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发挥政府协调引导作用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复制链接]
沙漠里的鱼 发表于 2009-2-27 10: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姚文辉 杨水寿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稳步增加,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5%;全社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R&D)投入共计4.96亿元,年均增长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年均比重为4.7%;市三大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的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一些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五年累计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3项,项目数在全省前列。
  一、突出规划引导,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能力
  做好战略规划,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我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制定三明市“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加强对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规划导向,对三明当前和未来的产业发展格局做出总体布署和规划,切实做到以规划来引导项目的选择和确定,以主导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来带动企业自主创新,做到两个侧重:侧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侧重行业龙头企业或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结合三明实际,重点培育壮大冶金及压延、林产工业、机械与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3+1”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并组成几个项目工作组,策划代表三明未来工业发展方向的特大型、科技型项目,在产业的培育、改造和策划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市场、科技方面的优势,重点扶持60家市级重点企业,引导企业率先带头做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划,从而推动行业创新能力在短时间提高,形成一个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互动格局。
  二、突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
  “十五”期间,全市企业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110项,省科学技术奖52项;有936项专有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46项、实用型专利467项、外观设计专利323项;200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4.2%。主要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33家研发机构,其中4家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11家省级技术中心,14家市级技术中心。如,“十五”期间,三明重机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6个、国家863计划1项、省科技攻关计划和新产品计划9项,获国家专利21项、省科学技术奖9项,公司连续八年新产品产值率超过50%。三明机床公司自主开发数控新产品10多个,其中XK714数控床身式铣获省新产品三等奖,目前公司与厦门大学联合研发的国家核工业急需设备—四轴数控超精密机床及其关键技术,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二是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企业自投、财政扶持、政策补助,不断增加企业科技投入。五年来,全市企业共投入科技活动资金17.36亿元,年均增长0.8%,其中企业自投15亿元,占86.4%,年均增长1.6%。如三钢集团每年拨100多万元用于奖励在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的人员,五年来共投入技术开发资金和技术改造资金达14.64亿元,获得全国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企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2005年钢产量突破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8.74亿元,利税8亿余元。
  三是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五年来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8.6亿元,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169项,其中竣工投产1165项,千万以上项目188项。如,福建华橡自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引进计算机优化设计技术和有限元模拟分析技术,生产的硫化机产品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出口美国、英国、法国等10几个国家,是国内最大的硫化机生产企业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目前已成为我国硫化机行业中唯一出口欧美发达国家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的生产企业。
四是引导企业引进领军人物。引导企业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特别是科技领军人物的引进与培养,采取有效的激励办法,激发企业创新人才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如明溪县2002年以来共吸引了各类人才近400人次(其中高级人才86名,包括22名博士生导师),其中引进复旦大学科研成果、利用人工种植的红豆杉枝叶提纯抗癌新药紫杉醇,引进留法博士开发木薯变性淀粉产业都取得明显的效果。大田县引进留美博士黄发灿,投资7700多万元,创办了福建华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开发以牛胰脏、牛血等为原料提取工具酶的技术,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自去年下半年投产以来,已完成产值600多万元;目前公司已研究开发出51种工具酶。
  三、突出平台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服务水平
  平台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主要抓好三个平台建设:
  一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突出技术难题对接,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与科技的密切结合、联动发展。全市已有489家企业分别与141所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项目993个。前四届“6.18”中,全市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对接技术需要和项目成果1500项,其中合同项目912项;前三届“6.18”合同项目动工率92.2%,投产率65.9%。如福建南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从2001年开始与复旦大学合作,着手对从南方红豆杉中提取紫醇的加工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公司生产50%紫杉醇达100多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利润2000多万元。
  二是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放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立健全以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成果展示、合作交流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体系。全市已建立1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集成,强化服务功能,创新管理机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2002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
  三是搭建高新技术园区平台。突出生态园区建设,突出高新产业引进,重点抓好三明市高新技术沙县金沙园和永安尼葛园的开发建设,集中项目,集聚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2005年底,金沙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1亿元,入园企业53家(投产28家、在建25家),完成固投6.7亿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尼葛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亿元,入园企业72家(投产60家、在建12家),完成固投13.8亿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在这两个园区带动下,全市建成高新技术企业12家,2005年实现产值11.33亿元。同时还抓好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先后有16家企业(项目)入驻孵化,开业投产企业7家,开发新产品29项。三明金沙科技创业园已完成第一期新材料园建设,建成甲级标准厂房5500平方米,第一个入园项目第二代汽车安全气囊粉体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中试生产线已投产。
  四、突出政策推动,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
  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方面,通过广泛开展科技宣传,举办科技洽谈会等形式,增强全社会崇尚科技、增强科技创新的意识。2005年全市有364个单位、2100名科技人员、1.8万人参加科技宣传活动,发放各类科技书籍6万多册,科技资料10万多册,举办各类科技交流与洽谈会10场。另一方面,组织企业外出参观学习,积极参与“6.18”、“9.8”等活动。通过宣传引导,使企业充分认识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引导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形成一种提倡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培育全体员工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企业推进自主创新的强烈氛围。
  二是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政策,健全政银企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创新信贷模式,特别是大力探索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制约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到目前,全市已组建融资担保公司24家,注册资金达3.5亿元,累计为企业提供担保资金达17.8亿元。
三是营造良好的创牌环境。制定扶持品牌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奖励办法,引导和扶持企业培育、争创、打响品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营造“保护严密,执法有力、服务便利”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经过努力,全市创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6月福建铙山纸业集团的“铙山”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9月福建华橡自控股份公司的双轮牌子午线轮胎硫化机、永安林业股份公司的永林蓝豹牌中密度纤维板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三明市国家级品牌零的突破。
  四是营造良好的聚才环境。出台人才工作政策,先后下发了《三明市1997—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专业人才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投入,给予专家和拔尖人才开展“一带一”资助经费3000元、“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的科研补助经费5000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事业单位一次性资助5万元等补助,并每年拨出专款20万元作为“三明市优秀人才奖励资金”。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初步形成了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如厦工三明重机公司、福建省华橡自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解决科技人才难招的问题,转变人才引进观点,实行“特区招聘异地使用”的柔性引进机制,为各种人才的引进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到目前,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约7万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约1.3万人。

(作者单位:三明市政府办)
责任编辑:林运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10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