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在2025年全县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释然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县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既是一次经验的交流分享,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传承。刚才,听了5位先进典型的发言,我数次眼眶发热——他们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基层一线写下了最动人的民生答卷;他们没有显赫的头衔光环,却用脚踏实地的付出,让“社工”二字在群众心中变成了最温暖的依靠。

作为长期与基层社工并肩作战的“同行者”,我深切体会到:社工工作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不变初心”;没有“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循”。今天,我想结合几位典型的故事,和大家聊聊“什么是社工的‘根’与‘魂’”“怎样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一、把“办公桌”搬到田埂上,用“泥土气”厚植为民情怀——从王秀兰28年的“敲门日记”说起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县城区街道福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秀兰的故事。她是全县在岗时间最长的社区工作者,28年,10000多个日夜,她的办公桌从来没固定在社区服务站里——今天在3楼张奶奶家聊独居安全,明天在1楼王大爷家劝家庭矛盾,后天蹲在小区凉亭里听下岗职工唠就业愁事。她有个用了28年的蓝皮笔记本,封皮磨得发白,里面记满了“301室李婶糖尿病需定期送药”“5栋2单元下水道每季度疏通”“70岁赵爷爷每月15号领养老金要提醒”……群众开玩笑说:“王书记的本子比自家账本还细。”

去年7月,福兴小区因水管老化突发爆管,3栋居民楼停水,78户人家急得团团转。王秀兰接到电话时正在医院陪床(她老伴刚做完手术),但她立刻拔掉输液管,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冲到现场。烈日下,她踩着泥浆协调供水公司、安抚情绪激动的居民、联系临时送水车;深夜里,她蹲在抢修现场啃冷掉的包子,盯着工人挖开30厘米厚的路面;第三天凌晨,水管终于修好时,她坐在台阶上睡着了,脸上还沾着泥点。事后有居民说:“王书记,您这哪是书记,分明是我们的‘管家婆’!”她却笑着说:“咱们社工的办公室不在墙上,而在群众的门槛上;咱们的工作日记不记在本子上,要记在群众心坎里。”

这让我想到,现在有些年轻社工总说“群众工作难做”,可他们缺的从来不是方法,而是“沉下去”的耐心。王秀兰的28年告诉我们:只有把“我是社工”的身份意识,转化为“咱们一家”的情感认同,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二、把“政策包”变成“土办法”,用“烟火气”破解治理难题——看李阳如何让“空心村”有了“烟火味”

接下来,我想讲讲驻三星镇三星村第一书记李阳的故事。他是2022年选派的年轻干部,刚到村里时,面对的是“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儿童守着空房”的“空心村”,村集体年收入不足5万元,连村部的水电费都要靠上级拨款。有人说他“城里来的娃娃,吃不了农村的苦”,可他用两年时间,让三星村变了模样——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建起了老年食堂、儿童活动室,还搞起了“周末采摘园”,连邻村的人都爱往这儿跑。

他的“秘诀”是什么?是“把政策翻译成土话,把文件变成办法”。刚到村时,他发现很多老人舍不得扔过期药品,孩子们放学没人管,他就挨家挨户问:“要是村里有个地方能免费领药、孩子放学能写作业,您觉得咋样?”老人说“中”,孩子拍巴掌,他就拉着村“两委”跑县卫健局申请“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点”,找学校谈“四点半课堂”;看到村里荒了不少坡地,他就带着党员去邻镇学种高山蔬菜,回来后和村民签“土地入股协议”:“赚了钱按股分,赔了我个人补。”一开始村民怕“赔了本”,他就自己先掏2万元流转了10亩地试种,第一茬西红柿卖了8000块,村民们争着来签合同。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冬天,82岁的张奶奶突发疾病,李阳背着她走了2里山路到村卫生室,自己冻得直打哆嗦,却把奶奶裹在自己的羽绒服里。张奶奶拉着他的手说:“娃,你比亲孙子还亲。”他却说:“奶奶,我就是您的孙子。”

这让我明白,基层治理不是“空对空”的政策宣讲,而是“实打实”的问题解决。李阳用两年时间证明:只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再难的事也能找到解法;只要把“外来干部”变成“村里家人”,再空的心也能聚起人气。

三、把“老办法”接上“新地气”,用“书生气”激活服务动能——听陈雨欣讲“小程序里的民生温度”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县社工总站95后社工陈雨欣的故事。她是去年刚入职的“萌新”,却成了全县社工圈的“技术达人”。她发现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反映问题只能靠“跑腿”;年轻人工作忙,社区活动参与度不高。于是,她花了3个月时间,带着团队开发了“民生微实事”小程序——居民扫码就能上报问题(水管漏了、路灯坏了),后台自动生成工单派给责任人,处理进度实时更新;还能在“需求墙”上留言(想学广场舞、需要旧物回收),社区看到后立刻对接资源。

小程序上线半年,就收集民意237条,解决问题219件,其中“错时共享周边单位车位”一条建议,让社区停车投诉率下降了60%。更没想到的是,小程序还成了年轻人的“社交平台”——周末有家长在上面约“亲子环保志愿活动”,下班族留言“想教老人用手机”,连在外打工的村民都通过小程序给村里捐了10台旧电脑。

有人问她:“一个小姑娘,咋想到做小程序?”她歪着头说:“我刚入职时,跟着师傅走访,看到一位奶奶举着皱巴巴的纸条写‘我家马桶堵了’,手都在抖。我就想,要是能有个更方便的办法,让奶奶不用跑那么远、写那么累,该多好?”

这让我想到,新时代的社工不能只靠“腿勤手勤”,还要有“脑勤”——把传统的“走家串户”和现代的“数字技术”结合起来,把“老经验”变成“新工具”。陈雨欣的故事告诉我们:年轻社工的优势,从来不是“年龄小”,而是“敢创新”;基层服务的温度,既要“接地气”,也要“接网气”。

同志们,刚才三位典型的故事,只是全县2000多名社工的缩影。他们中,有扎根社区30年的“小巷总理”,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田埂专家”,有用科技赋能服务的“数字社工”……他们用行动证明:社工不是“边缘岗位”,而是“民生枢纽”;社工工作不是“杂活累活”,而是“积德善举”。

当前,我老秘网县正处于“民生提质三年行动”的关键期,群众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对我们的社工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脚下有泥”,多到一线听真话、摸实情;又要“心中有火”,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更要“手中有招”,用创新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同志们,社工的名字叫“服务”,社工的使命叫“坚守”。希望大家以今天的先进典型为榜样,把“为民”二字刻在心头,把“实干”二字落在脚下,让每一个社工都成为群众身边的“温暖符号”,让每一份付出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力量”。

我相信,只要我们2000多名社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画出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让全县人民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0粉丝

754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