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公文:一字一句总关情

[复制链接]
子非魚 发表于 2019-5-21 22: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公文:一字一句总关情


辛士红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编辑记者满怀激情走进基层,满腔热情贴近群众,满腹才情倾注笔端,为读者奉献出一篇篇精品力作。

清人袁枚曾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新闻作品在客观记录的同时,也同文学作品一样,鲜明地打上了作者的情感烙印,真实反映出群众的喜怒哀乐,在以情动人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中国新闻史上,多少名篇“字夹风雷,声成金石”,一字一句总关情。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飞扬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的激情;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洋溢着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热爱、真诚礼赞的深情;邵云环的《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饱含着对异国人民身处战火、失去和平的同情。穆青在采访焦裕禄事迹的过程中,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写不成字,吃不下饭,多年后他的采访日记上还依稀可见斑斑泪痕……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和真情实感的新闻作品,往往令人一见钟情,过目难忘。新闻“易碎品”的属性难易,但情感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新闻的形式在推陈出新,但“笔下带情”的要求永不过时。记者如果失去“情”的利器,无论是妙笔生花,还是闭门苦思,都写不出像范长江、穆青那样的作品,也达不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现实中,为什么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有的人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沟通却少了?为什么一些新闻报道耍尽各种“花活”,看起来亮丽炫目,却依然难以赢得受众欢迎?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感情淡漠了。情感冷漠的记者,走进基层的脚步不可能坚定;情感贫血的作品,感染力和影响力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所历。”记者的心中情、笔端情,不是一己之悲欢,而是家国情怀、时代担当,是“乐为人民鼓与呼”的赤子之心。这种情感,躲在高楼大厦不接地气培养不出来,坐在车上隔着玻璃浮光掠影感受不出来,泡在网上、会上远离生活挖掘不出来。只有深入到实践一线、基层岗位和生活甘苦中,“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心相连,情相通,酝酿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新闻工作在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需要新闻工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对待群众,以务实的作风服务群众,以清新的文风感染群众。与人民同爱,所以经文纬武;与人民同恨,所以激浊扬清;与人民同忧,所以秉笔直书;与人民同乐,所以且行且歌。是淡漠、疏离对群众的情感,还是拉近、加深对群众的情感,不但决定着记者的采写质量,而且反映出记者的职业操守、思想作风和新闻追求。

邹韬奋先生上世纪30年代办《生活》周刊时,着意以普通人为服务对象,“简直随他们的歌泣为歌泣,随他们的喜怒为喜怒,恍若与无数至诚的挚友握手言欢,或共诉衷曲似的”。今天,融入时代进步洪流中的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增进群众感情、树立大众情怀,走近群众、融入群众,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才能不断书写出饱含深情、富于启迪的崭新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28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