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一篇不错的党代会报告

  [复制链接]
东风吹 发表于 2016-12-7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培训班
发展全域旅游  建设最美乡村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婺源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年8月30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婺源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婺源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老秘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和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奋力进取,扎实苦干,大力实施旅游全域化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为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婺源立足新起点,全面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事业新跨越的五年。这五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谱写了婺源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壮丽篇章。
这五年,我们坚持围绕旅游做强三大特色产业,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7%;财政总收入实现13.14亿元,增长了2.04倍;三产比从15.3:40.7:44优化为13.6:32.5:53.9。旅游业加快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景区利益分配、旅游市场监管等制约婺源旅游发展的“瓶颈”,在改革创新中被不断突破;江湾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国家4A级景区由6个增至12个,各种新兴旅游业态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一大批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文化体验型旅游项目,最美乡村的品牌知名度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游客人次、门票收入、综合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2.9倍、2.7倍和3.3倍。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茶产业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茶业系列产值达28.2亿元;涌现出了一批农业观光体验园,形成了以绿茶为核心,皇菊、荷包红鱼、油茶等为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稳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扩园调区,成功申报并启动了省级旅游商品产业基地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工业发展的平台不断拓展,集聚了一批以旅游商品、绿色食品、机械电子、鞋服纺织等为特色的生态工业。
这五年,我们坚持加大投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内外交通和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京福高铁建成通车,九景衢铁路加速推进,昔日偏远山区正成为通达四方的重要枢纽,与沿线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婺源人民正搭乘高铁列车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段莘至浙源、清华至沱川、瑶里至灵岩洞等旅游公路全线贯通,乡村公路建设全面向自然村延伸,农村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针对旅游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积极拓宽旅游公路、增设停车场,采取了统一换乘、信息预报、技防管控等措施,实现了“睹花不堵路”。大力实施了以旅游为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朱熹大道、文公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工,城市外环线快速推进,“一环五区”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启动实施了智慧婺源、城区地下综合管网、城区景观提升和里弄小巷改造等城建重点项目,城市功能和品位得到极大提升,初步实现了向宜居宜业宜游最美县城的嬗变。加快推进江湾省级示范镇和清华、赋春两个市级示范镇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创建了一批景观村、田园村、特色村,“步步皆景、处处如画”的最美乡村画卷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五年,我们坚持守住底线加强文化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实现了良性互促互动。牢固树立保护优先的理念,绝不以发展之名牺牲生态文化,彰显了绿色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深入开展了天然阔叶林十年禁伐、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工程,启动了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山塘水库管理整治等工作,成功创建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婺源的生态优势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不断探索实践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机制,形成了以“篁岭模式”“汪口模式”“九思堂模式”等为代表的古建保护性开发模式;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对重点村落、主要干道沿线的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提升,对新建建筑坚持徽派风格,不断提升了最美乡村徽派建筑大观园的品质形象。
这五年,我们坚持民生为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群众幸福感和满意指数实现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县基本养老、医疗等政策实现城乡全覆盖;精准扶贫、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工作稳步推进,困难群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完成了朱熹中学、詹天佑小学、紫阳五小、六小及县第二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婺源茶校完成整体搬迁,高考屡创佳绩。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承办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重大赛事,举办了首届婺源国际马拉松赛,荣获“全国门球之乡”。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法治婺源、平安婺源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攀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五年来,婺源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乡大地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这五年,我们坚持挺纪在前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得到不断加强。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始终保持惩治不廉洁的高压态势,着力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不廉洁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行职责,继续加强统战、残联、工商联、群团组织和党管武装工作,营造了和衷共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五年的团结拼搏,五年的奋勇争先,让最美乡村的荣誉光环再添新彩,先后荣获了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国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创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法治先进县等国字号荣誉,并连续三年获得江西省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先进县。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历届县委、县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团结拼搏,离不开各套班子、社会各界人士、离退休老同志、驻婺单位和部队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婺源县委,向所有为婺源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加快婺源发展,最根本的是保护好生态文化,夯实永续发展的根基;最关键的是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最核心的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推动婺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有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特别是工业基础依然薄弱;生态文化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旅游业态还不够丰富,游客体验有待提升,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不高;社会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社会稳定还面临一些问题;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未来五年,是婺源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确保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未来五年,机遇无限。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精心呵护了这方青山绿水,顺应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广大城乡居民对美好环境的热切向往;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响彻全国、远播海外;内外交通日益优化,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京福高铁、九景衢铁路的十字交汇,让婺源迈入了新兴的高铁经济带。今日的婺源,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春天!
