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机关爬格子大军的一员,平常看稿、写稿相对较多,受累于各类稿子不必说,不是局中人难知其中味。从心底讲,我是真心期盼作风转变的清风正气吹来“短实新”,吹散“假大空”。但是,结果还是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现实依然是:“讲话不离稿、汇报不脱稿、座谈不舍稿”。
6 B" Y7 w( N+ t( R+ H 无怪乎有人说,机关是领导的拐杖。对此我常心生疑问:“没稿怎么搞?”今天就借“不是官话”的场子,吐槽一下稿子江湖的二三事。 # J- c" ?. {$ ^% M5 w0 f @- R
1领导的讲话稿“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 K) w$ S! `, Z6 W
给领导写讲话稿,就好比给人烧菜,材质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得对上口味。吃菜有喜欢辣的,有喜欢咸的,还有喜欢甜的;材料有喜欢篇幅长的,有喜欢排比式对仗式的,还有喜欢标新立异的,当然也有喜欢实打实的。有句话讲,讲话稿“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谁的讲话稿,当然得以谁的口味为标准,不然费多大劲也是南辕北辙。
1 x7 J) N& b! D$ u! H% B; B 我们A领导,特别喜欢对仗排比,上句话几个字,下句话也得几个字,每个段落的行数也要一样,按这样的框架搭起来,稿子多半就过关了。于是“弘扬”与“提高”搭配,“大力弘扬”就得与“切实提高”搭配,“群众”可以根据需要写成“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我们B领导,喜欢归纳简语,“三个注重”、“四个坚持”、“五个紧紧扭住”,没这些就说你标题“平”、 内容“散”。于是也就少不了凑字数,东拉西扯,生搬硬套。
, Q# E0 b+ Y7 a; w9 I s! V. B 2迎检的汇报稿“干得好不如说得好”! O. d4 J& ?4 F3 [$ R) Q8 ?
8 ]4 [4 I9 u1 ]
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客观存在“干得好不如说得好”的情况。汇报稿,顾名思义是给上级领导和工作组汇报工作用的,而汇报人一般都是党政一把手,在任命制的大背景下,这个汇报稿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往往既连着领导的“官帽子”,又连着单位的“钱袋子”。
/ u- B( h. A2 V% r: v 汇报稿大有“学问”、大有“讲究”。即使同一内容,向不同的人汇报也有很大区别,想必爬格子的读者都懂的。
8 A; t9 d7 L! k9 k 我们有位C领导,每次上级有领导来,都要做足“功课”:这位领导年初制定哪些规划,最近讲过什么话,在哪里提过什么要求,关注什么问题等等,都要搜集整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汇报稿里面有所体现、有所回应,甚至于领导喜欢批评哪些方面,都在材料里先行“自我批评”,上级多次评价我们这位领导“思路清晰”,得到上级的肯定,其进步之快在我们单位数一数二也就不足为奇了。 9 j( o8 p/ q# x4 U
3领导的座谈稿“不能全讲真话,也不能全讲假话” G) R6 D$ ~. D5 L2 d" G
: m5 v' Z/ \' m: [, E 座谈本来是一种宽松的场合,不需要念稿子,可以畅所欲言,大家讲实话报实情、坦诚交流,有利于上级掌握第一手情况。于是工作组但凡只要是来,“座谈”都是保留曲目。一般都是让你谈谈本单位的建设情况、有什么不足和问题,有什么困难和打算等等。
( l' r* s2 ] N1 r 不知何时开始,出了个奇葩规定:座谈会上的发言要先交顶头上级审阅把关。于是,座谈稿应运而生,水到渠成。我们D领导要求,写成绩要把上级带进去,他们也要听“表扬”;写问题不能把上级“卖了”,要多找自己问题;写困难要写上级能帮助解决得了的,他们也要“成绩”。难怪顶头上级要把关,要不然我们把握不准,要是座谈会上放了炮,在工作组面前给顶头上级抹了黑,就算“摊上事儿了”。 / T$ h3 W) M P8 h" W3 R- [) b) ]
4单位的检查稿“既要承认错误,也要撇清责任”
. g) k, C7 z! _ d" |- K9 B- Z 个人犯了错误,要写检查;单位出了问题,当然也要作检查。谁作检查,当然不是领导,还是我们这帮“作家”。我有句自嘲的话:总是给别人写检查,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难怪比别人“聪明”呢。检查的“学问”和“讲究”,跟汇报材料有得一拼。
4 j$ b6 ^8 T$ R" D: H 首先态度端正,承认错误。这样开头:“……发生在上级三令五申……发生在安全大检查之后……发生在XXX事情处理后不久……影响恶劣、教训深刻……辜负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诚恳接受上级任何处理”。 t' z$ d/ c/ g
然后重点就是撇清责任了。可用这样的句式:“虽然我们认识到……也采取了……解决了……但是工作精力没有统筹好,只注意抓了大项工作、中心任务……”。既是解释,也是掩饰,也是无奈之下的最优选择。指挥棒在那——年头出问题,白干一年;年终出问题,一年白干。 7 U8 n$ ^) j3 S! t
% t& d3 I' \6 R"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