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培养技能型人才 服务“125”产业发展研究

[复制链接]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2-16 10: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培养技能型人才  服务“125”产业发展研究

V4 c7 r, d3 I. O# z/ K

新罗区教育局课题组

) w4 i0 ?! m5 k9 x& O

 

" }3 ^9 n' W/ f

     内容提要:随着我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与产业关系愈加密切。本文分析了新罗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对于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建议确立以校企合作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探索校企互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路子;从出台就业优惠、增加教育投入、调整生源结构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倾斜政策和措施;协调部门关系,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管理协调机制;制定“职业学校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管理试行办法”,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抓好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推进新罗区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等等。

C. f( Y% F7 L4 {+ J( h2 f# h

 

$ x3 G4 M% B5 m" x3 ^4 H

近年来,新罗区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逐步形成了以“125”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新体系。伴随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深入,人才与产业的依存关系也愈加紧密。虽然新罗区在为产业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技能型人才资源开发还滞后于产业发展,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Z& D& i+ O" a) ]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r; H1 x6 p, O7 [' \

1、结构不够合理。一是技工人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如机械加工行业的钳、焊、铣、车、钻等技能型和实用型技术人才紧缺;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精密制造、微电子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企业所需的中高级技术工难找。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层次较低。据统计,目前,全区工业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有229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381人,占从业人员的19.1%;高级职称7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8%;中级职称88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20.1%。三是企业中层管理型人才少。中层管理后备力量储备不足,特别是一些中高级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端人才紧缺。据了解,新罗区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数为322人,低于全省的平均452人的水平,甚至低于全国平均339人的水平。

2 S( A# k/ g, x) u- N0 U* ^

2、比例不够均衡。近年来,随着化工、机械、电子、贸易等个私企业的蓬勃发展,技工人员、营销员的需求不断增多。据市人才中心统计,招聘会中营销员的需求量在所有岗位中占的比例平均高达30%。但在历次区人才招聘会上普通工种如财会、文秘、计算机等岗位询问者总是络绎不绝,而技术员、营销员以及文案总监、广告策划等岗位却极少人问津。20076月,市内一家机械厂委托区人才中心招聘700多名刨工、钳工等技术工人,待遇不低,但最终招不足10人。

. r0 Z2 O/ e, ?" v# u1 B3 e

3、观念不够创新。社会上还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舆论宣传还不够有力,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一些家长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文凭低,就业难,没前途”,不愿让子女读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投入不够,且由于技工工种比较辛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困难;职业学校毕业生不愿在本市就业,认为在本区就业报酬低、福利待遇等不如沿海发达企业,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技能型人才持续短缺。

6 n2 A) F2 g8 o+ l% i4 [: g' v

4、教育投入急需加大。从市场情况看,随着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大量外迁,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全区大量新增就业劳动力的职业技能还不能适应这种需求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难与熟练劳动力大量短缺同时并存。要打破这种日益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必须加大职业培训和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从职校情况看,全区现只有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一所公办职业学校,没有区级技校,且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起步晚、专业设置与市区项目带动战略不相适应、课程设置跟不上新形势发展需要、山区困难学生较多、资金场地有限、资源亟待进一步整合等困难。

" p! S1 K+ E) F& y1 B1 `9 ?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 M _; e, \0 N& p1 n5 l% P

当前,国家、企业、行业和部门都要求培养大量的适合新经济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校企环境等都已具备,为推进新罗区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p% {! o4 [1 }

1、基础条件日益完善。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全区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核心企业,机械、建材、环保、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商贸、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龙岩中心城市“南移、西扩、北进”,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大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生产生活所需的供电、供水、三废处理、数字通讯等系统日益完善,为今后更长时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市、区两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市场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得到有效巩固,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其次,新罗区是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交通优势日益明显。既处于沿海三大经济圈的共同腹地,又是东部向西部战略转移推进的过渡地带,拥有相对明显的区位优势。随着龙厦快速铁路、龙厦高速、龙长高速、永安至武平高速、漳平至永定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全区作为闽粤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确立,融入福州4小时省会城市经济圈、厦门2小时经济圈已成定局。资源优势无可替代,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78%,境内可开发利用的矿产蕴藏品种多、动植物资源多、农副产品较丰富,且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动植物种养,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人文优势显著,拥有十分优越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与闽南地区极深的文化渊源十分有利于新罗区与沿海的交流与沟通;区内拥有各类院校、科研单位和中央省市属企业,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资讯灵便,利于科技的开发引进与推广。此外,全区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区范围的培训工程正在实施,为人力资源的挖掘利用和输出提供了保障。

0 `1 H( Z$ @5 p8 t) c& s1 U

2、宏观环境日趋有利。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央又决定投资100亿元支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建设1000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贫困生家庭的资助力度,提高了国家助学金的补助标准。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优先和加快发展全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并出台了包括资源整合、师资建设、经费支持等在内的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自20057月,区人民政府实施中等职业教育首次资源整合以来,在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情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今年4月,区委、区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第二次战略性的资源大整合,创建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第二校区,加挂区职业教育中心的牌子。这意味着全区职业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必将为区技能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 W' G* Z6 K' p! a