未来五年,挑战巨大。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依然巨大,经济增速放缓对旅游的影响不容忽视;二是周边各地竞相发展旅游的势头强盛,大项目、大投入、大建设层出不穷,旅游目的地之争更趋激烈,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形势逼人;三是我老秘网县旅游产业层次不高,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四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广大村民对改善居住条件、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求,给我老秘网县生态和古建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未来五年,前景广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未来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按照选准的路子坚定不移地前进,朝着认准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婺源未来的发展前景必将更为广阔!
今后五年,我老秘网县的发展目标是:确保提前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2010年相比实现翻番,确保到“十三五”期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思路是:秉承和发扬历届班子的好经验、好做法,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加强生态文化保护,加强改革创新,加强规划管理,全力推动旅游全域化,加快推进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中国最美乡村的内涵品质,努力把婺源建设成为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
各位代表,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号召。对一名党员来说,必须始终保持初心向前;对一个地方而言,必须始终在坚持中前进。在继续推进富民强县、绿色崛起的征程中,我们要扛起责任、勇于担当,全力做到“四个始终”:
——始终秉承“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的理念。婺源之美,美在生态、美在文化、美在生活。我们要更加重视生态与文化保护,提升生态优势、传承地方文化,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生态共赢,让最美乡村的青山长存、绿水长流、古风长在、幸福长驻。
——始终坚持“围绕旅游、服务旅游”的要求。发展乡村旅游以来的十几年,是婺源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受益最多的一个时期。我们要始终把旅游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始终把旅游作为第一产业来推进,坚持做到“产业围绕旅游转、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优”,与时俱进推动旅游全域化发展,依托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协调、融合、健康发展。
——始终牢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让婺源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享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便利的出行条件、更广泛的就业创业机会、更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发展、共享发展。
——始终弘扬“崇尚实干、务求实干”的精神。干事创业、关键在人。通向目标的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困难和矛盾。我们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保持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对认准的事,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对正在推动的工作,动真碰硬、敢于担当、狠抓落实。要进一步健全督促落实机制、工作激励机制、干部使用机制,让肯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干部有舞台、有作为,在全县营造鼓励干事、崇尚干事、乐于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旅游全域化,引领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崛起,就没有绿色崛起。今后五年,我们要在继承和深化“一个最美、两个第一”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紧扣建设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的目标,大力实施以旅游全域化为主导的四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快速融合发展。
(一)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全域化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总趋势,也符合婺源县情实际,是加快我老秘网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举措。要紧扣“全域景观化、交通便捷化、服务全程化、产品多元化”的要求,对县内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着力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多层次、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也让更多的婺源人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不断提升全域景观。充分发挥全县2967平方公里是一个3A级景区的品牌优势,依托全县是一个文化生态大公园的禀赋特色,按照“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创建标准,进行全域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科学划定保护区、游览区、娱乐区、购物区、服务区等功能分区。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建筑风貌,不断提升景观节点、配套设施等建设品位,确保既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也具备审美和休闲度假功能;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优化乡村面貌,让游客能在更多的美丽村庄免费旅游。按照“宜游易游”的要求提升环境,大力推进“畅、安、舒、美”工程,着力提升公路沿途景观,让每条公路都成为旅游中的一道风景线;有序实施非徽派建筑改造工程,精心呵护粉墙黛瓦与青山绿水互为映衬的美丽画卷。
大力丰富旅游业态。以建设“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为抓手,有机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现代旅游的十二要素,大力引进和合理布局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开发一批观光体验、主题游乐、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全季节旅游产品,构建四季游产品格局和多元化发展业态。大力发展夜游产品,培育壮大“月光”经济。注重提升景区品位,扎实推进A级景区创建,力争五年内再创1-2个5A级景区,巩固我老秘网县4A级以上景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积极畅通全域交通。进一步升级对外交通体系,全力支持配合九景衢铁路建设,不断提升对外通达能力。扎实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自然村村道公路建设,让更多深藏于大山之间的美丽村庄,享受到旅游带来的无限商机。进一步破解交通拥堵难题,适时启动连接热门景区的道路建设,构建区域交通小循环;因地制宜推进一批立体式停车场和生态型停车位建设,舒缓交通压力;完成县城外环线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区各区块连接外环线的路网体系,不断提升城区交通微循环能力,打破城区交通瓶颈。科学布局城乡交通网络,提升运营水平,力争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积极引进租车平台,合理部署一批公共自行车等租用式、便携式交通工具,打造“无障碍”的旅游交通体系。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不断巩固提升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成果,细化完善各项旅游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着力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和管理,完善公厕、停车场、标识标牌等各类设施。积极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和落实餐前消费确认、购物场所诚信金、旅游诚信预赔等制度,提升涉旅人员服务水平和从业道德。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实现城区、景区和重要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依托智慧婺源大数据平台,积极打造“一站式”网络终端,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智能服务和更广泛的信息共享,实现“一部手机游婺源”。不断优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110”作用,依法治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投诉、申诉处理和信息发布制度,不断提升反应处理能力。加大旅游营销和品牌推广,深度开发高铁沿线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自媒体作用,不断拓宽婺源旅游辐射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向往婺源、热爱婺源、享受婺源。
