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县2025年创建村级农业经济示范区典型经验材料

[复制链接]
释然 发表于 前天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近年来,*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决策部署,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立足县域“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禀赋,以“创建村级农业经济示范区”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立基、机制创新破题、要素聚合赋能、数字转型提质”的村级经济发展新路径。2024年以来,全县首批12个示范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50万元,其中5个村超百万元,带动周边37个村同步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6%,相关经验被《*农业农村》期刊专题报道。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聚焦“特”字当头,在产业选育上破题开篇——以“一村一品”升级工程激活特色产业新动能
产业是村级经济的“命根子”。我们深刻认识到,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必须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较优势,走“精准选育、差异发展”之路。2024年年初,县委农办牵头组建由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自然资源局等8个部门骨干组成的5支产业调研队,深入全县217个行政村开展“田埂问需”行动:白天蹲在田间地头看土壤、查水利,晚上坐在农家院坝听诉求、记台账,累计召开院坝会326场,发放调查问卷1.2万份,形成“一村一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三不选三必选”原则——“不选破坏生态的项目、不选市场过剩的品类、不选技术门槛过高的产业;必选本地有传统的特色种养、必选与龙头企业能对接的加工链条、必选能带动多数农户参与的业态”,最终筛选出茶叶、高山蔬菜、生态黑猪、食用菌、竹编手作等5大类18个主导产业,推动“一村一品”从“遍地开花”向“遍地结果”升级。
以*镇李家庄村为例,这个传统种粮村过去因缺乏特色产业,村集体年收入长期徘徊在8万元左右。调研队发现,该村地处海拔800米的高山区域,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且保留着30亩百年老茶园,于是建议发展“富硒高山云雾茶”。我们随即协调县茶产业办专家团队驻村指导,引进“福鼎大白”“金观音”等优质品种,改造低产茶园200亩;联合县供销社注册“李庄云针”商标,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采购茶苗,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农户负责采摘加工,最后由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线上销售。2025年春茶上市仅2个月,就实现销售额46万元,带动62户村民户均增收8000元,村集体分红1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感慨:“过去种玉米土豆,一年到头累弯腰;现在种茶采茶,坐在家门口数钞票,这日子总算有了奔头!”
为避免“一窝蜂”发展导致同质化竞争,我们还建立“产业预警机制”:每季度召开全县产业分析会,对种植规模超区域市场容量30%的品类及时预警,通过“以奖代补”引导农户转向配套产业。比如2024年下半年,发现部分乡镇香菇种植规模激增,我们立即推动“香菇+菌棒加工+菌种培育”全链条发展,引进菌棒自动化生产线2条,培育专业菌种厂3家,既解决了农户“买菌棒贵、卖菇难”问题,又将产业链附加值提升40%。目前,全县示范村特色产业重复率从2023年的28%降至8%,真正形成了“一村一景、一业一链”的发展格局。
二、聚焦“联”字聚力,在机制创新上闯出新路——以“小农户+大主体”模式打通利益联结新渠道
村级经济发展的难点在“散”,关键在“联”。过去,农户单家独户闯市场,常面临“种得出、卖不好”“有产品、无品牌”的困境;龙头企业虽有技术、有市场,却苦于土地分散、原料不稳。我们坚持“政府搭台、主体唱戏、农户受益”,探索出“三种联结模式”,让小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分享增值收益。
第一种是“订单保底+溢价分红”模式。由村集体牵头与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约定最低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0%-15%,超出部分按农户、合作社、村集体3:3:4比例分红。*乡红光村与县里最大的蜂蜜加工企业“甜源生物”合作,发展高山蜜源基地。2025年春季,因倒春寒导致蜂蜜减产,企业仍按保底价收购,秋季蜜源充足时,又将额外收益的30%分给农户,全村养蜂户户均增收1.2万元。村民王秀兰说:“以前养蜂看天吃饭,现在有企业兜底,心里踏实多了!”
第二种是“土地入股+劳务增收”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合作社,每亩折算800-1200元股本,同时优先安排入股农户在基地务工,按日结算工资。*镇清水村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时,将120亩土地全部入股村集体合作社,2025年上半年蔬菜上市,除去成本后每股分红1500元,加上务工收入,户均年增收2.3万元。村会计李大姐算了笔账:“过去土地撂荒,一年赚不到500块;现在土地变‘股份’,人在地里‘上班’,一份地挣两份钱,谁还愿意外出打工?”