3、经济转型需求愈增。伴随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对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与日剧增。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市“10+3”产业每年对各类人才岗位需求总量约为3.6万人,其中需普工、技工等中专以下技能型人才3.3万人,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人才短缺。

/ b' q! T9 R, a! V2 h: `$ ~) b& u# `

4、校企平台日愈成熟20064月,新罗区政府主持召开了校企合作首次恳谈会,为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提供了一个互利双赢的平台。今年4月,区委、区政府又在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举办了第二届“4·26”校企合作恳谈会。中国龙工集团、龙岩美家龙公司等大型企业,与新罗区重点职业学校签订了长期合作办学协议,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就业和师资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全面提升了毕业生的岗位能力。丰富和发展了切合新罗区办学实际的包括订单式、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共建基地、短期培训等在内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 A* a4 s9 T, a/ e$ c9 [) G3 P* r

5、龙头学校逐步崛起。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是我省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经过两次重大的资源整合,该校校园占地面积翻番,横贯三个校区,总面积达200余亩,现又开始新建统筹各类职业培训的第二校区;在校生由原来的2200人增加到现在的4103人,特别是在学校贫困生面达30%的情况下,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开设专业由原有的413个增加到现在的620个,学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学校年均各类职业培训2000余人,为市“10+3”和区“125”产业培训了6000多名技能型人才。目前学校已被列入省首批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试点校,跻身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6 K7 n" t2 N6 Q' u( m0 _# K( ^/ h

综上所述,新罗区“十一五”期间,职业技术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关键是要进一步积极探索适合实际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 q: k _ J' a

三、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 x \: h# F% Z4 m

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打造一支能适应“125”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工人队伍,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提高对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 s( x2 t" U& q! a# o% _( A! r

(一)选准职业技能型人才培育的模式。发达国家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双元制”模式,这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由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其科学性体现在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结合全区职业技能教育的实际,确立区职业技能培训以校企合作为主的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关系,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基本内涵是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是半工半读、定岗实习;实现的目标是增强活力,实现共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校企合作教育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有利于拓宽学校培训市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有利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建立,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

2 v0 M/ o1 ?8 J; R8 q) {2 @$ p

(二)制定和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倾斜政策和措施。一是放宽政策,允许技能型人才像工程技术人员一样流动,对一些紧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可以考虑让他们的配偶、子女随调随迁。对特殊专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让他们享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待遇。二是打破界限,对新罗区自己培养的、来自省内其它贫困地区的技能型人才,给予他们在就业时优惠,只要他们符合企业的用工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实行不设防政策。三是增加投入,与先进地区相比,区人才情况和政府投入的比例来看,对职业学校的投入还比较低,为此有必要重新布局和调整现有的投资方式,按区“125”产业发展方向重新定位,对机械加工、现代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物流、电脑维护、服务产业等工种技能教育与培训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做活职业学校。四是调整比例。目前,受普高热影响,我区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57:4358:4253:47,距国家要求的1:1还有差距。建议在高中阶段的招生中,减少普高的招生数,扩大职校招生数。同时,继续要求初中校按一定比例向职校提供生源,确保职校有比较充足的生源。五是调整生源结构,以面向农村、面向山区、面向外地为思路,积极吸纳外县市及外省生源,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 A; Y3 d/ L) G* |* t9 l/ @

(三)建立全区统一的职业资格管理协调机制。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互相协调,通力合作,特别是劳动保障、教育、人事、计划、质量技术监督、经贸、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打破条块分割,协调部门关系,建立全区统一的职业资格管理体制及协调机制。二是制定和完善各种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根据各种职业的特点,及时修改各种需认证职业资格的年限,取消一部分职业终身认证制度。劳动及其他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作用,通过行业部门提供培训平台,使劳动者参加继续培训教育。三是在技能鉴定中实施灵活政策,对初级工实行简易评价方式和考核办法;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作出重大贡献的技术骨干,破格晋升技能等级,以促进高级技能人才成长。四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对职业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在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的同时,按有关规定直接晋升职业资格或优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五是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强化职业资格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以剔除那些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保证重要职业岗位上从业的劳动者具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相应的职业活动。凡国家公布的必须持证上岗的技术工种都必须经过正规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操作。对未达到岗位标准要求的职工要强化岗位培训,限期达标。

- x- t- _# s9 {9 L( }* H& m2 F5 P4 ?- l

(四)全力推进区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目前新罗区职业教育中心已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下一阶段要根据区政府关于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会议纪要精神,继续全力做好资源整合的后期工作;加紧抓好对第二校区暨区职业教育中心进行总体规划;同时,要积极做好申请区职业教育中心工科实训中心的立项审批工作,加快推进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汽车实训基地、幼教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其成为国家、省予以支持的实训基地。