(二)大力实施生态工业发展战略。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富裕的财力,也就无法为生态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改善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撑。全县上下要始终坚持“工业富县”的思想不动摇,在确保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着力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平台,进一步推动生态工业上规模、提质量、增效益。
加强招商引资。按照“招商选资、环保先行”的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选准招商重点,积极引进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符合婺源实际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切实补齐工业短板。加大财税扶持、金融支持等政策保障,落实好“降成本、优环境”的各项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构建既“亲”且“清”的政商关系,全面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壮大主导产业。围绕旅游商品、绿色食品、机械电子、鞋服家纺等四大工业产业,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紧扣“稳增长、抓项目、促转型”这个核心,着力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构建高技术性、高附加值、高辐射力的新型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科技成果向企业集中,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工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好工业平台。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决战园区”战略,稳步实施园区扩园调区,加快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具备旅游和生产双重功能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小区。着力破解用地难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千方百计盘活土地存量、实现集约利用,集中开展园区土地清理,对投入不足、产出不高的企业适时进行“腾笼换鸟”,不断提升园区土地回报率。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主动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强和市经开区的合作,依托县外平台承载项目落户,不断拓宽工业发展空间。
(三)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要依托婺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特产品,以经营品牌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响“三大品牌”。
振兴传统品牌。婺源绿茶是我老秘网县的传统品牌,要围绕振兴婺源“千年茶乡”的目标,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四绿一红”茶叶品牌发展的契机,不断推进婺源绿茶品牌化、精品化进程。大力推进生态茶园、优质茶加工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不断丰富茶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深入挖掘婺源绿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推进一批茶旅结合项目建设,积极融入“万里茶道”。加大婺源绿茶的品牌推介和市场营销,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使婺源茶产品成为广大游客必购的旅游商品。
打响特色品牌。加快农产品生产规模化进程,大力推进皇菊、铁皮石斛等特色精品种植,鼓励发展荷包红鲤鱼、娃娃鱼等特色水产养殖,打造一批特色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酒糟鱼、茄子干、山茶油等农产品专业化加工,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市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引进各类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整合各类涉农政策资金,培育壮大一批品牌响、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创建有机品牌。积极实施有机化生产战略,以推动山塘水库人放天养为突破,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禁止农药、化肥、除草剂投放,不断扩大有机农产品的规模和种类。建立健全婺源各类农产品的地方质量标准,加大有机品牌营销,全力打造有机食品之乡,让“有机”成为婺源的又一张响亮名片。
(四)大力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旅游的拉动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民宿、文化、养老、会展、电商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发展“旅游+工业”。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鼓励工业企业把厂房建成景点、把生产线打造为观光线、把工业产品打造为旅游商品。依托生态旅游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在婺源设立培训中心、研发中心、营销区域中心。加快省级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引进一批“旅游创客”入驻,鼓励企业开发多种类型的工艺品、纪念品,形成特色旅游商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特色旅游商品价值。
发展“旅游+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积极培育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新业态。进一步放大“油菜花经济”效应,着力构建从种植到加工、展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建设从农田到山林、水库、河流等全覆盖的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园区,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发展“旅游+体育”。积极发展体育经济,破解旅游淡旺季落差明显的问题。扎实推进乡村古道保护开发和绿道及公共自行车系统等一批特色健身项目,开发徒步、骑行、攀岩、漂流等户外拓展运动,把婺源2967平方公里打造成一个天然大运动场。加大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县,为体育经济发展营造良好产业氛围。积极争取和承办各类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力争使婺源成为“最美马拉松之乡”,把体育旅游打造为婺源旅游新的增长极。
发展“旅游+民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在全县形成以臻品民宿为品牌、以精品民宿为主体、以普通民宿为补充的民宿发展格局,打造中国乡村民宿的样板。大力推动县内民宿差异化发展,把每一栋民宿都打造为具备观光、体验和住宿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产品,吸引游客“游婺源、住民宿”,让民宿产业成为婺源旅游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发展“旅游+文化”。依托丰富的徽文化积淀,大力推进以“三雕”、歙砚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产品开发创新;放大以朱子、詹天佑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效应,挖掘以赋春严田为代表的耕读文化,依托大鄣山莒莙等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扎实开发一批体验性、教育性旅游项目。积极发展文化衍生产品,大力发展演艺、影视、摄影、美术写生和文学创作等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基地。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文化创意、艺术展示、创作体验项目。
