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目标 扎实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复制链接]
宁建老秘 发表于 2009-2-27 10: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赖世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结合当前实际,现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提出几点初浅的见解。
  一、着力抓好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1.建好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要建立健全“两个中心”、“一支队伍”,即“乡镇宣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辅导员”队伍。由宣传部门抓总协调文化部门和各乡镇抓好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用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广泛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当前要着力抓好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知荣明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不要单单囿于文化部门有限的几个辅导员,当然应当发挥好文化部门的主体作用,但光靠文化部门有限的几个辅导员显然是不够的。要变阶段性的应急“辅导”为长年性的“指导”,需要在人力、物力上有更大投入。可以考虑充分挖掘辖区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社会团体的人才资源,发挥统筹整合资源的优势,壮大文化辅导员队伍,建好农村文化阵地,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宣教中心与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需要市、乡镇两级予以更加充分的重视,在人力财力的投入上实行市、乡镇两级配套,同时在组织机构、激励机制、计划措施、工作落实上实行市、乡镇两级管理,切实发挥好“两个中心”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积极作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2.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要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为抓手,拓展和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内涵,不断提高农民道德素质。通过开展文明村镇竞赛活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村民建房、老人赡养、子女教育、邻里互助、婚丧节庆、防火防盗、预防赌毒、公共卫生等方面问题,让农民群众明白该做什么、什么不该做,搞好净化乡风工作。通过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和妇代会作用,组织老年人和妇女代表组成道德评议会,做好道德评议工作,同时通过开展“十星文明户”、“信用农户”、“美德在农家”、“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庄”创评、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美德夸奖”等形式,假以必要的物质奖惩手段,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倡导“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良好生活习惯,促进文明乡风尽快形成。
  3.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要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广泛开展灯会、花会、赛诗会、对联评选会、文艺演出会等活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农村特色文化,发展以历史文化名乡、名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人文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文化,使农民群众在发展旅游文化的过程中享受文化成果。要持续深入开展“三下乡”、“文艺巡演”、“电影下乡”等活动,鼓励专业和业余文艺团队、群众团体、社会力量积极介入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各种形式的文艺队伍,深入基层,深入农民群众,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中积累生活、激发灵感,把反映农民兄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创造性实践编排成多姿多彩、健康向上的文艺精品送到农村,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
  4.加大政府投入。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并将其纳入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市计划、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对乡镇兴办的文化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立项、资金、土地、规划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列入规划的重点文化工程和公益性文化项目所需土地可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解决,采取有偿方式供地的,应在地价上给予优惠。对因城镇建设而拆迁的文化设施,均由建设单位按原面积先建后拆,拆一还一。通过设立社会事业专项基金,把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市、乡(镇)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市、乡(镇)财政每年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扶持社会事业活动。
  5.鼓励社会办文化事业。建立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发展机制,不断改善投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要积极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展演、民间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促使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二、着力抓好农村卫生和村容镇貌建设
  1.着重抓好规划设计。市乡两级规划部门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根据农村的实际,帮助和指导农村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先行。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市乡(镇)两级要抽调得力干部,深入各村检查、指导、督促新村建设,着力建好一批起点较高、示范性较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村示范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2.建立筹资机制。乡(镇)、村两级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采取“市财政投入一点、乡镇、街道配套一点、涉农资金捆绑倾斜一点、挂包单位帮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加快村容建设力度,着力营造文明人居环境。
  3.着重抓好环境整治工作。首先是把“三清六改”作为环境整治的切入点,逐步实现“三化”即洁化、绿化、亮化。“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六改”即改水、改路、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三清”中要先把解决垃圾处理问题作为突破口重点抓好。要在各乡镇和行政村尽快实现有一个垃圾填埋场(中转站),有一个卫生公厕,有一支卫生保洁队伍,有一套卫生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卫生专项经费的基本要求。可以考虑在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和行政村建造垃圾处理填埋场(垃圾中转站)或建造焚烧炉,有能力独立建造的,独立建造;无法独立建造的,可考虑沿线就近乡镇联合建造。经济实力较弱的行政村可以建造垃圾焚烧池或统一建造垃圾池,统一处理垃圾随地倾倒问题。郊区村的垃圾处理可以考虑纳入城市卫生管理范畴,共享城市市政辐射成果。同时应尽快成立乡镇环境卫生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全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理顺环卫无人管理问题。还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手段,把集镇、国道沿线路段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发包给社会经营,在国道沿线村推行垃圾袋装,实行垃圾统一处置。“六改”中着重突出“改厕”、“改厨”,结合沼气工程和改水工程建设,争取用一两年时间做好村容整洁工作。
  三、着力抓好农村科技教育事业发展
  1.办好农村科技服务中心。以坚持多年的农业155服务为载体,扩大服务内涵,逐步向已在一些乡镇试点推行的农村155过渡,集技术指导、信息发布、良种推广、培训教育、禽畜疾病防控、产销一体化等各项服务于一体。由涉农部门与各乡镇合作,借鉴医疗部门组织专家下乡巡诊和在社区开办卫生服务中心的做法,定期组织涉农部门的专家到乡村开办培训讲座、技术服务,为农民兄弟释疑解惑、发展生产提供直接帮助,亦可组织一批身体尚好、本人愿意的涉农部门的退休专家到乡镇“坐诊”,壮大农村科技服务的实力,与各乡镇农村科技服务中心的同志一道就近、便捷、有效地服务于“三农”。
  2.多渠道发展农村教育。一是办好一批全日制的中小学,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日制的中小学除了各乡镇根据具体情况与教育部门的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办出质量外,应充分考虑边远村的具体实际,解决儿童就学难的困难,在不适宜集中到中心校就读的个别自然村,应在保证师资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村级小学。二是办好农民夜校、农广校。要依托乡镇牵头,充分利用当地学校、电大师资和发展生产的能人通过现场授课、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战略性培训,加强务工农民、专业大户、年轻农民和后备劳动力培训。每年,各乡镇要分期分批安排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民培训。鼓励校企联合等方式,把“提高农民”和“转移农民”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充分发挥来料加工联系“千家万户”的优势,加快经纪人的培养,坚持“集中经营、分散生产”的模式,以加快名村名品的形成。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强化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职能,各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培训质量。乡镇村两级都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补贴到受训农民身上。让农民群众通过夜校、农广校参与学习培训,不断提高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素质与能力。
 作者为永安市委文明办副主任
 责任编辑:林运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8粉丝

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