机制方面:一是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经贸、质监、工商、科技、发改、外经、财政、统计、人行为成员的市工业品牌带动协调小组,加强对工业品牌带动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建立工业品牌带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加大对工业品牌带动过程中存在问题协调解决力度,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转高效、合力推进的工业品牌带动工作机制。

(二)建立品牌带动考核机制。建议先将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品牌创建工作纳入县(市、区)年度经济社会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各类品牌带动的考核体系。强化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敢于突破、敢于领先意识,把品牌带动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课题组在深入调研、学习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出台龙岩市推进品牌带动的若干政策意见,在以下扶持服务政策上加大力度。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品牌培育、宣传、维护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建立品牌公共服务平台所需资金。实施一次性创品牌奖励,建议对首次获得世界、中国、省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金分别由原来50万元、30万元、5万元,提高到100万元、50万元和10万元,增设首次获得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证明(集体)商标、省质量奖等项目的一次性奖励。建立扶持优质品牌生产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扶持优质品牌生产发展,促进品牌企业、单位尽快做大做强。二是设立“龙岩市品牌建设贡献奖”,表彰在推动品牌带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激励政府各部门、各行各业加大品牌带动组织力度。三是支持品牌企业拓展市场。对参加重要展会的品牌企业给予一定数量的优惠展位。建立鼓励采购地产品牌产品制度,定期发布我市优先采购品牌产品名录,在政府采购、财政资金建设的重点项目、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推介使用列入名录的品牌产品。四是支持品牌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推动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品牌企业的信贷融资和出口信用保险,开展以品牌等无形资产为担保的信贷服务。实行品牌企业以无形资产出资制度,支持企业以驰名商标专用权、著名商标专用权作为非货币出资,按不超过注册资本70%的比例予以核准登记。支持品牌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拓宽品牌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建设,优先为品牌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五是支持品牌企业项目用地等生产要素需求。对品牌企业在煤、电、油、运、土地等生产要素上给予优先保障。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品牌企业项目,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优先保证其合理的用地需求。六是支持品牌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对品牌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并积极帮助申请国家、省各类政策性补助资金。支持品牌企业对先进工艺设备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研发创新,有关项目优先列入市级技术创新项目,给予技术创新专项资金补助。用足用好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和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支持品牌企业设立各类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企业检测试验能力经有关部门认证并纳入监管体系后,可以向社会开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七是支持区域品牌带动。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作用,创建区域性的集体品牌,积极注册集体商标,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互促互动格局,打造专业品牌基地。对产业品牌龙头企业实施的带动效应强的重大技改项目、有效缓解产业链薄弱环节瓶颈制约的关键配套项目和与区域特色产业相配套、为产业品牌培育提供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项目,建立专门工作小组,加大项目实施存在问题解决力度,扶持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八是鼓励国内外品牌企业落户龙岩。对在龙岩设立总部和分部,并建立生产基地的国内外品牌企业按我市企业首次创品牌奖励政策给予一次性奖励。九是建立品牌带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我市工作,在其家庭的户籍、住房、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实施和完善品牌带动所需人才的业绩考核制度,把品牌带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关键岗位,重点培养,破格使用。十是优化品牌企业经营环境。依法规范各种收费。建立品牌企业办事优先制度,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在手续完备的情况下,给予优先答复或办理。实行重点协调、跟踪和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投资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课题指导:吴振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9粉丝

28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