发展“旅游+养老”。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开发“银发”旅游市场,打响“长寿”品牌。开发一批观光型、疗养型、文化交流型养老旅游产品,推进一批康体养生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养生村”“长寿村”。积极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挖掘养老养生文化,把婺源打造为养老养生福地。
发展“旅游+会展”。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高品位、高标准推进一批会议会展平台建设,提升会议会展接待能力。大力承办协办各类国内外知名会展和节事活动,推动形成以旅游带会展、以会展促旅游的良性互动模式,把婺源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会议会展中心。
发展“旅游+电商”。借助我老秘网县品牌知名度、广阔的旅游市场空间和智慧平台,大力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产业。加强线上线下互通,主动与国内外知名网络电商合作,在线上建立集展示、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特色馆,在线下完善电商产业园、农村电子商务网络等实体平台。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关联产业培育,突出抓好物流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平台保障,努力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
(五)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不断改革创新、系统推进,全面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创新产业管理体制。创新全域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全局谋划、整体推进、高效运转的产业发展机制,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县级领导挂钩企业、项目、景区的工作协调服务机制。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快完善旅游资源收储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市场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切实加强旅游、茶业等领域的市场监管。完善对各级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干部有担当、组织有关爱的融洽氛围,提升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推进县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将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抓手,不断优化项目包装、引进和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县级统筹管理开发模式,建立健全县域旅游资源收储项目库。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适时组建国有投融资企业平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项目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实力、有资质、有远见的国内外大型战略投资伙伴入驻。鼓励实行“政府+企业+基金公司”等开发模式,完善政府和社会资金“双重推进”的项目开发机制。进一步强化定期调度和督促机制,确保项目有效快速推进。
创新区域联动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完善区域交流合作机制,努力在产业互促发展、生态环境共建、安全稳定联动、重大政策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精心策划一批区域交流会、旅游节、商贸展等大型活动,打造区域联动特色板块。充分利用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发展契机,努力使婺源成为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的核心景区和集散腹地。
四、坚持城乡一体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家园
坚持城乡统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大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把婺源打造成生态与人文和谐、历史与现代交融、群众与游客共享的最美乡村、梦里老家。
(一)以生态文化为依托,全力推动全域环境大提升。始终坚持文化与生态的保护建设,在保护建设中不断优化提升最美乡村的全域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全面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实行森林采伐减量管理制度,力争“十三五”末实现森林资源“零砍伐”。加强生态功能区、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及古村落周边林木的保护力度和林相改造工作,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确保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积极开展水资源综合防治,深化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严禁山塘水库化肥养鱼及毒鱼、电鱼、炸鱼行为,加快推进城乡两级污水处理站和配套管网建设,启动农村小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争五年内实现重点村全覆盖。着力抓好城乡垃圾处理,加快城乡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启动垃圾处理项目,保持最美乡村干净整洁的良好形象。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体系,探索实行和向上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有效制度,引导村民自觉保护生态、追求绿色生活,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争当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编制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保护与开发机制。全力推进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区和传习所建设,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全力推进以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修复,着力抓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积极争取市人大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进行立法,力争早日将更多的古村古建纳入法律保护范围。积极探索古民居开发与利用管理办法,有效破解古建保护与农民建房的矛盾问题,推动古村落原真性保护,凸显和谐优美的人文韵味。
(二)以乡村旅游为引导,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大建设。坚持把服务旅游的理念贯穿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始终,着力把县城做优、集镇做特、乡村做美。
实施城乡一体规划。牢固树立规划引领的理念,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生态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做好路网、地下管网、自来水、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的系统衔接工作,构建“一张图、一张表、一个平台、一套机制”的建管格局。坚持“中心县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一盘棋统筹推进,努力构建老城与新区共同繁荣,中心城区和特色集镇交相辉映,文化生态与美丽乡村深度融合的城乡发展格局。
完善城乡配套功能。加大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乡水、电、路、网的覆盖面和品质。着力优化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改善街区路网布局,合理建设公共停车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条件。积极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配套,中心县城要突出旅游、休闲、健身主题,以创建文明县城、卫生县城为抓手,努力提升旅游城市品位。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按照“朱子故里、千年紫阳”文化定位,重现千年古城风貌。扎实推进火车站片区和旅游综合服务区开发,继续抓好景观提升工程,谋划建设一批配套服务项目,增强城区旅游购物、餐饮美食、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乡镇要围绕资源优势和区域定位,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美丽乡村要突出本地特色和风格,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原则,打造一批特色主题景观村。
(三)以科学管控为手段,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数字化、网格化、全员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科学化、智慧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借助智慧婺源平台,加快实施数字化管理,逐步构建精确、快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实施全员化管理,倡导“人民家园人民管”,形成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加强农民工在城区的就业、子女就学等政策保障,切实畅通农业人口的进城渠道。持续加大“两违”的防控和打击力度,确保城乡建房的规范化、法治化。
    五、坚持民主法治化,构建幸福文明和谐社会
 