* M- C. L0 t/ w2 T* ~+ g

(五)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对专业结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材使用、教学考核和弹性学制等进行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大调整,充分利用师资、联办、设施、设备、管理等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具体措施为:逐步对各个专业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调整和定位,做到因人而异,因类而异,让学生明确目标,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把技能考证列入教学计划,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指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蹲点和定期培训;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块教学、项目教学;全面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推进课程结构重组和教材建设,注重引导、控制、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将整个教育体系的重点和时间放在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上。

! U) m- C O/ `( [% ], g/ B

(六)建立和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一是抓宣传,让贫困生进得来。从今年秋季开始,我省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的学生均享受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要全面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工作,把国家助学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制度到位。二是抓落实,让贫困生留得住。要切实把助学政策落实到位,确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在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还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帮助贫困生进一步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三是抓育人,让贫困生出得去。在认真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重视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资助工作,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认识,真正让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子成长、成才。

+ E' U- `$ Y5 s8 m& S8 ]

(七)进一步探索校企互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路子。职校要深入各类企业调研,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制定招生计划,开展“定单式培训”,根据特定企业的生产、技术需求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由该企业录用;组织教师轮流到对口企业学习,掌握和适应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聘请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课,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职业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联系,积极促成合作办学,为企业职工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服务。聘请企业家到职校举办讲座,用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去教育学生。组织学生到本地企业参观、考察和实习,对学生进行区情、企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全区经济发展的形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以服务家乡为荣的观念,动员学生毕业后为全区经济发展服务。借助区“4·26”校企合作恳谈会重要平台,积极与区内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在办学实践中,创设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 s) z: f# H1 z) b8 @# {5 c

(八)统筹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解决好层次结构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没有升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以及青年农民应开展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为“三农”服务。二是解决好衔接和沟通的问题。职业教育应大力提倡对口升学办教育的做法,对口升学比例尤其是升专科学习的比例要逐步提高,职业学校招生要敞开大门,实行宽进严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已实行了凭初中毕业证入学的制度,建议今后高等职业学校也要逐步做到学生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证书入学的制度。职业教育不仅内部各层次要衔接,还要与其它类型教育相互沟通。三是解决好并重的问题,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贯通,要充分利用教育优质资源,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举办各种短训班,开展转岗、待岗职工培训。

6 q! C. y- R7 J

(九)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为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贴紧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区“125”产业规划和区已调整的三产比例,应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调整后,我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在三类产业上的分布为:第一产业占6%,第二产业占54%,第三产业占40%。重点建设20个区级骨干专业。职业学校要进行文理专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工科类专业的比例。

" Z% U4 Z1 y1 y8 f9 U- N. B, V

(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一是营造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氛围。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形成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就是抓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共识,营造尊重职教教师,重视职业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学校要端正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牢牢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办学方向;教师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改变靠一只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教书的传统思维,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二是制定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的试行办法。建议制定“职业学校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管理试行办法”。允许职业学校使用编制总额中的3%指标引进企业一线技术人才;因学历不达标,无法使用正常编制的行业技术人才,建议可采取给工资额,不给编制的灵活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可利用这些特殊指标经过公开招考聘用;对不占固定编制的受聘的企业技术人才,在聘用期内,允许其人事关系进入市教育人才中心,以解决受聘者人事关系归属,职称评定渠道和教龄、社保等具体的实际问题。三是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申报第二专业技术职称的绿色通道。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申报其它非教育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有许多制度上的限制。造成职业学校教师很难获得第二专业技术职称,从而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建设,因此,建议制定职业学校教师申报第二专业技术职称暂行条例,对确实达到相关系列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教师,根据其实际情况在申报和评定条件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四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机制。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新罗区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专业设置,以实践技能训练和知识更新为出发点,修改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利用联办优势,国家和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功能;各职业学校可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强学校自身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一地两用”的功能,让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工作的同时,也提升教师自身“双师型”的素质和能力;实行教师到企业蹲点制度;建立和完善国家、省级、市级和校本四级培训机制。重点强化“双师型”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工作,对“双师型”专业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在生活待遇、进修考察、生产锻炼、学术研究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保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培训,发挥示范作用。五是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平台。校企合作,即指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紧密合作关系。职业教育是一个服务经济,面向行业,实现就业的教育。职业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依托行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充分利用新罗区职业学校和职教各行业指导委员会的平台,实现校企人才互通、互动和互惠的目标,从而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六是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专项经费。目前各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经费严重不足。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每年教育经费中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专项经费。该专项经费应不低于当年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总额的20%。同时各校也应将“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列入当年学校财政预算,做到专项列支,包干使用。

" |& c. s. W- j

 

) O" D2 |) X4 q2 J2 B$ w

                课题组长:郭益健

7 f( n) R& R- o0 X4 ]- [$ m

                课题负责:王信南  廖正海

. Y9 j7 t# }3 Z8 K' |. \. B

                课题成员:尹可江  林月萍

. N: w; o0 f, |; K1 x+ p: ?

             温绍金  张锦潮

: D$ a s4 n, o9 q: H

                课题执笔:温绍金  尹可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9粉丝

28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