第三种是“服务共享+风险共担”模式。针对农户缺技术、缺资金的问题,由村集体联合农技站、金融机构组建“生产服务队”,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销售”四统一服务,农资采购成本降低15%,农机作业效率提升30%;同时推出“特色产业贷”,由村集体提供担保,农户凭土地入股证明、务工合同即可申请,利率较普通贷款低1个百分点。2025年以来,全县示范村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1200万元,解决农户资金缺口问题,真正实现“轻资产入伙、低成本经营、高收益回报”。
三、聚焦“合”字用劲,在要素聚合上注入活水——以“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激活资源要素新效能
村级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我们打破“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式,推动各类要素向村级聚集,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在土地上,推行“村集体统筹、农户委托、新型主体经营”的流转模式。针对过去土地流转碎片化、纠纷多的问题,由村集体统一收集农户流转意愿,与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签订10年以上长期租赁合同,再反租倒包给农户参与经营。目前,全县示范村土地流转率达78%,规模经营面积超50亩的经营主体达43家,既避免了“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村将210亩零散耕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发展有机大米种植,村集体每年收取管理费10万元,农户每亩获得租金800元,比自己种植增收300元。
在资金上,建立“财政奖补+社会资本+农户自筹”的多元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品牌打造;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吸引在外乡贤、企业高管回村投资,2025年以来签约项目27个,总投资1.2亿元;鼓励农户以资金、劳务、技术等入股,形成“人人是股东、个个有责任”的投入格局。*村乡贤周总投资300万元建设竹编加工厂,村集体以闲置厂房入股,农户以竹编手艺入股,投产后预计年产值800万元,带动30名留守妇女就业。
在人才上,实施“头雁领航+乡贤回流+本土培育”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2024年村级换届中,选拔32名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进入村“两委”,其中5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建立“导师帮带”制度,从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选派21名业务骨干担任“村经济顾问”,手把手指导产业发展;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乡村产业培训班”,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00人次。*村党支部书记刘明,原本在外经营建材生意,2024年回村当选后,带领村民发展生态黑猪养殖,引进“公司+农户”代养模式,2025年出栏黑猪1200头,村集体增收25万元,他本人也被评为“*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四、聚焦“智”字赋能,在数字转型上抢占先机——以“数商兴农”工程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
面对数字经济浪潮,我们深刻认识到,村级经济要“走出去”,必须插上“数字翅膀”。2024年以来,我们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推动“数字农业”向村级延伸,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
一方面,搭建“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县级建成了1个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配备直播实训室、农产品检测中心、冷链物流仓;乡镇设立12个电商服务站,提供产品上行、品牌孵化等服务;村级建设156个电商服务点,实现示范村全覆盖。*村电商服务点负责人、返乡青年小吴,通过抖音直播销售村里的高山茶叶,2025年“春茶季”直播销售额达80万元,带动20户茶农增收。他说:“过去茶叶要挑到镇里卖,现在坐在家里开直播,全国的客户都能买到,价格还比过去高20%!”
另一方面,培育“本土化”数字人才队伍。开展“电商达人进乡村”活动,邀请知名主播、运营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200人次;选拔30名“90后”“00后”青年担任“村级数字管家”,负责农产品拍摄、店铺运营、数据分析等工作。*“00后”女孩小张,大学毕业后回村担任数字管家,她将村里的竹编手作拍成短视频,配上“传统工艺+现代审美”的文案,在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推广,月销售额突破15万元,还带动10名老人参与竹编加工,被村民称为“村里的小网红”。
同时,我们注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在示范村推广智能大棚、物联网监测、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12个。*村蔬菜基地安装了土壤墒情监测设备,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自动控制滴灌系统,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蔬菜品质。村技术员老陈说:“过去靠经验种菜,现在靠数据种菜,产量提升了15%,病虫害少了30%,这科技真是帮了大忙!”
各位领导、同志们,村级农业经济示范区的创建,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发展村级经济,关键要坚持党建引领,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项目一线;核心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根本要立足资源禀赋,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清醒认识到,部分村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人才流失问题依然突出,数字赋能深度有待加强。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持续深化“一村一品”升级工程,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努力推动村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0粉丝

746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