小圆圈 发表于 2016-12-8 12: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统筹城乡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数字化、网格化、全员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科学化、智慧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
 
云卷云舒 发表于 2016-12-22 14: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大力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旅游的拉动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民宿、文化、养老、会展、电商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很吸引人。
 
云卷云舒 发表于 2016-12-22 14: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坚持城乡统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大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把婺源打造成生态与人文和谐、历史与现代交融、群众与游客共享的最美乡村、梦里老家。
 
嘻嘻哈哈猪 发表于 2016-12-24 13: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力实施精准帮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做到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
 
王福贵 发表于 2017-1-3 13: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前进方向 发表于 2017-1-10 12: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和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奋力进取,扎实苦干,大力实施旅游全域化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为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飞逃 发表于 2017-1-10 17: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科学管控为手段,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数字化、网格化、全员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科学化、智慧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借助智慧婺源平台,加快实施数字化管理,逐步构建精确、快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实施全员化管理,倡导“人民家园人民管”,形成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加强农民工在城区的就业、子女就学等政策保障,切实畅通农业人口的进城渠道。持续加大“两违”的防控和打击力度,确保城乡建房的规范化、法治化。
 
留恋彩虹 发表于 2017-1-17 01: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民主法治化,构建幸福文明和谐社会
 
不过如此 发表于 2017-1-18 00: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站位高,眼界开阔,学习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0粉丝

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